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教育讀書筆記(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讀書筆記(15篇)

教育讀書筆記1

前段時間看了《教育從愛開始》這本書,對當代中國小教師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仔細品味書中的內容,感動的時候更有感觸。想到現實生活,想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覺得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有發展自己的小目標。書中真實教育的小故事,真摯發人深省,值得學習體驗。

如果一個老師既熱愛事業又熱愛自己的學生,那就是一個合格優秀的人民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老師意味著什麼?首先,這意味著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熱愛孩子,覺得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人,願意和他們交朋友,關心他們的幸福和悲傷,理解他們的心靈,永遠不要忘記他曾經是一個孩子。孩子是我們傳播愛的地方。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一直相信,親吻他們的老師,相信他們的方式。愛這個詞很容易說,但真的很難做。我認為老師應該主動與孩子溝通,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的一些特點、想法和優點。課堂上是傳道受業的解惑者,課後是陪伴關懷的守護者。每當更多的孩子喜歡自己,他們就會更喜歡這門課,有意識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責任感,願意學好,這不是一舉兩得的動嗎?有時候,當我們會給孩子更多的.勇氣和老師談論生活動的時間,有時間,有時間,當我們會給他們更多的學習動力量,有時間,有時間,當我們會給老師會給他們更多的學習動力量,有時間學習動力量,有時間,有時間,有時間,有時間,當我們會給他們會給他們更多的學生活動向老師會主動和學生活動,當我們提問,有時間,有時間,有時間問更多的問,有時間,有時,有時候,有時候,我們會給孩子們會給他們更多的關心。每當我看到這裡,我的心也是溫暖的。孩子們努力學習真的很可愛。愛可以給力量、愛、溫暖的心、愛、創造奇蹟、愛和無條件。

讓教育從愛開始,讓愛在教育中傳遞,讓我們成為孩子的嚮導,引導他們成長和前進的方向。讓我們成為孩子們的守護者,幫助他們走向成功的另一邊。他們是祖國未來的花,我們應該好好照顧,讓花在我們手中綻放!

