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立冬節氣習俗(彙編15篇)

立冬節氣習俗1

立冬之養生--- 飲食起居以“養藏”為主

立冬節氣習俗(彙編15篇)

“立冬”節氣過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建議早睡晚起,飲食上多吃滋陰的食物,可以開始適當進補。

起居:早睡晚起 晨練推遲

在生活起居方面,洪敏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情志: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洪敏說,有些地區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洪敏建議,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好比一株乾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如同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

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蔘、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藥補:膏方進補未必適宜

冬令進補,是國人數千年的習俗。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好時期。每逢這天,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

近年來,膏方進補非常流行。膏方是把藥材煲成湯藥後加入蜂蜜等材料調味,並製成膏狀,因為口感好,服用方便,越來越受到歡迎。膏方最早流行於自江浙一帶,近年來在廣東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膏方進補了。洪敏提醒,膏方一般來說比較滋膩,易生溼,而南方的地理和氣候特點讓人非常容易惹溼,因此,膏方進補在南方並非人人適宜。她建議,在選擇膏方進補前,一定要諮詢過醫生,辨明體質後再做決定。

運動:戶外運動要謹慎

很多人認為,立冬後天冷了,要開始堅持多運動,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避免生病。其實這種觀點專家們並不認同。

立冬後,人的免疫力和體質會下降,從而進入一個相對低谷階段,經常鍛鍊確實能提高抵禦各種疾病入侵的能力,從這方面來說,冬天提倡多運動是對的。但是,在冬天還像春夏一樣大運動量過度運動,並非明智選擇。

不少人在健康房猛練器械,劇烈運動後大汗淋漓,脫下外套散熱,再繼續運動,最後到淋浴房沖涼。還有部分運動狂熱者,入冬後依然每天一大早身穿薄薄的單衣在瑟瑟寒風中活動,但運動過量,流汗過多,冷風一吹,就埋下受涼、感冒的隱患。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如今,晨跑、瑜伽等諸多頗為時尚的運動專案早已成為白領人群“健康選單”中的“主菜”。不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專家宋經中教授強調,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鍊一樣再大汗淋漓了。

立冬節氣習俗2

立冬是哪天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今年的立冬就是11月8號。我國民間一直以來都把這一天當做是一年冬天的開始。中醫學裡面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陽氣慢慢潛藏,陰氣開始盛極,草木都凋零,萬物的活動都開始慢慢休止,進入了冬眠的狀態,以養精蓄銳,為第二年的春天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開始。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

立冬的習俗

吃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一般在立冬之時會全家團聚吃餃子。因為餃子來自“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成為餐桌上的必備之物。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節氣習俗3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

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補 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冬 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節氣習俗4

立冬飲食習俗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話對於北方的朋友來說應該都非常熟悉,但對南方的朋友可能就比較迷惑。其實意思很簡單,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

沒錯,就是耳朵。據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

由此,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一來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再來,咱不是還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嗎,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立冬吃餃子恰是“交子之時”

“交子之時”的“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換的意思。您想啊,這餃子一般都什麼時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這可都是新舊兩個東西交接的時候啊。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則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

立冬節氣的禁忌

1、忌日晒過長:過久的日晒會消減人的水五行,減少財運。在健康方面,會損傷面板,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2、忌活動過劇:劇烈的運動過後心跳容易加速,血壓升高,這個季節裡特別容易發生危險。所以最好立冬過後一般人不要選擇劇烈運動。

3、忌外出過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溫度最低的時候,不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陰氣比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選擇上午10點以後到室外鍛鍊。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調節運勢。

4、忌洗浴過長:冬天陰氣比較重,立冬後洗浴過長會削減人的陽氣,並且冬季空氣乾燥寒冷,許多老年面板乾燥脫屑、瘙癢,所以不宜長時間泡在水裡。

5、忌“小疾”不治:立冬後天氣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頭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須及時治療,以防患於未然。不要因為一時疏忽,就積累下老毛病。

立冬節氣習俗5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左河水《立冬》詩云:“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遍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晒物作冬藏。”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立冬期間,有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我國古代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並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後,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立冬節氣習俗6

南方立冬有什麼習俗

吃餈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餈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

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隻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徵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吃九層糕

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乾肉,鹹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立冬都有哪些習俗?

