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除夕的風俗

除夕的風俗1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的風俗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頭髮白了都不能忘記。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除夕的風俗2

普天之下,總不乏奇人異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類人存在,那一天我見到拉一個身壞絕技的刀削麵師傅。

那一天,我路過一家拉麵館,拉麵師傅正在拉麵的動作震住了。不知是店裡的那位客人點了刀削麵。師傅正在削麵,那動作之快。令人震驚。削出來的面,更是薄如紙。

不知是做久了,熟練了,還是別的什麼。只見拉麵師傅神色從容,動作敏捷。他手裡的削刀,被他運用的極為靈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簡單的削刀,一堆麵粉,在他的手裡,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卻有薄的如紙蟬翼般的面魚來。師傅左手抓著麵糰,右手拿著削刀。不停地削著,右手在麵糰上一劃,出來的面魚小巧可人,落在高湯裡,活像暢遊在水中的小魚。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為"面魚"的原因吧。消出來的面魚,兩頭尖尖,中間則寬寬的,一點也不失諧調。乍眼一看,鍋裡已經有滿滿一鍋的面魚了。令人胃口大開,真想趕緊品嚐這美味,呵。沒一會兒功夫,一碗刀削麵便出鍋了。遠遠的,就已經聞到了刀削麵的味道。我想,這碗刀削麵一定不矢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麵的做法,不禁對拉麵師傅佩服至極。

除夕的風俗3

一、掃巡

興化話把大掃除叫“掃巡”。這是個良好的衛生傳統。俗語說:“千補萬補,洗淨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淨見祖公”。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戶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淨讓太陽曝晒,一求幹,二消毒。然後室內再“掃巡”。

二、祭灶公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

三、二十五日頭

農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也是發善心積德的日子。凡種種原因向神許願的金錢、穀物,都要主動送到城隍廟(或村裡宮廟),由經辦人化為施捨給窮人、乞丐。這一天必須做好事,如債務未清者,也不能討債。

四、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買年貨,尤以做年糕最為繁忙。 莆仙過年還準備其他年貨,如做豆腐。80年代後,在小康之家,時令佳餚逐漸取代傳統的年糕、食品。

五、辭歲

“除夕”前一天,俗稱“小除”,戶戶放鞭炮,貼新春聯。當晚,家家戶戶堂上點花燭,疊紅橘果如塔狀,上插“三春”紙花,供“隔年飯”於灶頭,備辦豐厚祭禮與“貢銀”,祭祀天地神,名為“辭年”。

除夕俗稱:“做歲”,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飲宴稱為“圍爐”,宴席菜一般備10碗,魚不切尾,螃蟹要10腳全。飲宴結束,大放鞭炮,長輩要給兒童分壓歲錢,一般通宵不睡,俗稱“守歲”。

8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輩往往給年邁的長輩奉獻壓歲錢。以表孝道。

過年時,莆田民間每有做“紅團”與“番薯起”的習俗,一以孝敬祖先,二為時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紅紅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團圓之意。

“紅團”皮的製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後,撈起瀝乾,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篩再篩,取其最細的粉末,晾乾備用。用時,加入適量的開水與“食物紅”一起揉勻成粉紅色的團皮,搓成圓長條,再以手摘成等量的一塊塊的團皮塊。

“紅團”的餡大都是甜的,也有鹹的。甜的加紅糖就行;鹹的則須加入蔥花、香菇絲與搗碎的炒花生米等調味品,別有鄉土風味。“紅團” 的餡分三類:一是以綠豆為餡(綠豆去砂與雜質,洗淨去殼)。俗叫“綠豆餡”;一是以糯米為餡,俗叫“糯米餡”;一是以番薯乾粉為餡,因為從前山區與沿海地帶,少產稻米,全年主糧就是“番薯”、“番薯幹”。“做歲”時做“番薯幹餡”的團,倒是不忘苦日子的樸素民風。

做“紅團”時,家庭主婦要巧為分工。擀團皮的要厚、薄適度,不能太厚、太薄;捏團餡的要大小(粒)均勻,不能太大或太小,兩者要適當配合。否則,團皮包著餡後,用“紅團印”一列印,有時會被壓破,有時則個子太小,不美觀。做“紅團”時,主婦邊示範、邊指導婦孺擀團皮、捏團餡、列印、襯“奎葉”(學名“蓑荷”),剪去多餘的邊角,整整齊齊地入炊具,扣緊炊蓋,約蒸25分鐘後出炊,就可以食了。