教育讀書筆記2

假期期間,讀了尹建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給了我不少的收穫和啟迪。

在書中有一篇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讓我產生共鳴。兒童是脆弱的,成長只需要鼓勵,不需要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記得崇文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週末我領他出去玩,每隔五分鐘他就跟我說,媽媽,我要尿尿。即使沒尿,他也要尿尿。他那時太小,還沒法告訴我幼兒園發生的事情。我當時特別著急,因為和朋友交流起來,他們也說有好多小孩因為在幼兒園受到驚嚇或批評而造成長期尿頻,無法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只好長期待在家裡。後來我瞭解到原因是崇文班的一位剛畢業的老師,批評中午崇文睡覺的時候老上廁所。孩子本來就剛上幼兒園不適應,再加上老師嚴厲的態度和批評,直接把孩子給嚇到了。知道實情以後,我就聯絡了崇文的班主任,跟他說了崇文的現狀和我的擔心。這個班主任是一個有經驗的老教師,她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崇文中午再去廁所的時候,老師就牽著他的小手,把他送到廁所,上完廁所以後,老師會坐在他的床頭給他講故事,一週以後,崇文尿頻的`現象就沒有了。老師自始至終都沒有跟崇文提上廁所的事,只是溫和的給他講故事,讓孩子放鬆,慢慢崇文就忘記了上廁所的事了。從崇文幼兒園班主任身上,我學到了耐心和寬容。寬容而飽含真誠的教育,總是最美、最動人的,對孩子也最有影響力。老師和家長粗暴的語言無意中會傷害到那些幼小的心靈,會讓幼小的心靈慢慢學會逆反。所以我們家長要學會和孩子說話,注意和孩子說話的語氣,不要覺得你是家長,孩子就要聽你的,就要服從於你。上行下效,其實你說話的語氣孩子也在無意中模仿,你用命令的語氣跟他說話,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也會很大聲的命令別人。所以家長要從各方面完善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孩子要的是“精神溺愛”,即家長能給予的最優質的父母之愛。這種愛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質組成,而是由充足的相處、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圍、良好的榜樣等等這些構成。崇文從上一年級開始,班主任管老師就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每天要求同學們閱讀半小時的課外讀物。我也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從小就給崇文買了很多的繪本和書,每天都陪他看書講故事,從崇文開始上一年級,我就逐漸的把他的玩具給收了起來,除了給他留下他特別喜歡的樂高玩具,家裡到處都能讓他看到書,尤其是他自己的屋,書櫥裡滿滿的書。但即使是這樣,崇文能每天一動不動的拼兩個小時樂高,也不會一動不動的看半個小時的書。怎麼樣才能培養崇文自覺的閱讀習慣呢?我覺得首先是我們家長做的就不好。我和他爸每天下班忙完家務後就會一人抱一個手機,父母都不看書,孩子怎麼能自覺看書呢?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每天崇文寫完作業以後,我就會跟他說,崇文我們倆一起看書吧。這時候他就會很高興。我們倆一人一本書坐在床上,個人看個人的書。時間一長,崇文每天都會主動跟我說:“媽媽,我們倆親子閱讀吧”。在閱讀的過程中,他還會跟我交流他看書過程中一些有趣的故事。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作為家長,有緣和孩子成為一家人,就要珍惜做父母的有效期,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孩子一起探究未來的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就有自己的花期,細心的呵護自己的花,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靜待花開,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教育讀書筆記3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在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又好又快的成長是每一位青年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最近利用工作之餘,我認真閱讀了《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一書,感受頗深。本書是由三名著名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編著,主要從教書育人、終身學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行有效地溝通、供給有效的幫忙、應對職業挑戰、避免職業倦怠、進取反思、敬業等九個方面進行闡述。

結合我自身的情景:所在的是一所城郊結合部的幼兒園,在幼兒園教學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問題,而在應對各種不一樣生源素質表現的幼兒時,應當怎樣去應對,並且排除相關的干擾因素讓自我在教學崗位上更快的成長,這些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經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對這些問題有了些新的認識,同時也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

作者在書中指出:成為最優秀教師的要素,不是教學中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能有效地贏得學生注意、尊重、傾心的人品。正是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有著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能激勵學生超越個人所認定的極限,幫忙他們尋求人生的重大意義。這相對於此前在教育界注重教材與教法的鑽研的一些教師而言,是一個嶄新而又睿智的話題。

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哪些素質和品質呢作者在書中也進行了闡述,告訴我們夢想教師的素質依次是:交談和理解的本事;嚴格而公正地執行紀律的本事;啟發和引發動機的本事;高尚的品德;愛護和關心兒童;對專門職業的獻身和熱誠;友善的`個性;端正潔淨的儀表。具備了夢想教師的素質,我們才能去談所謂“優秀”,而要到達所謂“優秀”,絕非易事,作者在書中也做了詳實地闡述。在讀後,我也進行了自我反思與總結。

我要做到對自我的工作充滿活力,並把這種活力傳遞給同事和幼兒,展現自身的個人魅力。在班級教學和生活中,在處理班級事情的過程中,要做到對待每個幼兒,要儘可能地做到公正、公平,無論他來自哪裡,無論他長得是否可愛、聰明伶俐、討人喜歡。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理解得更透徹一

些,就是教師必須敬業,有育人教書的活力;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有愛心,大愛無聲,師德千秋;並以進取的心態為人處世。此外,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熱愛學習、善於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位愛學、善學的人,僅有終身堅持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更新補充自我的知識,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不至於落後於當今時代的要求。

