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工作報告/列表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5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5篇)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

20xx年,xx縣被列為全省“精準扶貧”示範縣以來,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強化措施,紮實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以解決群眾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堅決打好統籌扶貧、精準扶貧、開放扶貧、“造血”扶貧和生態扶貧整體戰。至20xx年底,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5050元,較上年增加651元,增長14.8%,比20xx年增加 1851元,全縣新扶貧標準下的貧困人口由20xx年的8.76萬人減少到4.1萬人,累計減少4.66萬人,年均減少1.5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50.8%下降到24.6%累計下降26.2個百分點,年均減少8.73個百分點。

一、20xx年以來的扶貧成效

一是加大整合資源力度,不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全縣以專項扶貧為著力點,積極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整合投入抓扶貧,加快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20xx年以來,襯砌渠道243.6公里,新增農田灌溉面積11100畝,發展牧草節灌面積XX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4.70萬畝,治理河道40.28公里(防洪堤),治理小流域1.6平方公里,建成梯田2.32萬畝,解決了5.79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2.9%;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專案119項715.25公里,其中新改建通鄉油路6條151.13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9條434.8公里,通村砂礫路34條129.34公里;100%的鄉鎮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實現了通暢;先後投入電力建設資金3.9億元,先後建設主變11臺、容量756.6兆伏安,安裝配變93臺、容量12.22兆伏安;新建330千伏、110千伏輸電線路241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下輸配電線路180公里,全縣村組通電率達100%。貧困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發展條件明顯改善。

二是積極培育發展富民產業,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20xx年以來,縣上每年安排1億元以上財政資金扶持設施農業發展,同時累計注入擔保資金1.83億元,發放婦女小額貸款6.86億元、“雙聯”貸款8.54億元、雙業貸款10.66億元,積極引進甘肅銀行、鑫隆小額貸款公司和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和農信專案,為貧困群眾提供無擔保、無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額貸款服務,有效緩解了貧困群眾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有效整合人社、扶貧、教育等部門培訓資源,組織開展各類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使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扶持建成華藏寺鎮慄家莊高原設施林果效益試驗示範園、打柴溝鎮上河東日光溫室示範點等一批產業示範園區,初步形成了以人蔘果、紅提葡萄、高原夏菜、馬鈴薯、食用菌、xx白犛牛和xx肉用細毛羊為主的基地化生產格局。20xx年,紮實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開工建設日光溫室4908.6畝,養殖暖棚38980.3畝;推廣以小黑麥、紫花苜蓿為主的'優質牧草28萬畝,完成以馬鈴薯全膜壟作栽培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5.1萬畝;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全縣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達到577個,發展會員3062人,帶動非成員農戶5209戶。全縣特色種植面積達到38.35萬畝,建成高原夏菜生產基地9.1萬畝,旱作農業種植面積達到5.1萬畝,飼草料種植面積達到28.15萬畝。設施農業累計達到8.54萬畝,規模養殖小區達到780個,設施農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已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特色種植業產值達9.66億元,畜牧業產值達5.02億元,特色農牧業收入佔到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462個,培育和引進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多個無公害蔬菜品種和白犛牛系列產品分別得到國家綠色食品質量認證、產地認證、有機食品認證。

三是全力實施“下山入川”,加快推進高深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縣上多年來持之以恆地把移民搬遷作為解決貧困的有效途徑,積極整合各類專案資金,集中力量辦實事、辦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20xx年以來,縣上研究制定了生態移民規劃和安置方案,動員各方力量深入實施“下山入川”工程,全力打好生態移民攻堅戰。通過市內農林場安置、毛藏庫區移民新村安置、縣城安置、縣內易地搬遷安置、縣外安置、勞務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種方式搬遷安置移民,先後建成了華藏寺鎮紅大口、華藏寺鎮黃草川、松山鎮紅山根等生態移民安置點28個,搬遷移民5881戶27077人。同時,整合農牧、人社、教育、扶貧等部門培訓資源,不斷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千方百計擴大勞務輸轉規模,20xx年以來累計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20.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4.59億元。生態移民工程和勞務輸轉工程的深入實施,使全縣累計退出耕地10.7萬畝,建成草原圍欄面積510萬畝,禁牧160萬畝,草畜平衡427萬畝,從根本上解決了高深山區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問題。

四是持續加強智力扶貧,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始終堅持把貧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訓作為扶貧開發一項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專案+產業+科技”三位一體科技扶貧模式。深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農牧民10萬人次以上,骨幹培訓5000人以上,累計培育科技示範戶1.45萬戶,培養了一大批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牧民。不斷加強農牧業科技創新,先後完成各類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試驗328項(次),示範163項(次),示範面積達75萬多畝,旱作農業、測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節水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良種良法的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認真開展以“兩後生”為主的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先後組織輸送貧困家庭“兩後生”2180名,培訓雨露計劃2236人,基本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

五是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xx年以來,新改建中國小校舍面積達16.7萬平方米,學前幼兒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3.8%、99.34%、89.64%,12075名農村中國小生全部吃上了營養餐,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由國小到高中階段XX年的免費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學校佈局日趨合理,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建成衛生業務技術綜合服務樓、遷址建設了藏醫院、新建縣醫院門診醫技大樓和9所鄉鎮衛生院、73所村衛生室,今年開工建設婦保院和藏醫院住院部樓,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社會保障標準和水平明顯提高,城市和農村低保物件分別達到7381人和51627人,五保供養人數達1525人,供養規模位居全省前列。新農合參合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8.62%、97.64%、99.7%。建成保障性住房14188套、遊牧民定居工程2480套,改造農村危舊房10500套,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21.82平方米,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0%以上。

六是不斷加大社會扶貧,努力形成扶貧開發合力。20xx年以來,各對口幫扶單位高度重視,紮實開展幫扶工作。先後落實各類對口幫扶資金6862.16萬元,重點實施了黃草川生態移民示範園、紅山根生態移民示範園、打柴溝鎮設施農業示範園、工業園區給水工程、小城鎮建設、道路建設和人才培訓等幫扶專案,為貧困群眾幫辦了一大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為全縣扶貧開發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省開展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中,省市縣鄉245個單位、7334名幹部聯絡我縣176個貧困村和10289戶特困戶,各聯村單位和聯戶幹部協調落實富民專案475項,落實資金2.61億元,受益群眾8.4萬餘人;為貧困村、貧困戶興辦實事2500多件,捐款捐物摺合資金2353.87萬元,20xx年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986萬元,組織實施扶貧專案8大類30餘項,減少貧困人口1.53萬人,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XX年奮鬥目標

1、增加農牧民收入。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武威市平均水平,貧困鄉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生態建設全面推進,農牧民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2、減少貧困人口。到XX年底,力爭全縣基本實現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減少貧困人口2.5萬人,年均減貧0.5萬人,返貧率控制在30%以內。

3、XX年內組織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專案17個,貧困戶新建設施農牧業1900畝,實現全縣貧困戶戶均3畝棚的目標,力爭使祁連、東坪等7個鄉鎮和華藏寺鎮岔口驛村、松山鎮松山村、天堂鎮天堂村等35個貧困村實現整體脫貧。

4、力爭完成建制村道路通暢工程360公里,建成15個鄉村客運停靠點和河東公路、石門鎮至寬溝工業園區二級公路、石門鎮至火石溝公路,基本形成金強川“四縱六橫”路網架構;全面建成石門河調蓄引水和南陽山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小康供水兩大骨幹水利工程,加快二道墩注入式水庫、抗旱應急引水工程、松山灌區改造、南陽山片2.3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解決6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3萬畝。

5、積極推進移民搬遷,解決惡劣環境人口生存問題。堅持把勞務移民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整合易地扶貧搬遷、遊牧民定居、石羊河流域生態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專案,以縣外移民和本縣、鄉鎮或村內實施易地搬遷、插花移民、區域內調整相結合,加大移民搬遷和勞力輸轉力度。到XX年底力爭完成生態移民2萬人。做好《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10977戶44566人易地搬遷規劃》;為部分貧困人口有計劃地移居到公路沿線、中心城鎮和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縣內外川區,實現穩步脫貧,奠定基礎;四是力爭實現勞務輸轉20萬人(次)、“兩後生”培訓4000人、勞務技能培訓10000人的目標。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2

為了解掌握各地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近期我室(辦)組織人員赴5個縣(區)、7個鄉鎮、13個“十三五”貧困村進行了調研。調研以問題為導向,採取個別訪談的方式,共訪談鄉鎮黨委書記、村書記(主任)、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60餘人次,獲得了可供參考的第一手資料。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村級扶貧專案實施存在多重隱患

一是審批時限偏長。村級扶貧專案審批大體按照“村民小組→村‘兩委’→鄉鎮人民政府→縣級審批單位→批覆”的流程進行。各地扶貧專案基本在年初3-4月申報,批覆一般在6-7月,部分交通、水利專案時間更後。調研發現,近90%的村反映今年專案還沒全部批下來或剛批下來不久。

二是趕工期現象普遍。扶貧專案大多是集中上報、集中審批、集中實施、集中驗收,特別是“十三五”貧困村,扶貧專案多、工期短,下半年趕工期現象比較普遍。另外,在審批、驗收過程中由第三方預審複核,由於複核驗收的專案多、時間緊,有的第三方公司存在應付了事、把關不嚴不細等問題。比如,有的村反映,第三方公司在專案預審複核報告上出現與其他村張冠李戴的現象,而且一些專案6月批覆10月就要驗收,為了趕工期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三是監管力量薄弱。訪談物件普遍反映,扶貧專案監管力量略顯薄弱,村“兩委”幹部、第一書記、村民理事會缺乏資質、不懂技術,即便鄉鎮也是專業人員短缺,很難進行有效監管。市級層面要求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全程監督專案建設,緊盯整村推進專案建設質量,推動工程按時按質量完成”,但在專案實施過程中有的村卻把第一書記甩在一邊,僅象徵性參與監管,或只在驗收時籤個字,存在權責失衡現象。

