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九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語文教案

九年級語文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小說情節。

2.品味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3.揣摩農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達效果。

4.認識“豐收成災”的社會根源,認識舊中國農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

二、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心裡活動。

2.梳理小說情節,認識“豐收成災”的社會根源。

3.學習小說對農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學難點

1.體會小說運用對話展開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說反映的主題思想。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以情致導,激發興趣

1、同學們,今年風調雨順,你家的糧食大豐收了,你們的心裡會是什麼滋味?可世事並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糧食豐收了,卻一點都樂不起來,反而要愁眉苦臉的,你們信不信?不信就一起來看看舊中國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了。

下面就請同學們拿出課本,一起來學習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起把題目讀一遍。

2、關於老舍,你們瞭解到了些什麼?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教師看情況進行適當的補充。)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先請同學們把課文從頭到尾的認真讀一遍,邊讀邊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勾畫出來並在旁邊作點簡要的點評。

2、讀了全文後,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為什麼?

三、自讀課文,自主探究

1、前面我們已經學了三篇小說了,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說我們是如何學的。

2、今天的這篇小說你們覺得應該怎樣學?

(重點引導學生從小說的三要素及“品味”、“感悟”、“欣賞”的方法來閱讀一篇文章)

3、這篇課文很長,是一篇小說。課文的主人公是誰?寫了有關他們的哪幾件事?請用最簡練的語言分別把這幾件事概括出來。

(主人公是舊氈帽朋友。寫了他們糶米、購物、會飲三件事。)

4、運用對話描寫是本文的顯著特點,隨著對話的逐步展開,小說的故事情節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舊氈帽的心理或行為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今天我們先來分角色讀課文,並思考“探究·練習一”

四、小結

1.結合課後練習一,引導學生從人物對話中理出關鍵資訊。討論舊氈帽朋友們豐收後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佈置作業,思考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對小說的故事情節有了基本的瞭解,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大家說,小說中寫了哪些人物?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大家說,小說中寫了哪些人物?

二、合作探究

1.引導學生對主要人物一舊氈帽朋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人物和我們常見的小說中的人物有什麼不同?

2.指出:“舊氈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帶的農名。課文中用帶有地域特徵的外貌特點代指人,塑造了蘇南一帶的農民群像。

3.提問:如果課文中不採用這種寫法,而是塑造一個或幾個有名有姓的具體人物來展開這個故事,與現在的寫法相比,哪一種表達效果更好一些?鼓勵學牛提出自己的見解。

4.補充:這就是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特點。小說通過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說揭示的主題更具有普遍意義,反映的社會生活更為寬廣。讓學生瀏覽課文,並體會。

5.引導學生對課文主題的思考。提示:這篇小說運用了鮮明的對照手法來處理安排材料,讓學生試著在課文中找出來,並體會其作用。

6.講解:從這些對比中,以及人物的對話中我們找出了農民“豐收成災”的原因。結合小說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組織學生對小說主題分組討論併發言。

三、總結

1.小結:這篇小說塑造了舊中國農民的群像,通過他們“豐收成災”的遭遇描繪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命運。

2.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來回巡視。

3.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悲慘命運和小說反映的時代狀況

四、本課總結

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初期江南農村為背景,通過舊氈帽朋友們“豐收成災”的遭遇,描繪了舊中國農民共同的悲慘命運,表現了作家對鄉村、對農民真摯的同情,讓我們體會到作家對當時社會的憤恨之情。

五、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要學會結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來。課後可以讓學生蒐集反映舊中國農村和農民情況的一些資料,寫一篇觀後感或讀後感,以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九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隱匿、榮膺、一氣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鍼氈、芒刺在背”等詞語。

2.瞭解劉紹棠及其充滿濃郁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的鄉土文學創作。

3.瞭解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岸上農村的世態人情與精神風貌。

能力目標

1.欣賞文中刻畫的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

2.體會小說中精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揣摩語言運用的高妙。

3.擴大閱讀視野,進一步理解小說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德育目標

感受小說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

1.誦讀,體會小說高妙的語言運用。

2.把握人物性格,領會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

3.理解小說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閱讀古典小說《水滸傳》,其中那些俠肝義膽、疾惡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蕩氣迴腸。比如“及時雨”宋江、“黑旋風”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們學習劉紹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的鄉土作品。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紹棠,走近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河北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人。1949年讀中學時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到河北文聯工作半年,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深受孫犁作品薰染。翌年發表成名作、短篇小說《青枝綠葉》,並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7年發表小說《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論文,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他創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中秋節》、《蛾眉》等短篇小說集,《運河的槳聲》、《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說,《春草》、《地火》、《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等長篇小說,《我與鄉土文學》、《我的創作生涯》等散文短論集,以及《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二等獎,《蛾眉》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作品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土色彩濃郁。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讀準下列字音。

