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函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書信函/列表

六下數學廣角教學建議

教學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應營造這樣一種環境教師和學生一起以科學探究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探索、認識自然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問題,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幫助學生,同時發展教師自身對科學的認識和對學生的理解。

六下數學廣角教學建議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始於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接受。因此,必須關注學生原有認識對科學學習的影響,藉助各種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認識原有經驗的侷限性,主動建構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一) 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

本《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這對於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新課題,必須給予充分的關注。

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實驗進行探究活動,注意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探究活動結合起來,努力開發並鼓勵學生參與開發各種層次的、以小型為主的探究性課題。

探究是一種多側面、多形式的活動,無論何種形式,關鍵是要體現科學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徵。

有些探究活動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徵,例如,學生根據教材或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案例1"哪一支蠟燭先熄滅"就是這樣的一種探究活動。雖然問題不是學生提出的,但學生能圍繞問題積極地進行思考,提出猜想和初步解釋。當事實證據不支援他們的假設時,又要尋找原因和修改解釋,並且用改變塑料罩大小的實驗來收集更多的證據,以完善自己的解釋。通過活動,學生還能很好地認識科學探究需要理論的支援。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也需要由參與部分的逐漸到參與完整的探究活動。完整的探究活動基本上包含了科學探究的各個要素和全部特徵(見案例2)。

探究活動的指導與開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學探究中每一個要素的目標和整體的目標都是分層次的。如提出問題,按照問題的來源,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個由低到高不同的層次:1學生根據教師、教材或其他途徑給出的問題進行探究;2?學生從所提供的問題中得到啟發而提出新的問題;3?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層次越低教師的指導性越強,層次越高探究開放的程度越大。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根據多種因素來把握指導與開放的程度。這些因素包括教學的具體目標、教學內容的性質、學生的特點和資源的情況等。隨著學習的進展,應使開放的程度逐漸提高。

探究活動應當強調學生的直接體驗,但獲取證據的方式是多樣的。某些問題和證據可以來自於教師的演示實驗,也可以讓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資料,進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見案例15),這樣做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一些重要的科學探究能力。

本《標準》雖然強調科學探究對學生髮展的意義,但還應當認識到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在科學教學中,要求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以形成優化的教學模式。

(二) 注重學生"動手"與"動腦"的結合

教師應當認識到,只有使學生將進行科學探究與學習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提高科學素養。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7~9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在科學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思考事實證據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學習建立科學模型,由此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形成質疑、反思的科學思維習慣。

教師應努力改變讓學生"照方抓藥"的實驗方式,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學習控制變數的實驗研究方法(見案例8)。學生實驗的指導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可設計成實驗卡的形式(見案例6),而不是僅僅列出實驗步驟讓學生按其操作。

(三) 鼓勵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科學學習

教師應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創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科學學習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教師應瞭解學生的興趣、原有的認識、經歷及其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例如:在科學教學的第一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他們自己對科學、科學家的認識,閱讀過哪些科學書籍,參加過哪些科學活動等等。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並採取相應的做法和措施。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技能和經驗,保護學生的創造性和好奇心,鼓勵學生對他人的觀點持合理的懷疑態度,為學生提供多種表達自己想法和開展科學探究的機會,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錯誤的)觀點。

對於學習科學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提供幫助和指導,發現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並給予及時的鼓勵,使他們樹立學習科學的信心。

(四)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造各種條件和形式,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例如:在探究活動中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觀察和實驗結果的記錄與分析,鼓勵他們運用口頭、書面、繪畫、圖表、數學公式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在學生之間營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培養學生提出論據、回答質疑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開放性的討論,對彼此的科學解釋提出批評和質疑,要引導學生學會放棄錯誤的觀點,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解釋。

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利用協作性的小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小組工作,使學生認識到小組的成員在探究嘗試中各有所長,其知識和技能可以互補,通過這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五) 安排教學計劃與教學時間應該有一定的靈活性

教師應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需要靈活掌握時間。一些重要科學觀念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實驗、分析、討論。科學探究是需要花費較多時間進行的活動,如果學生對某次探究活動特別感興趣,或者探究過程中學生又發現了新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究,則可以延長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探究和討論。有時在某個概念或原理的教學中,學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難,教師可以增加相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為了促進相互交流可以增加小組活動。

(六) 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

科學教學應當是開放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通過課外活動,學生不僅可以豐富經驗、開闊視野、活化知識,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培養創新意識和提高實踐能力。教師應根據教學、學生和校內外的實際情況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例如,開展科學技術小組活動和參觀博物館、科學技術館、動植物園、農業生產基地、工廠、城市垃圾處理場等。

應當重視充分利用校外資訊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媒體中有關科學技術發展的報道,引起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發展的意識。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收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資訊和資料,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對於那些超出人類感官極限的自然現象,對於學生難以親身經歷或具有某種危險性的科學探究過程,現代資訊科技可以提供必要的補充。在有條件的地區或學校,應適當運用多媒體、網路等資訊資源,為學生創設新的學習環境。

TAG標籤:數學 教學 廣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