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試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教育考試/列表

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1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講的是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植物園參觀;在午間休息時,孩子們吃自己帶的午飯和水果;準備回家時,老師和園林工人張爺爺把孩子扔的垃圾當作失物,讓他們領了回去扔進了垃圾箱的故事。

“垃圾”,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很多學生也有隨手亂丟垃圾的習慣。《失物招領》這篇課文寫的就是國小生現實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

在出示課題之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課題,小朋友們有什麼想問的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主人又是怎樣處理這些失物的呢?我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己帶著上述幾個問題,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從而提高孩子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當讀到“孩子們一個個跑到唐老師面前,領回了自己的‘失物’,向不遠處的果皮箱走去”時,我環顧教室,說:“我們班也有很多失物要招領,你們看看自己的桌子底下。”說到這兒,我不再講話,同學們看看我,再看看桌子底下,明白了,彎腰撿起起了垃圾走向了垃圾桶。

看到這種情況,我很欣慰:同學們在學習課文時,不但學到了新的知識,也感悟到了亂扔垃圾的不對,愛護環境衛生的可貴。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都願意為保護環境衛生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想這樣做的效果要遠遠比單純的說教來的實際些,效果也更明顯些。

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2

《失物招領》一文主要講了一年級一班的唐老師帶領學生到植物園參觀,在吃飯時亂扔垃圾,老師用失物招領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領回了垃圾,旨在讓學生從文中受到啟發,反思個人行為,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

當 講到文中的國小生都把垃圾撿回垃圾箱去時,我環顧教室,說:“我們班也有很多失物需要招領,你們瞧,很多同學的桌子底下,腳底下就有很多垃圾……”正當我 要進行一番長篇大論的教育告訴學生我們班級也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大家庭,我們要象愛護自己的家一樣愛護自己的教室,保持整潔乾淨的環境,而大家也心情舒 暢。可還沒等我接下去說,只見我們兩位小女孩不約而同地彎腰拾起旁邊的廢紙,走向了垃圾簍。全班同學看見了,大家都蹲下來把地上和抽屜裡的垃圾撿起來,排 起了長隊,紛紛把廢紙扔進垃圾簍。

我感到很意外也很驚喜,腦海中閃現出一首古詩的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學們在讀文中感悟到亂扔垃圾的羞愧,愛護環境衛生的可貴,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都願意為環境保護盡一份自己微小的力量。

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3

《失物招領》一文講的是發生在植物園的一件事,是國小生在現實旅遊參觀時經常遇到的一件事。這篇課文的題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亂扔的垃圾,課文裡卻稱作“失物”,為什麼呢?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呢?主人又是怎樣處理它們的呢?這些問題正是學習這篇課文的線索。本課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孩子讀了幾遍,應該就能明白。

但是本課生字較多,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找出學生自學困難的字,進行重點突破。並把識字、寫字的任務分散到各課時中用多種形式來完成。尤其重點指出要讀準翹舌音的字“失、專、準、雙”和後鼻韻母的字“同、工”。

識字教學時運用比較形近字,用熟字帶生字的方法識字。例如:

先—失  洞—同  現—觀  江—工  推—準

去—專  人—隊  木—才  青—請  格—各

並且通過比較“洞—同”“青—請”“格—各”,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形聲字的規律。

課堂上海練習造句來鞏固識字。如:

我準備送還鳥蛋。

小松鼠準備種松果。

準備 鴨先生準備清掃小路。

我們準備回家了。

天黑了,我準備睡覺了

一詞多句,加深學生理解與記憶

課後我還佈置了一項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再生活中去尋找“失物”。例如:找一找在附小校園裡、自己居住的小區裡、大壩上、龍潭公園等地方有沒有“失物”,如果有,就將它們扔到果皮箱裡。讓孩子在生活中真正明白本課所傳達的思想: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就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

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4

《失物招領》一文主要講了唐老師帶領一年級一班的學生到植物園參觀,中午吃飯時同學們亂扔垃圾,老師用失物招領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領回了垃圾,旨在讓學生從文中受到啟發,反思個人行為,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本課教學努力做到與學生生活相連,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並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匯入新課時我說:“我們班的值日生在教室裡撿到了兩塊橡皮,請丟失的同學到老師這兒來認領。”然後揭示課題,剛才老師說的就叫“失物招領”,板書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從學生日常的班級生活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首先,我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儘量讀對課文,讀通句子。使學生感受到讀準字音很重要,藉此讓他們在課文中尋找並認識生字。其次,讓學生自由識字,後請小老師帶讀,接下來去掉拼音讀,到果園裡摘蘋果等形式,通過不斷復現生字,達到鞏固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記憶字形,說說自己是怎麼記這些字的。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重在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識字的方法,並提倡方法多樣化,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其實這時候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識字方法,比如說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生字教學實施開放式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再讀課文,自主發現