擀(gǎn)剜(wān)醃贊(āzā)到氣(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墜地

榮膺(yīng):光榮地獲得。膺:承受,承當。

隱匿(nì)隱藏、躲起來。

如坐鍼氈(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紮在背上一樣。

影影綽綽(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合作交流

⑴第一部分最能表現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麼事情?分析一下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表現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鬧運河灘。作者運用了外貌描寫(如“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動作描寫(“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兩隻叮叮噹噹響的黃銅鐲子,一陣風衝下河坡,阻擋在這幾個縴夫的面前,手戳著他們的鼻子”,“老大一個耳刮子掄圓了扇過去”),語言描寫(“不能叫你們醃臢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神態描寫(“一丈青大娘火了起來”,“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寫外,小說還運用了側面描寫,通過縴夫無力招架的狼狽形態來反襯一丈青大娘的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威武勇猛。

⑵在這篇課文中,何滿子的奶奶為什麼號稱“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個高腳大,身強體健,性格豪爽,潑辣大膽、剛直不阿,愛打抱不平,這種女中豪傑的形象,與《水滸》中的著名女將一丈青扈三娘頗為神似,所以得名。

探究質疑

1、為什麼爺爺號稱“何大學問”?

爺爺的外號帶有戲謔的性質。他貌似關公,脾氣性格也像關老爺一樣,俠肝義膽,仗義輕財,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甘為朋友兩肋插刀。同時善於講故事,想像力豐富,編起故事來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因此得了個“何大學問”的外號。

2、自從爺爺被尊稱為何大學問以後,他在學問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說明了什麼?

看書唸書、不恥下問、咬文嚼字、拜祭文廟、自我反思、為孫請師。這表現出他對文明進步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渴求知識而不得的貧苦百姓的心聲。

精讀品析

1、小說中寫到了哪些人物?他們各有什麼性格特徵?

一丈青大娘:潑辣大膽、剛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熱情正直、淳厚朴實。

何大學問:俠肝義膽仗義輕財慷慨豁達好戴高帽

何滿子(線索人物):機靈頑皮、純真稚氣。

運河人民:扶危濟困赤誠相見。

2、小說語言具有什麼特色?

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充滿鄉土氣息。

拓展延伸

1、閱讀“自從他被尊稱為何大學問以後……難道孫兒到頭來也要落得個趕馬或是學徒的命運?”後回答。

⑴選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是什麼?

承上啟下。

⑵他被尊稱為何大學問,那麼他是不是真有大學問?(用原文回答)

可從沒進過學堂一天,斗大的字認不得三筐,而且只會念不會寫。

⑶“他也真在學問上下起功夫來了”,這裡的“真”應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動:看書唸書、不恥下問、咬文嚼字、拜祭文廟、自我反思、為孫請師。

⑷請概括選段的語言特點。

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充滿鄉土氣息。

⑸你還在哪部作品中讀到與女主人公類似的人物形象,試分析她們性格的共同之處。

如《水滸傳》中的扈三娘、孫二良、顧大嫂。共同點:潑辣能幹厲害,有正義感。

九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36---51頁。文章講述了一位艱辛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形成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構造龐大的工程,描繪了這個母親內心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捨的摯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瞭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瞭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並正確、靈活地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深情朗讀部分片段,並詳細講解這些內容如何表達、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定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課文中女主人公的作為。

3.組織討論,學生從自己的感受探討母愛的無私、偉大。

4.結合其它關於母愛的名篇,談如何從細微處來表情達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偉大,從內心深處激起對母親以及其它親人的熱愛。

2.使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以及發展的巨大作用,引導學生擯棄從社會中沾染的不良習慣與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於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捨的摯愛。