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迎冬亦稱“拜冬”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後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並且要撫卹孤寡。

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冬泳

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氣浴與日光浴於一體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愛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處已為人們所熟知,特別是在當前“文明病”流行情況下,江河湖海中豐富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線對健身、供氧、防治骨質疏鬆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陸上其他體育專案強烈。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代表著冬天的開始,古時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把立冬當作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甚至還會有祭祀活動。每年陽曆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行至黃經225度,便是立冬的時候了。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者,終也,萬物收藏也,動物藏身規避寒冷,經過秋收的人們也已將收穫收藏入庫了。

立冬節氣習俗7

補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喝羊肉湯

在山東滕州,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禦寒效果極佳。

立冬節氣的民間傳統飲食

吃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在北方地區,立冬這一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因為餃子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在京津地區,還講究吃“倭瓜”餡的餃子。

草根湯

在閩中地區,立冬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每逢立冬日,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一般就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香氣濃郁,口味醇厚,油而不膩。

交冬餈

在漳州,立冬時節農家通常會做一種叫做“交冬餈”的小吃。這種小吃是以糯米為主料,在浸泡以後再放到蒸籠裡去蒸熟,然後迅速放在石舀裡舂,直到綿變得軟柔韌。最後再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各種樣子的團狀,擱在芝麻或黃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漳州人就用這種小吃來祀神祭祖,慶賀農作物的豐收,祈望來年生活過得更美好。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吃甘蔗

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在當地鄉下還有劈蔗的遊戲活動:參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節上的芽和氣根削去,然後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稈,使其穩立在地上;右手拿著刀,刀背朝著尾稍,比賽開始之後,迅速把刀口翻轉過來,先完成者為勝。

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從養生學的角度看,具有發表通陽、解毒調味的作用。主要用於風寒感冒、陰寒腹痛、惡寒發熱、頭痛鼻塞、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等。直到現在,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

立冬三候及意思是什麼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1、水始冰:水已經能結成冰。

立冬後溫度黃河、淮海一帶的氣溫變低,水面上開始結冰。

2、地始凍:土地也開始凍結。

立冬後,秦嶺—淮河線以北的地區開始變得寒冷,地面上出現凍土現象。

3、雉入大水為蜃: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

古人認為到了立冬節氣後禽鳥會變成蛤蜊藏在海水裡面避寒,其實這是浪漫主義說法,現實是到了立冬節氣後禽鳥南遷或者藏在了溫暖的地方避寒去了。

立冬節氣習俗8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立冬來了,也許你在的城市,這幾天已經有飛雪輕敲你窗啦~快跟最美“三秋”告個別,迎接今年最後一個季節。

立冬三候

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一候丨水始冰

冰寒於水,所以是水與凍的結合,冬寒水結,是為伏陰。孟冬始冰,仲冬冰壯,季冬冰盛。

二候丨地始凍

冰壯曰“凍”,地凍為凝結,“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三候丨雉入大水為蜃

與“雀入大水為蛤”相對應,蜃是大蛤,古人認為,海市蜃樓便是蜃吐氣而成。

立冬習俗

丨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丨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丨入補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蔘、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

丨羊肉爐

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丨餃子

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立冬節氣習俗9

立冬節氣的飲食習俗

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

南方地區

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潮汕地區

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北方地區

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節氣有什麼活動

1、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而且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帝京景物略》稱,明朝時,北平在農曆十月,羊開始上市。

2、吃餃子

立冬時節,市場上新鮮的樓瓜很少,人們吃的樓瓜大多是夏天時候買的。人們將買回的新鮮樓瓜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的糖化,用做餃子餡,滋味與鮮樓瓜和大白菜都有不同,拌上醋和蒜,味道更好。

3、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

4、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箱的為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洩降肝膽鬱熱。

5、冬泳

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6、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這個冬學主要是向一些早期沒文化的人進行掃盲的,或者是培養一些專業技能的人才的。

立冬吃什麼菜好

蓮藕

蓮藕的藥用保健功效十分可觀,據中醫書籍《本草綱目》記載,蓮藕被稱為“靈根”,味甘,性寒,無毒,視為去瘀血生津之佳品。蓮藕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血;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調中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具延年益壽之功。婦女產後忌食生冷,唯獨不忌藕,是因為它能消瘀血。