教育讀書筆記4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在讀時,我感受到了無邊的愛的沐浴。

這是義大利的一名叫亞米契斯的`作家在三年級寫的共一個學期的日記,日記裡寫了每月故事中的人物和在學校的同學關愛同學、孝敬父母、熱愛祖國、尊重殘疾人……的精神。例如,《一個不幸事件》中,羅貝蒂為了救一個快被車撞到的男孩,不幸被軋斷了一條腿;《佛羅倫薩的小抄寫員》中的朱里奧為了減輕爸爸寫封套的勞累,他準時晚上12:00起來偷偷地寫封套,卻因白天勞累遭到父親誤解;《倫巴第的小哨兵》中一位棄兒受命令做了哨兵,不顧子彈襲擊,爬上樹偵查狀況,不幸中彈身亡……而這些事的思想,都出自同一個思想,同一個信念,那就是“愛”。愛的力量是強大的,也是弱小的,需要我們去做,去發現。

我記得還在上幼兒園時,看見了一位殘疾人,他走路手一拐一拐的,腳也跛了。當時我不懂什麼,也學著他的樣貌走,覺得好玩,結果小夥伴們都笑掉大牙。此刻,我感到很慚愧,因為我沒有尊重他,如果他明白,必須會讓他心裡永遠留下這樣一道傷口。

在我們生活中,愛是到處都有的。我們也就應學會並做到關愛同學、孝敬父母、熱愛祖國、尊重殘疾人……這樣才能做個好學生,還會得到同學、老師和父母的讚許和尊重,這就是愛的強大力量。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愛,離我們並不遠,只要我們做到。

教育讀書筆記5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可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並列的偉大作品。

全書共26章,杜威將前24章分為三個部分。最後兩章分別論述實用主義的真理論和道德論第一部分:從非正式教育談到教育的興起。概述了教育的社會職能和效應指出了當代教育的嚴重缺陷並指出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闡述了民主社會的教育性質。明確指出教育即生活,成長,經驗的改造的意義。並藉助對各種教育理論的批判來論證民主教育的正確性與優越性。在這部分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目的。第三部分:用實用主義哲學來理順長期以來純在的興趣和努力,經驗和思想,勞作與休閒,個人與自然界,教育和職業等矛盾。並給課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釋。

在書中杜威大膽的批判了一些傳統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批判斯賓塞:“斯賓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教育的準備說。指出這種學說強調把人所需要的知識灌輸給缺乏理解力的兒童叫他們痛苦的陷入謎團。乃是滿足成人的需要而實於兒童的虐。”批判黑格爾和福祿貝爾:“他們把教育理解成展開兒童先天理性的學說。在黑格爾看來,人類秉承著絕對純全的理性。教育就是將這種理性由內向外的展開。傳統教育外鑠的力量,開展說注重由內向外的發展。兩者顯然不同。不過,開展所指的並不是繼續不斷的生活或者生長而是將一種神祕難測的理性展開作為教育,實際上這種學說僅僅是成教育的變種,因為天賦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超出了兒童的理解。而且開發天性交給成人生活做準備更加虛幻莫測。”批判洛克:“把教育理解為訓練心智的學說;洛克等人認為人們稟賦著記憶,思維,想象等多種心智慧力,教育就是培養心智的事體。實際上,人沒有這種假定存在的而且彼此分割的心力。脫離現實生活,而孤立的抽象的訓練記憶力和思維力,正好像空著肚子訓練消化力那樣荒唐。”批判赫爾巴特:“赫爾巴特把教育理解為教師按照心理統覺過程向兒童提供教材,從而形成他們觀念的學說。杜威認為這說學說忽略了兒童潛在動力和引導他們自覺地探索知識,卻把他們看成被動的吸收知識的容器。”

全書第四章的講述了一個重要觀點——教育即生長。也是我讀這本書之後理解最深刻的一個點。杜威認為,當時的學校無視兒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長”的根本目的在於,將兒童從被動的、被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生長論要求尊重兒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於兒童的心理髮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詳細闡述了生長的首要條件未成熟狀態的兩個特徵依賴性和可塑性,人類為了應對日益複雜的社會,延長嬰幼期,有利於進一步促進社會的進步。