四是資金配套不足。有的'縣反映,通組公路硬化標準為28萬元/公里,加上路基墊層、徵地拆遷等費用,資金缺口較大,特別是一些山區村,專案實施成本更高。多數村反映,扶貧專案資金“同城同價”,加上年初報預算,年中專案集中實施,沙石、水泥等相繼漲價,特別是邊遠鄉村運輸等成本普遍高於中心村,通組路專案經常出現流標現象。

(二)換屆後村幹部能力素質仍需加強

一是不善於做新時期群眾工作。有的村幹部面對“空心房”拆除、“三沿六區”整治等工作束手無策、不知所措。比如,於都縣梓山鎮龍口村在“三沿六區”整治工作中,多名村幹部畏難退縮不敢擔當,相繼選擇辭職,目前僅剩一名村支書在崗在位,工作全靠鎮幹部助陣。

二是工作銜接不夠順暢。有的村換屆後幹部換動較大,一些新進幹部對扶貧政策不熟悉,工作開展不紮實。有的鄉鎮反映,換屆後村書記、主任換動超過57%(不含轉崗),一般村幹部換動超過67%(不含轉崗),有的新任幹部還未進入角色。

三是不適應資訊化辦公需要。調研發現,大部分村換屆後村幹部年齡結構仍偏大,缺少年輕血液,業務性工作主要依賴駐村工作隊、鄉鎮駐村幹部或扶貧資訊錄入員,現有村幹部習慣於“吃老本”,對提高資訊化辦公能力興趣不大。

四是能力培訓範圍窄、力度小。村幹部普遍反映參加培訓機會不多。當前,市委組織部正在對全市村書記進行輪訓,但各地對村幹部的培訓範圍、力度不一,一般村幹部只是象徵性參加鄉鎮組織的培訓,有的縣只對新任村書記、主任進行培訓,時間僅為1天,效果有限。

(三)資料臺賬仍然偏多

一是佔用大量時間、精力。為減少基層負擔,目前國家省市評估檢查淡化了資料臺賬要求,督查頻率也相對降低,但普遍反映臺賬資料超出國檢規定、超過往年數量,甚至還提出更多“精美化”要求,縣級督查大量增加卻變相成為“資料督查”,使扶貧的繡花功夫被“誤導”成了“紙上功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應付檢查、填寫表格等內業資料上,較大程度增加了駐村工作隊負擔。有訪談物件反映,扶貧工作“50%時間填表+20%時間開會+15%時間趕路+15%時間抓落實”。

二是內容設計不夠合理。調研發現,有的表格資料縣與縣之間標準不統一,增加了市級層面工作量。訪談物件反映,很多要求填報的金融、光伏、健康扶貧等資料,行業部門資料更加精準,應當由行業部門提供;有的表格設計不合理,邏輯關係複雜,格式不統一,隨意性大,基礎資訊反覆填報,重複性工作太多。

三是存在層層加碼現象。一些資料臺賬國檢、省檢沒有要求,市級層面也未部署,有的縣仍要基層填報。有訪談物件反映,幫扶幹部入戶與貧困戶的合影照片等佐證資料已經列印歸檔,但鄉鎮要求照片彩色列印,工作隊只好重新購買裝置進行彩打,既浪費資金也耗費精力。

(四)駐村工作隊超職責工作

一是把駐村工作隊等幫扶力量當鄉村幹部使用。調研瞭解到,不少鄉鎮、村要求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參與村裡其他日常工作,比如森林防火、交通整治、“空心房”拆除、“三沿六區”整治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精準扶貧的精力,導致少數村的扶貧工作相對滯後,欠賬較大。

二是“包辦”扶貧工作。調研發現,第一書記往往“越權”成了村級扶貧第一責任人,各項工作言必第一書記負責、事必第一書記簽字,而村書記(主任)卻工作失位。駐村工作隊除了參與大量日常工作外,有的甚至“包辦”了村裡的扶貧資料臺賬工作,有的村幹部認為駐村工作隊理應負責村裡扶貧工作,存在工作隊員埋頭苦幹、村幹部背手邊上看甚至“圍觀”指揮現象。

(五)幹部結對幫扶方式有待改進

一是要求“凡事留痕”。有的縣要求幫扶幹部一個月上戶走訪2次,每次要貧困戶在4處簽字,並與幫扶幹部拍照合影。農忙時節頻繁上戶容易引起群眾反感,有的群眾抱怨“沒什麼事就不要來,耽誤幹活”;不少幫扶幹部上戶走訪,只是找貧困戶簽字、照相、傳日誌證明“到此一訪”。有的創新第一書記簽到表、工作日誌、扶貧記事本、指紋簽到等監管手段,形式到是多樣了,扶貧幹部手腳也被綁死了。大家認為,現在已經有了精準扶貧app,其實簽字與合影這兩個環節完全可以省略。

二是標準不夠統一。有的縣要求縣鄉幫扶幹部每月上戶幫扶不少於2次,最多的要求4次;有的縣要求市直單位每月不少於1次,而《贛州市市派單位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管理辦法(試行)》(贛市精扶字〔20xx〕8號)檔案要求每年不少於4次。另外,幫扶方式方面,總體上採用送錢送物的方式,實際效果欠佳,還容易引起攀比、滋生矛盾。

三是存在“一刀切”。許多行業部門隔三差五下文要求幫扶幹部上戶(許多工作可由鎮村幹部、工作隊承擔),甚至一個月七八個行業部門陸續來文,幫扶幹部苦不堪言,無奈逼出了不少“形式主義”。一些已經脫貧的村,也要求市直、縣直幫扶幹部一個月至少去1次,導致去後沒多少扶貧方面的工作,所聊話題也不多,僅停留在產業發展、生活收入開支等方面,有時雙方都感到尷尬。甚至貧困戶也認為幫扶幹部沒必要經常過來,有事可以打電話,過年過節來走訪就以,以免影響其務工。

(一)在專案申報、審批、實施上要提速提效保質

一是適當提前專案申報時間。建議在每年10月份啟動申報下一年度扶貧專案,力爭在次年3-4月份完成專案審批。

二是探索分期分批分時段申報、審批、驗收專案。為確保專案預算精準度和驗收的工程質量,對具備實施條件的扶貧專案,成熟一批、批覆一批,實施一批、驗收一批,防止審批、驗收時間集中、程式扎堆。

三是提升專案監管實效。強化專案實施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市縣級層面統一聘請第三方監理公司,定期不定期抽查專案施工情況,加大對第三方監理公司監管力度,實行專案監管責任“終身制”,確保監管有力有效。同時加強對鄉村幹部業務能力培訓,解決扶貧專案現有監管力量不夠專業問題。

四是源頭髮力確保扶貧專案質量過關。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宜盲目鋪攤子,做到規劃先行、有序實施。科學安排專案資金,進一步加大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對偏遠山區扶貧專案適當上浮基數,緩解原材料和運輸成本過高,配套資金不足引發流標問題。加強對水泥、砂石等企業的管理,嚴厲打擊隨意漲價、惡意漲價等行為。

(二)在村幹部能力素質提升上要突出精準性、實用性

一是進一步擴大參訓面。建議實施村幹部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由各縣(市、區)牽頭,用2-3年時間對轄區內所有村幹部輪訓一遍,培訓時間不少於5天,全面提升村幹部能力素質,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二是課程設定突出需求導向。調研發現,多數村幹部認為要加強扶貧政策、產業發展、專案建設、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的培訓,在今後培訓課程設定上應予以重點考慮。

三是注重抓好村主任培訓。可以考慮參照市委組織部輪訓村書記模式,由民政部門牽頭,通過舉辦市級示範培訓班的方式,加強對村主任的能力素質培訓。

(三)在資料臺賬上要繼續瘦身減負

一是堅持從簡從實。建議市級層面予以明確,在“一證兩冊”等基礎上,原則上不再新增與國檢、省檢無關的“表冊卡賬”。確需建立完善的,要做足前期論證設計工作,儘可能統一標準。現有臺賬資料要注重延續性,只要形式統一、邏輯正確,原則上只作完善,不再大面積調整,甚至推倒重來。與此同時,市縣督查也應淡化資料臺賬要求,更加聚焦考核扶貧實效。

二是加大扶貧資訊共享力度。探索建立資訊共享交換平臺,明確各部門資料共享範圍和使用方式,推進扶貧領域資訊跨系統、跨區域共享,對可以直接調取的資訊資料,避免要求鄉村重複上報,提高工作效率。

(四)在幹部結對幫扶上要堅持實事求是app,允許幫扶幹部採用電話、簡訊、微信等方式聯絡,適當精簡簽字、照相等形式。

一是細化工作要求。針對“十三五”貧困村,建議市級層面明確市、縣、鄉幫扶幹部每月上戶走訪聯絡不少於1次,同時應當避免農忙時節頻繁、扎堆上戶;針對已脫貧村,按照贛市精扶字〔20xx〕8號規定,幫扶幹部每年上戶聯絡走訪不少於4次即可。加強工作統籌,明確各時間節點幫扶工作重點和任務,讓幫扶幹部上戶有事可幹、有話題可聊。充分利用好精準扶貧.

