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試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教育考試/列表

2022年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2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2年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2篇)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作者用詞準確傳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

這堂課氣氛較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我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為學生的思維起著“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詠柳》和《春日》兩首詩學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感情朗讀、背誦每個環節都非常順利,但是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時就卡住了。在這一環節,為了讓學生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四人小組學習,讓孩子們先在四人小組裡進行合作。孩子們有的拿出詞語手冊來解釋某些詞的意思,大多數能運用書上的註釋解釋。當彙報時他們充其量只能把幾個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聯起來,整句詩的理解聽上去非常彆扭。確實,古詩的寫作手法有許多跟多們平常不太一樣,許多句子是倒置的,要先解釋的寫在詩句的末尾。因此孩子們解釋出來的句子就是反的。從中也可以看出孩子的詩句理解能力要加強培養和提高。沉思過後,梳理出了以下幾點:

一、課前預習要充分

在教學《古詩》之前,讓學生先去搜集與該古詩相在的資料,瞭解古詩背景,理解主題思想。也可讓學業生去查閱一些古詩集,看看裡面的註釋,理解詩意。也可讓學生去請教大人,讓大人說說意思。這樣到上課時就可以與同學們合作完成詩句的意思。

二、課後拓展來鞏固

在教學教材中的研讀後,要安排一兩首與之相仿的、內容相關的古詩進行拓展閱讀。讀一讀,也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說含義。通過這樣的練習,不斷提高他們理解詩句的能力。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讚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課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風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它的語言文字美,描寫的景物美,產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感情朗讀以及對語言文字的體悟,激發學生喜愛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課文中有二幅精美的插圖,形象地描繪了幾種不同形狀,不同姿態的白荷花和碧綠的荷葉,色彩清麗,充分展示了荷花潔白素雅的本色。尤其是那幅特寫圖,準確生動地展現了荷花初放、盛開、花骨朵兒的三種形態。在教學第2-3自然段時,我充分利用這兩幅圖,讓學生圖文對照通過觀察圖畫,品讀課文,點燃他們情感的火花。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還結合第二自然段安排了背誦訓練。在反覆品讀欣賞後,荷花的美躍然紙上。圖文對照,學生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這一背誦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詞彙的積累,更好地抒發了學生的情感。

在教學第4、5自然段作者的想象部分時,我採用師配樂範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意境中感受到荷花的美,並把自己當成一朵荷花把學生的情感融入課文作者的感情。

但是,課後,當我靜下心來,再次審視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卻發現了許多遺憾之處。

首先,課文中的兩幅插圖雖然十分精美,但我只是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如果在教學中,能適時地讓學生來說一說圖中的荷花,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荷花。我想學生對荷花的情感定能更上一層樓。

其次,對語言文字的體悟不夠,訓練不到位,或者說對有些重點字詞的理解,把握不準。比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備課時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這個“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呢?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冒出來?學生懂得“冒”有長、鑽、伸的意義,不過用“冒”又比這些詞好,可具體好在哪裡似乎很難用語言來表達。雖然小結時,我點明“冒”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競相開放的盛況和它們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比其它字更為傳神地寫出了荷花不經意間鑽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盎然生機。但從學生的表情來看,很多學生還是似懂非懂。

最後,我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點撥語、評價語等語言設計,必須好好斟酌,應該更有針對性。

我想,只有認真思考,努力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並加以改進,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4

《珍珠泉》這篇課文的最後一段:我挑著滿滿一擔水,走在家鄉的石板路上,我潑灑了多少珍珠啊!

我原本以為這段話不難理解,沒有必要讓學生討論,不就是水潑灑出來一滴滴的像珍珠嗎?

可事實證明我錯了。當我問“我潑灑了多少珍珠啊!”是什麼意思時,有孩子說:“因為泉水叫珍珠泉,所以那裡的水叫珍珠。”我聽了一愣。還有孩子說:“那個‘我’挑的擔子太重,累得出了很多汗,掛在臉上像珍珠。”這個回答更是讓我意想不到!不管哪種解釋,孩子們都是動了腦筋的,雖然第一種解釋有沒有認真讀書的嫌疑,但同樣閃爍了智慧的光芒。而第二個孩子更是了不起,他完全跳出了大人的思維定式,想象汗珠也是珍珠。看來,老師真的不能想當然代替孩子思考,那會斷送多少奇思妙想啊!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描述方法: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翠鳥就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蹬開”、“像箭一樣”、“叼起”、“貼著水面”說明都是一剎那之間進行的。這幾個動作聯絡在一起,突出了翠鳥捉魚的迅速、敏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