“紅團”所用的木印,俗叫“紅團印”。它是一種精巧的手工工藝品。印模中刻有“富”、“貴”、“壽”、“喜”等字樣,四周還刻有花鳥圖案,連結 “番薯起”是以“番薯”為主料,先把鮮“番薯”削皮、洗淨、切塊、蒸熟後撿去薯筋、硬粒、剁成純柔的“番薯泥”,放入瓷缸內,加入“米祭”與酵面,發酵後再以適量白糖(或紅糖)及鹼拌與,然後細心列印,在其上面點紅,上蒸籠蒸熟後即成食品。“點紅”的紅,同樣寓一家人紅紅火火,“起”(方言),有發達、興旺之意。“番薯起”的特點是地瓜味濃,軟香可口,是時令、經濟的農家食物。

除夕的風俗4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3、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4、祭祖

據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5、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除夕的風俗5

除夕的風俗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

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春聯

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閤家歡聚,並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除夕養生常識

1、吃得合理

在除夕出問題的老年病人中,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人與飲食不當有關,其中較為多見的是連續吃高脂肪、高熱量、低維生素、低纖維素飲食引起的心臟病發作、中風、膽囊炎和胰腺炎等;飲食不潔引起的胃炎、腸炎等。老年人必須把住這—關。由於我國有除夕大吃大喝的傳統習慣,幾乎每家的節日餐桌上都堆滿了肉、蛋、雞、鴨、魚等食品,再加上敬老的美德,晚輩們不停地給老人撥菜,老年人稍不注意,就會吃得過多。因此,老年朋友—定要特別注意,油膩的葷菜切不可多吃,每餐都應吃些蔬菜。晚餐堅持吃素食,以七八分飽為宜。

2、切莫貪杯

除夕期間由於喝得過多而出事的人相當多。其中有酗酒導致中風、胰腺炎發作及肝病加重的,也有引起酒精性胃炎等急症的。因此,除夕期間切莫貪杯,烈性酒最好不喝,啤酒、果酒和低度白酒也不可多飲。而且每天不能超過一次。親人朋友不要頻頻敬酒,切不可斗酒,酗酒。

3、防風禦寒

除夕雖然開始暖和,但是除夕養生保健別急著減衣服,因早春氣溫乍寒乍暖,如同孩兒臉,一日三變,常有寒潮來襲。老年人,氣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風寒,易發宿疾。因驟冷會使血管痙攣,血液黏稠,血流速度減慢,臟器缺血。於是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關節炎、偏頭痛、冠心病等便會接踵而來。故在此時,保健養生應防風禦寒。

除夕衣著款式應寬鬆舒展,純棉織品吸溼性好,暖和又貼身,是內衣的合適選料。由於寒冬自下而起,傳統養生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起到“滋陰養陽”的作用。青年女性尤應注意,不可過早地換穿裙裝,否則會導致關節炎與多種婦科病。春風於溫暖之中暗藏殺機,出汗後應及時擦去,切勿敞開胸懷讓風勁吹。春天適當捂一捂,可減少疾病,尤其是常見的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發生。

除夕吃什麼菜寓意好

1、年糕:年年高

過年要準備年糕,是表示喜慶。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2、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就是連年有餘。如果製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七年級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餘,有頭魚尾。

3、豬手:發財就手

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髮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財就手,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幹什麼也都會發財就手。所以這道菜式也是廣州街坊最喜歡的一道吉祥菜!

4、芹菜:勤快

年夜飯不止是一家的團聚和對來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長年菜中的芹菜,“芹”與“勤”諧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5、蠔豉:好市

華南的年夜飯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蠔豉,也稱“蠣幹”,牡蠣(也稱蠔)肉的乾製品,是廣東人民春節必食的菜餚。蠔豉是補鈣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豐富,由於鈣被體內吸收時需要磷的幫助,所以有利於鈣的吸收。

6、腐竹: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專家指出,腐竹與黃豆相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7、蒜:會計算

“臘八醃蒜,除夕吃”,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寓意“會計算”。傳統的臘八節,民間除了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外,在北方地區還盛行著當天醃製臘八蒜的習慣,到了除夕啟封,白綠透亮的臘八蒜就著吃餃子,那叫一個贊。