二是避免頻繁送錢送物的幫扶方式。結對幫扶應以解決實際問題、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為重點,避免單純地送錢送物,防止因市縣之間、單位之間標準不統一,而引起群眾攀比心理、製造不和諧因素。

三是進一步釐清駐村工作隊工作職責。建立健全扶貧責任主體責任機制和長效機制,嚴格按照職責清單抓落實,讓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集中精力協助村“兩委”抓精準扶貧工作,避免因職責不清影響駐村幫扶效果。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3

(一)扶貧物件精準,決戰目標到村到戶,全力推進精準扶貧攻堅。

一是扶貧過程中,扶貧資金撒胡椒麵等問題依然存在,全縣扶貧工作進入啃硬骨頭階段,建議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變過去的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扶貧攻堅要靶向精準,全面做到六個精準,重點從治理貧困村窮、亂、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場藏區維穩前沿縣精準扶貧攻堅戰,集中力量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集結號,建立扶貧攻堅創新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牧業建設區、減災避災產業示範區、農業觀光生態示範區五區,制定針對性強的扶貧細化配套措施,確保貧困村和貧困人群的精準認定,實現扶真貧扶準貧,讓貧困村和貧困群眾共享新一輪社會發展的制度紅利、改革紅利,使扶貧開發工作精準、深入推進。

二是要精準做到識別的貧困村、貧困戶找得準不準,致貧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脫貧致富的規劃和措施制定得實不實,專案資金和幹部駐村是否落實到位等,切實把情況搞準、措施搞明、責任搞清,才能指導基層更加有力有效地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下深水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找到問題才能精準打貧困七寸。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戶的準確識別並建檔立卡,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佈、貧困程度、致貧原因、脫貧門路、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等,使所有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對扶貧物件精準化識別、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目標精細化管理、對脫貧責任精準化考核,確保如期穩定脫貧。建議細化貧困村和貧困戶識別標準,統籌與社會救助政策相統籌,建立民政、社保與扶貧部門資料對接共享平臺。

三是將精準扶貧攻堅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提升到事關全縣發展大局的高度來謀劃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根據貧困原因,實施分類指導,以整村推進為著力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扶貧攻堅,有效整合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各類涉農專案和資金,捆綁打包,統籌使用,綜合施策,合力攻堅。四是按照缺什麼、扶什麼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綜合扶貧、整體推進,實行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相結合,全方位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增強貧困人口素質與技能,不斷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專案安排精準,脫貧專案到村到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針對我縣農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實際,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協調爭取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貧困村四通、(通水、通電、通路、通訊)四有(有學校、有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村級衛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設等方面專項資金投資扶持力度。同時進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擔保平臺建設,整合小額擔保貸款、扶貧貼息、抵押貸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決貧困戶發展資金瓶頸難題,積極協調農村信用聯社加大扶貧信貸資金的扶持力度,通過理順體制關係、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等措施,切實提高扶貧貸款的覆蓋面和效益,為各類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提供資金支援。一是交通建設:貧困村村級道路硬化或油化1條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二是人畜飲水:自然村或相對集中居住點農牧戶飲用自來水率達到100%,基本解決人畜安全飲水問題。三是住房改善:農村危房改造達到100%,有條件的貧困村有集中安置點1個以上,安置農牧戶20戶以上,其中貧困戶30%以上;有兜底戶的貧困村兜底搬遷安置達到100%。四是農網改造:提高農網升級改造技術標準,切實推進一戶一表升級改造,保障農牧區用電需求。

(三)資金使用精準,扶貧資金到村到戶,規劃保障攻堅。對扶貧攻堅專案資金全程跟蹤管理,確保資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議把全縣所有部門用於行業扶貧的資金整合起來,統一調配使用,發揮資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在組織調研、科學論證、認真總結正反經驗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十三五扶貧規劃,明確主攻方向,科學謀劃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並把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分解到每一個年度計劃中,保持規劃實施的連貫性,確保總體規劃通過年度計劃的分解落實得以順利實施。明確部門責任,將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標。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機制,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檢查。建立和完善規劃評估修訂機制和規劃中期評估制度,並根據形勢變化和規劃實施進度,進行相關內容的滾動修訂,以更好地指導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建議成立由扶貧、財政、農牧、監察、財政、審計、建設、交通、水利等有關部門和各鄉(鎮)政府共同參與的專案實施領導小組,並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專案實施,為精準扶貧提供組織保障。

(四)措施到戶精準,多措並舉,因戶制宜因人施策。我縣作為全國連片特困地區,目前仍有21.3%以上的農牧業人口屬於貧困人口,要與國家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時間緊、任務重。

一是醫療救助一批。對大病慢病致貧、返貧等物件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及其他政策性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給予資助和實施醫療救助。實現貧困人口扶貧小額意外保險、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全覆蓋。

二是教育資助一批。對貧困家庭子女就讀普惠性幼兒園、國小和國中、普通高中每年給予一定生活費補助;對貧困子女上大學(含高職)的學生進行資助。

三是產業扶持一批。結合貧困戶勞動力、土地資源、村級特色支柱產業,因戶施策發展種植、養殖、鄉村旅遊、合作社務工等產業,讓每戶貧困戶擁有1項以上穩定收入專案。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扶貧開發中,因地制宜抓好特色產業,隆務河流域繼續抓好土地流轉和集約經營這篇大文章,淺腦山區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牧區在發展有機畜牧業上做文章。

四是培訓就業一批。利用文化旅遊等資源,深入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鄉村旅遊培訓、資金互助業務培訓、專業合作組織管理培訓、手工藝技能培訓、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等各類培訓,專案用工以及縣內部分公益性崗位優先招錄貧困人口。建議政府部門積極與發達地區的對口幫扶政府協調,定向輸出勞務,每年輸送100名至200名初、高中畢業生到發達地區以打工的`形式輪訓一次,期間實行路費和生活費政府補貼,打工費自主,培訓結束後去留自定的原則,使培訓回來的打工人員帶回先進的觀念和技術,為建設家鄉服務。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將建卡貧困戶家庭的殘疾人、智障等喪失勞動能力的物件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推進農村低保線與扶貧標準線兩線合一。六是扶貧搬遷一批。全力推進保障性住房搬遷,探索創新扶貧搬遷示範點、集中安置點持續發展機制,按照三三佈局,將牧區三分之一搬遷到縣城定居,三分之一搬遷至各農牧業點小集鎮,三分之一留居原草場,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完善縣級領導、科級部門兜底幫扶深度貧困戶搬遷機制,實現貧困人口應搬盡搬。

(五)因村派人精準,合力攻堅,結對幫扶到村到戶。各行業涉農資源更精準向扶貧物件傾斜聚集;縣級領導聯絡貧困村、幫扶貧困戶;科級部門幫扶貧困村、結對幫扶貧困戶,向貧困村派駐工作隊,選派黨組織第一書記鄉鎮、村級結對幫扶貧困戶。堅持和完善三聯三促工作機制,開展以制定一個科學發展的好思路、培育一批致富帶頭人、開闢一條增加集體經濟致富路、解決一批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打造一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為內容的五個一工程。尤其是各聯建單位要以扶貧助困工作為總抓手,在充分掌握聯建村基本情況、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做到長遠聯建規劃和年度聯建計劃相銜接,保證聯建工作的前瞻性和連續性,同時要創新幫扶形式,為村兩委和群眾選路子、上專案、教技術、籌資金、供資訊,變輸血為造血,確保聯建工作的實效性。建議針對重點貧困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對現有的部分三聯三促單位進行及時調整,儘量將專案單位安排到重點貧困村,切實加大幫扶力度和脫貧步伐。此外,建議採取政府大投入、資金大整合、專案大集中、社會大參與、群眾大建設的思路,結合三基建設,按照一河、兩線、三點分類實施,對貧困的原因分門歸類,對不同原因、不同型別採取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將聯村聯戶機制落實到位,在落實好國家扶貧專案的基礎上,將貧困村集中幫扶,分散的貧困戶因人因地施策,每個鄉鎮制定扶貧攻堅戰方案,每村一方案,每戶一策,每人一策,每個貧困村由一個專案部門聯村幫扶,企業包村包戶,協調安排每個企業聯3-10戶,效益好的企業也可聯幫一個貧困村。堅持和完善入鄉駐村幹部管理工作,在選派入鄉駐村幹部時,加強與選派單位的溝通聯絡,真正把優秀人才選出來、派下去,應充分考慮其自身特點和基層工作實際,將懂藏漢雙語、善於做群眾工作、具有一定基層工作經驗、身體健康的年輕幹部選派到基層,方便開展工作;強化用人導向,對出色完成工作、各方面反映良好的同志,大膽使用,優先提拔和晉級,提高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同時還要建立召回重派制度,對錶現不佳、群眾反映不好、工作難以勝任的幹部,應由派出單位召回重派。同時,為有效解決各鄉鎮對選派幹部管理約束以及因增員而產生的吃、住、行、取暖、辦公等各種壓力,建議將各級選派幹部工資關係及人頭經費隨行轉至派駐鄉鎮,便於統籌管理,更好地為群眾增收脫貧提供人才支撐。

(六)脫貧成效精準,加強動態管理和隊伍建設。精準管理,對扶貧物件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建立扶貧資訊網路系統,實時反映幫扶情況,實現扶貧物件的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決策支援。此外,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機構和幹部隊伍建設,針對扶貧開發專案多、資金多,任務重、人員少、幹部力量薄弱的實際,積極與省、州編辦協調,適當對扶貧部門人員編制方面給予傾斜,增加部分事業編制,並在鄉(鎮)設立扶貧專幹,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克難奮進的扶貧開發工作隊伍,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全面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村兩委班子作用發揮如何,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作用發揮如何,直接關係到一個村能否如期實現脫貧目標,在選人用人上將政治堅定、辦事公正、清正廉潔、敢闖敢幹,能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黨員推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4

一、村情概況

xx村位於太平鎮西部,西邊與宣恩縣交界,周邊與本鎮三岔口、樅陽坡、沙園等村相鄰,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屬“老、少、邊、山、窮”村。全村幅員面積34.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00餘畝,林地面積45802.2畝。全村共有村民230戶,總人口702人,少數民族357人,轄4個村民小組。地處二高山,山大人稀,峽谷地帶,坡陡、高寒,平均海拔1200米,生存條件差。

二、貧困人口識別

三、產業狀況及收入

該村搶抓武陵山實驗區和脫貧奔小康建設機遇,抓基礎產業發展,全村主導產業以菸葉、魔芋為主,散種玉米。20xx年發展菸葉250畝,主要集中在該村二、三組。養殖業以牲豬、蜜蜂為主,其中牲豬人平一頭,養蜂技術缺乏,產量不穩定,飼養少量牛羊及家禽。人均純收入5995元。

四、公共服務及設施

通過安全飲水工程及“三萬”專案幫扶,一、二、三組都已修建水池20口,入戶水管20000米,全村用水問題大部分解決,剩下四組用水困難。

通村公路彎多路窄,道路安防工程正進入實施中,預計七月底完工。該村四組不通公路,長度為16公里;三組產業基地公路為砂石路,長度為4公里,嚴重製約當地菸葉產業發展;該村為高寒地區,沼氣建設少。