杜威首先討論未成熟狀態的積極意義,從能量和潛力的雙重意義上理解未成熟狀態的積極方面,“把能量理解為一種能力,把潛力理解為勢力。我們說未成熟狀態就是有生長的可能性,即發展的能力。”

杜威認為,不能用比較的觀點,而應該用絕對的觀點來看,未成熟狀態是指一種積極的勢力或能力——向上生長的力量。他從未成熟狀態的可能性的積極的和建設的方面出發,由此他提出了理解未成熟主體的兩個特徵:依賴性和可塑性。

接下來杜威闡述了生長的表現,既是習慣。而習慣從可塑性中來。

徹底的無依無靠的依賴,“暗示著具有某種補償的力量。”他把動物的幼獸和人類的嬰兒的能力進行比較,指出嬰兒具有動物幼獸所沒有的社會能力。兒童具有頭等的社交能力,靈活而敏感,無力注意自然界反而強化了他們對成人行為的關注和興趣。可以說“兒童生來的機制和衝動都有助於敏捷的社會反應。”依賴性是一種力量而非軟弱,而且是相互的。未成熟的人為生長而有的特殊的能力,就構成了可塑性。杜威認為可塑性“乃是以從前的經驗的結果為基礎,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就是發展各種傾向的力量”他與小雞孵出後幾個小時就學會啄食與嬰兒出生六個月通過嘗試性反應才學會抓東西作比,指出人類學習一種動作必須學會變化動作的因素,並根據情況作出種種因素的聯合。能發展方法,應用到其他情境,開闢前進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可塑性,人類養成了學習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執行的技能,或工作效率,就是對自然環境進行有效控制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杜威解釋了適應的概念,他認為適應必須從控制達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動的意義上來理解。不能把習慣僅僅看作是機體內部引起的變化,而忽視這種變化在於造成環境中以後許多變化的能力,從而不能將適應看作與環境一致。適應是使我們自己切合外部環境為機體內部發生變化提供的目的和標準的固定性。如果把習慣看作“習以為常”的話,那麼習慣就是被打與環境保持一致,積極機體變化而忽視了改變周圍環境的能力,這種適應,可以稱之為遷就,以區別於主動的適應。 主動的適應是持久的適應或是適應平衡,給我們提供一種背景,以備以後調整自己以應對新環境。杜威總結說“所謂適應,即是完美的活動對環境的適應,也是環境對我們自己活動的適應。”他以野蠻部落和文明人對荒漠的應對為例,指出野蠻人順應環境,習以為常,而文明人則是改造環境。

人們常常把教育解釋為獲得能使個人適應環境的種種習慣。這個定義表明生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這個定義中的.所謂適應,必須從控制達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動 的意義上來理解。如果我們把習慣僅僅看作機體內部引起的變化,而忽視這種變化在於造成環境中以後許多變化的能力,就會把“適應”看作與環境一致,正如一塊蠟依照印章一樣。環境被看作某種固定的東西,這種固定性為有機體內部發生的變化提供目的和標準;所謂適應不過是使我們自己切合外部環境的這種固定性。如果把習慣看作“習以為常”, 確實是比較被動的東西。我們習慣於周圍環境--習慣於我們的衣服、我們的鞋子和手套;習慣於相當穩定的氣候;習慣於我們的日常朋友等等,這些都含有被動的 性質。和環境保持一致,在有機體內引起變化,而不問改變周圍環境的能力,就是這種習以為常的顯著特點。我們不能把這種適應(不妨稱之為遷就,以別於主動的 適應)的特點轉到主動利用周圍環境的習慣,除此以外,“習以為常”有兩個主要特徵值得注意。第一個特徵是,我們首先通過使用事物而習慣於這些事物。