臘八蒜具有去油膩、去腥等作用,口味酸甜,就飯吃還能增加食慾。但由於臘八蒜是用醋醃製,吃多了可能會對牙齒有一定的腐蝕,另外,胃不好的人吃臘八蒜也應注意,吃多了不利於胃健康。

8、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寓意著久財之意,因為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裡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走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後還有南京人愛吃的酸菜,據說有算財之意。

9、燒肉:紅紅火火

燒肉本來就很受老廣們的歡迎,皮脆肉香。廣州人喜歡在年夜飯的時候有這道菜是因為燒肉寓意著紅皮赤壯,寓意著你每天都紅紅火火,是一個很好的意頭菜來的。

10、生菜:生財

生菜讀起來與“生財”諧音,討個口彩,是過年必備的蔬菜。上面再擺一把金燦燦的油炸饊子,便是“金條生財”了。

除夕的風俗6

1、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

2、飲屠蘇酒

這個習俗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屠蘇是一種藥酒,喝了能強身健體,祛除身體的不正之氣,這就全家老少皆可喝,最有趣的是喝屠蘇酒的順序是從小到大喝起,並非我們傳統的長者先飲。

3、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4、點長壽燈

臘月三十點長壽燈是北方一種習俗,當臘月三十來臨之際,每家每戶都要掛上紅色的大燈籠,時間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而且每晚都要把燈籠點亮,直至白天才熄滅,這樣做是為了讓家人延年益壽,香火不斷。

5、貼門神

門神是我國自古就流傳的神話人物,都傳說只要貼了門神神荼和鬱壘,就能庇護一家平安,吉星高照。門神像一般是分兩張各貼在大門兩側,門神像有很多,但主要還是貼神荼、鬱壘兄弟比較多,因為它倆是專門管鬼的,所以大鬼小鬼都不敢入門為害,因此你的家宅才能平安順利。

6、貼春聯、貼福字

春聯也叫對聯、對子等,它以簡介、對偶、工整的文字描繪抒發情感,美好願望等,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春聯貼在門上,這樣可以烘托節日氣氛。除了貼春聯還要貼福字,福是幸福、福氣、福運之意,在牆壁、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7、守歲

中國傳統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8、放爆竹

放爆竹在我國是一種表達喜慶的慶祝方式,當新年來臨之際,各家各戶都要鳴放爆竹,是響聲來迎接新年的到來雖然現在很多城市嚴禁燃放爆竹,但人們還有很多方式來製造爆竹聲響,因為只有聽著爆竹聲,才有過年熱鬧的感覺和氛圍。

9、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一起吃年夜飯還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溫馨快樂,而每年除夕吃年夜飯也成了家家戶戶團聚的象徵。

10、包餃子

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圍在一起吃餃子。遠在他鄉的親人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大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話說新春,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無比。餃子象徵團聚、合歡,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吉祥之意。

11、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傳統民俗活動。

除夕的風俗7

新年有什麼比發壓歲錢更開心的事呢?當然是放煙花了,爸爸答應我,12點一到,我們就可以下樓放煙花了。

新年到了,到處都是放煙花的人。還在聽到電視裡在倒計時10秒新年的到來,天上已經到處是煙花響成一片,已經蓋過了電視的聲音。只見天上紅的、黃的、藍的、綠的、紫的……所有我能想到的顏色都能在天上找到。它們有的只是一個圓形,然後那些組成形狀的點漸漸變暗變小、逐漸消失,但是在消失之前就會有一個新的圓出現,也許比之前圓的更高、更亮;有的是像一根線一樣打著轉衝上天去,然後整根線炸開,散成漫天的小星星落下來消失,就像在天上種了一顆掛滿星星的聖誕樹一樣;還有的只是衝上天炸開,不固定的形狀,有懸念也很有趣呀……

整個天空都被人們變成了就煙花做成的銀河,加上放鞭炮的熱鬧勁,整個世界都好像沸騰了一樣,真是一個開心的夜晚!