該村沒有衛生室,與鄰近的三岔口村共用一箇中心衛生室,中心衛生室有鄉村醫生1名,辦公場所200平方米,配有診斷室、輸液室、病床、藥房等,能夠滿足村民最基本的看病需求。20xx年,xx村繳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率達95.72%。該村沒有國小,大多數村民選擇將學生送到太平集鎮、鶴峰縣城乃至縣外就讀。該村按照“個人繳費、政府補貼”的原則,逐步建立起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xx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納率達95%。

五、村級治理情況

該村於20xx年修建村委會一棟二層,佔地面積180平方米,改善了村級辦公條件。xx村村支兩委成員共4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1人,4人均為黨員。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為燕道新,土家族,高中學歷;黨支部委員燕美林,高中學歷;黨支部委員吳長髮,國中學歷,同時擔任村委會委員;村委會計生委員燕良元,國中學歷。該村有黨員19人,入黨積極分子4人。

六、近兩年變化情況

近兩年菸葉發展迅速,20xx年xx村菸葉發展面積100多畝,20xx年菸葉面積達250餘畝。20xx年建設蓄水池5口,鋪設自來水管道7000米,解決200人安全飲水問題。村支兩委換屆,村黨支部充實兩名高中學歷幹部,入黨積極分子4名,村組後備幹部力量不斷增強。村風文明,村容整潔,最美評選模範湧現。

七、下步發展中的難題

(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在道路建設方面,雖然在20xx年實施了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入村道路有了很大改觀,但四組還沒有通公路,二、三組通組公路無硬化,嚴重製約了菸葉產業基地發展需求,不能滿足當前及今後的發展需要;在飲水工程方面,四組水管和水池建設滯後,還存在飲水困難;在扶貧資金籌集方面,渠道狹窄,僅依靠扶貧專案資金和縣直單位的有限幫扶資金,難以滿足該村發展的扶貧投入需求。

(二)產業發展滯後。xx村山大人稀、山高坡陡,農業產業發展條件欠缺,不能規模化實施小型機械化耕種,農業生產效率低;其次,該村農業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留守的“老”“弱”“病”“殘”,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多,僅縣外務工就佔全村人口的32.33%,產業發展沒有充實的勞動力量;第三是交通條件差,通村公路彎多路窄,產業基地公路還沒有實施硬化工程,運輸成本高,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運力需求;第四是技術管理不到位,如魔芋種植、養蜂等缺乏技術性指導和支援,收益不穩定;第五是前期林業發展如柳杉、厚朴、落葉松等生長週期長達20xx年,村民年化收益低,佔用優質土地資源,無法發揮土地資源效益。

(三)村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在走訪、座談中發現,留守群眾學習意識不強,觀念陳舊,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如有的村民發展養蜂,在雨水多的年份蜜源不足的情況下,不能有效預防和科學養蜂,導致蜜蜂死亡;有的'村民種玉米餵豬,賣豬的收入不能算經濟賬,入不敷出,依舊停留在10幾年前傳統發展模式上,沒有好的發展門路。外出務工人員由於自身文化素質及職業技能缺乏等原因,收入不均衡、不穩定,不能有效把資金轉移到村組建設及產業發展上。

八、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xx村處於二高山之間,山高坡陡,交通是制約該村發展的最大障礙。通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設正在實施,預計今年7月底完工。該村四組通組公路及各組公路硬化工程、菸葉產業基地公路硬化工程建設必須馬上列入實施日程,從而有效提升道路運力,不斷滿足產業發展需求。該村四組需要建設蓄水池及鋪設水管,滿足該組群眾安全飲水。

(二)大力推進產業發展。根據xx村山大人稀的客觀自然條件,在產業發展增收上,要找準脫貧致富命門,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提供相應資源與服務,做好留守人員“老人經濟”,抓實農戶產業穩定增收,向土地要收益,向產業要效益。1.全力發展“一年種、多年管、多年收”農業產業:根據該村氣候、海拔、地勢等自然條件特徵,推進油茶、薇菜種植;政府加強政策扶持,積極爭取資源,培育銀杏產業發展;菸葉是核心產業,要繼續抓實抓好,做大做強。2.積極推進規模化養殖業發展,利用廣大山林資源優勢,對回村創業者予以政策支援,規模化牛羊養殖、中蜂養殖。同時,及時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和支援。

(三)加大教育培訓力度。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培訓、座談交流等活動,加強村民的政策宣講培訓和思想引導,不斷提升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轉變村民思想觀念,掌握專業農業栽種和養殖技能,讓廣大群眾有脫貧致富的信心,有產業發展的好路子,有創業幹事的希望和激情。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5

一、調研調研情況

根據鎮黨委、政府統一安排,xx鎮成立扶貧調研領導組,組織鎮幹部4人,大學生村官8人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調研活動。調研組深入全鎮各村群眾之中,通過問卷、座談都多種形式詳細瞭解了民情民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二、xx鎮基本情況

xx鎮位於xx縣北中部,駐地xx河灘,距縣城15公里,xx鐵路、xx公路、xx高速公路縱貫全鎮。東北部與xx縣交界,東、南部靠xx鄉、xx鄉,西北傍xx縣,xx河穿越中部,境內溝川縱橫,形成了以濁漳河為主軸線的“三溝一點一川”地形,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境內東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勢平緩,土質較肥。漫天堖海撥1626米,為鎮內最高峰。向西海撥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為小杏山、大堖圪塔、板山、天師廟山、神仙樑、前麥山、後麥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馬坪。全鎮屬沙石丘陵溫涼區,年平均氣溫8.9攝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無霜期150天。全鎮所轄之地,灘灣開闊,宜糧宜果;坡長草茂、宜林宜牧,開發潛力較大;xx是xx境內四大集鎮之一,是xx北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中心和視窗。

全鎮共有18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總戶數2526戶,總人口8660人,總勞力2922人,xx鎮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多產玉米、穀子、高梁、豆類、土豆。耕地面積18338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338畝,林地面積45000畝,糧食總產量49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808萬元,林業產值228萬元,牧業680萬元,漁業4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841萬元。

三、本次調研基本模型

為確保調研的科學性與針對性,調研組首先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確定了調研的模型為生產方式分析,分別從生產力三要素、生產關係三要素六方面進行分析。

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或勞動力、生產工具、勞動物件生產關係三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中關係、分配交換與制度。

四、農民調研分析

基於我鎮基本上是一個純農業鎮的現實,本報告的中勞動力與農民是一個等同的概念。結合調研問卷及縣、鎮歷年統計資料顯示,xx鎮境內農民總體呈現如下特徵:

1、人口密度低,分佈集中。我鎮現有行政村18個,有3213戶,其中農業戶2916戶,人口8068人,其中農業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為18.3人,只有全縣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總體呈現地廣人稀的特徵。所以,xx鎮的發展很大程度就是指雙峰至頂村一線的河灘各村

的發展。如何落實鎮黨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發展”的發展方針,將是全鎮發展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2、人口外流嚴重。撤鄉並鎮以來,兩河口地區人口長期存在外遷、外流狀況。該地區現有戶籍人口一千餘人,實際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處xx、榆次交界處的沙旺、大牛、焦紅寺一帶,現常住人口僅十餘人。人口的嚴重外流帶來的'是鄉村的嚴重空殼化、老齡化,以至於該地區完全不具備實施生產建設專案的人力物力條件。

3、群眾整體文化素質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體中文盲率較高,中青年群體中僅有40%受過國中教育,9%受過高中教育,受過高等教育的幾乎沒有。基礎教育的不足,嚴重製約了群眾接受培訓教育再學習的能力,對其素質提高形成明顯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是農民的生產經營技能嚴重缺乏。在從事設施蔬菜、乾果經濟林種植、笨雞養殖等三項產業發展過程中,技術經驗的缺乏成為一項嚴重的制約性因素。僅以設施蔬菜為例,因為選苗失誤、溫度調控不善,雙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較重的經濟損失。

4、總體上思想保守,缺乏開拓精神。廣大群眾(包括大部分黨員領導幹部)都存在發展沒思路、沒動力的問題。雖然近年來縣、鎮兩級以加強基層黨建為切入點,努力提高幹部群眾的意識,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現狀並未得到根本改變。因為導致群眾思想保守不敢幹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

域資訊閉塞,部分村、乃至全鎮、全縣的現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眾的守舊思想並且得到真正衝擊;二是缺乏好的幹事創業環境,市場狹小、需求不足基本現狀沒有改變,幹事創業的難度、風險較大。

在扶貧發展之中,勞動力資源始終其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勞動力資源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是制約產業發展、影響扶貧發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產工具分析

全鎮農業生產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機械化程度比較低:根據xx鎮20xx年度各村農機補貼情況彙總表資料顯示,20xx年xx鎮共有各類農業生產機械172件,其中玉米脫粒機102部、旋耕機12部、捲簾機34部、穴播機3部、滅茬機1部、翻轉犁1部、拖拉機11部、秸稈粉碎還田機1部、溫室大棚裝置4部、田園管理機3部。以全鎮20xx年共計耕作1.8萬畝耕地計算,平均每100畝耕地才有1部享受農機補貼的農用機械。考慮到不同種類農業機械在實際農業生產中扮演角色不同、農業機械的使用頻率不同,全鎮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其實還要更低一截。

在農業生產工具一方面,我們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六、勞動物件分析

種植業方面:xx是一個傳統農業鎮,xx河灘一帶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灘地貌,與雲竹、郝北等耕地條件好的

鄉鎮有很大差距。從雙峰往下至頂村的漳河兩岸,是全鎮耕地集中分佈的地區。這一地區主要從事玉米等糧食種植。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組織推動下,大力發展了以黑小米為主打產品的黑色富硒有機食品種植,發展了南北翟管為中心的西瓜種植、遍佈河灘各村的千畝設施蔬菜園區。在全鎮形成新的產業格局,其中尤以設施蔬菜園區發展成果最為顯著:xx鎮黨委政府圍繞縣委政府發展三項產業的戰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市長王勝章包扶的有利條件,在北翟管、西崖底發展高標準拱棚示範園區,輻射和帶動了周邊各村,形成規劃面積達千畝的設施蔬菜發展區域。目前,發展設施蔬菜已然成為全鎮的共識,群眾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產業的規模效應初步形成。

