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報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彙報/列表

流源鄉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情況彙報

一、基本情況

流源鄉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情況彙報

流源鄉地處桂東縣西南部,海拔高度779米,與增口、寨前、四都、大塘、貝溪交界,境內四面環山,境內群峰連綿,三條小河相匯,以“流水之源”而名流源。漚江支流流源河呈放射狀分佈於流源村中,流經山口、江足下、水口組,境內長度20千米,流域面積9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3.2立方米/秒,平均坡降23.7‰,沙坑河所屬流源河,流經沙坑組,境內長度4.7千米,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31立方米/秒,平均坡降81‰,形成中間狹窄的沖積平原。流源鄉東為筆架山、油齊嶺,與增口鄉、寨前鄉相隔,南為紋江水口,與寨前鄉交界,西為八面山的大嶺坳與四都鄉相臨。全鄉全年溫暖溼潤,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暖夏涼。

二、鄉社會經濟發展相關情況介紹

2012年上半年,全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7萬元,增長8%;財政收入100萬元,增長2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60萬元,增長30%;農業總產值422萬元,增長8%;新上各類基礎設施和產業專案130多個,計劃生育率87%。

(一)農村經濟總量增加,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2012年全鄉楠竹種植發展到10萬畝,良種油茶林面積3000畝、甜玉米600多畝,花卉苗木1000畝,優質水果300畝,草

木本藥材500多畝,林中養雞20000羽,草食動物存欄2000餘頭(只)。同時,通過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和“豬-沼-菜(果)”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完善協會組織,農業生產目標已從主要追求農產品數量向優化品種質量轉變;生產方式已從小農生產向產業化生產轉變;增長方式已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逐步轉變;資源開發方式已從掠奪型逐步向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可持續發展轉變。

(二)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全鄉按照“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群體”的格局,堅持鄉村聯動共建,充分利用各村資源優勢,發展壯大傳統產業,實施新產業開發計劃,全面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建設了“10萬畝楠竹基地”、“1000畝甜玉米基地”、“500畝中草藥基地”、 “300畝油茶林改造基地”、“300畝小水果基地”、“千頭牲豬養殖場”等。在流源X003沿線及至鄧力群舊居道路兩帝種植桂花樹等景觀植物600餘畝,生態休閒農家景觀帶初步形成。

(三)養殖產業進一步優化,培育特色畜禽產品。 為抓好養豬生產,在流源村建立了大型養豬場,上坪村生態養豬場,做到自繁自養,訂單上市,極大的帶動了全鄉生豬養殖發展, 2012年全鄉生豬出欄達到 10萬頭以上;著力發展林中養雞的生態養殖模式,在林養雞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林養雞發展速度迅猛,土雞和土雞蛋供不應求。到目前

為止,全鄉林養雞達到2萬多隻,土雞、土雞蛋深受市民親睞。

(四)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有一定改善。 為提高科技應用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該鄉從 2011年開始,大力推廣實用技術,從 2011年開始,全鄉 3 — 5 月黃金季節,培訓達 60多場次,參加村民達1.8萬人次。做到培訓與現場解答難題相結合,農業技術人才與經濟能人相結合,收效明顯;通過培訓,全鄉引進推廣甜玉米改良技術600畝,推廣無公害農藥達 5000畝以上,推廣生物有機肥280噸以上,改善了農產品質量,提升了農產品的效益

三、鄉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等其他工作開展情況

(一)河道垃圾清理。嚴禁往河道內傾倒垃圾、亂扔雜物,清理漂浮垃圾和沿岸雜物,確保河暢水清,水資源清潔安全。鄉政府出資6萬元,利用挖掘機對2公里河道內的垃圾進行了清理,並清理平整河床。

(二)強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我鄉投資8萬元,在繁華地區增加垃圾池10個;投資2萬元,新購置“流源環衛”流動垃圾車15輛; 投資2萬元,合理設定標示牌、宣傳牌和垃圾箱、果皮箱。

(三)街道衛生清理。嚴格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鄉政府年出資2萬元,憑請了5名專職環衛工對鄉政府所在地按期進行清掃;投入3萬元,安排專門車輛和人員每天清理積存垃圾,做到隨掃隨清、日產日清。投入資金2萬元,

確定每月村組定期對公共場所、道路兩側、河道沿線組織大清理、大清掃、大清運,確保鄉村整潔。

(四)道路兩旁清理。嚴禁道路兩邊亂堆亂放,亂堆放建築材料等,制定村規民約,約束行為,對違反制度的人員進行處罰。投入資金1萬元,聘請民工拆除道路兩邊木圍欄800米、磚砌石砌圍欄600米、清理建築材料堆放600米,使道路兩旁面貌煥然一新。

《流源鄉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情況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