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熱點/列表

勞模個人先進事蹟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事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事蹟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勞模個人先進事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勞模個人先進事蹟

勞模個人先進事蹟1

2路車是一個有著優良傳統的品牌線路,它是一條貫穿新老城區的公交主幹線,全程18公里,途經xx中學、中醫院、蘇果超市、大潤發、人民醫院、客運站等30多個站點,十五個紅綠燈,來回一趟70分鐘,每天接送許多的乘客,是城市的一張“名片”,一扇傳遞文明的.“視窗”.我為我是其中的一員感到自豪.每天清晨,許多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我和同事們就趕到公交停車場,敲一敲輪胎,試一試燈光,和乘務員一起拭去車身上的露水,十幾分鍾後,一聲聲清脆的馬達聲打破了場區裡的寧靜,我和同事們駕駛公交車迎著晨曦開始一天的營運.

無論是菜花節、板橋節、還是節假日,我都始終嚴格要求自己.“馬達一響,集中思想”,“安全無小事,責任在心中”,實踐中,我駕安全車、行規範路,總結出八個字:腳輕手快,輕踩慢帶.行車時,時刻注意觀察上下車的乘客,遇到特殊乘客,會等到他(她)安穩地坐在座位上,再慢慢起步.行車中,我始終中速行駛,避免緊急剎車,在路面坑窪處,我會輕點剎車,避免因顛簸而給乘客帶來不適;下雨天,路邊有積水,停站時我儘量避開水窪地,以避免上下車乘客弄溼鞋襪;車上人多時,我就會語氣溫和地提醒乘客,要求他們向車廂後面走一走,以免耽誤大家的時間.每次語音報站後,我總會放慢車速問一聲,某某站到了,有沒有人下.車輛起步時,總要關照乘務員看一下後面還有沒有趕車的,爭取不落下一位乘客.

作為巾幗示範崗的樣板車,不光服務好,衛生也要一流.為給乘客提供一個乾淨、舒適的乘車條件,我總會積極配合乘務員作好車輛衛生保潔工作.有一次,車輛出現故障,進場修理,修好後,地板上、座椅上,到處是油汙,看到這種情景,我立即找來洗衣粉,提桶水,拿著拖把、抹布就幹起來,拖把拖了一遍拖不乾淨,我就拖兩遍、三遍,看到地板夾縫的油泥沒有拖乾淨,就找來小刀,一點一點的刮,再用布抹乾淨.手上劃了個口子,也沒察覺,汗水溼透了衣衫,經過一陣忙碌,車廂又恢復了乾淨、整潔.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路車是一個集體,光我一個人搞好優質服務不行,只有所有駕駛員都做到業務過硬,優質服務,企業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所以,我經常和同事們交流,把自己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累的優質服務、安全行車方面的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大家,讓大家共同提高.每次有新司機到我車上實習,我總是耐心細緻地向他們講解業務知識和行車要領,如今2路線上,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服務能手,許多新的先進車組,比如青年文明號,巾幗示範崗,工人先鋒號.由於我的辛勤努力與付出,我所在的車組先後被評為省級“工人先鋒號”車組,xx市“巾幗文明號”車組,我本人接連被評為公司先進、市局先進,連續2次被市車管所評為“優秀駕駛員”.

一輩子用心做好一件事,這個標準看似有點低,但我卻樂此不疲.我常說,我們公交人就是一塊煤炭,燃燒自己,溫暖別人……

勞模個人先進事蹟2

陳溫福,男1955年12月出生,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國家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帶頭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水稻區域創新中心主任,農業部“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北方粳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農技推廣學會理事,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國家水稻改良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農業部水稻專家組成員、東北稻區負責人,遼寧省農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農業科技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多年來,陳溫福院士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和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20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在秈粳稻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水稻超高產育種及生產技術整合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