黑木耳

中醫認為,黑木耳性平味甘,可補脾益胃、潤燥利腸、涼血止血,主治氣血不足、大便乾燥和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月經過多等症。黑木耳含有豐富的膠質,除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外,還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它可把殘留於消化道內的有害物質吸附集中起來排出體外,還能減少油脂的吸收。因此,有人稱其為“人體清道夫”。

大白菜

大白菜是冬季餐桌上的常客,有“冬日白菜美如筍”之美譽,營養價值較高,含有90%以上的纖維素,還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E等,在空氣特別乾燥的秋冬季,多吃白菜可以起到護膚和養顏效果。

南瓜

南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礦物質,以及人體必須的8種氨基酸和兒童必需的組氨酸、可溶性纖維、葉黃素和磷、鉀、鈣、鎂、鋅、矽等微量元素,最近還發現南瓜中含有一種叫作“鈷”的成分,食用後有補血作用。

南瓜中含有的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它有害物質,像重金屬中的鉛、汞等放射性元素都可以被它吸附。南瓜中含有的果膠成分還可以保護胃腸道粘膜不受粗糙食物刺激,促進潰瘍面癒合。多食南瓜可以有效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及肝臟病變,提高人體免疫力。

紅薯

紅薯可以為人體供給大量的熱能,1千克紅薯可產熱量5317千焦,而1千克白麵或大米產的熱量也只不過才14779千焦。更為奇妙的是,紅薯中所含的蛋白質對米麵中的蛋白質具有補充作用,能明顯補充麵粉中維生素C、大米中鈣的不足和二者胡蘿蔔素的缺乏。紅薯和大米、白麵混吃,可以提高主食的營養價值,使人延年益壽。明代醫家李時珍說:“海中之人多壽,而食甘薯故也”。

由於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紅薯能防止肝臟和腎臟中結締組織萎縮,防止膠原病的發生。

蘿蔔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蘿蔔上市,郎中下崗。”大白蘿蔔是很多家庭冬季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餚。蘿蔔中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消除體內的廢物,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尤其是白蘿蔔或者水蘿蔔,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夠吸收食物中的澱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積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預防胃痛和胃潰瘍。

蘿蔔含有較多的水分、維生素C,一定量的鈣、祖國醫學認為,蘿蔔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症。可見蘿蔔對調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冬季蘿蔔賽人蔘”之說,對冬季常見的消化不良、風熱型感冒、扁桃體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立冬節氣習俗10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蘇州

蘇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後螃蟹就越來越少,而這時候的螃蟹真正長足了,不論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豐滿醇厚,咬一口滿口留香。當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涼性水果同吃,食用後可泡杯薑茶,養身又暖胃。

蘇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來,霜打過的青菜也格外清鮮,因此菜飯也是食補佳品之一。放上些鹹肉,倒入些素油,色澤鮮豔,口味濃郁。嘴饞的朋友若想來些堅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紅棗赤豆等,可以強身健體,補血健脾。

潮汕

潮汕人講究立冬進補,認為立冬日是進補的最佳日子。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蔘、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眾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福建

農曆立冬,福建人俗稱“補冬”。在這一天,每一個家庭都要增加營養補品。福建俗語有講,一年補趟趟,不值補立冬。意思就是,這一年無論你吃了多少有營養的補品,也不如這一天吃的來得補。

根據福建人傳統,“補冬”是僅次於春節、元宵節的又一重大節日。認為在立冬時刻進補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補”的說法。“補冬”的食物從豬、牛、羊、狗、兔、雞、鴨、鵝、火雞、鴿、鵪鶉等肉類,到鷓鴣、紅膏蟳、鱉、鰻以及水鴨等山珍海味,採用煎、熬、煮、燉等烹飪方式補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南京人就愛在這一天吃肚包雞。說起來,這種用豬肚子包住整隻雞烹飪的菜餚,最早興於廣東且有悠久的傳統,但因為對身體有滋補作用,為女人坐月子必須吃的一種菜。

過去,南京人做肚包雞,採用的輔料多為:味精、白胡椒粒、黨蔘、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興一帶,則喜歡用水發黃豆、八角、小茴香、紹酒、蔥等之類,因此各地所謂的肚包雞,其做法與味道肯定是有差異的。

知道了這麼多地方的立冬習俗與進補習慣,你最喜歡哪裡的呢?