林牧業方面:以兩河口溝、官上溝、彰修溝、龍門溝四溝為主,目前發展還很不充分。

七、生產資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財富之母。本文中的生產資料,亦主要是討論土地制度。

目前,我國仍舊實施的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宜通則通宜分則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勵和支援土地承包流轉。土地承包流轉將是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科學配臵的必要條件。

根據鎮農經站提供的資料顯示,20xx年全鎮的土地流轉

承包登記資料為零。這其中可能存在實際流轉等未登記的情況,但也說明全鎮範圍內的土地流轉水平相當低。

另一方面,由於土地經營權維持穩定與各戶人口數增減情況不同之間存在明顯矛盾,導致土地分配在各戶之間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平衡,進而形成資源不足與資源緊缺並存的情況。

土地無法實現自由流轉,意味著生產資料的優化配臵無法實現,以為這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經營無法實現。

這是制約農業發展、危害扶貧開發程序的重要因素。

八、生產中的相互關係與分配製度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過程由市場調節。對於xx鎮目前的情況而言,市場化程度低、生產與銷售相脫節是主要的問題。

以笨雞蛋銷售為例,今年以來市場銷售的不足已經明顯挫傷了群眾的養雞積極性。在我們所做的問卷調查中,有72.66%的群眾把笨雞蛋銷售難作為自己最為希望解決的問題。

保持產業發展政策的長期性並使之完善,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九、扶貧工作中的政府因素

在專門針對包村幹部的問卷調查中,以下三項被認為是包村工作的難點所在:

一是基層兩委組織的領導能力與意識不足,無法真正起到帶動作用;二是政策的連貫性不足,產業發展缺乏永續性;三是鄉鎮幹部的能力與意識與發展需要存在較大差距;三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後,以兩河口各村為例,道路嚴重老化無法通行,嚴重製約了產業發展。

十、綜合分析

1、勞動力方面:素質低,意識差、分佈不均衡、流失嚴重。

2、生產工具方面:技術落後,科技化水平低。

3、勞動物件方面:產業佈局規劃不科學,發展程度低。

4、生產資料方面:土地流轉水平低,生產資料優化配臵水平低。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匹配程度低。

5、市場關係方面:市場化水平低,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低。

6、政府服務方面:政策缺乏穩定連貫性,基礎設施落後。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6

光伏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產業扶貧的一種重要手段,我縣因地制宜開展光伏扶貧工作,在上級發改、扶貧、供電等部門的大力支援和指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將相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專案基本情況

我縣20xx年度光伏扶貧專案自20xx年開始謀劃,由各鄉鎮牽頭,各行政村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立村級光伏農業專業合作社,並於20xx年11月完成了全縣十二個鄉鎮148個光伏扶貧合作社村級電站的備案工作。專案主要以村級光伏電站的形式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在符合土地整體利用規劃條件下,選擇荒山、荒坡、灘塗等場所,按供電部門的技術要求統一建設。全縣139個村組建148個村級光伏合作社,按戶均5kw的標準,建設總裝機容量為19.76mw,建設總戶數為3952戶,共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3832戶。

(二)產業資金投入情況

合作社建設光伏電站每戶需投入3.5萬元,專案總投資1.7576億元,其中:

1、補貼資金3952萬元;

2、光伏貸款風險補償金1600萬元;

3、供電設施投入約1400萬元;

4、光伏合作社徵地、整地約260萬元;

5、合作社向銀行貸款0.988億元,

6、政府全額貼息每年484.12萬元(年息4.9)。

現已將扶貧資金2600多萬元撥付至合作社,縣農商行貸款8400多萬元,部分專案資金已由合作社撥至施工企業。

(三)專案建設情況

今年3月我縣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編制下發了符合我縣實情的《縣光伏扶貧實施方案》後,縣光伏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立即進行部署,縣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召開鄉鎮和職能部門排程會,要求部門明確工作職責,搶抓機遇,爭取6月30日全面併網,全力打好光伏扶貧攻堅戰;各鄉鎮克服徵山整地和春季雨水較多的困難,先期墊付資金,平整荒山荒地356畝;供電部門全力配合,新安裝變壓器124臺,高壓線28公里;通過競爭性比選方式確定了專案的建設單位和運維主體。20xx年3月工程全面啟動,6月30日全面建成及併網發電。預計專案建成後每年每戶貧困戶可受益約3000元。

(四)電費結算情況

自6月30日併網以來,7-10月份我縣光伏扶貧合作社累計上網發電量約766萬千瓦時,按0.98元/kwh計算,累計收益約750.68萬元。目前供電公司已經對7-9月份光伏發電量586.2337萬千瓦時進行了結算,結算電費共計574.51萬元,其中上網電費242.8581萬元已經付款,國家再生能源補貼約331.651萬元暫未撥付,等補貼入賬後統一進行撥付。光伏扶貧專案已初見成效。

我縣光伏扶貧工程按照“政府引導、貧困戶參與、政策扶持、市場運作”的工作思路,堅持“貧困戶自願、貧困戶受益、能還本付息”的原則,探索出一條符合脫貧需要的光伏扶貧發展模式。

(一)領導重視,高位推動

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扶貧移民局、發改委、財政局、供電公司等相關部門單位為成員單位的縣光伏扶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扶貧和移民局,辦公室主任由縣扶貧和移民局長兼任,負責光伏產業扶貧工作的綜合協調、資料收集、日常事務等工作。制定出臺了光伏扶貧支援政策,即縣政府在產業扶貧資金中補貼每戶貧困戶1萬元,其餘資金需向銀行貸款,貸款利息前5年由政府全額貼息,第6年開始由合作社從電站收益中按月等額還本付息;縣供電公司無償提供接入電網和免費提供接入主網計量表等優惠政策。

(二)完善制度,注重監管

出臺了《縣光伏電站暫行管理細則》,建立了第三方質量檢測評估體系,確定了成都產品質量檢測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南德認證檢測(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作為第三方質量檢測評估體系單位;建立了扶貧物件動態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通過競爭比選確定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欣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我縣光伏扶貧工程建設和執行主體,簽訂了具有長期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書。

(三)廣泛宣傳,快速推進

一是大力宣傳光伏扶貧知識政策,139個行政村多次召開村民座談會,廣泛吸納群眾意見。同時,在政府官網、縣愛心扶貧公眾號、光伏扶貧微信群及時釋出相關政策及新聞動態,併發放電站運維手冊。二是積極主動對接,指導鄉(鎮、場)開展專案前期工作,如:專案的申報、備案,專案的選址、光伏合作社的`成立等。嚴格把好稽核關,簡化程式,開闢綠色通道,以縣委辦、縣政府辦印發了《縣光伏產業扶貧工作實施方案》。三是加強光伏扶貧專案建設的排程和服務工作,對光伏扶貧專案實施過程遇到的資金、用地、合作社註冊等問題及時加以解決,確保光伏電站如期併網。

(四)部門配合,協調有力

縣扶貧和移民局、縣發改委、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供電公司、農商銀行及14個鄉鎮(場)等相關部門,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積極配合,安排專人負責,對光伏扶貧專案進行全方位的跟蹤指導,落實責任、強力推進。

(五)嚴格質量監督

明確了分管副縣長為行政責任領導;督促合作社與參建企業簽訂了具有長期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書,明確了企業的質量保證法律責任;工程全面竣工後,組織了由縣扶貧移民局牽頭,發改委、財政局、各鄉鎮分管領導、供電所參與的驗收小組對148個光伏電站從場地情況、光伏元件數量、併網電路、護欄質量等多方面進行嚴格把關,並聘請了有資質的第三方質量檢測評估單位對光伏電站進行了檢測。

根據省政府光伏扶貧擴面工程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和《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光伏扶貧擴面工程的意見》(府廳發【20xx】85號)等檔案精神要求,我縣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全面組織實施我縣光伏扶貧擴面工程。

一是全面開展調查摸底。20xx年8月份以來,組織縣發改、扶貧、供電、鄉鎮等多個單位對全縣“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建檔立卡貧困村進行了全面排查摸底,對照工程用地、電網接入等建設條件,選出符合建設條件的貧困村24個。

二是及時制定實施方案。根據省、市有關檔案精神,結合我縣實際,擬在選出的建檔立卡貧困村中逐步實施光伏扶貧擴面工程,按每個村的裝機容量不超過100千瓦來建設,總規模為1.2兆瓦;同時對照省發改委、省扶貧移民辦《關於開展光伏扶貧擴面工程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發改能源【20xx】1158號)檔案要求,由縣扶貧、發改、財政、供電、國土、林業、環保、農商行等部門共同編制縣光伏扶貧擴面工程實施方案,現已上報省、市發改、扶貧移民辦待審。

三是積極開展專案選址。對照先期選出的符合建設條件的貧困村,我縣計劃今年第一批光伏扶貧擴面工程建設村級電站3個,目前白槎村、豐產村已完成選址和光伏板的安裝,裡陰村已完成支架安裝,預計12月底完成。

我縣在光伏扶貧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是20xx年度光伏扶貧專案國家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影響貧困戶受益。目前,我縣20xx年度光伏扶貧專案建成併網規模19.76兆瓦,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3832戶,目前縣供電公司只能按照0.4143元/度進行電費結算,其餘國家補貼部分遲遲不能發放到位。

二是各鄉鎮徵地、整地投入較大,資金缺口難以解決。由於光伏電站選址都是山地,各光伏電站都租用大型挖機開挖土方、平整土地及維修便道,加上租金,合計達260多萬元,投入較多的鄉鎮達幾十萬元,少的也有十多萬元,現在都由村集體或村幹部賒欠。