除夕的風俗8

在我們老家,大年三十有掃墓的習慣。今年由於天氣太冷,奶奶不讓我跟著去掃墓。大家呢,則為我找出了一雙雨靴。而我最後決定,跟著大家去掃墓。其實我也不是掃墓的重要角色,只是一路上放放鞭炮而已。大家之所以讓我去,是想讓老爺爺老奶奶看看我。

掃墓隊伍出發了。我們剛走進山林,天上就下起了鵝毛大雪。我一邊走,還一邊玩,用手去接那些雪花。可惜最美的雪一下就凋謝了。沿著崎嶇的山路一直走,先是上坡,然後下坡。走著走著,走在前面的大伯突然左拐,從一條隱於樹中的小路走了進去。我隨手丟了一個小爆竹,跟了上去。馬上就來到了老爺爺的墓前。大伯、二伯、和爸爸拿著鐮刀去割雜草,我們剩下的人則拿著東西在一邊等著。不一會,雜草割完了。二伯殺了一隻雞,讓雞的血流到紙上。然後把我們都叫了過去,把有雞血的紙和一些冥幣給燒了。接著帶我們鞠了三躬。我們就離開了老爺爺的墓地。我們去了老奶奶的墓地。幹完同樣的事以後,我拿出一個四根指頭大的爆竹。點著後扔了出去,就聽到了一聲巨響。讓後就回家了。

回到家,我一點都不冷,還覺得熱。覺得以後要多鍛鍊。

除夕的風俗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每個節日都有每個節日的風俗,比如:元宵節要吃湯圓、賞花燈;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要吃月餅、賞月;重陽節要登高、喝花酒……在眾多節日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在我的家鄉,除夕好生熱鬧:吃餃子,貼春聯,大掃除,放鞭炮,穿新衣……

在除夕的前幾天,家裡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是除塵。家裡被打掃得一塵不染。然後爸爸要去買年貨,媽媽要包餃子了,孩子們買鞭炮、買燈籠……各式各樣的玩意兒。

眼看除夕就要到了,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著紅紅火火的春聯,不同的春聯,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希望在新年裡能夠一帆風順,心想事成。

除夕是孩子們的快樂日,不管犯了什麼錯,家長也不會批評。孩子們放鞭炮、點菸花、穿新衣,可以收到壓歲錢。這一天總是最開心,最放鬆的一天。

到了晚上,我們必須要吃團圓飯。一家人團坐在一張桌子前,吃著色味雙美的年夜飯。家人們分享這一年的新鮮事兒,談一談這一年的收穫,笑容總是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除了餃子,魚也是這頓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預示著年年有魚(餘)。

吃完年夜飯,我們還有一個活動,那就是守歲。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和春節聯歡晚會一起跨年,“……3、2、1”——新的一年到了。在鐘聲敲響的最後一刻,我總會許願,希望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這就是我家鄉的除夕,喜氣洋洋,熱熱鬧鬧。

除夕的風俗10

在除夕這天,要做的事情可多了,有趣的事情也很多!

在除夕前幾天,就要提前準備好魚、肉、雞、鴨等等,因為在除夕那一天的十二點要拜拜。

吃團圓飯

到了晚上,開始吃團圓飯了。雖然我不知道晚上吃的是什麼東西,但是它和火鍋非常相似,在那裡面也有涮羊肉、涮牛肉等等,和火鍋裡面的菜幾乎都有,並且還有火鍋裡面沒有的東西。

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今天的飯,比平常更加可口。可能是太久沒有和家人一起吃飯了吧。這一頓飯,我彷彿沉浸在滿是幸福的蜂蜜裡面。

跳“火群”

吃完飯,我們準備開始跳“火群”了,爸爸把像是地瓜藤的東西拿了出來,因為地瓜藤只靠打火機那微弱的火,根本燒不起來。所以爸爸往地瓜藤裡面放了一團紙。

地瓜藤燒起來了,而且火燒得非常旺。我看火那麼大,我想:我的天哪!火那麼大,要是跳過去屁股不得燒成猴子屁股。

一想到這裡,我嚇得離火三米遠。我看見爸爸和哥哥都勇敢地跳了過去,而且沒有事。這時,爸爸大喊:“你快來跳“火群”!”

我想:他們跳過去都沒有事情,要不然我也試一試,我放手一搏吧!我從離火三米遠的地方,向火瘋狂奔而去,我離火差不多一米多時,我閉上眼睛縱身一躍,成功的跳過了“火群”。我激動得一蹦三尺高。

放鞭炮

跳完“火群”準備放鞭炮了,鞭炮各種各樣。有“竄天猴”、“小蜜蜂”、“老鼠炮”、“小金魚”……我拿起打火機,點燃了各種鞭炮。聽說鞭炮有驅邪的作用,我心想:既然有驅邪的作用就多放一點吧。

我看著鞭炮放出來的閃光,想:除夕真是快樂又有趣的一天!

