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除夕的風俗15篇

除夕的風俗1

除夕,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裡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北京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著得如同白晝。

除夕的風俗15篇

夜幕降臨了!等候多時的我和姐姐高興地拿出了“萬花筒”。我興沖沖地拿了焰火和打火機,準備放焰火。我們放的第一炮是“一嘯沖天”,隨著一聲巨響,天空頓時如同白晝,好壯觀哦!緊接著是

“天女散花”,所謂天女散花,顧名思義,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場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們在天空中把一籃子花毫不憐惜地撒向人間。那些花在空中飄飄悠悠,美麗極了!剎時,空中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和姐姐高興得手舞足蹈。隨後,我們又放了“降落傘”、“七仙女”、“百花奔放”……

除夕的風俗2

1、除夕吃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除夕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除夕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除夕給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5、除夕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除夕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7、除夕要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除夕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除夕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10、除夕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除夕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除夕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除夕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標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除夕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的風俗3

除夕節的來歷和傳說

除夕又稱除夜,今又稱大年夜。漢高誘注《呂氏春秋·秋冬紀》雲:“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稱儺。”除夕之稱,大約由此而來。今亦稱除夕前一日為小除,除夕為大除,如韓鄂《歲華紀麗》所云,亦稱為大盡小盡。

按歲除驅鬼,今各地有行有不行。漢時於臘前一日舉行,如《後漢書·禮儀志》雲:“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迄,設桃梗鬱儡韋茭。”據注云:

《山海經》曰:東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門日東北鬼門,萬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曰鬱儡,主閱領眾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而用食虎。於是黃帝法而象之。毆除畢,因立桃梗於門戶上,畫鬱儡持葦索以御凶鬼,畫虎於門,當食鬼也。《風俗通》曰:黃帝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儡兄弟二人,效能執鬼。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擊鷙,性食鬼魅者也。

貼門神的風俗,始於漢代

按:神荼鬱儡(亦作壘),讀如伸舒鬱律,實即今門神所由起,是在除夕貼於門上的。但又有說是古勇士成慶。如清惲敬《大雲山房雜記》雲:“《漢書·廣川王去疾傳》,殿門畫成慶,短衣大禱長劍。此門神之始。”

或有指為唐的秦瓊與尉遲恭,如清顧祿《清嘉錄》雲:“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家雪亭《土風錄》雲,俗多用秦叔寶尉遲敬德,蓋本唐小說也。”

貼春聯,可以追溯到五代後蜀皇帝孟昶

至於桃梗葦索,六朝猶有此風,如樑宗懍《荊楚歲時記》雲:“正月一日,懸葦索於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又云:“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後世於桃板寫以聯語,即今春聯的濫觴。按:宋黃休復《茆亭客話》雲:

先是蜀主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繪桃符一對,俾題元亨利貞四字。時偽太子善書札,選本宮策勳府桃符,親自題曰“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字,以為詞翰之美。

又《蜀?杌》亦載孟昶自題桃符板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春聯實始於五代,惟其時猶用符板,至宋始有用紙。如宋周必大《玉堂雜紀》雲:

除日,更春帖柱聯門額,於堂軒楣枋,貼福祿壽一財二喜等字。習二教者,於門衡貼阿彌陀佛,及九天應玄雷聲普化天尊,又佛咒悉?多般那等語。

則不但門聯,連堂軒楣枋也有貼了。按:古於立春有貼“宜春”二字,晉傅成《燕賦》所謂“淑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是也。此亦蓋仿宜春之例,以取吉祥之意。至今此風猶然,不過移立春於新正而已。自明以後,因傳明太祖除夕曾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於是家家戶戶皆有春聯了。

唐朝風俗,除夕夜通宵點“守歲燭”

此外除夕又有種種儀節,如晉周處《風土記》雲: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謂之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其實不但蜀地如此,至今各地亦復如是的。宋時如周密《武林舊事》雲:

除夕,比屋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至夜,?燭(米凡)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又明燈床下,謂之照虛耗。及貼天行帖兒財門於楣。祀先之禮,則或昏或曉,各有不同。如飲屠蘇,百事吉。膠牙餳,燒求,賣懵等事,率多東都之遺風焉。

按:六神為六丁六甲之神,皆天神名。?燭當是燃燭之意,今俗各地亦有守歲燭,燃可通夕。按:孟浩然詩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是唐時已有此風。又據《紀聞》雲:

唐貞觀初,天下義安,時屬除夜,太宗盛飾宮撼,明設燈燭,盛奏樂歌,乃延蕭後觀之。後曰:隋主淫侈,每除夜殿前諸院,設火山數十,?沉香木根,每一山焚沉香數車。火光暗,則以甲煎沃之,焰起數丈。香聞數十里。

是隋時又有焚沉香的,今雖不如當時的火山,然各地燃香與燃燭,同是一例的。至於(米凡)盆,即燒鬆盆,清顧祿《清嘉錄》雲:

二十五夜,鄉農人家各於門首架鬆柴成井字形齊屋,舉火焚之,煙烙燭天,爛如霞布,謂之燒鬆盆。按:王《志》雲:二十五夜各燃火爐於門外,焰高者喜,古謂之(米凡)盆,俗雲相暖熱。

其所異者,惟不在除夕舉行而已。此外《清嘉錄》又云:

祀先之禮,相沿用昏,俗呼大年夜;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謂之小年夜,又曰小除夕,俗又稱呼之為大年小夜。舊俗,雞且鳴,持杖擊灰積,致詞以獻利市,名日打灰堆。又小兒繞街呼嗷雲:“賣汝痴,賣汝墨。”世傳吳人多呆,故兒女輩戲欲賣之,今皆不傳。惟是夜家戶儲水於廚下,埋炭塹於轤,不使焰熄,置寢室中,謂之種火。焚闢瘟丹蒼龍諸藥,謂之太平丹。街坊爆竹之聲,鏗訇不絕。

據此所述,則與宋時有傳有不傳,可以略見一斑了。

“壓歲錢”,可能始自宋朝宮廷

又有壓歲錢的,《清嘉錄》所謂:“長幼度歲,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而不詳其所自。

考《武林舊事》述:“歲除禁中后妃諸?,各進歲軸兒及諸翠百事吉,利市袋兒.小樣金銀器皿,並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此年金錢性質實如後世的壓歲錢,賜於後妃,亦猶長者賜於幼者。惟當時民間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上行下效,恐怕也不免的,是宋時已有此風了。

到了現今,各地除夕度歲,大率也不外如此。

除夕的故事

傳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禍害鄉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並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回家後各家的門外面掛一塊紅布。

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裡扔碎竹節,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夕被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聰明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七年級。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

除夕的由來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除夕的風俗4

1、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

2、飲屠蘇酒

這個習俗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屠蘇是一種藥酒,喝了能強身健體,祛除身體的不正之氣,這就全家老少皆可喝,最有趣的是喝屠蘇酒的順序是從小到大喝起,並非我們傳統的長者先飲。

3、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4、點長壽燈

臘月三十點長壽燈是北方一種習俗,當臘月三十來臨之際,每家每戶都要掛上紅色的大燈籠,時間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而且每晚都要把燈籠點亮,直至白天才熄滅,這樣做是為了讓家人延年益壽,香火不斷。

5、貼門神

門神是我國自古就流傳的神話人物,都傳說只要貼了門神神荼和鬱壘,就能庇護一家平安,吉星高照。門神像一般是分兩張各貼在大門兩側,門神像有很多,但主要還是貼神荼、鬱壘兄弟比較多,因為它倆是專門管鬼的,所以大鬼小鬼都不敢入門為害,因此你的家宅才能平安順利。

6、貼春聯、貼福字

春聯也叫對聯、對子等,它以簡介、對偶、工整的文字描繪抒發情感,美好願望等,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春聯貼在門上,這樣可以烘托節日氣氛。除了貼春聯還要貼福字,福是幸福、福氣、福運之意,在牆壁、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7、守歲

中國傳統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8、放爆竹

放爆竹在我國是一種表達喜慶的慶祝方式,當新年來臨之際,各家各戶都要鳴放爆竹,是響聲來迎接新年的到來雖然現在很多城市嚴禁燃放爆竹,但人們還有很多方式來製造爆竹聲響,因為只有聽著爆竹聲,才有過年熱鬧的感覺和氛圍。

9、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一起吃年夜飯還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溫馨快樂,而每年除夕吃年夜飯也成了家家戶戶團聚的象徵。

10、包餃子

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圍在一起吃餃子。遠在他鄉的親人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大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話說新春,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無比。餃子象徵團聚、合歡,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吉祥之意。