1、我引導學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再進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寫了什麼。然後,通過反覆朗讀,想象翠鳥小巧、美麗、可愛的樣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魚的動作。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要始終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想象。在這個基礎上,把個人讀懂的或有疑問的地方講出來,和同學們交流、討論。同時,結合形象直觀生動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翠鳥捕魚的動作敏捷和翠鳥外形的關係。

2、指導朗讀、背誦:指導朗讀,採取範讀、引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和議論、理解相結合,在讀中感悟。朗讀翠鳥外形特點時,可以讀得稍慢,輕柔;朗讀翠鳥活動的特點時,可以讀得適當快一點,讀出翠鳥動作的敏捷。

背誦要在理解和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先弄清每個自然段有幾句話及句子的順序,可以板書重點詞語,幫助學生記憶。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主要講了早先有一個小村莊,那裡的村民為了眼前的利益無節制地砍伐樹木,用來蓋房、造犁、做傢俱……然而,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越來越少。一個雨水奇多的季節,村莊不知被洪水卷向了何方,從此無影無蹤。

讀完這篇課文,我的感觸極深。課文中寫的不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嗎?那個小村莊就是我們可愛的地球,村莊裡的村民就是愚昧無知的人類,村莊的命運也許就是地球的命運。現在,因為人們亂砍濫伐,大片大片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而沙漠卻以瘋狂的速度不斷擴大。樹木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防止水土流失,還能抵擋風沙。可是森林被砍,山洪暴發,各種災難接鍾而至。再說,沒有了森林,動物也就沒有了家園,面臨滅絕,人類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現在,許多人已經意識到了環境問題,可缺乏的是行動!

那麼這一切能改變嗎?我可以肯定地說,能!

首先,要想使森林資源不缺乏就要種樹。可光種也沒用啊,人們砍的比種的還快呢,所以還要使人們意識到砍樹的危害--課文中的洪災不就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嗎?再有一點就是要節約用紙,因為紙的用途很廣,但因價格低廉,所以人們很不注意節約。別看一張紙不起眼,如果每個人一天浪費一張紙,全世界60億人,就是60億張紙,差不多有幾十棵樹,一年就要浪費掉一片森林,多麼巨大的數字。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從每一個人做起,都來節約用紙。

為了可愛的地球不會有和小村莊一樣的命運,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不會生活在荒漠中,請大家保護森林吧!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7

下午自己在班上上《路旁的橡樹》,我感覺還更精彩一些。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說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了不砍橡樹,就把公路修成了馬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於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後者。於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一雙雙小手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是"工程師說:"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說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著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說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說:“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麼?”一個孩子說:"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說:"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說:"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於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於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麼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後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並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我微笑地聽著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鬆地解決了,最後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課堂,雖然是春天的下午,雖然"春眠不覺曉',可是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沒有打瞌睡,學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驚弓之鳥》時,由於使用的不是本班學生,而且是跨年級,師生之間溝通很少,幾乎是沒有的教學,所以心裡有些擔心,恐怕同學們配合不好。通過這節課的試驗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只要老師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他們很容易和老師配合好。

由於生活經歷、認識水平、體驗角度、欣賞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學生獲得的資訊、產生的疑問也不一樣。學生有所感悟和發現,就是自身學習的一種創新。在學習《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時,我採用說成語的方式匯入新課,積極回答中激發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情理中引入新課。之後,同學們充滿渴望的自由讀課文。教師問:“同學們剛才認真讀了這個有趣的成語故事,文中的兩個人物你更喜歡誰呢?為什麼?喜歡誰就多讀一讀他的話。”在讀文中給學生最大的自由空間,同時激發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在學習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通過理清更羸為什麼能使大雁掉下來的真正原因,就在於他能從慢飛的遠方大雁的動態和鳴聲中判斷出它受過傷,並且傷口未愈,又能據此分析出它能聽到弦響會受驚高飛,因而使未愈的傷口重新裂開,最終因無力飛行而掉下。從這裡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於他善於觀察、分析和進行準確判斷。學習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品質。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在上《畫楊桃》一課之前,我們總感覺這篇課文好難上,一直不知道從何下手,該怎樣來講?面對楊桃我也只是見過,卻沒有買過,因為它實在是太貴了,對於我們鄉下的孩子更是見都沒見過,我們幾個語文老師都覺得無法去講解,討論之餘,韓老師第二天特地去海鹽買回了幾個,作為教具。我們大家何嘗不是高興,終於我們能夠為學生提供楊桃了(只能看)。