除夕的風俗11

今天賣我就來說說除夕。如果你是土生土長於武義的人,會明白,鞭炮很重要!雖說大家也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可不屬於“大開殺戒”知識按照最簡單的方式進行。有一個人喊“開飯”大家先拿酒杯在桌子的轉盤上敲敲以示已準備好。接著河蝦這一杯就,算是開始。然後就一些“客套菜”。先上菜,再上湯,有時會有一些羹,最後一品鍋飯。這頓飯一般都在8:00之前結束,因為大頭是放爆竹。

要問有什麼種類,那可就太多了,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呢,就舉例一些主要的。沖天炮,算是鞭炮中的“大胖墩”,粗的有兩個男人大腿這樣,它的發射像戰車射大炮一樣,一飛沖天。花炮,不冷不熱,平平凡凡。雖說色彩豐富,可我也只是“冷眼相待:最小的,要屬摔炮了。顧名思義,就是扔在地上會炸開的那一種。

我好像對於炮竹聲天生有一種牴觸感,從小不參與這種“霹靂巴拉“的事。可是畢竟隨遇而安,於是我就傻傻地坐在道路旁,任憑那燈火闌珊,映在漆黑的天空上多麼絢麗,還依舊是“坐在路旁鼓掌的人”。別以為這有多安全按,其實更危險!一會兒理你兩米遠的'地方來個沖天炮,非把你耳朵炸聾不可。馬上,當我就要溜到別處去的時候,我的腳還沒站定,一個摔炮就不分青紅皁白向我衝來。我頓時愣了,摔炮在我腳邊炸開!

我驚魂未定,發了瘋似的,一平生最快的速度,拔腿就走。突然,一隻可惡的手攔住了我的去路,我心中暗自喊“蒼天啊!”,又詛咒道:“那個吃飽飯沒事幹的!”我強顏歡笑,轉過身子,硬是被拉回了“初始階段”。

雖然說對於放鞭炮這種活動我不太喜歡。不過,家鄉過除夕的喜氣洋洋,使我也跟著“鬧”了起來。

除夕的風俗12

1、除夕夜準備年夜飯

到了除夕的時候,家家戶戶不管工作有多忙,只要過了中午12點,都要早早的收工回家,因為要為除夕夜的年夜飯做好準備,要從中午忙到晚上。

2、除夕夜貼對聯

除夕夜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很多人家,已經開始忙著為門前門後貼上春節的對聯了,做好準備迎接新年。

除夕的風俗13

古代除夕的風俗習慣

消夜果

除夕夜闔家團聚,為了打發晚上閒暇時光,宋代時,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夢粱錄》一書有描述宮廷內消夜果的場景,其言: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皁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慄、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雖不能如宮中豐盛,但也極盡所能,準備消夜果,力保年節順心。

小兒賣痴呆

按宋代人的風俗,在除夕夜天將亮前,要進行一項所謂小兒賣痴呆的活動。南宋詩人范成大《賣痴呆詞》就有描述: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招人買。二物與人誰獨無?就中吳依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從這首看似詼諧幽默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風俗飽含著宋代人良好的心願,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

打灰堆

宋代人所說的打灰堆,大約就是在天亮前拿著一掛滿銅錢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據說只要打過灰堆之後,這家主人就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心願也多可實現,故也稱作擊如願。

古代除夕食俗

先秦時吃“麥飯”,唐朝以後米、面才普及:無論年夜飯上有什麼山珍海味,人們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飯、饅頭、麵條成為今天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所謂“五穀”中的粟、黍、稷,第一個對應的可能是“小米”,後兩個則可能是“黃米”。

魏晉至唐宋,羊肉長期統治餐桌;野味豐富,鹿肉曾是“大眾食品”:過年餐桌上當然少不了肉。現在中國人吃豬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晉直至唐宋這段時間裡,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養羊區域擴大,羊肉超過豬肉,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唐朝禁止吃鯉魚,生魚片是古代文人最愛:過年餐桌上當然也少不了“天上飛的”和“水裡遊的”。古代養雞業很發達,人們也習慣吃雞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雞黍,約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魚那是捕撈不盡,價格相當便宜。

古代民間除夕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公雞啼曉,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開啟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就逐漸形成了拜年的習慣。

