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幼兒教育教師隨筆

書中自有一切——《在閱讀中享受幸福》

幼兒教育教師隨筆

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常跟我說:“小孩子要好好讀書,讀書是你最重要的事情。”聽著媽媽的話,我疑惑著:“書裡能有什麼呢?為什麼要好好讀呢?”懷著疑惑拿起了哥哥在讀的圖畫小人書,立刻被書中生動、形象的畫面所吸引。從那刻起,我理解了媽媽所說的話,我不再孤獨,似乎有一扇門向我開啟,書中的人開始來看我。

現在長大了,做媽媽了,我那3歲的兒子像我兒時一樣,常會拿著書本站在床前翻看,他進入了書的世界,與書中的小動物、人物共同生活、共同遊戲。他與他們一起感受世界、同甘共苦。而現在的我最最享受的就是和兒子一起拿著書閱讀的時刻,彷彿又回到了我的童年。最喜歡和兒子逛的商場就是書店,我曾仔細的觀察書店裡看書的人,有時他們會笑,有時臉色嚴肅,有時會激動地翻動書頁。當一個人看完一本書的時候,那個樣子就像他們剛從什麼地方回來似的。

閱讀可以怡情,我一遍又一遍地認識了這一點,如果你要問我:“是什麼使閱讀成為你的一大樂事?”我的回答是:因為你可以想象自己是怪誕故事中的某人……因為你可以伴著書中的故事盡情幻想……因為有了書,你就不會孤獨……因為閱讀,你既有了知識,又有所發現……你可以隨時拿起書來重讀……書就像你的好朋友……有時候書還可以令你大吃一驚……一句話,可以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一幅畫卷,讓你盡情地想象……因為你在書中找到了那些你曾百思不得其解的東西。

最近由於繪本教學的流行,我接觸到了許多經典的繪本,更讓我享受親子閱讀的幸福了。和兒子一起找到了小仙女、小妖精、好王子和壞巫婆,還有我們的歡樂、憂傷和希望,善和惡,真和假,自然和宇宙……每次拿到《東方娃娃》的繪本書,我和兒子總是迫不及待的開啟,一邊欣賞美麗的圖畫,一邊閱讀美好的故事,每一頁,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我們去好好的品味。每看完一本圖畫書,我都會挑一些重要的畫面和兒子一起“回味”。我覺得這種回味對於幫助兒子深入領會故事的精神是很有必要地。

開啟你的書吧!讓它們把全部的祕密都跟你分享!讓我們共同來享受閱讀的樂趣吧!

用愛拉近老師與孩子的距離——讀《教育在十字路口》有感

寒假讀了《教育在十字路口》一書,作者對於教育的目的作出了獨到的見解“教育的目的應在於:藉助知識、智慧和愛,使個體獲得精神解放,並以此喚醒和釋放學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學生的心靈層次。因為唯有當教育成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離技術至上的奴隸時,其才能正真地擺脫徘徊,走出十字路口。”作為教師的我們,特別是一個班級的班主任來說,用我們的愛來教育孩子,能夠使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更加地愉快,身心能夠健康地發展。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

一、愛就在學生的身邊

從學生出生到成長的每一天,都受到自己家長的愛與關心,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小,平時沒有感受到這一份就在身邊的愛,班主任平時可以利用晨會和班會通過講故事等活動,讓學生通過故事感受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愛,這一點尤為重要。

因為有愛,有時會得到父母的讚美,在讚美的同時幫助孩子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好;因為有愛,有時會受到父母的責備,但是責備的同時幫助孩子學會了分辨對錯;因為有愛,有時會得到老師的表揚,這表揚讓學生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優點;因為有愛,有時老師會批評學生的錯誤,這批評讓學生學會了知錯就改;因為有愛,有時會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讓學生感受到助人之後的快樂……愛就在學生的身邊

二、愛我們身邊的人

注重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培養教育學生具有有責任感、文明禮貌、寬容和尊重他人,我們要教育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心他人可以從關心自己的父母開始,關心身邊的人,關心集體,關心學校,關心班級。

在冬季三項比賽前的準備階段中,解萌二年級了還不會跳繩,班級裡的其他小朋友沒有嘲笑她,而是每次大課間活動的時候在邊上幫助她練習跳繩,把自己在學跳繩時的經驗和她分享。當解萌學會了跳繩後,其他的同學大聲地告訴我“陶老師,解萌會跳繩啦,她能連起來跳二十多個了!”看到一群孩子在那裡為她感到高興,讓我也十分地感動。解萌在在練習跳繩的過程中體會到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這樣的過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自己的努力是一定會有收穫的,其他的孩子也在幫助解萌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同伴之間的互助和分享是多麼地快樂,發自內心的關心幫助身邊的人。把我們的下一代真正培養成有開放頭腦、寬闊的視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態、高遠的志向,能適應現代社會挑戰的新一代。