11、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傳統民俗活動。

除夕的風俗5

在不同的地方,過除夕的習俗也都不同,最有特點的,非陝西莫屬不可。

除夕傍晚,看看四周,人們早早地在門兩邊貼上紅色的對聯,在房簷下掛上喜慶的大紅燈籠。突然,山中傳來了串串鞭炮演奏出來的陣陣樂曲。過了不久,家家戶戶豐盛的年夜飯做好了,“樂曲”也停止了,大家都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和親人們一起高高興興地吃著年夜飯。年夜飯吃得很慢,吃好後,人們總要留一些剩下來,代表著年年有餘,過了不一會兒,人們又開始燒年火了。

燒年火的情景可壯觀了。把幾根粗壯的樹枝點燃後,那火越燒越旺,大火苗裡套著小火苗,那火燃得熊熊烈烈,把周圍的景物都照得明亮。

最興奮的就是我們這些孩子,圍著年火蹦呀跑啊,直到累得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了,才肯停下來休息一會兒。漸漸的,年夜十二點到了,人們為了辭舊迎新,又放起了鞭炮,讓整個村子都變得熱鬧了起來,大家都在迎接新年的到來。

除夕夜,大山中洋溢著孩子們的歡笑,充滿著喜慶的味道。這一夜,很特別,也令我難忘。

除夕的風俗6

普天之下,總不乏奇人異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類人存在,那一天我見到拉一個身壞絕技的刀削麵師傅。

那一天,我路過一家拉麵館,拉麵師傅正在拉麵的動作震住了。不知是店裡的那位客人點了刀削麵。師傅正在削麵,那動作之快。令人震驚。削出來的面,更是薄如紙。

不知是做久了,熟練了,還是別的什麼。只見拉麵師傅神色從容,動作敏捷。他手裡的削刀,被他運用的極為靈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簡單的削刀,一堆麵粉,在他的手裡,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卻有薄的如紙蟬翼般的面魚來。師傅左手抓著麵糰,右手拿著削刀。不停地削著,右手在麵糰上一劃,出來的面魚小巧可人,落在高湯裡,活像暢遊在水中的小魚。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為"面魚"的原因吧。消出來的面魚,兩頭尖尖,中間則寬寬的,一點也不失諧調。乍眼一看,鍋裡已經有滿滿一鍋的面魚了。令人胃口大開,真想趕緊品嚐這美味,呵。沒一會兒功夫,一碗刀削麵便出鍋了。遠遠的,就已經聞到了刀削麵的味道。我想,這碗刀削麵一定不矢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麵的做法,不禁對拉麵師傅佩服至極。

除夕的風俗7

今天是大年三十,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奶奶家過除夕夜,路上的人很少,我想是因為大家都在家準備過除夕夜吧。

晚上六點多,飯已經做好,吃飯前,奶奶讓爸爸先放一掛鞭炮,然後大家都要喝一小杯酒,再開始吃飯,桌子上有各種好吃的菜,我吃的津津有味,吃完飯我們大家一起看春節晚會,我最喜歡的節目是小品,魔術和唱歌了,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歌手吧,歌手有三個人,一個是xxx,一個是xxx,一個是xxx,我很喜歡他們唱的《青蘋果樂園》和《愛》,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在一起唱歌了,為了這次春節晚會,他們又在一起唱歌,很好聽!還有魔術也很好看!

四個多小時過去了我還沒有感覺到瞌睡,這個除夕夜過得太開心了!

春節,人們俗稱“過年”。那麼,人們過年一般幹什麼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習俗了。

在大城市裡,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著清潔自己的房子,貼對聯,購買年貨,然後把買來的新花草擺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豐富的團年飯。人們吃完團年飯後,就在規定的路段上放煙花,或者在家看電視轉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鄉村的除夕是這樣過的:大清早,人們就起來了。換上新衣裳以後,就在自家的門前貼對聯,家家戶戶的院裡都掛上了紅燈籠。晚上,家家戶戶的燈籠都亮了,紅紅火火一片。每家門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聲。人人挨家挨戶到處串門,好不熱鬧。

大年七年級,城市和鄉村的人們,都帶著年貨,有的去廟裡上香;

有的去親戚朋友家拜年;