簡單的說杜威關於教育即生長的觀點大體是這樣的:某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基本上取決於前一個時代給予兒童的活動指導,這個吵著後來結果的行動的積累運動,就是生長的含義。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那麼什麼是未成熟狀態?所謂未成熟狀態是指生長的可能性和生長的潛力。並不是指現在沒有能力,到後來才會有,我們表示現在就有的一種確實存在的勢力。未成熟狀態的可能性的積極的和建設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狀態的可能性的主要特徵即可依賴性和可塑性。人的依賴性不是完全的依賴和寄生,因為人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並具有社會的能力依賴是伴隨著能力的成長。而塑造性就是認為了生長而有的特殊的適應能力發展它主要地從從經驗中學習能力從經驗中保持可以用來對付以後情境中的困難的力量。可屬性就是以從前的經驗的結果為基礎。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就是發展各種傾向的力量。儲存兒童天性,齣兒童天性外,別的都要通過訓練搞掉。儲存兒童天性但是阻止他們擾亂,胡鬧,幹蠢事。儲存兒童天性,並且正是按照他們所指的方向,用知識把兒童天性武裝起來。

杜威是美國極有影響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對“傳統教育”,批評“傳統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發表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主張。但從整體來講,他是唯心主義先驗論者,實用主義教育學同我們中國學生所親身經歷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說是根本不同。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育讀書筆記6

老實說,對我來說,讀《普通教育學》這本書還是挺具挑戰性的,因為這本書的語言比較抽象,難懂。但是細細品來,作者赫爾巴特的很多觀點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以下是我比較深刻的幾點看法。

首先在對兒童進行管理方面,赫爾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權威與愛,也就是說教育者應該在兒童心目中樹立權威的形象,受到他們的愛戴。而樹立權威的關鍵在於卓越的智慧;受到愛戴的關鍵又在於教育者自己要愛兒童,與他們保持親密的關係。本人是非常讚賞這種觀點的一旦獲得了愛,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減輕管理的困難,這是自不待言的'。

赫爾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養成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公平等五種道德觀念。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應該引起當代社會的注意。因為在當下這個道德缺失的社會,很多人哪怕是知識也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情來,如果是這樣,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還不行害人又害己,釀成了教育的悲劇?所以說,道德教育不是來得更重要嗎?而赫爾巴特正是強調了德行培養的重要性,指出並非“有知識”的人都是有“德行”的。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當代人應該要反思的地方嗎?

還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系統地提出並論證了教育性教學原則。他強調說:“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

念,反過來他也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他把教學作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即教育離不開教學,要以教學為載體,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須具有教育性。我覺得這個原則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借鑑意義的。一方面,這告訴了我們思想品德這門課是有其存在意義的,學校開設這門課,讓學生從小就接受道德教育,也就是說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教育者在設計課堂時時刻記得“無教育的教學”,也就是說設計任何一個課時,任何一個教學步驟都應該要思考其對學生是否具有教育意義。

當然,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普通教育學》這本書也不例外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是無可厚非的,我覺得我們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吧。

教育讀書筆記7

泰戈爾曾說:“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愛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當我捧在手裡細細品味的時候,被書中無數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本書為義大利小說家亞米契斯的代表作,以日記體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男孩的成長故事。詳細地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其中,讓我最感到印象深刻的一個故事是——《佛羅倫薩小抄寫員》。二歲的國小生朱利奧看著父親天天辛苦地為一家賺錢,他想幫助父親抄寫(由於他父親的工作錢很少,所以幫助報社抄寫而賺錢)。於是,他在父親十二點鐘睡覺後偷偷地幫父親抄寫,一開始,父親未發覺,他決定繼續做下去。後來,他因為每夜睡眠不佳而導致經常打瞌睡,引起了幾次父親的責罵,但他沒有放棄,還繼續抄寫,更沒把真相說出來。最後,父親得知了敘利奧一直在幫助他抄寫,對自己罵敘利奧而後悔不已,並讓他好好地睡了一覺。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深,我今年已經十一歲了,我一定要以朱利奧為榜樣,要多體貼體貼父母,現在我們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要把心用在學習和鍛鍊上,以優異的成績來讓父母覺得他們的辛苦有所值。通過這一本書,讓我知道了怎麼立身為人,也懂得了愛的真諦!