尋找職業幸福——品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有感

暑假在家期間,一直在看《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是由朱家雄,張亞軍以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視角來編寫的。本書中所蒐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有的是與孩子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關於教學的體會和反思,有的是對家長,對班主任的,甚至是對自己工作的反思……讀後感覺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在書的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三篇中《品讀“職業幸福”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寫的“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有時會產生職業倦怠。面對大家對幼兒教師是“高階保姆,低人一等”的觀念,如何能夠感受到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我想這也是很多幼兒教師的困惑。

文章作者從三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1.要學會熱愛。2.要學會奉獻3.認清角色是品讀“職業幸福”的前提。其實除了這三個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和品讀的。那麼我的幸福又在哪裡呢?

一、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身邊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我感受著那份快樂:和他們一起散步觀察春天,一起撿拾落葉,一起遊戲玩耍,一起放風箏,一起寫生繪畫。記得有一天,我外出聽課,下午回來後,孩子們好象很久沒有看到我一樣,熱情地叫起來:“老師,你到哪裡去了?”“你怎麼這麼久才回來?”我問:“你們是不是想我了?”有幾個孩子唧唧喳喳地說著:“是啊,我們想你了。”這些可愛的孩子!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前幾屆已經畢業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來還歷歷在目:孩子們拿著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話,寫下家中的電話號碼,希望老師畢業後能給他們打電話,還有的說:“我們會想你的,畢業了還來看你們。”有幾個孩子進了國小後真的來看我們了。當我見到他們的一剎那,孩子撲過來緊緊地抱住我:“老師,我們想你!”我緊緊地摟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長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讓我們感到幸福

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我們教師的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髒衣褲,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臉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當我們聽到家長一句:“老師,不要緊,沒關係的。”“老師,麻煩你了,不好意思。”“老師,你們真的很辛苦。” 這些理解和寬容的話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和鼓勵,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的支援,有家長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當看到家長在班級部落格中發表感謝的話和祝福時,我們是幸福的;當收到家長髮來的新年祝福時,我們感動著;當家長給我們提出中肯的建議時,我們思索著。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關心、信任、肯定,我們才能將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讓家長更加放心和滿意。

三、教學中的成功讓我體驗幸福。

教師最引以為幸福的我想應該就是教學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能使孩子受益非淺,而且能讓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學還能收穫成果,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取得可喜的成績。當看到孩子畫出一幅幅獨特新穎的圖畫,捧回亮閃閃的獎牌時,我們的心裡是激動而又自豪的;當看到我們的學生一個個有出息,當上了班長、班幹部,評到了三好學生時,我們的心裡是寬慰的。

四、自身的學習和成功是幸福快樂的。

經過自己的鑽研製作完成了一個課件;通過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課、教研課能比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聽到領導和同事對我們的肯定和讚賞……這些都讓我深深地體驗到了那份幸福。

原來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邊,包圍著我,感染著我,現在我對幸福又有了更深的體驗與感受。讓我們一起來品味、尋找自己的幸福吧!

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為《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美國斯坦福幼兒園規則教育》。這片文章主要寫了美國加州洛杉磯第六區斯坦福幼兒的規則教育,讓我知道了所謂的規則教育是什麼樣的,並可以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引導幼兒學會遵守現有的規則,是幫助他們成長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這就是規則教育的的大目標。這是一個人性化的教育目標,教育幼兒成為一個社會人。規則教育包含兩個部分,園級規則和班級規則,具有統一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在大規則的統一下,班級教師根據班級情況制定班級的規則,看上去很普通的規則都具有廣泛的遷移性。

在這篇文章中還寫到了規則教育的方法,我覺很適合我們教師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兒園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師”被認為是該園規則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對待幼兒的紀律問題的上,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處理方法,方法的步驟是非常的科學合理的,幼兒園配有相應的心理教育老師。

我們教師日常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幼兒心理學的知識,更好的服務於孩子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們真正教育他們成為一個身心發展健康的人。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係、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著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於培養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於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既反映著凱茲博士所秉持的客觀、審慎的態度,批判與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對問題的辨證的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彰顯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使人領略到一種作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種在幼教領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奮態度,滋養與凸現著研究的內在價值與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經典伴我行:認字、識字就等於早期閱讀嗎

