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清明節為什麼禁火

在部分地區清明節有禁火的習俗,這一天只能吃冷食,不能有煙火氣,但是你知道清明節之所以禁火的原因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禁火的起源,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節為什麼禁火

  清明節禁火的原因

在節日裡,人們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同時還到野外去祭奠介之推,以寄託崇敬和思念之情。因為寒食節的當日恰巧趕上清明節,所以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民間流傳的清明節禁火的傳說

清明節禁火習俗的起源,是從寒食節來的。寒食節在清明節前幾天,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清明節前兩天,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正好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唐代元稹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則認為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

關於寒食節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有兩位公子,長子申生,次子重耳。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被迫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日,重耳在山中迷了路,好幾天都找不到東西吃。重耳便絕望得嘆了口氣:“重耳餓死事小,只怕晉國的老百姓沒有好日子過了。”介子推一聽,想到重耳在落難中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將來必定是個賢明的君主,便下定決心要全力輔佐重耳登上王位。於是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吃。重耳知道這件事後,感動得流下淚來,說:“你這樣對我,我該如何報答你呢?”介子推回答:“我不求公子的報答,只希望公子記得我今天割肉事君的一片忠誠,日後能多關心百姓疾苦,做一個清明的國君。”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以為意,帶著母親避居山中。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覺得心中有愧,於是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願出仕,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最後介子推母子倆被燒死在了柳樹下。人們在他身後的柳樹樹洞中發現了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清明節禁火的習俗早在周代就出現

其實這一傳說並不可靠,寒食節與介子推之間並無直接的聯絡,因為寒食節的習俗在周代就有了。

有關專家考證解釋寒食節禁火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歸之於上古以來特定的民間信仰。古人將周天恆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宮的角、亢二星為“龍星”,在五行中居於木位。先秦時期,古人出於星象迷信和感應巫術,認為春季龍星現於東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龍星初現之時,應該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間不能生火做飯,須得事先準備好食物。這種不能加熱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種說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慣制來解釋,認為寒食禁火源於古人鑽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時期,人們鑽木取火,季節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換季時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須要禁止人們生火。《周禮·秋官·司煊氏》中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就是仲春時節,負責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搖著木鐸,警告人們禁火。後來在這一時節禁火成為習俗流傳下來。

把寒食節與介子推聯絡起來,是在漢末。蔡邕的《琴操》將禁火與介子推附會在一起。不過蔡邕並沒有把禁火時間放在清明前後,而是說“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寒食節確定為清明前一二日是在魏晉之時。魏武帝曹操《明罰令》有“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陸《鄴中記》也有類似的記載:“俗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幹粥,今糗是也。”又因為晉朝與春秋時期的晉國同屬“晉”字,人們就更加深信介子推的傳說。寒食節禁火的習俗便相沿成俗,流傳了下來,並與清明節習俗相融合,成為了清明的傳統習俗。

TAG標籤:禁火 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