還有的一家一起出去遊玩。

這就是中國人們過年的習俗。

除夕夜是我們大家跟人團圓的時候,是我們一起歡樂的時候。

在除夕夜的前幾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打掃房間。我們每一天都有任務分配,第一天我和媽媽打掃大廳,爸爸負責打掃牆角的蜘蛛網。第二天,我和媽媽打掃廚房和衛生間,爸爸負責拖。第三天我和爸爸打掃電腦房,媽媽打掃臥室。第四天我們打掃客房。這一夜是除夕夜,我們都很高興,一起來就穿起了新衣。我和媽媽忙著洗衣服。我洗好後去買爆竹了。下午我和哥哥姐姐一起玩。大人們去買給爺爺和奶奶的紙錢了,等到下午4點時我們會給爺爺奶奶燒紙錢。下山後,我們一起到大伯家吃飯。

我們做上了大圓桌。我們一起說說笑笑,一起講笑話,看誰說的好,紅包就歸誰。我們吃好後就去放鞭炮。我們一起出去玩,到了12點的時候我又開始放鞭炮。

除夕夜我們都很開心。

一年結束了,在除夕夜是團圓夜,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的,慶祝一年平安結束,新的`一年好的開始。

在除夕這天,家家都忙著貼春聯,我們家也不例外,而且每年家裡的對聯還是由我來貼的。其實這貼對聯的學問也蠻大的,你去年時只要一看這對聯,你就會知道。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裡的希望和打算,也會知道在過去一年裡,這家人家裡發生了什麼喜事,你看這對聯神不神呀。

在這一天最高興的還是小朋友們,他們早早地就叫著讓大人接年了,因為接完年之後就可以放煙花了。放煙花時,幾個小孩子在旁邊叫著,跳著,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就連大人也都被他們感染了跟著叫起來。放完煙花一家人圍在桌前吃團圓飯,最有趣的就是吃餃子了,而且這吃餃子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那誰在新的一年裡的運氣將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著吃,看誰也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沒吃到的也好,這種搶著吃餃子的氣氛是最難忘的……

除夕夜是最難忘的一夜!

除夕的風俗8

除夕的由來介紹

除夕相傳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傳說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凶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夥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凶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於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凶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裡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裡大家都不睡覺,在家裡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裡,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凶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麼不易得來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禦"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除夕的風俗有哪些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

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閤家歡聚,並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

掛燈籠

過年掛燈籠是中國的古老習俗,紅色代表喜慶,圓形燈籠則寓意團圓美滿,紅燈籠象徵著平安祥和、紅紅火火。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

壓歲錢

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除夕為什麼要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講究一見人團圓,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飯有時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會在在吃過年夜飯後,將茶點瓜果擺滿一桌,全家人圍桌談話。

關於守歲,有三個不同版本的傳說。

一是為迎接灶王奶奶。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下界當了“灶王奶奶”,她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灶王奶奶”便開始收集年夜飯所需物品,直到除夕才收集齊,連夜趕回人間,與凡間百姓共度佳節。人們守歲就是為了迎接她迴歸凡間。

二是為趨吉避凶。有一個“守歲熬年”的傳說,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可說是婦孺皆知。據說有一頭名為“年”的怪獸,每到年根的除夕之夜就會跑出來傷人。但是它只傷害睡了覺的人,對清醒者則無可奈何。於是人們為了避開它的傷害,到了除夕之夜,便熬眼守夜,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為消磨時光,一家人團聚交談,有祈求平安度過這一夜的意思。時間長了後,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形成了。

三是祛除瘟疫病魔。守歲還有驅走邪瘟病疫之說。傳說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因此人們在除夕之夜燈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為了驅走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

除夕的年夜飯8種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寓意著久財之意,因為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裡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走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意頭,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就是連年有餘。如果製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七年級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餘,有頭魚尾。

過年要準備年糕,是表示喜慶。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臘八醃蒜,除夕吃”,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寓意“會計算”。傳統的臘八節,民間除了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外,在北方地區還盛行著當天醃製臘八蒜的習慣,到了除夕啟封,白綠透亮的臘八蒜就著吃餃子,那叫一個贊。臘八蒜具有去油膩、去腥等作用,口味酸甜,就飯吃還能增加食慾。但由於臘八蒜是用醋醃製,吃多了可能會對牙齒有一定的腐蝕,另外,胃不好的人吃臘八蒜也應注意,吃多了不利於胃健康。

年夜飯不止是一家的團聚和對來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藏在菜中的芹菜,“芹”與“勤”諧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髮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財就手,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幹什麼也都會發財就手!