三是光伏扶貧稅收政策有待完善落實。合作社與供電公司進行電費結算時需要提供增值稅發票,但由於合作社條件有限,不能自行出具票據,造成無法結算。目前,結算開票都由供電公司代辦,但由於合作社較多,報賬工作量大,且電量統計出來各合作社法人不能簽字蓋章確認,增加了結算難度;另外根據規定,各電站每月收益超過3萬元的還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大大降低了光伏扶貧作為一項惠民工程的扶貧效益。

下一步,我縣將以此次督查為契機,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工作排程,確保20xx年度光伏扶貧專案持續穩定執行,確保貧困戶受益;加快推進光伏扶貧擴面工程,確保在年底前第一批光伏擴面工程開工率達50%以上,明年所有24個擬建貧困村光伏電站全面完成併網發電。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7

一、基本情況

xx村海拔1200至xx米,幅員面積18平方公里,耕地2560畝,林地23000畝,其中退耕還林業1600畝;全村共有535戶,共計1729人,其中五保戶5戶、低保戶43戶;人均年收入3000餘元;現村裡常住人口主要為老年人和兒童,青壯年基本外出打工;醫療、教育公共服務水平低下;主要產業以農業為主,果蔬經濟實現良好開局,主要有蘋果、核桃、花椒等。

二、存在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經濟發展及安全生產三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

1.當前需求最迫切的是公路建設,五六組通村公路建設立項18公里,實際只完成了14公里,因為兩個組的群眾都想把餘下的4公里安排到自己的那一段,缺4公里的專案和資金。存在較大的穩定隱患。林區公路和連戶路共需要建設20公里。

2.四組約500人的人畜飲水水源已協調好,差4000米管道工程專案。

3.一、四、五、六組約1000人用電質量不能保證。

4.山坪塘需求量較大,約需100口,堰道初步計劃有10公里需求。

(二)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方面

1.缺乏支柱產業,始終被動跟風,效益不好。

2.農業耕種技術和營銷能力欠缺。

(三)安全生產方面

1.煤、鐵、高嶺土盜採盜挖一度比較突出,近期明顯好轉,但仍時有發生。

2.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因道路條件差,安全監管難度大。

三、原因分析

造成xx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通村公路的建設不完善、無支柱產業,導致村民生產發展的不便捷、經濟效益不高,青壯年多數選擇外出打工。

四、扶貧對策

(一)積極協調銜接專案

在積極動員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同時,根據聯絡村xx村的'實際和需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落實發展資金,爭取幫扶專案,並動員和引導群眾參與規劃制訂、專案實施和工程監管,積極增加農戶收入,壯大集體經濟。

(二)實現長久發展

根據xx村土地資源的優勢,建議選擇適合的果木進行栽種,請專家親自示範教授村民生產技術,帶動村民積極性,幫助xx村真正長久地脫貧致富,並協助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xx村的農副產品走出山區。

(三)加強安全宣傳

廣泛開展送安全知識、安全警示教育等下基層活動。積極推進安全法治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活動,努力把安全法治和安全文化產品送到河西鄉,不斷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增強全社會支援參與依法治安的意識,提高安全防護技能。

(四)加強感恩教育宣講

進一步深化“三為漢源·愛家樹風”、“感恩教育”系列活動,動員局機關幹部進村入戶進行宣講,保證黨組書記全年宣講2次以上、班子成員宣講1次以上、其餘鄉幹部結合自身工作開展宣講,培養群眾感恩之心。

五、建議

(一)加強對xx村民的農業技術培訓,讓村民學習到生產發展技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問題。

(二)適當開發旅遊業、宣傳推廣。

(三)為老年人構建健身、娛樂場所,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

(四)教育方面,為學生爭取一定優惠政策。

(五)注重發揮婦聯、婦女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增加安排針對貧困婦女的扶貧專案,提高婦女在扶貧開發中的參與度。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8

為摸清我縣精準扶貧工作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拓寬思路,促進我縣精準扶貧的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xx年8月28日至9月30日,xx縣政協專題調研組對全縣精準扶貧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縣精準扶貧的基本情況

xx縣地處中越邊境,與越南高平、河江兩省的苗皇、河廣、通農、保樂、保林5個縣接壤,邊境線長207公里;全縣國土面積223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2萬公頃,轄有2鎮7鄉127個行政村3個社群;全縣總人口2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6萬人,世居民族有壯、漢、苗、瑤、彝等5個,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目前,xx縣貧困人口量多面廣,扶貧開發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加快xx縣貧困人口脫貧步伐,促進邊境繁榮和邊疆的鞏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xx年6月,xx縣按照上級精準扶貧工作部署,開展了扶貧物件精確識別和動態管理工作。全縣召開縣級工作動員部署會3次,召開鄉鎮級工作啟動會10次,培訓人員達5962人次。貧困村申請98個,貧困農戶申請27309戶,按照國定、區定任務分解,擬定59個貧困村20816戶81952人為精準扶貧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和“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採取“一申請、兩公示、一公告”的程式和方法,把真正的“窮人”識別出來,真實填寫《貧困戶登記表》,全面掌握全縣貧困狀況,並全部完成識別和通過鄉鎮稽核公示和縣級稽核公告,確保了扶貧開發攻堅戰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順利推進,為精準扶貧打下基礎。

二、xx縣開展精準扶貧的主要做法

(一)精準識別,深入開展建檔立卡工作。

一是精準識別貧困人口。

二是精準管理貧困戶資訊。

(二)精準幫扶,全面落實扶貧責任制。

一是實現幫扶責任的全覆蓋。

二是確定幫扶專案。

三是確定幫扶專案完成時限。

四是確定脫貧時間。

(三)精準管理,創新社會扶貧機制。

一是實施幹部結對幫扶機制。

二是實施教育扶貧培訓補助。

(四)強化扶貧物件的資訊管理。

一是建立長期的工作機制。

二是建立貧困戶進退機制。

(五)精準考核,完善扶貧開發體制機制。

一是督促檢查,深入指導。

二是保障經費,加大監管。

三是建立幫扶監測機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素質偏低增加了精準識別難度。

一是農民的文化素質低,思想覺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準,給精準識別增加難度。二是部分群眾對貧困識別工作不瞭解,對精準扶貧的目標和要求不明確,造成有些家庭戶對入戶調查工作不支援,嚴重影響精準識別工作推進。

(二)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分佈廣,增加了精準扶貧難度。

一是地區發展差異,貧困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向沿海地區轉移就業,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殘、小,勞動能力有限,無法有效參與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導致貧困農村“造血”功能的梗阻。

二是貧困人口素質較低,扶持難度大。全縣70%以上的絕對貧困人口是國小以下文化,導致發展無門路、生產無技術、外出務工難,在農村實施規劃扶持專案中出現勞力緊缺和種植專案後期管護難到位的.現象。

三是一些農村幹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責任心不強,作風不民主,對貧困人口認識有偏差,認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是搞形式,扶貧到戶不一定能兌現,導致鄉村幹部對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四是精準識別要求規劃到村、幫扶到戶、差別到人,而識別過程缺乏剛性標準,難以做到讓群眾心服口服。

(三)資金緊缺,影響精準幫扶的專案實施。

一是資金不足,專案安排有限。貧困村所需要扶持的專案多資金量大,而每年自治區扶貧辦下達的專項財政資金有限,無法滿足貧困村扶持需求。二是部門整合資金難度大,不利貧困村“整村推進”工作的開展。雖然貧困村都有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掛點聯絡,有不少單位資金有限,沒有資金投入貧困村參與基礎設施和產業開發,“單位包村、幹部包戶”工作機制沒有真正落實。三是屯級公路建設標準低,建設難度大。如XX年新建屯級砂石路每公里建設補助標準為12萬元,道路硬化建設為每公里26萬元。XX年建設補助標準有所提高,新建屯級砂石路每公里建設補助標準為15萬元,道路硬化建設為每公里30萬元,但這與交通、發改等部門建設補助標準仍相差較大。四是產業開發資金有限,產業開發難於形成規模。圍繞貧困村產業開發專案,只是軟枝油茶、水果種植和養母豬養殖,實施的專案分散,形不成大規模。如去年參加全區扶貧示範工程“十百千”軟枝油茶專案申報和競選,和參加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援革命老區小型公益設施建設專案的申報和競選中,xx縣沒有得到專家評審團的認可,專案落選,連片產業開發無法實施。五是“興邊富民”試點專案建設資金缺口較大,影響專案建設進度。在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暨“興邊富民”先行先試點建設中,共有基礎設施、增收產業、環境與生態、社會事業建設等專案,涉及扶貧、發改、住建、水利、文體、衛生、電業等部門,雖然得到區內外有關部門的一些資金整合,但由於資金缺口較大,影響了專案的實施。

四、推進xx縣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長期以來,扶貧開發存在著貧困人口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專案指向不準的問題。通過基層的實踐操作,我們認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應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開展。

(一)大力宣傳,保障建檔立卡工作有序開展。

進一步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的意義和目的進行再宣傳、再動員,充分發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基層幹部工作的責任感,加快推進工作。對實際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加以推廣,對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予以解決,表揚先進,鞭策落後,確保工作有序開展。

(二)做好群眾申報工作,確定幫扶依據。

組織動員群眾申報自己的收入情況,理清群眾收入來源,算清群眾年度收入總賬,是搞好精準扶貧的基礎。農民種地收入好算賬,打工收入很直觀,財產性收入比較固定,經營性收入相對隱蔽。所以,要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讓其放下包袱,主動申請登記,從而彙總出每一戶比較符合實際的收入基數,作為村民相互對比和是否確定幫扶的依據。

(三)注重評議張榜公示,確保精準識別。

在群眾代表充分醞釀評議識別的基礎上,以村委名義進行張榜公佈識別出的貧困戶,徵求群眾意見。在一定時間內徵求的意見提交群眾代表再次醞釀評議,並進行二次張榜公佈徵求意見。經過二次徵求意見後,支部、村委會同群眾代表共同研究確定精準扶貧物件。經調查研究,認為張榜公示是保證精準識別、公平公正的關鍵所在。另外,在此常規方法的基礎上,操作過程中還可以將調查人口以多少劃分,分割進行。根據貧困村實際情況,將農戶劃分成小組,由小組提出貧困人口物件,經群眾代表評議,這樣就可以減少矛盾,便於工作開展。通過自願申報、群眾評議、調查對比、公告公示、建檔立卡等措施,完成貧困人口精準識別任務。

