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追憶打土坯的歲月的經典散文

回到農村老家,住進冬暖夏涼的土坯房中,聽娘啦起打土坯的經歷,思緒良多感慨萬千……

追憶打土坯的歲月的經典散文

說起土坯,也就是蓋房用的土磚,大約有四塊磚大小,每塊重量大約25斤。在農村,土坯有兩種,一種叫“託坯”,一種叫“打坯”。“託坯”:就是在黃土中加入水和麥穰,和成泥以後,用鐵杴將泥除進長方形的木製“模子”裡,用泥板抹平,然後輕輕提起模子,晒乾就成了。託坯由於佔用較大的場地,用水也多,又要預先運來黃土,雖然結實耐用,但是真正蓋房子卻很少使用。

另一種就是“打坯”:就是將預先洇得溼潤了的黃土裝進模子裡,用石杵擊打,使之成型,直接上垛晾乾。因為打坯可以在土場裡操作,用水少,佔場地少,所以蓋房子的.多用打坯。聽娘介紹,打坯用的模子都是用耐砸的棗木做成,邊框有四、五釐米厚,一端用“矩子”扣住,可以自由開啟。杵頭是一塊約15釐米高、直徑20釐米左右的青石,上面安裝一“T”形木柄。

另外還要一塊長方形光滑的“打坯石”。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魯中地區桓臺縣偏僻的農村,農民所蓋的房屋,大都是以土坯房為主。正常情況下,地基夯實以後,大都用磚頭砌到齊腰處,上面就開始壘土坯了,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建築費用,在農村只有少數富裕人家才會從下到上全用磚砌。所以說,打土坯在那個時代是個常見活兒,誰家蓋屋壘牆都要打土坯,自己打不了,就請別人來打。

我清楚記得,七十年代末期我家蓋的房子就是標準的土坯房,當時為了完成備料工作,母親在炎炎盛夏時節,每天起個大早,把我與大姐、二姐從睡夢中叫醒,安排我們每人垮著一個提籃,扛著把子,到鄰居家的灶臺裡收集做飯以後剩下的草木灰。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因為需要挨家挨戶敲門走動,而且塵土飛揚,因此走不了幾戶,身上穿的衣服便髒兮兮的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會極不情願地撅起嘴,但又害怕母親的訓斥,只好選擇最近的幾戶去完成任務。

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半月時間,草木灰積攢了有四、五麻袋之多,母親把它集中放在西屋裡儲存起來。我家的那次打土坯是在東坡的場地裡進行的。知道訊息後,東鄰的二叔、二嬸,西鄰的劉哥、李嫂,南鄰的高大爺、周大娘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為了保證土坯質量,母親組織我們先用水把黃土逐一洇透,等到發潮而不粘手的時候,一家人開始工作了。正常情況下,打土坯需要二人合作:一人“上杴”,一人打。開始時,二叔先將模子放在打坯石上,上杴的母親在模子四邊撒上防止粘結的草木灰,再用鐵杴裝滿溼潤的黃土,二叔站在模子的邊緣上,往手心裡啐一口唾液,然後運一下氣,便將石杵高高提起,只見他先朝中間猛地一擊,然後再打四個角兒,接著打腰部,最後把模具裡的土打得平平整整……這些完成後,他麻利地用打坯石一刮,開啟模子便將“土坯”搬到一邊垛了起來。母親接著用鐵杴裝滿模子,二叔再打,再裝、再打、再裝……正常情況下,一天打二三百塊不成問題,好的時候一天能打到四百多塊之多。

一天時間,儘管汗流浹背腰痠肩疼,可是望著高高壘起的一排排土坯牆,那種成就感自然無法溢於言表。打土坯最害怕遇到天氣,特別怕狂風暴雨,這樣一天的辛勞很容易毀於一旦。所以最盼望天氣晴朗烈日暴晒,因為只有這樣,土坯才會很快變得乾硬結實,使用的壽命才會延長。聽娘說,一座土坯房,如果樑柱挺脫,正常住一百年不成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現在農村的土坯房幾乎蕩然無存了,人們大都住上樓房和磚瓦房。打土坯的活兒,年輕人已經很少知道了。我想再過多年以後,這些只能作為一個故事讓人們去追憶吧!

TAG標籤:散文 歲月 追憶 土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