教育讀書筆記8

《教育詩》描寫的是馬卡連柯在1920年到1928年創辦高爾基兒童教養院時發生的一些真實的事情。內容經過了一些文學的修飾,既不是教育論著,也不是教學札記,起名為教育詩,真是名副其實。馬卡連柯生於1888年,死於1939年。享年51歲。1920年馬卡連柯接到省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通知,要他組織一所類似於我們國家的收容所這樣的兒童教養院。當時條件很艱苦。但是本著對教育事業的更高的追求和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馬卡連柯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開始了他的教育詩生活。他給自己新成立的教養院起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名字:高爾基教養院。也是對當時著名作家高爾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高爾基教養院辦學之初,學校裡來了8個兒童少年搶劫犯和常年的流浪者。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教育,什麼是人性。頭腦中只有好吃懶做,得過且過。當時流行的社會教育信念是要培養真正的蘇維埃人民大眾,要善待兒童,從學生的本性出發,循循善誘,不能在教育中滲透資本主義的一切荼毒。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要想真正徹底改變犯罪兒童的一些惡劣行為其實是不可能的。剛開始馬卡連柯也是本著教育家的理念進行自己的教育工作。但是,一段時間的實際接觸他發現:“我從教育學的繩子上失足跌下來了。”他甚至開始使用了暴力。在他的一頓失態的暴力下,那些頑童竟然開始乖乖地參加勞動,聽從勸告。

馬卡連柯說,一個人的內部的各個零件並不是生長的那麼完美的,甚至是有些缺陷的,需要外人幫助他重新換過或者重新打磨。這也是教育的真正內涵。在他的高爾基教養院中,他就傾注了這樣的思想和行動。當然遭到了社會學家、教育家的強烈抨擊。

儘管他的'高爾基兒童教育學院逐漸辦的蒸蒸日上,學童們開始形成真正的集體,大家非常團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這個集體中,處理違規違紀兒童的方法:懲罰他們面壁思過,不準吃飯等等方法,還是遭到了強烈的異議。即使在差不多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遇到這樣的童犯、流浪者,我覺得要想改變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懲罰教育不失為一種非常有利的措施,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馬卡連柯在進行從1920年到1928年整整八年的高爾基教養院工作中,投入和全部的心血。當時教師的思想之高尚令人無法想象。以校為家,和學生同吃同住。完全的一幅共產主義者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他們以苦為樂的精神感染著學生,同化著學生。這也是高爾基教養院裡能夠如此團結的主要支柱之一。

儘管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為了這個集體能夠健康成長,馬卡連柯的思想經過了煉獄,學童們的進步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卻自始至終到遭受著來自教育家的強烈抨擊。最後終於堅持不住,八年後,1928年,在高爾基親自去拜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養院後的當天,馬卡連柯向教育委員會遞交了辭呈,辛酸地離開了高爾基教養院開始了他的嶄新的教育工作生涯。

厚厚的725頁教育詩,承載著馬卡連柯的辛酸的追求和無悔的奉獻。生在當時的馬卡連柯,既是他的幸運,使他的集體主義思想得意綻放光芒;也是他的不幸。由於歷史的原因,使他在處理一些學生的問題的時候難免有失偏頗,卻還自以為是。因為尋找不到更加妥善的處理辦法而陷入理論的泥淖不能自拔。

看完這本書,我感覺和歷史的距離拉近了很多。合住書後,高爾基教養院的事情仍然歷歷在目。好像是馬卡連柯給我講的故事一樣。真的受益匪淺。

只是蘇聯的人名字比較複雜,往往一連串連在一起,讀完書後,故事情節雖然歷歷在目,但是人名字卻實在記不住幾個。就連馬卡連柯本人的名字我都沒有留心記住。實在慚愧。

教育讀書筆記9

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援,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援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寬容、信任為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可以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裡,那麼,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溫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進步,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豔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觸頗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說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著朱老師所說的那些可怕角色。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讀書筆記10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所寫,得到了我們班同學的一致好評。我也央求媽媽買了一本《愛的教育》。