立冬節氣習俗11

霜降已過,秋天也就快過去了,象徵著冬天到來的立冬也就快到了。今年立冬是在11月8日,農曆十月十三日。

立冬為農曆十月,陽曆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我國以這一天作為冬季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225°。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立是建始;冬,終也,萬物收藏。立冬後46天,“中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極”意,俗話說到頭兒了,便是冬至了。古人有在立冬看氣象、卜冷暖的說法,如“立冬晴,一冬凌(嚴寒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從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凍”。而到了冬至,則陽生,即陽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動。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

“燒旗香跳虎神”是十分熱鬧的祭祖儀式,其中唱、念、做、打俱全,特別是虎神裝扮得活龍活現,翻滾跳躍,能者可竄房越脊,在房脊上滾動、翻動。還有光著腳穿著一層布的虎爪,跑跳著登刀(是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為此看熱鬧的人從十里八村紛紛而至,均要一飽眼福。觀眾不但可以飽觀跳虎神的全貌,還可看到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絕活,即頭頂水碗,兩臂上伸支起鼓來團團轉,兩臂彎曲手腕端平食指各掛一鼓旋轉,甩起腰鈴鷂子翻身接鼓打在點上。與此同時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臥蓮,一支花棍玩耍於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軲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臥打八方,這條棍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三十九節,精悍神匠能打五六十個節數。

滿八旗“燒葷香”5—7天,這種燒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洗臉只用熱水,為了將手洗淨可用面鹼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雙膝跪在地上,妯娌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晒,此是磕面子用的黃米。再淘二遍黃米後,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戶大家可放到二缸中,製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九碗或九盅上供,再一連供上九盤子餑餑(用粘黃米麵做的粘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開啟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製。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這是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晒乾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著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菸繚繞不斷,芳香撲鼻。

“燒葷香”要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滿族宰豬從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將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鍋裡炸一下,其銳利無比而用來宰豬。後來恐怕用扦子宰豬的技術差,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薩滿”宰。宰豬時,首先將一盅酒倒在豬耳朵裡,豬耳朵一撲楞,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領受此豬。此豬必須是公豬“蹭”子,俗稱“淨”。如果豬耳朵不動彈,薩滿”就著急了,雙膝跪下,雙手合十念滿語禱告,香主帶領全家連連磕頭,直到豬耳搖動,祖宗領牲了,這才皆大歡喜。一般農家三至五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願香。有許多“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豬而以雞代替,中等家宰二十一隻雞,一般家宰七隻雞,此稱為“燒素香”。

立冬節氣習俗12

立冬節氣習俗

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代人延續著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好吃不過餃子",在秋冬之交,餃子當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帶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對於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鍊。另外,要選擇熟悉水岸情況的地點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邊的情況,就不要輕易下水,以免發生意外。另外,要結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顧。

其實,無論室內運動還是戶外運動,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因為,冬季裡場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對人體的衝擊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時人體的肌肉、關節組織活動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鍛鍊時更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循序漸進。

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中藥為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

拜師

冬季裡,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入冬後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隻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聖先師孔子"。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唸:"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後孰如孔子!"然後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於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裡。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裡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祭祖祭天,慶豐收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並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後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立冬節氣補身體食品推薦

1.羊肉。說到驅寒暖胃的肉類,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羊肉,能補氣血,也能緩解風寒咳嗽,是冬天的最優補品之一。過去,北方的人為了抵禦寒冷,每到了冬天便大量食用羊肉,直到現在,我國的優質羊肉也基本都產於北方。在寒冷的冬天,來一頓羊肉火鍋,美味又驅寒!

2.生薑。生薑是多數家庭的必備品,儘管人們一般把它當作佐料來用,但它的作用可不少,能暖胃,能促進血液流動。平時我們在外面受了寒,回家喝一碗熱騰騰的生薑可樂,出汗排毒,就是這個道理。生薑對肚子發脹或者頭暈嘔吐有一定的作用,為了多吃生薑,有人發明了"生薑炒肉絲"這道菜。

3.黑豆。黑豆的蛋白質多,脂肪少,植物纖維素多。冬天人們外出活動少,體內積攢的脂肪、膽固醇,可以交給黑豆來"消化"。對女性來說,黑豆還可以延緩衰老,美容養顏。煮粥的時候撒一把黑豆進去,能給人體補充不少微量元素。黑豆的吃法也比較多樣,可以煮著吃,也可以打豆漿喝。