(四)強化評議手段,實施分類管理。

根據每戶村民上年度收入情況,組織黨員代表、群眾代表進行民主評議。具體為:以村為單位,按照每戶家庭經濟收入情況,結合本村貧困人口指標數,從低到高進行分類排隊,然後選擇確定貧困戶。操作過程中可以將貧困村、貧困農戶進行分類:

一是將貧困村分一、二、三類進行優先扶貧開發投入建設發展。第一類是開展以通路、通水、通廣播電視和電話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扶持;第二類是以發展“一村一品”為重點的產業基地建設進行幫扶;第三類是以科技培訓為重點的脫貧能力建設進行扶貧。

二是對貧困農戶再進行分類管理。

第一類是低保特困戶。智障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體弱喪失勞動力的,大病大災造成生活困難而無力翻身的。全部納入低保範圍,民政部門按當地農村低保標準進行復核,並負責建檔立卡,列為救助物件,加大救助力度,把他們從扶貧物件中剔除出去。

第二類是除特困戶外上年收入在全區確定的貧困標準以下,且有脫貧致富意願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脫貧的農民。針對各自的脫貧意願,有針對性地選擇致富專案,最好一個村選擇一個比較共同的產業,形成比較優勢。

第三類是上年收入超過全區確定的貧困標準的農戶。政府要幫助這類農戶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現象出現。要從扶持政策、金融貸款、資訊提供等方面給予支援,調動他們進一步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從而使其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五)落實幫扶方式,全面推進“六個到村到戶”。

一是結對幫扶到村到戶。完成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登記造冊,建檔立卡,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逐戶制定幫扶計劃,明確掛牌幫扶責任人,確定具體的幫扶任務、標準、措施和時間節點,做到“一家一戶調研摸底、一家一戶一本臺帳、一家一戶一個扶貧計劃、一家一戶結對幫扶、一家一戶回頭跟蹤扶貧效果”,提高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貧困戶應扶盡扶。

二是產業扶持到村到戶。引進產業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安排扶貧物件勞動力就業和輻射帶動周邊扶貧物件發展生產,吸引勞動力回鄉就業。通過土地流轉,統一規劃。以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為依託,擴規模,提檔次,集中力量整合產業專案,打造地區產業品牌。改變農戶個人自產自銷、粗放經營的低競爭力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戶收入。

三是教育培訓到村到戶。通過實施“雨露計劃”等培訓工程,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快“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的工作程序。改進“雨露計劃”實施方式,以貧困家庭和進城進園安置貧困戶勞動力為重點,集中扶持貧困戶職業學歷教育培訓和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四是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對貧困村長期患重病、重度殘疾、年老體弱的低保戶、貧困戶開展摸底調查,登記造冊,實施危房改造計劃,並將補助資金撥付到位。

五是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對於確實過於偏遠的農戶,要靈活運用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扶貧政策。將農戶調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居住。遷入地要積極為搬遷戶協調解決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學、衛生等必須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並積極為搬遷戶規劃產業發展,確保搬遷戶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

六是基礎設施到村到戶。對貧困戶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加強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戶生產生活條件。

(六)落實扶貧資金,實施精準投入。

一是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全面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工作。對59個貧困村,要充分藉助各單位、各部門的力量,強化資源整合。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加快貧困村專案建設進度,出臺硬性檔案規定。要求全縣各部門在編制規劃上報建設專案時重點傾斜安排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開發等專案建設,建立“三位一體”(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大扶貧格局。

二是認真做好扶貧貸款和互助資金試點工作。拓寬融資渠道,引導農戶積極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要有計劃地發放扶貧到戶貸款,兌現貼息資金,計劃申請龍頭企業貼息貸款;按計劃申報互助金試點貧困村。

三是圍繞精準扶貧工作,將“雨露計劃”、扶貧培訓、互助金試點、社會幫扶等扶貧專案精準扶貧到貧困戶和貧困村。扶持貧困戶“兩後生”就讀職業技術院校和貧困戶子女就讀高中、開展貧困戶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貧困戶勞動力轉移技術培訓等。幫助貧困戶“兩後生”就讀技術院校和貧困戶子女就讀高中費用困難問題。通過各種扶貧培訓,使貧困戶勞動力掌握種植養殖技術和外出務工技能,以提高貧困戶勞動力生產技能達到增加貧困戶經濟收入的目的,為貧困戶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9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是作出“精準扶貧”重要指示的發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採取到田間地頭察看現場、進村入戶與群眾交談、開座談會聽取意見等方式,到花垣縣作了兩天的調查。聯想前到花垣縣作扶貧調研的情景,感到“精準扶貧”號準了“脈”,看準了“病”,開對了“方”,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一劑良藥。

一、20xx年扶貧,老百姓最大收穫是自信

花垣距離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遠的縣之一。20xx年前,從長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時間。僅翻越矮寨盤山公路就要花1個多小時。湘西民謠:“矮寨坡,山連山,一十三道彎,彎彎都是鬼門關。”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時間。投資13.5億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懸索橋,全長1073米,工程為雙層公路、觀光通道兩用橋樑,創造了4項世界第一,真可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花垣縣的同志介紹,全縣所有鄉鎮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實現了水、電、路、廣播電視、通訊到村到戶。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大大增強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能力。

人窮顏色低。過去山區閉塞,老百姓見世面少,羞於見生人;因為窮,老百姓抬不起頭,缺乏自信。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縣城建了不少高樓,農村蓋了不少新房。從基層幹部到普通群眾,講到農村的變化都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龍德成,挽著我們的'手就往家裡帶,談起習到她家裡考察的情形,一臉的幸福。村支部書記龔海華介紹,村集體和村民入股600萬元,與花垣苗漢子果業公司在二道鄉流轉土地1000畝,共同開發精品獼猴桃,進入豐果期後,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級集體年收入近100萬元。在麻慄場鎮立新村,村支部書記吳進文講,全村種養大戶30戶,養乳鴿、土雞、土鴨都在萬羽以上,還種了杜仲、菸葉、百合等多種經濟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層幹部和村民參加的座談會上,大家發言之踴躍,思路之清晰,精神狀態之好,與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縣委書記羅明告訴我,同20xx年前相比,國內生產總值翻了五番,財政總收入翻了五點四番,居民存款餘額翻了七點三番,縣城擴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純收入增長了7.6倍,60%的農民蓋了樓房,20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

“公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流到屋裡頭,房前屋後綠山頭,精準扶貧有奔頭。”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關鍵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貧成績巨大,但深入分析貧困人口的現實狀況,感到扶貧仍是一個大問題。花垣縣還有162個貧困村,佔行政村總數的56.3%;貧困人口仍有6.1萬人,佔全縣農業人口的23.1%。從地域分佈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環境惡劣的山旮旯裡,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貧困村佔2/3。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後,土地貧瘠,資源貧乏,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尤其是礦區生態環境脆弱,採空區達136處,有7個鄉鎮2478戶農民需要整體實現生態移民。

在調查中,基層幹部講:“扶貧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脫貧更快,效果更好。”可見習關於“精準扶貧”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0

為深入細緻瞭解扶貧村現狀,明確下一步工作方向,5月16日,我們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xx鎮xx村開展扶貧調研工作。通過召開村幹部、村小組長座談會,走訪農戶瞭解貧困現狀,廣泛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此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xx村共有4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347戶,1318人,其中貧困農戶71戶328人,低保戶44戶70人。全村耕地面積1159畝,人均耕地0.88畝,農業生產主要以從事水稻種植為了美麗鄉村建設,空心村現象嚴重;其村主幹道交通已有改善,但村內道路大多還沒有硬化,影響出行;沒有公共休閒場所,村前屋後到處是大片垃圾,農村髒亂差現象嚴重影響居住環境和村民生活水平;農田田園化程度低,農田水利設施落後,山塘水庫蓄水量小,水坡水渠經年未修,嚴重影響農田灌溉。

三是務農人員素質較差。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該村從事種農事生產的務農人都是老人,且國中以下和文盲、半文盲佔相當比率,思想封閉、安於現狀,只能選擇勞動力程度不高的水稻等農作物,依靠僅有的土地和國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村級組織缺乏能力組織村民合力發展,大量勞動力外流,造成特色產業難以規模和產業化。外出務工人員由於技能水平低,就業途徑少,門路窄等原因,收入水平也不高。

四是致貧因素多。主要是因病、因殘、因學、因災、缺技術等致貧,但該村有近60%的貧困戶是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因病因殘造成勞動力的喪失或要承擔鉅額的醫藥費用,大多數家庭入不敷出,形成疾病和貧窮的惡性迴圈,因病致貧已成為農村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

五是扶貧物件的確定存在漏洞。從反饋的'情況看,大多數已建卡的貧困戶都有住房,甚至是近幾年才建的新房,條件尚可。但有些家庭確實有困難,確實貧困的農戶並沒有確定為扶貧戶。

二、扶貧工作思路及對策

一是強化科技培訓提高技能。建立長期的培訓機制,採用扶貧先扶智的辦法,加大對農民群眾種植和養殖技術等適用技術的培訓力度,使農戶都能掌握1-2項適用技術,對科技致富能人給予政策扶持,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消除泥濘道路,解決農民出行難;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完善垃圾處理機制,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加大教育、衛生建設力度,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條件。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1

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四大職能之一。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對口扶貧是高校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也是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十多年來,西南大學秉承杏壇育人、勸課農桑、學行天下、服務民生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科教人才優勢,整合調動各方資源,科學謀劃,真抓實幹,對口幫扶重慶石柱、忠縣、巫山、豐都等4個三峽庫區貧困縣取得了顯著成績,贏得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對口扶貧縣的高度讚譽,引起了中央、重慶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一、勇於擔當社會責任,把社會扶貧作為踐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長期堅持不懈做好對口扶貧工作

