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驗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生活經驗/列表

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意義何在?如果大家不是十分了解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的內容!

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意義【1】

“海上絲綢之路”構想具有非常重大的國際戰略意義,對我國來說,其經濟發展方面的促進作用固然很大,但這還是表層的,從深層次來看,這更應是一個頂層的戰略設計,其戰略作用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源源不斷地發酵。

xxx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要構建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提法在2014年3月xxx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進一步印證,他強調指出“我國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表明海上絲綢之路的提法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新一屆政府深化改革的戰略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國內外的密切關注。目前學界可能更多關注它的經濟發展意義,把它視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面臨新一輪全球化挑戰的新包裝,但筆者認為它的國際戰略意義也許更為重大,可視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深層戰略謀劃。從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海上絲綢之路”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戰略意義。

  從現實主義視角來看,“海上絲綢之路”體現了維護海洋權益的戰略需要

自2010年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以來,我國周邊安全形勢日趨嚴峻。另外,受“冷戰”遺留的歷史問題與冷戰後現實衝突的影響,東亞地區國家矛盾交錯,利益交織,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區海洋地緣狀況擁擠不堪,如處置不好,極易釀成危機。中國如何突破美國重返亞太再平衡戰略所導致的這種“東緊”困境,“海上絲綢之路”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戰略轉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戰略東向”轉變為“戰略西向”,它暫時避開了地緣政治擁擠不堪的東亞,轉向大有可為的西線,達到揚長(經濟貿易、基礎設施)避短(軍事、安全壓力)之目的。另外,“海上絲綢之路”還可視為中國長期以來海權與陸權之爭出現戰略變化的一種跡象。中國雖是一個海陸大國,但卻是一個海權的小國,長期以來我國偏重於陸權,對海權與海洋權益是不夠重視的。而海洋將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尤其自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海洋權益的重視與維護,我們國家也越來越意識到這一點。“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就是一個重要訊號,它說明中國將更加重視海洋,更加重視海權與海洋權益的維護。

  從自由主義視角來看,構建“海上絲綢之路”是宣揚富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在一次外交演講中指出,一個大國要不僅能生產豐富的物質產品,還必須能生產豐富的精神產品,二者缺一都不是世界大國。她這裡的“精神產品”所指的內涵很豐富,但價值觀與話語權是很重要的方面。不可否認,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質產品的生產大國,但我們還不是精神產品的大國,我們的國際話語權還不夠強大。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越來越重視國際話語權的建設,“中國夢”、“新型大國關係”、“命運共同體”、“新義利觀”等概念的提出,都表明了中國要發出不同於西方的聲音,要讓國際社會看到更多“中國的點子”。“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正體現了這一戰略訴求。

近年來,亞太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這個地區有影響的大國紛紛提出本國對該區域發展的戰略構想,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都提出過類似於“絲綢之路”這樣戰略設計,但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提法最有歷史的文化底蘊與現實的可行性,因為,中國政府所提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對綿延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與發揚。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是聯絡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走廊。通過和平的航海貿易,帶來了經濟的共贏,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以及相關國家的和睦交流。這與近代西方海洋文化中的侵略性和擴張性是不同的。近代西方國家通過地理大發現,發現了世界,統治了世界,主導了400年的全球化,但殘酷的血腥、衝突與戰爭卻充斥其間。

可以說,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古老的中華文明對人類和諧美好精神的貢獻,它體現的價值內涵主要包括:互聯互通、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命運共同。這些思想也正是中國政府所提的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要秉承的價值觀念與國際規範。有影響力的國際話語與規範,往往有悠長的歷史傳承與積澱。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兩千年,似涓涓細流,綿延不斷,交流了商品,傳播了文明,是一個打有中國印跡的優質歷史文化符號,筆者認為,作為“中國夢”國際延展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樣需要這個符號。

  從建構主義視角來看,“海上絲綢之路”體現了“大亞太”的區域認同

認同在國際關係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構建認同是減少戰略誤判、避免國際衝突的重要方法。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和平崛起程序之所以遭遇這麼大的困難,與當前亞太地區的國家身份認同混亂與缺失有很大關係。