生菜讀起來與“生財”諧音,討個口彩,是過年必備的蔬菜。上面再擺一把金燦燦的油炸饊子,便是“金條生財”了。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腐竹與黃豆相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除夕的風俗9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除夕的風俗10

1、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

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除夕風俗習慣2、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

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除夕風俗習慣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除夕風俗習慣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除夕風俗習慣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除夕的風俗1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每個節日都有每個節日的風俗,比如:元宵節要吃湯圓、賞花燈;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要吃月餅、賞月;重陽節要登高、喝花酒……在眾多節日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在我的家鄉,除夕好生熱鬧:吃餃子,貼春聯,大掃除,放鞭炮,穿新衣……

在除夕的前幾天,家裡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是除塵。家裡被打掃得一塵不染。然後爸爸要去買年貨,媽媽要包餃子了,孩子們買鞭炮、買燈籠……各式各樣的玩意兒。

眼看除夕就要到了,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著紅紅火火的春聯,不同的春聯,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希望在新年裡能夠一帆風順,心想事成。

除夕是孩子們的快樂日,不管犯了什麼錯,家長也不會批評。孩子們放鞭炮、點菸花、穿新衣,可以收到壓歲錢。這一天總是最開心,最放鬆的一天。

到了晚上,我們必須要吃團圓飯。一家人團坐在一張桌子前,吃著色味雙美的年夜飯。家人們分享這一年的新鮮事兒,談一談這一年的收穫,笑容總是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除了餃子,魚也是這頓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預示著年年有魚(餘)。

吃完年夜飯,我們還有一個活動,那就是守歲。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和春節聯歡晚會一起跨年,“……3、2、1”——新的一年到了。在鐘聲敲響的最後一刻,我總會許願,希望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這就是我家鄉的除夕,喜氣洋洋,熱熱鬧鬧。

除夕的風俗12

大龍的習俗有很多,像什麼“春節去拜祖宗”“發炮”“燒香”“舞獅”等等。

但我覺得大龍除夕的拜祖宗還是最有趣的,因為要磕頭,燒香,燒紙,還放鞭炮,這是在請祖宗回家過年,過了這茬,就可以吃年飯發壓歲錢了,所以每到這時就特別激動。大龍是山區,民宅依著山腳,人煙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墳建在不遠的山腰上。每年的春節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這次在家燒香,因為我家裡離山上老祖宗的祖墳比較遠,還要爬山,所以有這個念頭,卻給爸爸罵得狗血噴頭,直罵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罷。

下午快5點鐘,等奶奶、大媽、媽媽、嬸嬸把年飯燒好,我們一行男人,爺爺、大伯、爸爸、叔叔還有我們小傢伙一起結伴去拜老祖宗。據爺爺說因為風水的問題,我家的祖宗的墳在一個地勢較險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讓一個人側身而過。遠遠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爺爺邁著方步,大伯尾隨其後,爸爸手上拎著個籃子,裡頭裝著雞、鴨、魚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樂的合不攏嘴;叔叔手上則拿著幾副鞭炮,等著拿去放給老祖宗聽的;我們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們攙扶這爺爺,我們手腳並用著爬,運氣好的在山邊能撿到幾根樹枝撐著走(因為山太陡,如果沒樹枝,還得爬)。你只能抱怨,一個字:煩!但這話我只能在心裡說,要是給我爸聽見了,還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卻不能休息,唉!終於來到了祖墳,這座墳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

祖墳由水泥砌成一個平臺,周圍種滿松柏,中間立著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著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滿小輩的名字,當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臺放眼望去,周圍一座座重重疊疊的青山,下面是一塊塊整齊的稻田,祖先們在這塊寧靜祥和的土地長眠也十分愜意。大人們把祭品擺好,就恭恭敬敬地磕頭;我們小孩咚咚咚磕頭,不要奇怪,因為磕的不響,就是對祖宗的不尊敬,就會遭天打雷劈,雖然我覺得是迷信,但我心有餘悸,萬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翹翹了麼,只好從命了。

磕好頭了,第二件事就是燒紙了,大人們虔誠地燒紙,分了幾堆,還嘴裡唸唸有詞,我們幾個小孩子不是燒,而是直接往火堆裡扔,差點把自己的衣服燒著了,七搞八搞,弄完了;還不能走,還有第三件事,就是燒香,大人們畢恭畢敬地燒香還拜一拜,我們幾個小孩燒了幾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餓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們就放鞭炮,接祖宗回家過年。