4.香菇。平時我們把香菇當作食材,更準確的說,它是一種藥材,有補虛、降血脂血壓的功效,平時做菜我們喜歡加點香菇進去,能提味也能健脾。冬天天氣冷,人們比較戶外活動少,香菇還能起到緩解疲憊、神氣衰弱的作用。

5.狗肉。我國民間素有"天上的飛禽,香不過鵪鶉;地上的走獸,香不過狗肉"之說,狗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溫補腎陽、提高人體免疫力、驅寒的作用,因此民間又有"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過冬"的說法。一般來說,在冬季吃狗肉是最好的,可以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減少感冒,特別是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的人常吃狗肉,具有大補的作用。

6.鴿肉。俗語都有說"一鴿勝九雞",鴿子肉的營養一直為人們認可,有壯體補腎、健腦補神、提高記憶力、降低血壓、調整血糖、養顏美容、使面板潔白細嫩等功效,且易於消化,對老年人、體虛病弱者、手術病人、孕婦及兒童非常適合。

7.鵪鶉肉。民諺有"要吃飛禽,還是鵪鶉"之說。的確,鵪鶉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多維生素食物,可與補藥之王人蔘相媲美,對胖人來說是理想的肉食品種。醫學研究證明,鵪鶉所含豐富的卵磷,可生成溶血磷脂,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壁,阻止動脈硬化。

8.牛肉。凡身體虛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為相宜。牛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髮育及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但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立冬節氣習俗13

立冬拜師

冬季裡,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

入冬後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隻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

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

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聖先師孔子”。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唸:“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後孰如孔子!”然後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帝京景物略》稱,明朝時,北平在農曆十月,羊開始上市。

羊肉氣味都屬溫性,善於補虛。《本草綱目》曾經把羊肉與人蔘並列而稱,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療虛勞之症。天氣越冷,食用羊肉便越為佳妙。一般有醬羊肉、白羊肉、羊鍵子、羊餃頭、羊肚湯、爆羊蹄等各種做法。而北平正陽樓的烤羊肉和浙西太湖的羊青,尤其膾炙人口。如果到了春天,夭氣已暖,羊容易啃食毒草,就不宜食用了。

吃甘蔗、炒香飯

在潮汕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流傳著“立冬食蔗不會齒痛”的說法。當地民間認為,立冬日吃甘蔗,既能保護牙齒,又有滋補的功能。而用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做成的香飯,廣受汕頭市民的歡迎。除了特色食俗外,還有比較創新的立冬活動。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每到立冬時節,游泳愛好者都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好方法,能夠提高抗寒力和免疫力,強身健體,抗衰延壽。

冬天進補

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溫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裡,人們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立冬節氣習俗14

立冬習俗有哪些

立冬的由來

立冬節氣是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兩天之間,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在古代的時候,民間就習慣用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樣,古人同樣在這個季節用占卜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不無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這天,皇帝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禮。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北方習俗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但這是玩笑的說法,只在民間流行,按規矩,立冬這天應吃“倭瓜”餡的餃子。

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等地,每到立冬時節,游泳愛好者都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好方法,能夠提高抗寒力和免疫力,強身健體,抗衰延壽。

立冬的由來及習俗

當我們還在享受這秋日溫情的暖陽的時候,都已經進入11月了,7號就是立冬,它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直接告訴我們冬天正式來了。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關於立冬節氣、習俗以及養生之類的知識。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範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的地方降水明顯變得少了,北方大地封凍,農作物都進入了越冬期。

立冬節氣習俗15

立冬是冬至嗎

立冬節氣:每年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節氣:每年12月21日~23日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比立冬更冷一些

"至"冬季是截止了"立"是開始進入冬季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至是"數九"的開始,表示冬季最冷的時候到了,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個"九",俗語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杏花開;八九燕歸來。意思是冬天最冷在三九,之後就逐漸春暖花開了。

立冬養生吃什麼好

熱粥暖胃

立冬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在補冬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蔔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甘薯、馬鈴薯、紅薯

立冬養生要注意補充維生素

立冬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祕結等症狀。那麼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

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裡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雞蛋、魚類、乳類

立冬飲食養生以增加熱量為主

立冬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TAG標籤:彙編 立冬 習俗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