1.在超級粳稻育種理論與技術創新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作為農業部超級稻育種重大專項東北稻區的主持人,陳溫福教授帶領東北超級稻的研究團隊在育種理論創立、新株型種質創新、優質超級稻新品種選育及生產技術整合與示範推廣方面取得全面突破:

(1)率先建立了北方粳型超級稻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並在新株型創造上取得重大突破,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2部,創制出新株型優異種質20餘份。

(2)育成的優質超級稻新品種多個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超級稻推廣計劃主推品種;被列入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案;並順利通過科技部、農業部聯合評審,成為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後補助品種。

(3)課題組選育的超級稻近三年在東北稻區種植面積均超過水稻總面積60%以上,拉動水稻平均單產由“十五”末期的424.6kg/畝,迅速提高到20xx年的488.0 kg /畝,平均畝增產63.4 kg,增幅高達14.9%。

20xx年,以袁隆平院士為主任委員,盧永根、李家洋、朱英國等4位院士和5位國內水稻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對該專案進行了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成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綜合性、系統性強,創新性突出,理論與技術價值高,應用前景廣闊,綜合水平居同國際類研究水平”。目前,該項成果已被農業部推薦申報20xx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多次獲國家和部省級科技獎勵和發明專利

(1)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案“秈粳稻雜交新株型創造及超高產育種研究與應用”,在理論和方法兩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較為系統、完整地提出了秈粳稻雜交育種理論與方法及理想株型理論;直接或間接育成水稻新品種2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9000多萬畝,增產稻穀46億多公斤,產生經濟效益超過36億元。該項成果於被評為國際水平,並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主持完成的.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專案“北方粳型超級稻育種理論與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育成超級稻新品種9個,累計推廣面積1300多萬畝,增產稻穀9.5億公斤,產生經濟效益13.5億元。20xx年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3)主持完成的農業部重點專案“北方粳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在超級稻生產技術組裝整合與示範推廣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以無紡布覆蓋旱育稀植為核心的超級稻生產技術大面積示範推廣。20xx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4)主持完成的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專案和遼寧省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基金專案“優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利用秈粳稻雜交穿梭育種法,育成了易脫粒型優質粳稻新品種“中粳564”,使北粳南引這一50年代慘遭失敗的難題獲得成功。該品種在安徽、遼寧、河北、寧夏等省區推廣650多萬畝,創直接經濟效益6.4億多元。該項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5)主持完成的農業部豐收計劃專案“優質粳稻高產高效益栽培技術整合與推廣”,累計推廣179.6萬畝,增產稻穀1.03億公斤,新增經濟效益1.33億萬元。該專案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6)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12篇被Sci和CABA收錄,80篇次被引用,2篇蟬聯遼寧省首屆和第二屆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研究成果被收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選編》。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兩項,專利號分別為:ZL200710086505.4和ZL200710097754.3。

3.社會經濟效益巨大

他所領導的東北超級稻研究課題組在超級稻育種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方面已居國際地位。近十年來,專案組共育成通過部、省級認定的優質超級稻新品種16個,僅在東北稻區就累計推廣14721萬畝,增產稻穀83.11億公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24.67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4.教書育人成績顯著

作為博士生導師,始終站在學科前沿,為所在學科的研究生主講學位課,傳授新知識,並引領學科的研究方向,並帶有博士後8名、博士23名和碩士48名。

5.獲得多項榮譽稱號

先後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遼寧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遼寧省學科拔尖人才、遼寧省優秀專家、瀋陽市優秀專家;全國首屆農業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農業科研人員、全國農業科研推廣標兵、遼寧教育年度人物、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瀋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瀋陽市勞動模範;瀋陽市首屆十大科技英才獎、瀋陽市科技振興突出貢獻獎,國家農業科技榮譽獎——中華農業英才獎。

此外,先後入選遼寧省首屆青年優秀科技人才培養計劃、教育部優秀年青教師培養計劃、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農業部神農計劃、遼寧省首屆“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培養計劃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計劃。

TAG標籤:勞模 先進事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