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來閱讀這本書。這本書敘述了國小生恩里科讀三年級時發生的種種事情。

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內容充實、主題明確。其中,《賣炭人和紳士》這則故事我讀了一遍又一遍。

這則故事講述的是:紳士的兒子卡洛·諾比斯罵賣炭人的兒子貝蒂的父親是叫花子。第二天,諾比斯的父親親自來到學校,要求諾比斯向貝蒂以及她的父親道歉,諾比斯才很不情願地道了歉,貝蒂以及她的父親才原諒了他。

想到高傲的諾比斯仗著自己父親是紳士,就經常欺負同學,甚至還罵貝蒂的父親是叫花子,我就想到醜小鴨的兄弟姐妹們,自己沒什麼本事,卻經常奚落可憐的醜小鴨。瘦小委屈的貝蒂就猶如醜小鴨,雖然是一個賣炭人的孩子,但謙虛善良,絲毫不比那些富人家的`傲慢孩子差。

我認為這則故事是本書中內涵最豐富的一個故事,恩里科的老師認為這是給孩子們上的最好的一課。

教育讀書筆記11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李老師是我最崇敬的名師之一,今讀了他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為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創造。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每個學生:不偏愛分析能力強的優等生,不歧視具有實踐創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後進生。老師們,不同愛好的學生不可能都成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師能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體現,成功智力的學生也會大大增加,個性+特長的學生也會不斷湧現,社會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會層出不窮

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裡,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一節課的時間,他們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例如:我班的王祖衡同學,性格憨厚,思維緩慢,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業,所有同學都能當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納,錯誤率高。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時常表現急躁催促,對他大發雷霆,可是於事無補,成效不佳。時後與他拉近距離,細心談話,加以耐心輔導,發現他的數學思維不是我之前個人認為那樣不可救藥。所以我們對學生真正瞭解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關愛他。你才會體會到我們的孩子是懂事的,是會對老師有種莫名的感激之情。

讀了《愛心與教育》,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的是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需要的是李鎮西老師的那份堅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為學生打造一個精神家園式的班級,關注每一個學生,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創造自己燦爛美好的明天!

教育讀書筆記12

《做不抱怨的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感受頗深。剛開始看到書名,心裡想著,哪有老師會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向以來,教師這一職業被認為是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獨生子女是越來越多,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無形之中給我們教師帶來壓力。抱怨,似乎也成為“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但是這本書裡的第一章有這麼一句話:“抱怨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他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饒人不安。”所以我們教師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工作有較好的滿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抱怨產生不了任何喜悅,也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種智慧,教師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拋棄讓學生人人“燦爛”的想法,順應自然,那麼孩子們的笑臉會不會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師,學生考了96分還是不夠,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優秀。我們教師總是不滿足於孩子的成績。就像有的學生上課稍不認真,一旦被老師抓住,立刻就會被批評一頓;下課跟同學有些小摩擦,又被認為是打架。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一堂課40分鐘,誰能保證什麼小動作也不做。只要學生改正過來就行了。“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不那麼緊要。”這正如自然萬物的生長一樣,在摩擦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相處的藝術。因此,我們教師讓學生在摩擦中學會生存,在摩擦中成長,這是一種自然選取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必代勞。

我們教師經常也會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樣那麼不聽話怎樣那麼坐不住怎樣那麼難教怎樣那麼不愛學習家長怎樣也不管管等等。其實,冷靜想想,可能是我們教師有些小題大做了,上課思想開小差,我們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學鬧矛盾,告訴他們要友好相處,不能太沖動。其實轉臉他們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學作業沒做齊,可能確實是家裡有事,給耽誤了,也只是偶爾沒有完成。有的同學考試沒考好,因為他就只能考成那樣,也就那水平,他已經盡力了。當應對學生的問題時,我們教師要試著相信自己的學生,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一來,不但問題能迎刃而解,師生雙方都學會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覺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說說就行了。畢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他不要放下學習,繼續努力,我們沒必要嚴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對學生要多加鼓勵,少些批評,鼓勵他們。