《認字、識字就等於早期閱讀嗎》這本書你們看過嗎?是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娟娟主編的一本科研專案研究成果,是對於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有新探。讀了這本書,使我懂得了早期閱讀的真正含義及閱讀的重要性。首先,本書對早期閱讀、早期閱讀教育概念進行了界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概念;在對這些概念進行深入淺出的理論探討後,闡述了國內外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動向;早期閱讀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擴充套件,分為靜態性早期閱讀和動態性早期閱讀兩方面;進而豐富了早期閱讀教育和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

其次,本書闡述了研究、實施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具體過程。在大量調查研究及與國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發現早期閱讀與早期閱讀教育方面存在的優勢和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專題研究,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提煉,同時呈現了大量的早期閱讀教育活動設計和區域性早期閱讀活動設計;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方案,開展幼針對性的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有效開展家庭嬰幼兒早期閱讀活動,促進嬰幼兒早期閱讀行為的改善。再次,在具體研究、實施過程中,為適應後現代教育發展需要,幫助教師走向內省型、反思型的專業化成長道路。

最後,從幼兒、家長兩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長閱讀觀念,行為得到了改善,家庭閱讀環境也得到了改變;幼兒閱讀行為得到了改善,語言發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書在內容安排上,以研究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研究的思路為線索,層層展開,以體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脈絡。

看到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書中講到的都是我要學習和課題研究的內容。特別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關閱讀教育行為的觀察與反思,值得我們教師怎樣去觀察反思,怎樣指導孩子去閱讀等方式方法。還有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活動案例,家庭活動中的親子共讀,做到家園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既適合學前教育課題研究人員又適合學前教育教師閱讀的圖書。它所闡明的理論觀點和實踐策略對我們都很有幫助。它既培訓了參與研究的老師,也使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動中採用和推廣。但我也認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討論的。例如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對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閱讀,應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每個人在讀一本書時,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 想法和觀點,這樣才會有進步。

用唯美的靈魂去鍛造完美的心靈

自從在兩年前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之後,我對他的教育理念充滿興趣,一種追探的願望十分強烈,陸陸續續讀了他的幾本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對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啟迪。尤其是一個個小案例給我提供了教育的對比,如同一面面鏡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徑,也透視出我的教育反思點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對比事例談談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裡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女孩摘下了校園的花房裡新開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從容地向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為什麼要摘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裡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後我就把花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帶著小女孩,從花房裡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情景對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攙著一位小孫子正從我家樓下經過,老奶奶看見花壇中有一棵月季花樹上盛開真粉色的月季花,一邊走一邊對小孫子說:“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兒園。”小孫子說:“老師說:‘公園的花不能摘,大家要愛護。’”老奶奶說:“老師又沒看見,你對老師說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說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開得最大、最豔的一朵。我親眼見證摘花經過,卻沒有上前阻攔和教育,只是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教師的教育價值究竟是什麼?只是純粹的課堂或是口頭文化還是應該體現在教育波及的整個生活?”在這個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無為者。

情景對比二:在藝術主題活動《秋》的活動背景下,小婕帶來了香撲撲的桂花,整個班級瀰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溫馨和甜蜜。

小憶低聲說:“這個花我看見在濱河花園摘的。”小婕的臉一下子暗沉,斜眼看著小憶。眼神中彷彿說:“誰讓你說的!”我相信小憶的話,因為他是小婕的鄰居,他們又是好朋友。聽後,我了小婕花真正來源,小婕不置可否。這時,老師採用說教的口吻說:“小婕把花帶到幼兒園,說明她有關心班級,愛同伴的心意,但這種行為對不對?為什麼?”接著說:“如果有了這份心意,最好怎麼做合適呢?”

又接著說:“公園裡的花是公共綠地,大家要愛護,才能美化我們居住的環境。”

三個相似的事例,卻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種不同教育行為,也反映出不同兒童觀影響下的教育行為,雖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卻發人深省。我的教育起點在行為規範的本身,是幼兒耳熟能詳的、條條框框的規則,缺乏人性和情感性,顯得比較生硬和枯燥,以說為主,老師常常有這樣的感嘆:“孩子說說都會、聽聽都懂、就是做做脫軌。”第二個教育無力的案例就是這種教育方式下的產物。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卻意味深長,讓教育者記憶終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什麼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學當成一門“目中無人”的學科,他談論的中心始終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幫助人成長的學問,具有強烈的社會性、情感性。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更需要有唯美的靈魂、高尚的道德、資深的專業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鍛造他們完美純潔的心靈。

TAG標籤:教師 隨筆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