我覺得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在這節課上,我就是拿著楊桃請學生也來畫畫楊桃。於是我把它放在了講臺上,生怕學生看不清楚,又在上放了個板凳,把楊桃放在了上面,一切準備妥當。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它畫下來,應該怎麼做?”同學們議論紛紛,都表示要仔細觀察,再根據不同的角度實事求是地畫,很快學生就把自己的作品呈現在自己的面前,於是針對自己的作品,及時引導學生自己去讀課文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後,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藉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讀完之後,我就請學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來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特別是學生自己畫得與我小作者不一樣和一樣的幾位小朋友感觸較深,從他們的發言和質疑看,他們提出了為什麼“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通過親身實踐,同學們很好地理解了“角度不同”和“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這兩句話的含義。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現在的學生思維越來越活躍,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有時,課堂上出現一些不在教師教學設計之內的好的思維的火花,就可以考驗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及應變機智。而這堂課中,我卻沒有很好的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苗,讓它遍地開花。當一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小徒弟的畫面之後,他加上了自己的觀點:“老師,我認為小徒弟的畫畫的駱駝還不夠多,我還可以畫得更多!”我有些激動,又有些懊惱。激動是因為他這麼快就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懊惱則是這樣一來,他就把我設計的下面的環節提前了。我不得不讓他說完,“如果他在畫面中那隻駱駝的前面再畫上一隻駱駝的屁股或尾巴,就證明已經有許多駱駝走過去了,不就有更多的駱駝了嗎?”“是啊,你想得真不錯,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話音剛落,班上的孩子情不自禁地為他鼓起掌來。孩子們創新的火花這時都被激活了,此刻我卻沒有讓他們把這種情緒延續下去,而是為了教學任務打斷他們將我的教學繼續下去。那一刻,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戛然而止。待到我完成任務在讓他們想想有什麼好的畫法時,卻再也找不到當時他們激動的情緒。本來一次很好的思維訓練,卻因為教師一方的意願而被無情地扼殺。

新課程講究學生的發展。想到這,回想我當時的行為,當時孩子們失望的眼神,我是多麼的殘忍呀!其實,給孩子們自由飛翔的天空,一堂課有沒有上完真的就不那麼重要了!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生活的天地有多廣闊,語文的內容就有多豐富,語文的色彩就有多絢麗。三年級語文課本中《和時間賽跑》一課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愛自己的外祖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讓人心憐,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義更是讓人折服,進而得出要與時間賽跑也是順理成章。

但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大都沒有如此經歷,要理解起這些內容就有些遠了。課上同學們繪聲繪色地讀課文,通過討論解決了很多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最後學生也說出了很多珍惜時間的名言,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今難買寸光陰”“花有重開日,人無兩度春”……課文知識目標突破的很好,可我看出對“珍惜時間”這一情感目標突破的不很徹底。從學生不以為然的表情裡我總覺得“時間”在他們的眼裡還沒意識到有多重要。課文將要結束時,我興致勃勃地與他們算起了“帳”:每天有24小時,睡覺大概用去九小時,吃飯要用兩小時,那大概還剩七小時,去哪裡了?同學們也紛紛驚異:是啊,那七小時幹什麼了?比上課還要長的七小時上哪去了?我見同學們的興趣來了,便又做了個實驗:我計時間,看同學們一分鐘能讀多少個字。結果出來了,同學們大都能讀三百字以上。接著我們算了算:一小時我可以讀一萬八千字,七小時呢?十多萬字!大家瞪大了眼睛,相當於我們二三本語文書呢!雖然我沒再說什麼,但在同學們的眼中,我看出了震驚,看《和時間賽跑》教學反思到了決心。課下同學們在日記裡,有的回憶了以往浪費的時間而後悔不已,有的談了時間的寶貴,也有的定下了學習計劃。看著這些發自內心的語句,我知道,學生們懂得了要珍惜時間,因為他們從自己出發,在內心深處理解了時間的寶貴。看來語文課適當算一算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啊。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檢閱》一課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本課學習的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心理變化,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關鍵語句“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的深層含義,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兒童隊員的高尚品質,我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緊緊圍饒為什麼觀眾說“這個小夥子真棒”,又說“這些小夥子真棒”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移情體驗、大膽想象來體會兒童隊員的心理,從而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質。以下幾點是自己對本堂課的點滴反思:

一、創設情境,引導質疑,激發學習的興趣

在匯入本課時,我直接切入課題,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篇課文,一起來讀課題。生:檢閱。師:真好,現在讓咱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波蘭首都國慶節的盛況。(出示圖片,配樂)師:你看,國慶節到了,多麼--生:多麼盛大的節日!多麼隆重的檢閱!街道上人山人海,樓房上彩旗飄揚,主席臺上站滿了國家領導人和外國貴賓。步兵過去了,炮兵過去了,青年組織的隊伍也通過了主席臺。現在輪到兒童隊員了。當孩子們在音樂聲與圖片中有感情地朗讀時,他們已經充分感受到檢閱莊嚴的場面,此時,為了使學生產生與觀眾情感的共鳴,我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師:在經過檢閱臺這麼多隊伍當中,贏得觀眾稱讚的是--生:兒童團。師:觀眾是這樣說的--生:這個小夥子真棒!師:(板書:這個小夥子真棒!)這個小夥子是指--生:博萊克師:不僅博萊克,所有的兒童隊員們都得到了大家的稱讚--生:這些小夥子真棒!師:(板書:這些小夥子真棒!)的確,孩子們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這個小夥子,還有這些小夥子身上,而當時在場的觀眾也把目光集中到了這位小夥子、這些小夥子身上。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也就更能體會觀眾們當時的感受了,但是很明顯,在這裡孩子們還不能體會觀眾為什麼這麼說。因此當板書完這兩句話時,師:此時,你有什麼想問的嗎?生1:為什麼他能贏得觀眾的稱讚?(師:板書問號)生2:本來只誇獎博萊,現在為什麼說這些小夥子真棒呢?(師:板書問號)這些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學生對這個小夥子、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裡還不明白。於是我告訴學生這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這樣很好的調動起來了。

二、充分朗讀,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受人物的心理

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裡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大膽想象、移情體驗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在教學到“為什麼說這個小夥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師:大家自己讀一讀,想一想,這是個怎樣的小夥子?

生1: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勇敢的小夥子。因為他拄拐了還能保持與隊伍的一致。

生2:他是個有團隊精神的小男孩。他左腿截肢了還能跟兒童團隊伍保持一致。生3:我認為他很有自信。雖然他拄拐了,可他還是走得這麼好,為了兒童隊爭得了掌聲。學生體會得多好啊,我馬上抓住機會讓孩子們讀出了自己的理解。由讀到說,再由說到讀,學生的情感自然通過朗讀很好地表達出來。

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博萊克的堅強與勇敢,我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看著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1:我彷彿看到他在街上都在練習,一直這麼堅持著,他才走得這麼好。(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生2:我彷彿還看到他每天都在練習,摔倒了又爬起來,仍然堅持練習。生3:我看到他的衣服都磨破了,同學們都勸他休息,但他沒有停下來,還在練習。……通過想象,換位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博萊克能有今天的表現,付出了多麼辛苦的練習,激發學生情感,將他們的理解推向高潮。師:面對這樣的小夥子,你想對他說什麼?生1:你真了不起,我佩服你!生2:你是一個能堅持到底的小夥子,我要向你學習。生3:我看到你的自信了,你真的很棒!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裡時,我就讓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容易嗎?從哪裡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我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隊員們鴉雀無聲,在想些什麼”“棘手的問題”這些重點的地方移情體驗感受隊員矛盾的心理,在這裡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兒童隊員的矛盾心理:生1:如果讓博萊克參加檢閱,可能會出現意外,如果不讓他去參加,博萊克可能會很傷心。生2:如果讓博萊克參加檢閱,可能隊伍走不好,如果不讓他參加會少了一個人,博萊克會傷心。生3:如果讓博萊克參加檢閱,可能會讓人笑話,如果不讓他去,他會認為大家歧視他。學生體會得多好啊。再看隊長的決定和隊員的話時,讓學生談談哪裡最讓你感動,學生自由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想法:“生1:‘把博萊克放在隊伍的第一排’特別讓我感動。現在不是要藏起來,而是要把他放在隊伍的第一排。生2:‘他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兒童隊員,還不是一般的隊員!’從這裡我感受到了,隊長沒有歧視他。生3:‘把博萊克放在隊伍的第一排,讓大家都能看到他。’這樣把博萊克放在隊伍第一排,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可見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的關心與尊重,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等”。

三、讀寫結合,深化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理解了“這些小夥子”和“這個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裡後,讓學生再讀博萊克的表現,來感受他當時的心情,從而更深層次地體會到兒童隊員對博萊克的尊重和信任以及關愛,讓學生明白博萊克的表現離不開兒童隊員對他的信任與鼓勵。也讓學生感受到這次檢閱不僅讓觀眾看到了整齊的隊伍,更讓觀眾看到了兒童隊員美好的心靈。在最後設計了小練筆“此時,長時間的掌聲淹沒了觀眾的議論聲,通過掌聲,我們彷彿還聽見有人在說:“------。”(孩子們,看著這一切,如果你現在就是在場觀眾中的一員,你想對博萊克或者對兒童隊員們說什麼?寫下來)雖然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沒有留足時間,但學生在簡短的語句中已經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生1:我彷彿聽見人們在說,兒童隊員們,我真為你們驕傲!生2:我彷彿聽見人們在說,博萊克,你真棒,如果每個截肢的人都能像你一樣,我想我們的國家一定很好。生3:我彷彿聽見人們在說,太棒了,這才像兒童隊員呢!生4:我彷彿聽見人們在說,博萊克,你能堅持下來,刻苦鍛鍊,真好!我還想對兒童隊員們說,你們的主意真好,能讓博萊克參加檢閱,並且讓他站在隊伍的第一排!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存在了一些問題:比如朗讀指導得不夠,在學生感受得非常好,說得不錯,卻讀不出感覺的時候,也就是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得很到位,但把‘理解’通過‘朗讀’表現時,出現了偏差。這時,我沒有進行很好的指導。還有對於這篇文章,在讓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博萊克的尊重和愛護,以及博萊克自尊自強外,對於團隊精神是否要滲透呢?另外,學習了這樣的課文,學生也許說得很好、寫得也不錯,但是在行動中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爭吵》一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情,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學時特別重視對課文文字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語文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語文閱讀也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所產生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在教學時能夠注意尊重與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導學生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回答得好教師給予肯定,對於學生回答過程中,不太明確或不合理的,教師也給予正確的導向與引導。

