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指客觀事物與詩詞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諧統一,在藝術表現中所創造的那種既不同於真實生活,卻又可感可信並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與“神”。所謂“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諧統一。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

一、意境的類別

王國維吸收西方文藝學觀點,寫了部《人間詞話》。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境界”說,認為“能寫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並且根據主客觀關係,將境界分為“造境”和“寫境”,又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之別。所謂“造境”即經詩人主觀情感加工改造過的.境界,亦即“有我之境”,也就是文藝理論上說的“表現”;所謂“寫境”即如實客觀再現客觀環境,亦即“無我之境”,也就是文藝理論上的“再現”。以上是從無我關係上分類,如果再加上表現手段,可以分為以下六類:

1、實感性意境

即王國維所云“寫境”。詩人調動狀物、描寫、敘事等藝術手段,通過刻畫形容,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真實形象地再現客觀環境。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實感性意境的形成,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體物的細密工巧,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宋詩的代表人物梅堯臣詩作“工於平淡,自成一家”(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他以素樸的詩風,真實地再現當時繁重的賦稅和征戰給民生帶來的疾苦,寫下《陶者》、《田家四時》等傳世之作。作為一位寫實詩人他曾舉賈島、姚合、溫庭筠等人詩作為例,說明什麼是實感性意境以及它的意義和作用:“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賈島雲‘竹籠拾山果,瓦瓶擔石泉’;姚合雲‘馬隨山鹿放,人逐野禽棲’等,是山邑荒僻,官況蕭條,不如‘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為工”。詩人又舉嚴維詩作,來說明何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至境:“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若嚴維‘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則天容時態,融合駘蕩,豈不在目前乎”?

梅堯臣引述的“縣古槐根出”中的“縣古”是作者感覺,看不到具體形象,但以細描“槐根出”加以補充,就使“縣古”具體可感;同樣的,“官清”是自白,以“馬骨高”加以補充形容(馬都因沒有好料草而高聳瘦骨),主人的清廉不就顯然了嗎。當然,馬高聳瘦骨,也有主人清高之內涵。這就將山邑荒僻,官況蕭條逼真地再現,確實比賈島雲‘竹籠拾山果,瓦瓶擔石泉’;姚合雲‘馬隨山鹿放,人逐野禽棲’來得形象且具有更深的內涵。梅氏又舉嚴維“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作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詩例。春天的天氣融和,春天日腳變長。春天這種典型特徵被詩人敏銳地抓住並細膩地再現,這就是“春水漫”和“夕陽遲”。前者暗示天氣轉暖,冰雪消融,而且“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樣才會“春水漫”;由冬到春,日照時間加長,給人遲遲之感,所以才會“夕陽遲”。正因為 “漫”和“遲”二字用得精當,所以便使難以傳達之情狀,表露無遺。王夫之曾說:“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妙化之功”(《夕堂永日緒論》)。這兩句詩就是“體物而得神”所產生的“靈通之句”。柳宗元的《南澗中題》也是“體物入情”的典型詩例:

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遊,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TAG標籤:古典 詩詞 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