我覺得拜祖宗雖然麻煩,但我私下覺得這是對先人的尊敬,沒有他們怎麼會有我們,飲水思源,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傳統,而且拜祖時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沒有進步,對不對得起先人,也是一個鞭策。我覺得大龍除夕最有趣的風俗習慣莫過於此了。

除夕的風俗13

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獨有的風俗習慣,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在除夕,人們都要包餃子、吃餃子、吃團圓飯、祭祖、放鞭炮和守歲。

果不其然,一大早就有人家在放鞭炮,但我們小孩子都膽小得很,不敢放那玩意兒,只是爺爺和爸爸放罷了。我們雖然都捂著耳朵,沒敢放炮,但我們也有自己獨有的樂趣-我們兄妹幾個都在玩呲花,我們玩的樂此不疲。

接下來一整天幾乎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很快,到了傍晚,奶奶和媽媽擀好了餃子皮,調好了肉餡,我們全家動員-包餃子嘍!

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左手拿皮,右手拿筷,弄點兒肉餡兒放在皮兒中間,從左至右,牢牢地把它捏緊。瞧!做好啦!我每次都想包一個好端端的餃子,可是每一次我包的餃子都像一隻小豬似的,半臥半躺。雖然我的餃子其貌不揚,但是我相信它的味道一定不錯。

終於到了晚上,圓圓的飯桌上擺滿了許多美味佳餚,我的口水不禁流了三尺長。就這樣,我們一邊吃團圓飯,一邊看春晚。

等到我們每個人都飽餐一頓後,已經是十點半了。大人們一邊看春晚,一邊喝茶聊天,大孩子們打牌做遊戲,一些可愛的小孩子們也沒有睡覺,他們只是忙著跟大人表演他們早已排好的節目。在這一夜,除了兩三歲很小的孩子,幾乎沒有什麼人睡覺,所以每家每戶在除夕夜都燈火通明,笑聲不斷。

中國還有許多傳統節日,它們都蘊含了中國人民無窮的智慧。

除夕的風俗14

除夕夜的由來

除夕這個節日是由先秦時期的逐除演變而來。所謂“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有《呂氏春秋·季冬記》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除夕最早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類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類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類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類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2: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類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類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類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類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每家每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習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類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每家每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類帶來歡愉和吉利。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類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除夕的風俗15

今天賣我就來說說除夕。如果你是土生土長於武義的人,會明白,鞭炮很重要!雖說大家也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可不屬於“大開殺戒”知識按照最簡單的方式進行。有一個人喊“開飯”大家先拿酒杯在桌子的轉盤上敲敲以示已準備好。接著河蝦這一杯就,算是開始。然後就一些“客套菜”。先上菜,再上湯,有時會有一些羹,最後一品鍋飯。這頓飯一般都在8:00之前結束,因為大頭是放爆竹。

要問有什麼種類,那可就太多了,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呢,就舉例一些主要的。沖天炮,算是鞭炮中的“大胖墩”,粗的有兩個男人大腿這樣,它的發射像戰車射大炮一樣,一飛沖天。花炮,不冷不熱,平平凡凡。雖說色彩豐富,可我也只是“冷眼相待:最小的,要屬摔炮了。顧名思義,就是扔在地上會炸開的那一種。

我好像對於炮竹聲天生有一種牴觸感,從小不參與這種“霹靂巴拉“的事。可是畢竟隨遇而安,於是我就傻傻地坐在道路旁,任憑那燈火闌珊,映在漆黑的天空上多麼絢麗,還依舊是“坐在路旁鼓掌的人”。別以為這有多安全按,其實更危險!一會兒理你兩米遠的地方來個沖天炮,非把你耳朵炸聾不可。馬上,當我就要溜到別處去的時候,我的腳還沒站定,一個摔炮就不分青紅皁白向我衝來。我頓時愣了,摔炮在我腳邊炸開!

我驚魂未定,發了瘋似的,一平生最快的速度,拔腿就走。突然,一隻可惡的手攔住了我的去路,我心中暗自喊“蒼天啊!”,又詛咒道:“那個吃飽飯沒事幹的!”我強顏歡笑,轉過身子,硬是被拉回了“初始階段”。

雖然說對於放鞭炮這種活動我不太喜歡。不過,家鄉過除夕的喜氣洋洋,使我也跟著“鬧”了起來。

TAG標籤:風俗 除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