遠在周代,已有歲終舉行驅儺之俗。《周禮·夏官》:“方相氏……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後漢書·禮儀志》:“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除夕”二字,最早見於東漢應邵《風俗通義》卷八“桃人葦茭、畫虎”;“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其原意為驅邪求福。到晉時,才有分歲、守歲之俗。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引周處《風土記》:除夕,“夜祭先竣事,才動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又“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則含送舊、延年之義。南北朝時,每逢歲暮(除夕),家傢俱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樑肩吾《歲記應令》詩:“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金薄圖神燕,朱泥印鬼丸。”唐代,則稱“除夜”。王建《宮詞》:“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袴朱衣四隊行。”該夜,還有飲宴,庭燎,銅刀刻門和點水盆燈等風俗。到宋代,度歲成為年終大事。是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撒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佛,以祈新歲之安。(見南宋吳自牧《夢樑錄》)。明代,其活動更為豐富,並發展了許多新俗。在北方,五更焚香楮,送玉皇上界,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於門簷窗臺;門窗貼紅紙葫蘆;夜以松柏枝雜柴燎院中;懸掛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飲;守歲。(見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汪邦枚《京師庚午除夕》:“守歲家筵多旅客,大平街鼓半兒孩。”在南方,人家祀先及百神;架鬆柴齊屋,舉火焚燒;家庭舉筵,長幼鹹集;兒女終夜博戲藏鉤;並燃燈床下,食赤豆粥等。(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清時則承此俗,該日,要向尊親師友辭歲,歸而漱沐,祀祖祀神,接灶,再闔家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餜錠,吃葷素細餡水餃;坐以待旦,以兆延年(見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今各地民間尚有祀年、辭歲、守歲、吃分歲酒,給壓歲錢、掛年畫、貼春聯等風俗。蒙古、壯、布依、朝鮮、滿、土家、哈尼、畲、拉祜、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布依族婦女在該夜炒米花,煮凍肉。人們以酒、肉祭獻祖先,閤家圍在火塘邊守歲。蒙古族要向長者敬“辭歲酒”,圍著火擋吃餃子、下、耍“嘎拉哈”(羊骨頭),聽藝人說書,往往通宵不眠。達斡爾族家家點燃煙火祭天供祖,年青人給老人敬酒叩頭,祝福長壽;老人為晚輩祝福生活美滿,並觀看夜空銀河星際和風向,以測年景風歉。

除夕的風俗14

1.各家各戶除夕這一天,都要最後一次認真地清掃自己庭院和住所的衛生,把傢俱、衣物、餐具和其他的各種家當,該洗的洗,該刷的刷,還其一個“清白”之身,在外人面前樹起一個新的“門面”。

2.抓緊備齊年貨,為節日期間自家的消費和款親待友做好物質上的準備。每逢春節,我國國定的節假日為三天,各地的情況和民俗不完全一樣,但春節的假期也都相對比較長。

3.這一天人人都要洗澡、洗頭和理髮,通過“沐浴”來洗去一年的風塵,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在以前,每到這時候,人們由於條件所限和手頭拮据的考慮,一般都是在自己家裡燒水架盆,簡單地進行洗擦,請家人、親朋好友或鄰居代為剪髮。

4.準備年夜飯。對於一般人家來說,除夕之夜的這頓飯,可以說是一年當中最豐盛和團圓的。為了吃好這頓舊年中“最後的晚餐”,人們往往在除夕的白天就開始忙活。

5.除夕吃餃子:過年的餃子也有講究,有的在餃子裡包進蜜棗,意為來年“甜甜蜜蜜”,還有不少人家把銅錢或硬幣包在餃子裡,誰吃到它,就會財源亨通。因為包錢不衛生,現在很多地方都時興用別的東西,如花生米等來代替硬幣。

6.除夕夜的主要風俗。夜幕垂落,家家戶戶,男女老少,來到自己的門前、庭院或陽臺,燃鞭點炮,競放焰火。一時間鞭炮齊鳴,響聲震天,五彩的焰火把節日的夜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絢麗多彩。在濃烈的節日氣氛中,每家每戶開始興高采烈地吃年夜飯。

除夕的習俗

一、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瞭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二、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三、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四、壓歲

子夜時分,隨著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壓祟錢並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五、踩歲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六、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七、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八、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九、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十、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十一、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十二、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十三、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十四、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十五、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除夕有哪些禁忌習俗

一、不可說不敬之語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也最為熱鬧,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

二、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

三、年夜飯就餐前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

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除夕的風俗15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TAG標籤:風俗 除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