語文課堂,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課堂,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陣地。因此,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劃,隨手寫上一些讀書後的感想和體會。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新課標提出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三方互動的“對話”中,尤其以“學生和文字的對話”為最終出發點和歸宿。因為只有學生和文字真正對起話來,才能真正建構起文字的意義,為學生體驗情感內化語言做好鋪墊。

不過,在教學時,我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在字詞學習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以至於原定的內容沒有上完,這方面還有待我好好學習的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上過這節課後使我心裡有一種釋然的感覺。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是我們新課改中所經常提到的。但要提醒的是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上課是老師指到哪就讓學生跟著哪,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有時甚至牽著他們走。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受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節課成功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我為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為什麼沉默時”,張浩源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可我並去沒有指責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請其它同學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這一理念,鼓勵學生針對課題及課文內容、重點詞句大膽質疑,組織學生進行同桌交流、集體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共同探究,解決疑難。“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是思維的火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思維更加開闊。同時,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探究的積極性。俗話說“泉有泉眼,文有文眼”,於是我緊扣這篇課文的文眼,引導學生細讀品味,最大限度的串起愛的主線。“題目是文章的視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揣摩到作者將要寫的內容。因此,匯入新課之後,我便讓學生就題質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不假思索就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1、沉默是什麼意思?2、孩子們為什麼沉默?3、孩子們在什麼情況下沉默?4、為什麼說這是“可貴的沉默“?緊接著,我讓學生自讀課文,解決以上幾個問題。在彙報、交流之後學生便弄明白了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當然,此時學生對文章的把握還是淺層次的,為挖掘其深層次的東西,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我讓學生再度細讀質疑,品味意味深長的句子。經過一番點撥、討論、交流,學生終於明白家庭之愛等於父母之愛加上孩子之愛,子女應當回報父母,給予父母關愛。只要每個人擁有愛心,整個世界就充滿了愛,充滿了溫暖。至此,愛的主旋律在課堂上奏響,愛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高揚“愛”的旗幟,譜寫“愛”的篇章,我想這既是我設計此教學的最高目標,亦是選編教材者的初衷。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只有這些是還是不夠的。這時,我引導學生說一說父母平時是怎樣對待自己的,自己又是怎樣對待父母的,不要只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件事上。同學們聯絡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還覺得飯菜不合口味;我們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還覺得父母這樣做是應該的等等這些生活小事。讓同學們主動去體驗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足之處,如在對學生的駕馭方面不夠靈活;對學生的生成資源把握的不是太恰當,今後在這些方面還需多多努力。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寫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課文先寫一名孤兒在炮彈爆炸中受了傷,急需輸血;接著具體寫了阮恆獻血的過程,生動地描寫了阮恆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真切地反應了這個小男孩獻血時的複雜心情,同時設下了懸念;最後點明阮恆內心矛盾痛苦的緣由和堅持獻血的原因。因此,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理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閱讀中自由感悟。通過自讀讀準字詞,理順文章脈絡,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接著,我就把著力點放在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情感變化上,通過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點撥學生圍繞中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深入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能夠儘快抓住文章的主線,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學生邊讀邊畫出描寫阮恆獻血前、獻血時動作、神態的句子。我想讓學生從阮恆的獻血前、獻血時的表現來感悟阮恆的心情是怎樣的,阮恆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並歸納:阮恆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是害怕自己瀕臨死亡,另一方面為了朋友又堅決地要獻血。但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有些亂,一是老師沒有運用好所做課件,二是老師在對學生的引導上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在處理阮恆獻血時的表現時,這時侯老師有點依著課件而進行下去的感覺了,沒有真正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從而導致課堂的死氣沉沉。因為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老師的意圖是什麼,只顧著自己的想法說了,而老師也在急,心想學生怎麼光往別處跑啊!我不是在給他們指著路的嗎?其不知老師的引導已經偏向了。如在學生畫出表示阮恆獻血時的動作的詞時,老師只顧著出示自己的了,而捨棄了學生的一面。另外再讓學生依此來提出問題時,學生不該從何而提,一臉恾然。但這個環節還沒有處理清楚呢,接著老師就轉到下面的環節去了。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阮恆在抽血中內心的痛苦,更好地感受阮恆害怕但卻堅決獻血救朋友的美好心靈,在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幾個自然段時,我就引導學生對這三句話中描寫阮恆哭泣的詞語進行一次梳理:阮恆在獻血的過程中,從啜泣一下,到又開始嗚咽,再演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說明了什麼?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到隨著血液一點一點被抽出,阮恆感覺自己離死亡越來越接近,所以害怕越來越明顯。這樣,在理解了句子所表達的內涵後,再來讓學生模擬想象阮恆的心裡具體是怎麼想的?有了前面理解的鋪墊,後面的語言說話訓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然後再通過入情入境的模擬演讀,讓學生把內心的觸動通過感情朗讀宣洩出來,深化理解和感悟。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模擬記者採訪阮恆為什麼這樣做?再通過討論你認為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課文中的阮恆呢?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讓學生再次感受阮恆那願為朋友而犧牲自己的美好心靈,並在《朋友》的歌聲中得到情感的共鳴。