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明白灌輸引導;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愛不是隻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講層次的。只要善於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對症下藥,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就應更用心的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能夠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僅僅僅是學科知識!學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緊,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好處更大一些!我們給學生期望,他們就成為我們的期望了。你是笑著應對自己的期望呢,還是苦著應對自己的期望呢笑著應對期望,期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持續快樂的情緒,做個陽光老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樣才能生活的簡單而充實。

教育讀書筆記13

這是一本不錯的書、它主要寫了柏楊老先生對現實中國中存在的醜陋的'一種強烈抨擊、許多同學看過我的這本書都說我有病、看真麼極端的書、把中國說得一無是處、從國家到官員再到百姓、在一些時期都表現的十分“醜陋"、不過看過這本書後會讓每個人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智的態度、因此、我覺得這本書這個方面是很有益的。

教育讀書筆記14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創作的日記體小說,它主要寫了主人公安利柯以日記形式,記錄日常身邊的事情,向讀者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愛,如師生之間的愛、同學之間的愛、陌生人之間的愛、鄰里之間的愛……

讀了這本小說我體會到了愛無處不在,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其實獻出愛心的方式有很多種,並不是一定要幹什麼大事,比如給他人一顆寬容的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不亂扔垃圾等等……

這本圖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煙囪掃除人》,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安利柯到女子學校裡去送書,看見了一個煙囪掃除人在哭泣,因為她剛得來的錢從破的口袋裡漏了出去,在一個帽子上插青羽毛的`大女孩的帶領下,同學們紛紛捐錢,錢很快就攢夠了,甚至有些沒帶錢的把她自己的花也捐了出來,錢攢夠了,煙囪掃除人十分歡喜。

這讓我想到了那次書法課唐小童沒有帶毛筆,這時班裡的同學們都把自己的毛筆給了她,她很開心,也很感激。於是她收下了我的筆,其實是因為我離她最近,哈哈。

讀了這篇故事,我感受到了人間的愛有多美好,也有很多種,不管是同學還是陌生人,每個人心中都有愛,有時候只是借一支筆的一件小事,它也體現的是愛。

啊!愛!你是那麼尊貴和華麗,你又是那麼簡樸和厚實。

教育讀書筆記15

《愛的教育》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它所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是在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高尚情操在我國源遠流長,無獨有偶,國外的學者對其師的尊重、感情也值得我們學習。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光陰,安利柯的父親也不忘他的國小老師,還專程去看望他,並像小時候那樣愛戴他、尊敬他。這是多麼好的一位父親!我頓時覺得安利柯很幸福,他不僅擁有如此博學多識、溫文爾雅的父親,而且還擁有一個值得他學習的好榜樣!

師生之情固然使我感動,但親子之情更敲動我的心扉。每月故事中的《萬里尋母記》,讓我不禁對主人公馬爾可的'敬意油然心生。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為了擺清債務,獨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國首都一個富有人家去當女傭,後來就與他們斷絕了聯。13歲的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沒有得到父親的同意。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說了這件事,便去找到了他父親並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爾可去美洲,在馬爾可的多次請求下他的父親終於答應了,馬爾可在去美洲找母親的路上遇到了許多人,有慈祥的倫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婦女、熱心的小夥計,也有無惡不作的小偷,當然還有許多樂於助人的好人。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馬爾可終於找到了母親。這個故事讓我真正懂得了愛的力量:只要有一顆掛念家人的心,即便相隔千里都還是心連心。

這本書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雖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我卻一點也不後悔,因為它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愛就像花蜜,我們不能缺少愛,正如蜜蜂不能缺少花蜜一樣。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世界就將因為愛而變得更美好!

TAG標籤:教育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