由於歷史與現實原因,亞太地區國家發展狀況非常複雜,這個地區既有最發達的國家,也有很落後的國家;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資本主義國家;既有遠在域外但時刻不忘亞太的國家,也有身處東方卻以西方自居的“區域人格分裂”的國家。如此複雜的國家身份認知,導致亞太地區國家矛盾重重、紛爭不斷,這是影響當前亞太地區安全與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作為地處亞太地區的大國,有責任推動這個地區的國家身份認同。筆者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可視為中國政府推動亞太區域構建國家認同的有效途徑。海上絲綢之路連線的是東亞、南亞,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是地緣上的“大亞太”區域,該戰略的實施顯然有利於培育該區域的認同。中國將發揮其作為該地區最大經濟體的優勢,為構建“大亞太”認同做出貢獻。目前,中國和東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連續4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再通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力推動自貿區升級版建設,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將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這既有助於構建“大亞太”的區域認同,也有助於加強中國的大國親和力,有助於中國的和平崛起。

總之,“海上絲綢之路”構想具有非常重大的國際戰略意義,對我國來說,其經濟發展方面的促進作用固然很大,但這還是表層的,從深層次來看,這更應是一個頂層的戰略設計,其戰略作用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源源不斷地發酵,可謂“經濟為表、戰略為裡”。“海上絲綢之路”構想以經濟貿易合作為先導與基石,以政治外交合作為前提與推進手段,以促進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風險為重要目標,對於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亞太繁榮、推動全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意義【2】

首先,同過去三十年實行的引進外資、發展對外貿易類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可以看做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不同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開放,我國將從接受跨國公司產業轉移,到廣泛進行海外投資。貿易、資本流向的轉移,標誌著世界貿易、資本主動權向我國的轉移。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中,我國將從被動轉向主動,從引入轉向引出,由配角轉為主角。

第二,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具有全球視野、國際擔當的表現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國際擔當。我國前30年的改革開放,誕生了沿海的經濟特區。如果說這是一種初期的開放,那麼,“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我國真正開放國際視野、擁有國際擔當的表現。“一帶一路”倡議所提出的具體的、新的全球化的政策和願景,為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為中國下一個30年、50年的發展支撐,對未來的經濟走向都將發揮極大的作用。

從歷史的角度看,海洋貿易深刻影響大國興衰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動。“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的重要部分,是我國貿易對外開放的延續和升級。此前,中國進入WTO後經濟有很大的提升,國際貿易增加了六七倍,而對外投資則翻了七八十倍。中國在貨物貿易方面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國,走到頂端。之前,中國的西部開發、環渤海、中部崛起戰略還是著眼於內地,沿海經濟特區的作用也集中在將內地貨物銷往海外。而“海上絲綢之路”是面向世界產業格局的新規劃,將我國產品的“賣出去”,升級為生產鏈“搬出去”。

概括來說,一帶一路將以前的內向型開放轉變為外向型開放。一帶一路要充分利用中國參與全球化物流、資本流、人才流動紅利,推動中國參與構建全球治理創新體系。

海上絲綢之路未來發展,我認為可以從人才的“互聯互通”入手,建立共同交流、協調的機制,打造合作樣板國,充分發揮智庫的作用。

第一,“海上絲綢之路”首先實現人才的“互聯互通”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具有鞏固海上貨運通道、加強沿海國家經貿合作、推進降低貿易與人口流動壁壘、推進港口城市建設等重要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的推進亟待具體化,將概念性的東西進行豐富和理清。我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降低人才流動壁壘可以作為切入點,帶動其他國家參與討論人員流動、互聯互通、資金、技術等。配合“一路”的陸上“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海上沿線國家的“軟性”互聯互通。