在教學中,我感覺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還不夠,如學生思路開啟後,要講的很多,我沒有那種收放自如的機智,導致授課時間不足,有些重點部分只是匆匆收場,也沒有給學生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還有對這節課的準備不是太充足,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的預設太少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讓課件成為你的依賴和累贅。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在上《七課鑽石》時,我在思索:學習這篇文章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我想學語文應該從簡,在簡簡單單地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讀:讀正確、讀流利、有感情地讀;讓學生學語言,並從中感受到文章中所蘊含的道理或情感即可。有了這樣的想法,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

1、問題設計少而精

問題瑣碎,繁複、膚淺是課堂教學費時低效甚至無效的主要原因,備課時,我的方向很明確,就是首先找到教學的重點,然後以重點為目標去尋求解決重點的捷徑。這條捷徑就應該是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或者是有思考價值的關鍵問題,宜少不宜多,以精不宜粗。

在研讀教材、教參以及相關資料後,我把目光鎖定在“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這個教學重點上。要解決這個重點我可以怎麼做呢?經閱讀發現,水罐的變化貫穿了全文,是課文的一條明線,學生只要認真閱讀文字,要解決“課文出現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發生過哪些變化,是不難的。這問題雖淺,但它有效地引領學生老老實實地、認認真真地走進課文的整體閱讀中去。接下來,要體會水罐的變化是愛心的力量使然,卻是有點困難的,因為文章通篇沒有提到“愛心”二字。但恰恰是因為課文沒有提到,給我們製造了層層剝筍,逐漸深入的探索空間,於是就有了讓學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閱讀,尋求“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的第二個問題了。在“當時情景”與“變化的景象”都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一一獲得後,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學習,學生便集中精力去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有思考價值的深入體會和感受了。學生在老師設計的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中,從“為生病的母親找水--趕緊回家--分給小狗--讓給女兒--遞給路人”中體會到小姑娘孝順母親--憐愛小動物--(母親)關愛女兒--(小姑娘)情繫路人,最終發現支撐母女倆這一切行為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時少,收效大,學生對文章表達的情感感受深刻,這在後來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得以證明。

2、語言訓練巧而實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統一的學科,不能單純強調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在接受情感的陶冶的同時,應該有機地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訓練點之一:及時捕捉學生情感激昂處滲透語言訓練。在學生感悟是愛心的力量使得水罐發生一次次神奇的變化後,老師順勢充滿感情地發出感慨:“是啊!因為愛心,使得原本空空的水罐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然後讓學生不僅像老師那樣把愛心與一次次的變化情景聯絡起來說話,而且由文中的內容生髮開去,先想象股股的泉水將帶來地球的什麼變化?再繼續進行說話,這次既集中又開放的說話練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說話熱情,引領學生內化語言,運用語言,還達到昇華學生人文情感的目的。這是一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的巧妙設計。

訓練點之二:反芻消化,藉助感情朗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前面的內容掌握、情感體會,我採用的是直奔中心、直搗黃龍式的快速挺進方式完成的,至於課文的語言僅是粗略整體感知。我們的教學不能就此收手,因為課文的學習,不僅要理解課文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語言進行反芻學習。教學中,我是這樣開展朗讀訓練的:在學生已體會到愛心的偉大與力量的神奇後,我提出:“下面讓我們用感情朗讀來再現這對母女的愛心行動。”感情朗讀、品味細節的描寫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物的形象,從而領悟到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現中心、表達思想的。在此過程中,我啟發學生不僅要善於抓住學習段落的關鍵的詞語,還要懂得聯絡上下文中的重要資訊去理解句子,這樣才能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情。詞語學習在反覆朗讀中得到紮實有效品味和積累。