教學突破

1.運用儀器和裝置,放映一些反映或表達母愛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過圖片來加強效果。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揣摩、領會作者的一些寫作手法,來感受這些手法的寫作技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查詢反映母愛的圖片、音像等資料,如課文的朗讀帶、世界名片的錄影帶或者自己的能夠反映母親或其它親人的關懷的故事。

2.第二課時課前,教師蒐集一些以“母愛”為內容的文章,如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樑曉聲《年輪》片段,與本文進行風格上的比較。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嘗試有感情地閱讀這篇文章,標示出重讀的字詞,摘抄描寫陶影的心理活動的句子;主動查詢並瞭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第二課時課前,摘抄一些反映母愛或其它親人關懷的文章,認真體會,感受溫情。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結合創作背景,匯入新課。

1.從描寫陶影的生活狀態的內容入手,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感受母愛,進入新課。

2.朗誦教學,教學誦讀的基本技巧。

2.學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初步體會小說的意境及其表達的情感。

3.設定問題,分組研讀。

3.探究動詞的使用效果,體會小說的內涵。

4.分組描繪母親或其它親人的圖畫。

4.體會作者如何慢慢通過鋪墊表達情感。

一、交流預習心得,匯入新課(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描繪自己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對自己的關懷。

1.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對自己無私的關懷。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會賦予母愛不同的內容,結合一些人對母愛的說法,導人新課。

3.有感情地朗讀文中集中反映母愛的片段,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課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寫母愛或其它親人關懷的句子,感受親情與真情。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重音,初步體會這些句子所蘊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小說的意境。

二、設定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說出教師朗讀的句子表達了文中主人公對孩子的何種情感(教師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並深入分析這些句子表達的情感,重點對坐車給孩子買票及訓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細節進行講解,使學生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詞語從本身來說並無特殊之處,但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溫文爾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當,但它卻恰恰說明了普通的母親為了孩子能夠養成好的品行,而對自己的超越和昇華。提問學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進行總結,分析作者對於細節處理的妙處。

1.回答教師的提問:句子表達了陶影對琶子無私、偉大、真誠的母愛,表現了母壽內心的蒼涼。

2.根據教師的講解,體會母親為了讓孩尋能獲得尊嚴,主動買票,為了讓孩子具有大家風度,全力以赴地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學生交流體會,補充答案)

3.討論回答:“捺”字把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具體化了,生動地寫出了母親所能感覺到的巨大責任感,更能刻畫一個普通母親心裡的所思所想,對於深化主題、豐滿人物形象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4.通過教師的總結,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細節處理的妙處所在,把握通過細節的處理來昇華文章主旨的寫作技巧。

三、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繪製的圖畫。

2.結合課文,指導學生真正從內心理解“母愛”的內涵。

3.提醒學生注意:母親或其它親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圖紙的許多內容可以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勾勒出來。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組內同學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繪製的圖畫。

2.通過教師的講解,真正理解“母愛”的內涵,並對之有所感悟。

3.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教師的提示,體會圖畫中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可結合想象和聯想進行勾勒。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複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1.誦讀,複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2.學習課文。

2.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前後所發生事情的區別與聯絡。

3.暢所欲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討作者對於陶影心理活動描寫的作用。

4.比較閱讀,教學生學習鑑賞小說的技巧。

4.比較教師所列其它文章與本文的異同,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學會遷移運用。

一、複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通過教師範讀、點名朗讀等方式,讀出重點詞、句子的音律,並回顧上節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瞭解文中所舉第三件事情的經過,並請一個同學略述其經過。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次課的知識點,並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

2.回答,踴躍略述其經過,認真聽取教師的補充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文童結構(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前後事例就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區別在何處?

2.提問:作者為何特意舉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裡量身高的事例,這樣寫有什麼特別的作用?

3.總結:這件事情應該說明母親心中的無奈與蒼涼,因為外部環境的力量強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構建的防線這麼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園裡的一幕與此又非常相似。

4.組織學生討論,理解在課文中的許多獨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達效果。

1.回答:最大的區別在於,上幾件事情沒有將母親對孩子的感情昇華,而在後幾件事情裡,母子間的感情因為最後的結尾得到和諧統一,這就將感情昇華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影響。

3.結合教師的分析,討論外部環境如何對人的成長與發展所起的作用,面對這些影響,如何趨利避害。

4.經過討論,認識到在文章中綜合運用寫作手法對形象化表達作者所要刻畫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師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列舉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樑曉聲的《年輪》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三篇同是反映母愛或親情的文章。

