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範文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包含了太多的人生道理,有著很多的為人處世的方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範文,希望對您有用。

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範文
  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範文1

對於《三國演義》,相信很多人都已經非常熟悉了,無論是電視劇、連環畫還是書。從小到大,我都只看過電視劇和連環畫。最近,我終於拿起了原著。

書裡不僅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英雄豪傑,還有非常精彩的鬥智鬥勇的動人故事。像三英戰,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等都是大家熟知的經典故事。書裡呈現的一段段意味深長的故事,一幅幅精彩絕倫的畫面,使我深深地陷進了那個年代。

書裡最聰明的人物應該是諸葛亮了,他有勇有謀,忠心護主,空城計中的著冷靜,草船借箭中的精彩表現,各場戰役中的精妙謀略,巧布八陣圖,智退司馬懿,七擒孟獲,神祕莫測,是叫人拍手叫絕。

再來說說關羽。關羽,一位絕對善於作戰,武功了得的大英雄。單刀赴會足以體現出他的英勇與威猛,也足以看出他那藐視困難的精神,之後狹持魯肅保全自己更能充分的看出關羽的膽與謀。過五關斬六將中的拼死護主之家眷,說明關羽的忠心。放歸曹操,又體現出了他的仁義之氣。是一位有勇有忠有仁的英雄。

張飛,與關羽一樣也是一員虎將。對劉備忠心耿耿,大敵當前,臨危不懼。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就如同探囊取物,令人刮目相看。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徵軍團公佈的檄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後請將士能勤於攻擊諸葛亮的缺點,才算忠於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人苦戰的劉備,以穩定北方防務;徵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稷“攻心為上”戰略,以為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或許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早作的決定,但他絕不居功,讓優秀的部屬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蓋,使每個人才都能樂於發揮自己的智慧,用心於公事。三國鼎立中,蜀漢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屢次向曹魏攻擊。

這些優異的人才,的確都是因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虛心納諫.的作風.才能獲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諸葛亮詩》中便寫道:“區區庸蜀文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廣。”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評論道:“諸葛孔明之為相,敏然虛己,以求問己之示,秦漢以下為相者皆不及也。”諸葛亮不僅在培養人才上有一套,在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們共同學習的。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

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

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儘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

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

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

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儘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對於歷史人物,由於立場的不同,後代的評價帶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有正有邪,但數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卻都是正面的,或許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場則是清一色的讚揚、欽敬及仟念。

  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範文2

我從小就非常迷戀三國。因為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包含了太多的人生道理,它教會了我太多為人處世的方法。以下是我歸納整理的讀書筆記。

第一點《三國演義》總共寫了三個國度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好漢,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域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域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第二《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理解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裡面三百多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在大學三年裡,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良的地方。而我愛好的三國猛將張飛,丹陽橋嚇退百萬曹兵,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施,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把持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第三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300多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品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維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靈,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蜀國旗鼓相當。吳國,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家,能跟魏蜀抗衡,除了有一位賢能的君主孫權以外,還要有能臣的輔佐,也就是東吳四英將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為了能和兒時的好友孫策實現心中的夢想,不惜棄袁投孫,終於於“赤壁一戰”威震華夏。一介書生陸遜也告訴我們吳國不是其他兩個大國想欺就能欺負的,他用一把火燒掉了蜀國的未來。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儒將而不是書生。

這些人物和國度我們不難看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與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有忠義,也應該有誠信。雖然我們處在和平時期,但《三國演義》告訴我們現實是個人吃人的社會,我們不僅要學習《三國演義》裡面對手之間心心相惜的精神,也要防患於未然。這樣做什麼事都未雨綢繆,我相信我們會活的像他們一樣的精彩,一樣的快樂,一樣的坦蕩蕩。

  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範文3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漢、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巨集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我讀了《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滾滾長江,濤濤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當年的江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在江邊的白髮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於人們的談笑之中。這首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令人讀來蕩氣迴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是非成敗轉頭空”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範文淡泊、輕視。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雲,就不必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託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

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古人云:要淡泊名利。“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人一直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

這讓我想起當代大學者錢鍾書,他終生淡泊名利。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週只需錢鍾書講40分鐘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

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探測切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但她生活儉樸,不求名利。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後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麼能夠讓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

不管是錢鍾書還是居里夫人,他們重視的是事業,淡泊的是名利。淡泊名利是人生所為的一種態度,是人生的一種哲學。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脫世俗的誘惑與困擾,實實在在的對待一切事物,豁達客觀的看待一切生活。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做到信仰至上。

人生總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沒有遠大的志向,必然就會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實思想,為之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追求名利主要還是為了滿足慾望。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標準,生活上低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控制物慾。

只有樹立遠大的樂於奉獻的精神,才可能經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始終不渝地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計得失,以淡泊的情懷書寫出高貴的人生。

“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誰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為了使自己的事業有所建樹,可以說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夠富裕也能說是逐利。人活著,有誰敢說沒有追求過這兩個字呢?

追逐名利只要不過、不貪,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慾、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

TAG標籤:有感 範文 三國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