課後,我在想,這節課還可以怎樣改進呢?我想在板書的設計上還可以把主題更突出點,把學生口頭表達的內容變成文字板書出來,也就是把“孝順母親、憐愛小狗、疼愛女兒、關愛他人”的關鍵詞也板書出來,然後由此推出“廣博的愛心”。這樣做也許對照顧大多數學生來說會更好些,讓大家更清晰地體會“博愛”的含義。

另外,對於學生的建議,我是這樣理解的:學生希望老師的課能幽默點,有趣點、快樂點是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的,這對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立扎實而不失活潑的課堂,動靜皆宜的課堂再次強烈地警醒著自己、推動著我不斷地學習、改進、提高。另外,我覺得還要引導學生認識課堂往往不可能僅有熱鬧、好玩,課堂也應該是安靜、穩重的,要讓孩子們漸漸體會,並不是笑聲不斷的課堂才是有趣的課堂,學知識的過程往往要經歷一翻苦苦思索、搜尋枯腸、挖空心思的,因為這樣得來不易的收穫才更深刻,更持久,更值得高興、珍惜。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這就說明了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要綜合聯絡各學科的知識學習,其實也需要綜合學生個體各種能力的整體發展,其中就是要把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使兩者相得益彰。

在《語文園地八》“讀讀背背”的教學過程中,聽、讀的能力都能得到發揮,所以我建議還應該加強說和寫的訓練,把寫作、口語交際融合於其中,例如讓學生例舉一些平時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談談自己區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可以通過整合小組成員之間討論的結果,再表達出來,這樣也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更加豐富多彩的趣味語文活動,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蒐集材料,自己策劃和主持活動,他們更具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能力無形間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節課的根本教學目的還在於讓學生根據語文知識的規律有效地學習、記憶和積累,所以還要把“寫”的訓練落實到位。所以我在課後要求同學們寫一寫課後感等,把自己的收穫和感受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能力,在這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中,確確實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

整節課裡我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時間的掌控,因為在40分鐘裡要完成“相近單字我會認”“特色成語我會記”“歇後語距我會背”三個部分的內容,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把教學目的落實到位,讓學生能夠記憶和積累,所以這成為我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難題。在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中作為語文綜合學習的“語文園地”除“口語交際”和“習作”這兩個固定的板塊,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板塊內容,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學習呢,我覺得就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語是學生已學過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更為熟悉,我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查詢資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語,瞭解歇後語的故事),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收集和整合資料的能力。課前的準備可以更好地在40分鐘內實施教學,也可以更好地開展相關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創設教學時聯絡生活,走進生活,所以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教材和課時,畢竟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綜合性的學習延伸到課後,延伸到生活。例如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們還可以利用多一節課時,把形近字、成語、歇後語運用到實踐生活,用形近字連線組詞,用成語造句,寫話,在具體的句子中使用歇後語等方式,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瞭解,從根本上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可以結合一些班隊活動等,開展如“成語擂臺賽”、“與成語交朋友”、“趣味歇後語”、“歇後語故事大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那麼學生就能在活動得到鍛鍊,有所體會,獲得感受,也能進一步培養他們“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還想建議一點,由於綜合性學習是要開創“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所以當師生雙方的能力都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留給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的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在活動中展示出來。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創設更多更有趣味的語文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樣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生成,從而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用口語交際帶寫作。教材在編排口語交際和習作時,確實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安排。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說說我自己”,習作的內容就是“自我介紹”。首先上口語交際課,口語交際課上進行了充足的準備。準備工作充分,學生再寫作就得心應手了。所以我認為每次習作之前,教師都可以設計相應的口語交際訓練,藉以啟迪學生的思考,誘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理順學生的思路。學生往往善於說,而不善於寫,教師要提醒學生,把自己說的內容記錄下來,其實就是一篇好文章。

強調口語交際的目的性,做到有條有理。一堂口語交際課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說話的中心。但學生在興奮的同時,說話就不著邊際,東拉西扯的。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逐步引導學生回到說話的主題中來。如:學生開始都在說自己的外貌、性格、優缺點,但是說著說著話題一轉,就介紹起別人的優缺點了,這樣就沒有把話題落實到介紹自己上。這時,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地提問:“同學們,說別人是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你自己在這件事上有什麼表現呢?”經過老師引導,又回到了主題上。在學生說話前,我先讓學生閉眼想象一下,整理思緒,把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注重學生本事的培養”這一新時期的教育形勢下,小語專家們及時抓住機遇,對國小生語文教材進行了全面修改。我做為一名剛剛踏上教育崗位的新教師,這學期拿到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時,感到尤為新奇,教材資料的多樣化,使我為之振奮。然而,我又擔心起來,自我應怎樣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新教材資料,充分發揮新教材的精湛之處呢?