學生自由讀文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給小夥伴提一個問題,在你的問題中可以用“什麼”、“為什麼”或“怎樣”等詞。教師相機引導,梳理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成為學習本篇課文的線索。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學會提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四、指導朗讀,對話交流

學生自由讀課文第1-4小節後,自主交流在這幾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用“準備”說話。鼓勵學生說一些與眾不同的句子。接著分四人小組合作朗讀。學生自主交流閱讀的體會、感受,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說話訓練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學習第5-8自然段,引導學生聯絡課文插圖,抓住同學們的表現,讀出驚奇的樣子。然後啟發情感,指導朗讀。如果你是一個愛護環境的同學,看到這麼多垃圾,你的心情會怎麼樣?請試讀課文。如果你是亂丟垃圾的同學中的一個,此時你的'心情又怎樣?請用這樣的心情朗讀課文。通過給學生讀、問、想、說的自由時空,充分解放兒童,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中,讓他們朗讀、思考、想象、感悟語文,既培養了學生認真讀書、邊讀邊想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堂課下來,感想頗多。對於識字教學,我們發現,學生識記漢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學中我不斷地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記憶漢字,激發了他們識字的興趣,使他們喜歡學習漢字。識字量大了,如何鞏固是教學的難點,通過教學,我發現國小生對趣味識字這環節很感興趣。在遊戲中,在玩中識字,讓他們感受到識字的極大樂趣。

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5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寫的是國小生現實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課文的題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亂扔的垃圾,課文裡卻被稱為是“失物”。課始,我拿出課間學生在教室裡撿到的橡皮跟鉛筆問:“這是誰掉的?請你來拿回去。”隨即揭題,剛才的就叫“失物招領”。我從日常的班級生活入手,不但激起了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了題意。

在出示課題之後,我就問學生:“讀了這個題目有什麼想問的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主人又是怎樣處理他們的呢?這些都成為了孩子們質題的內容。於是,我讓孩子自己帶著提出的問題,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從而提高孩子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當讀到“那幾位同學臉紅了”的時候,我讓學生思考:他們為什麼會臉紅?如果你就是那其中的一個,你又會怎麼做呢?下次我們去春遊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在讀文感悟中矯正不良行為,自覺養成愛護衛生的良好習慣。

在拓展延伸時,我安排請學生看看自己的前後左右有沒有“失物”,如果有,該怎麼做?在校園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沒有“失物”?如果有,你將如何行動?從課文再回到生活,讓孩子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自然,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但在課堂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對垃圾的處理問題上,認識很粗淺。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停留在把垃圾撿到垃圾箱,不隨便扔的成面。

國小二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教學把語言訓練列入教學目標,作為教學重點,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而且,用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使語言訓練紮實有效。在引導孩子感受植物園的美麗時,讓學生用“很——很——”說短語,說句子,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詞短語重疊後的表達效果——既表示強調,又增強了生動性。在理解“失物”在課文中的意義時,把詞語和標點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同時順帶領悟引號的一種用法。“會心”一詞不僅放在句中,而且引導學生聯絡語言環境去理解,這樣顯得更為親切自然。發展思維也是語言訓練的重要內容。讓學生探究唐老師和張爺爺發出會心微笑的原由,設想他們的談話,這樣,既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課的主旨,也有利於學生的想象能力。

本課中存在的問題也有許多。如,當我要求學生們再讀一次課文,並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們說出的答案是:“課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飲料罐、香蕉皮、餐巾紙、花生殼等。” 《失物招領》這一課中的“失物”其實是有其特殊意義的,要讓學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課的重難點。當揭示課題時,學生回答錯了,明顯的是把“失物”與“食物”混淆起來了,而物品在這裡並沒有及時糾錯,把“食物”寫在黑板上,

讓學生來朗讀辨析。因為揭示課題時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與課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節課自始至終朗讀佔的比重太大了,這應該是過分尊重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但以讀為本不是隻以朗讀為本,更不是以“大聲朗讀”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還是應該姓“語”、姓“文”,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裡摸著,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可以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說話、學著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朗讀是必須的,但在以後的課堂上也應該定一個不變的練習環節,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