2.總結全文,並告訴學生小說的積極社會意義。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這幾篇文章的區別:從內涵創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小組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和收穫。

本節總結

這是一篇反映母愛無私、偉大的文章,雖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卻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和講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小說濃縮人生精華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親歷人的角度,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小說的內容紛繁、龐雜,抓住重點事例,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板書設計

一釐米

畢淑敏

買公共汽車票——啃瓜皮——買公園門票——量身高——請求領導講明真相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文是刻畫偉大母愛的好文章。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說的學習一直講究體會和個人感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設定問題,推進學生的學習活動,並善加指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題內涵、語言特色,而且要教會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以便學生在日後的小說閱讀和鑑賞中學會遷移,進而拓展探究能力。

九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三國演義》和羅貫中,掌握課文資料和敘述順序。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潛力。

3、分析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楊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

5、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啟示。

教學難點:

探究楊修死因,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啟示。

教學重點:

1、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音樂匯入: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渾和古樸為我們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為欣賞者的我們,彷彿又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以前有過許多鮮活的面容,湧現出許多的人物。我們以前接觸過其中的兩位,一位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劉備。人們常說:三國看智,水滸看勇。三國有無數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運者,也有被埋沒甚至殘殺的不幸者,這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羅貫中的《楊修之死》,共同來關注楊修的命運,並能從楊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啟示。

二、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72回,故事發生在曹操、劉備兩個軍事集團爭奪漢中之地最為激烈的時候。當時諸葛亮已智取漢中,曹操屢屢受挫,又不甘心失敗,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時機。但終因蜀兵用心防守,難以進取。“楊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學生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庖(páo)官主簿(bù)譖(zèn)綽(chāo)刀恃(shì)才放曠麾(huī)

四、整體感知

1、理清結構,複述故事要點。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楊修被曹操所殺。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記敘楊修和曹操之間矛盾的發展過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寫曹操兵敗班師。

2、課文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幾件事?在這些事中,楊修表現如何,曹操態度怎樣?

①破字忌;②分酥惡;(楊修賣弄聰明)③破夢愈惡;(楊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吳質事件愈惡;⑤教植出門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殺心。(楊修參與曹的家事)

3、你認為楊修之死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由於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思考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擾亂軍心,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於楊修已深深捲入曹丕和曹植爭奪的鬥爭之中,曹操為身後人的安危思考必定會殺掉他的。

4、你認為曹操殺楊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處,也有無理之處。有理之處:楊修身為曹操的高階幕僚,不思幫忙軍隊度過難關,反而影響軍心,確實該殺。

無理之處:一是曹操確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職責;二是處罰不公,斬殺了楊修,對自己的親戚卻沒有絲毫處罰。

5、第二部分從記敘的順序看屬於哪一種?本部分與題目有什麼關係?

補敘目的在於說明楊修之死的深層原因,揭示楊修之死是曹、楊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6、課文第三部分資料與題目有什麼關係?

明確:意在證明楊修死前的分析和預見是十分正確的,活曹操輸給了死楊修,目的在於揭露曹操殺楊修是忌才,“惑亂軍心”只是藉口而已。

7、曹操兵敗,卻又厚葬楊修,這是為什麼?表現了曹操什麼性格?

曹操兵敗,證明了楊修預測的正確性,眾人對他殺楊修之舉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楊修,能夠堵住眾人之口,在眾人面前表現出知錯就改的舉動,以籠絡人心。這一舉動,表現了楊修陰險虛偽的性格。

8、你如何評價楊修和曹操?從他們二人身上在為人處世方面你有什麼感想和收穫?

楊修:恃才放曠。曹操:陰險虛偽、狡詐猾。

讓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只要答案合理,不強求一致。

現代青少年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養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獨尊,狂妄自大的壞習慣。楊修的死因與他的心理障礙有關。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表現為:無法正確調整情緒,控制個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蕩不羈、孤傲自負……期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當今這個提倡合作、團隊精神的社會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學小結

透過這天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三國》中楊修和曹操的性格特點,學習了透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的方法。明白了楊修的死因,也獲得了一些啟示,望大家能在楊修身上學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祝願每個人都能擁有完美和諧的人際關係。

六、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

2、預習《范進中舉》。

九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匯入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絡,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