翻閱新教材,經過整體感知,我感覺它在教材的編排上有這四大“重”:

1、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2、練習形式多樣,重學生知識的積累。

3、重思想教育的滲透。

4、重學生本事的培養、素質的提高。為了使新教材真正發揮作用,我對具體實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構想:

一、以寫字教學為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大綱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經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忙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必須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教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一天應安排必須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構成本事。”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我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本事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本事。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本事,更是給學生供給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樣說就怎樣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九課《亡羊補牢》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簡便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往提出“人才去培養,本事只能本事去培養,才幹僅有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資訊社會,學生能夠經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教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資料更是從古到今,包羅永珍。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裡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當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的聯絡。如:我在教《讓我們蕩起雙槳》這課時,有位學生提出:教師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北海公園嗎?當時,我真為自我慶幸,幸虧課前看了參考書,豐富了園林知識。由北海公園的位置講到北海公園的每處景觀,使學生聽得身臨其境,給學生學習課文也帶來了方便。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教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資料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忙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值。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一個學期將要過去,本學期本人能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用心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每已節課,能經常聽各教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我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簡單、認真的形象去應對學生。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能做到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狀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狀況及時改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下頭主要說說我對新課程的體會。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是主角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理解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忙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到達目標的途徑;明白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潛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僅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裡,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用心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用心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用心性。

2、採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法。

聯絡生活,創設富有兒童趣味的語言和場景,是激發孩子們求知慾望的有效途徑。在識字量超多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場景,來開發孩子的潛在潛力效果能夠大大增加。讓學生把自我當成學習的主角,把自我融入到文字的資料中去體驗、感悟,把自我的主角定位成學習的主人。

3、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的語言傳遞為主,結合聽說讀寫,這樣做容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短時間裡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構成基本技能技巧,並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語言、數學智慧的發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幾項智慧,諸如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潛能資源的發揮、創新潛力的培養一向受到忽視。這個問題已經受到許多教師的高度重視,我嘗試借鑑了了兩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資料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僅興致盎然,並且也容易掌握。

(2)在語文教學中,不僅僅教師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樣做?讓學生聯絡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慧,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智慧得到了培養。

4、教師應根據不一樣的教學資料和教學物件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資料。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來選取不一樣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裡,享受陽光,吸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

本學期取得了必須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有一些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在今後的教學中,就應加以克服。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1、這是一篇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或者從類似的民間故事入手,或者營造一個相同或者類似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匯入本課的學習。

2、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要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懂,可以先讓學生參照課文前的提示語,明確學習的要求,獨立閱讀、思考,在大體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儘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到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畫法,那就是把駱駝畫小。當然,駱駝畫得越小,畫出的駱駝就有可能越多。二徒弟的方法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他用駱駝的頭來代表整個駱駝,這樣,他畫出的駱駝數就比大徒弟多了。不過,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他們畫出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脫出俗套。與他們相比,小徒弟的辦法之所以最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隻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究竟會有多少隻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教學中,老師也可以問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

3、課文最後學習夥伴說:“我也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的事。”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拓展開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也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提出改進或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把自己隨時想到的一些好點子記錄下來。

4、老師可以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可以回憶一下學過的課文,比如,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聰明的華佗、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也可以列舉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畫家作畫的一些巧妙的構思。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22

是葉聖陶老先生所寫的一篇抒情散文詩歌。這首詩以瀑布為主題,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詩句使用疊句、對偶和排比,十分富於節奏感,讀起來琅琅上口。非常適合中年級學生閱讀。這麼美的一首詩歌,衝著孩子們高漲的朗讀興趣,我當然不能把它上失敗了。因此,課前我進行充分的準備,從查資料、請教年老教師、做課件,到怎樣把學生自主學習放到第一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品讀詩歌。經過我一系列地修改,最終確定教程設想:聲音感知——體會感情——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讓學生帶著感性的認識走進課文,在學習課文中,逐步建立理性的認識,從而昇華自己的思維的廣度。我想這是非常必要也必須的。學生帶著自己的點滴收穫,走進詩歌,也找到了和詩歌進行交流的物質準備,為學生走進詩歌奠定了基礎。同時,畫面上所帶來的疑問,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隨後的學習中,經常可以看到學生主動站起來告訴大家,我現在終於懂了什麼什麼等這樣驚喜的回答。從他們臉上流露的滿足和成就感,我深深地為他們的成長和思考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