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惠於世界分工程序的參與。如今世界已經進入以人才全球化流動與競爭為主題的全球化第三次浪潮。據統計,世界上有2.32億人口不在出生國生活,移民、留學、旅遊等形式人員的跨國往來、全球人才流動已經成為常態,並且很大程度影響到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人才輸出國和“海歸國”,人才流動和國際人才競爭已經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深刻影響。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我國企業走出去將實現新一輪的走出去浪潮,急需大量國際化人才,但我們的人才儲備依然不足。中國的外國人口只有0.06%,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10.8%,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2%,甚至低於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水平1.6%和最低度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1.2%。我國在華留學生比例也僅為0.04%,遠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比例8%,也幾乎為世界最低水平。美國很多模式之所以能夠轉換來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有大量留美學生,帶回了先進的.科技和商業模式。中國也需要培養對中國產能、中國經濟等有大量了解,深入研究的留學生。我們需要加大吸引“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留學生大量來中國留學。

“一帶一路”沿線覆蓋人口超過40億,佔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一帶一路”規劃中提到,“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首先實現人才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規劃的應有之義。我國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應主動與更多國家簽署協議,簡化簽證手續和流程,提升海關通關效率、加強人才評價制度的互認和保障制度的銜接。

“一帶一路”,文化先行。實現人才順暢流動,也有助於他國對我國加深瞭解,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鑑。

第二,海上絲綢之路機遇與挑戰並存,需要建立共同交流、協調的機制

對企業來說,海上絲綢之路蘊含巨大發展機遇。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開發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2013年沿線64個國家的GDP總量12.8萬億美元,平均GDP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但是,“海外絲綢之路”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涉及面廣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國家巨集觀層面,需要處理好國際關係、外交政策、發揮文化優勢、塑造國際形象;在企業微觀層面,需要保障勞工利益、堅持環境保護。“一帶一路”沿線包括中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西亞、北非等60多個國家,覆蓋人口超過40億,幾乎經過了世界上地緣政治最複雜的幾個地區。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怎樣去應對在東道國以及國際社會中的非市場環境,政治動盪、民族宗教社會環境複雜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意外損失。此外,文化語言不通也是很大風險之一。

要真正開發好海上絲綢之路,需要建立共同交流、協調的機制。中國是全球化和加入WTO最大的受益者,“海上絲綢之路”可以成為新的全球化治理模式,甚至是一個新的WTO多邊機制安排或類似TPP的安排。可以考慮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聯盟,或“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委員會,與沿線國家共同制定一帶一路的全球治理、區域治理的新秩序。

福建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福建泉州市。未來,福建省將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核心區。《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提到“支援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推進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建設”“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臺、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等。隨著港口建設的完善和自貿區制度安排的完善,福建有望培育出我國南部沿海最大的“自由港”。

第三,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樣板國,充分發揮智庫的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最終要落到具體的專案上來,要拿出專案模版,打造合作樣板國,為接下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參考。福建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擁有大批海外僑胞。福建可以發揮海外僑胞的優勢,吸引他們參與家鄉建設,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提供更多資訊資訊和服務。

除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外,中國企業走出去,還可以採用如下幾種方式:

第一,支援中國到當地辦學,包括開辦更多的孔子學院。中國的大學還沒有走出去取得成功的例子,中學更少,面臨的挑戰也很多。

第二,充分開發海外華人華僑的力量。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地充分利用6000萬的海外華僑,在非洲、獨聯體的國家也有幾十萬、上百萬甚至更多的華僑。華僑就是我們的人才儲備,這就督促我們放寬人才流動的限制,建立優惠政策。同時放寬移民政策,使這些國家有更多的華人華僑。中國過去改革開放的70%的外資是靠華人華僑引進,中國未來對一帶一路的開放和發展,華僑華人,還有留學生都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福建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擁有大批海外僑胞。福建可以發揮海外僑胞的優勢,吸引他們參與家鄉建設,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提供更多資訊資訊和服務。

第三,充分發揮智庫的作用。智庫的作用很大。政府領導人無法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深入研究,政府與政府之間瞭解與溝通還有待加深。民間二軌交流機制非常重要。智庫可以探討各種機制、方案,利益的平衡。如果兩國或多國的智庫達成共識,並提出很好的建議,政府間的合作方向將更明確。充分發揮智庫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作用,可以建立“海上絲綢之路”智庫峰會或智庫聯盟,通過智庫來探討、推動戰略的實施。智庫還可以研究企業、機構、國民國際合作的政治、經濟風險等,發展風險評估行業。

TAG標籤: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