1997年,原西南師大和西南農大分別作為重慶市人大辦公廳、市農工委扶貧集團成員單位,開始對口幫扶忠縣和石柱縣。20xx年,學校作為北碚對口支援巫山集團成員,承擔了對口支援巫山縣的工作任務。20xx年初,重慶市調整扶貧集團對口幫扶區縣,學校又增加了對口幫扶豐都縣的任務。至此,學校作為重慶市委辦公廳、市人大辦公廳、市農工委扶貧集團和北碚支巫集團成員,共承擔了石柱、豐都、忠縣和巫山4個縣的對口幫扶和對口支援任務。

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學校始終將對口扶貧工作作為光榮的政治任務,應盡的社會責任,並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校地合作處對口扶貧工作職責,精心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確定了對口扶貧的'總體目標、重點領域和工作思路。學校設立了專項工作經費,保障對口扶貧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全面推進。為切實做好對口扶貧工作,學校校地合作處本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貫徹中央、重慶市扶貧開發精神,按照學校黨委行政的工作部署,認真制定對口扶貧實施計劃,積極探索社會扶貧新機制,充分發揮學校農業、教育、文化、旅遊等學科優勢,把開展對口扶貧與深化校地合作結合起來,出資金與出思路結合起來,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科技支撐與人才支援結合起來,積極與對口幫扶縣加強溝通交流和互動協作,針對地方特點和實際需要,合作開展決策諮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工作,對口扶貧工作的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有力保障了對口幫扶工作的深入持續推進。

二、注重發揮自身優勢,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與對口幫扶縣進行有效對接,有力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有效支援對口幫扶縣農業產業升級。十餘年來,學校先後選派多學科教授專家1000多人次深入對口幫扶縣,幫助編制《石柱綠色生態經濟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忠縣柑桔產業發展規劃》等區域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諮詢報告20多份,針對石柱黃連、長毛兔,忠縣柑桔、核桃,巫山廟黨、脆李,豐都肉牛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組織實施科技攻關、技術研發專案300多項,轉化推廣《園藝作物標準化建園技術》、《大棚省力化養蠶技術》等先進農業實用技術30多項,解決突破了一批阻礙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瓶頸技術,當地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和產業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學校與對口幫扶縣共建忠縣柑桔高產示範基地、甘薯產業化基地,巫山黨蔘種植基地、脆李產業化基地,豐都肉牛科技示範基地等試驗示範基地10多個。20xx年,學校利用教育部直屬高校農林試點實踐基地建設經費,在石柱投入近300萬元,建立了魔芋、黃連、蓴菜、蠶桑四個基地。依託基地建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有效促進了對口幫扶縣一批特色效益農業產業發展,有力助推了當地農業產業的提檔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

不斷整合學科資源,積極助推對口幫扶縣教育文化發展。學校注重整合教育學科優勢,充分發揮專家作用,積極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教育專項幫扶。學校與石柱實施了教育合作行動計劃,在石柱建立了西南大學教師教育石柱研究中心;與巫山合力打造教育強縣工程,實施了文化引領、全員培訓、三名培養、科研提升、基地建設等五大工程;在忠縣,學校選派專家編制完成了忠縣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幫助忠縣三匯中學打造特色學校。通過學校頂崗實習支教,選派優秀學生600餘名支援當地中國小教育,促進地方基礎教育發展。與此同時,學校發揮歷史文化、經濟管理等相關學科優勢,積極組織文化、旅遊等領域專家,赴幫扶地區開展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發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研究,在石柱實施了《巴鹽古道線性景觀長廊開發研究》、《龍河流域文化發掘研究》,在忠縣實施了《興峰南天門鄉村旅遊發展規劃》、《三匯鎮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等專案,積極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有力促進了幫扶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深入實施人才工程,全力保障幫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需求。學校先後選派18名優秀幹部和教師赴幫扶縣掛職,幫助忠縣、石柱縣的12個鎮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為促進地方整村推進脫貧致富提供人才支援。依託學校教育培訓基地,在職專家與退休晚霞專家相結合,通過開展學歷教育、幹部進修、專家講座、科技下鄉、頂崗支教支農等多種形式,開辦培訓班300餘期,為幫扶縣培訓中國小教師1200餘名,培養管理幹部、科技人員和農民共計38000餘人,受益農民達20萬人。針對地方人才緊缺的實際,學校通過組織現場招聘和大學生畢業推薦等多種形式幫助石柱、忠縣等對口幫扶縣引進人才100餘名。

三、積極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種形式努力籌措物資和經費,切實幫助貧困地區解決實際困難

1997年以來,學校積極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種形式努力籌措物資和經費500多萬元支援幫扶地區貧困群眾,幫助對口扶貧縣改善基礎條件、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致富。幫助當地貧困國小改善辦學條件,幫扶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先後開展了對石柱縣長沙國小、悅崍國小,忠縣拔山中學、復興國小,巫山騾坪中學、平河國小捐資助學,累計發放助學金100多萬元。與此同時,學校還廣泛發動校內單位和師生員工捐款近50萬元,在石柱縣開展對貧困學生1+1幫困助學活動,經過3年的持續資助,幫助343名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此外,學校還為幫扶縣農村中國小捐贈教輔圖書、新華字典11000餘冊,捐贈學生鐵床、課桌椅、多媒體講臺、書包、衣物、電腦、電視、音響等20xx0餘件(套),為中國小訂閱了《中國教育報》3000餘份,幫助建立愛心書屋10個。積極開展捐資捐物,切實解決貧困地區實際困難,充分展現了西南大學人心繫民生疾苦、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時代風尚。

傾情幫扶十餘載,碩果累累滿枝頭。石柱長毛兔、辣椒、黃連、蓴菜,忠縣柑桔、鄉村旅遊,巫山廟黨、脆李,豐都肉牛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迅速崛起,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升,教育事業持續發展,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幫扶縣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明顯加快。學校對口扶貧工作所取得的顯著成績和成功經驗,得到了中央、教育部、重慶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重慶日報》、重慶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學校對口扶貧工作,引起了國內高校、國外專家和兩岸三地大學生的熱情關注,紛紛到當地考察交流。校地產學研合作科教扶貧石柱模式成功入選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十大優秀案例,校地合作處服務貧困民族地區發展成績突出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2

20xx年底,市委政研室、市扶貧辦、市委組織部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江城區、陽東區,就新時期精準扶貧進行調研。調研組通過入戶調查、座談交流、察看村容村貌等形式,對貧困村集體經濟情況以及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進行詳細瞭解,並聽取了基層幹部群眾對新時期精準扶貧的意見和建議。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抽樣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抽查了江城區龍灣村、東缽村、華陳村和陽東區石崗村、烏石村以及廬山村共6條村,其中4條是相對貧困村,2條為非貧困村。調研組抽取了60戶相對貧困戶進行走訪調查,其中30戶貧困戶,18戶扶貧低保戶,12戶低保戶(含6戶五保戶),資料與貧困戶總體結構分佈基本保持一致,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發放調查問卷共計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5份,有效問卷佔92.5%。調查內容涉及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導致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以及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等方面內容,同時對貧困村集體經濟專案現狀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瞭解。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江城區和陽東區紮實推進扶貧開發雙到工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較快,農民收入有較大提高,一些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但由於基礎差、底子薄,目前,江城區和陽東區仍分別有貧困戶3696戶、8376人和5478戶、10427人,新階段的扶貧攻堅任務依然十分艱鉅。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從抽樣調查的4條貧困村情況來看,村內的土地、山林、水域、灘塗等大都歸屬於自然村或農戶,村集體可以用來集中發包、出租的資源主要是一些荒山和荒地,簡單的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很難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如城西街道龍灣村,由於沒有資源可供開發利用,村集體收入幾乎為空白,只能依靠上級撥付的辦公經費維持運轉;白沙街道華陳村,靠承包魚塘每年集體收入僅0.5萬元;新洲鎮烏石村,僅依靠舊圩鎮周邊一些房屋出租和土地承包租金,年集體收入約2.3萬元;大溝鎮廬山村,按照10元/畝收取近海養殖場管理費年收入約2萬元,每年僅夠開支村內垃圾處理費。

(二)貧困戶自身能力不足。一是文化水平偏低。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文化程度為國小的貧困戶比例為48%,國中文化程度比例為3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僅為13%。二是脫貧能力缺乏。在對555戶貧困人口問卷調查中,主要致貧原因方面,有188戶認為是因病致貧,佔34%;有98戶認為是因殘致貧,佔18%;有136戶認為是因勞動力缺乏,佔25%。因病、因殘、因勞動力不足的貧困戶佔了大部分,這類貧困戶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醫療費用的支出還直接導致債臺高築,造成巨大身心壓力,讓貧困戶喪失了擺脫貧困的信心。如新洲鎮石崗村貧困戶黃某,家庭人口4人,老婆為越南籍,患有精神病,其大女兒讀國中,小兒子剛滿2歲,因妻子沒有戶口導致兒女均無法正常落戶,整個家庭因病、因學、因勞動力不足導致貧困。這種家庭在當地貧困戶中屬於常見型別,生存狀況堪憂,幫扶難度較大。

(三)村幹部帶動致富能力較差。從抽樣調查情況來看,貧困村幹部隊伍整體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不合理。4條貧困村“兩委”幹部平均年齡51歲,文化程度國中及以下佔50.7%,大專及以上佔7%,年齡偏高,學歷偏低。村幹部中懂經濟、會經營、掌握農業技能的較少,由於自身都無能力創業致富,更談不上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大部分村幹部對於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感到力不從心,安於現狀,在守業受窮、受窮守業中徘徊不前。

三、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建議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新時期,精準扶貧必須實現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實質性轉變。中央、省、市提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江城區和陽東區迅速啟動了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等前期工作,為推進下一步精準扶貧打下了良好基礎。目前距我市在粵東西北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三年時間,時不我待,扶貧開發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幹,確保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不掉隊。結合此次調研和我市實際,對新時期精準扶貧提幾點對策建議。

(一)找準物件。物件精準是精準扶貧的基礎,只有找準物件,摸清底數才能真扶貧。目前,全市精準扶貧相對貧困戶核查工作正在紮實開展。從調研情況看,江城區和陽東區均嚴格按照“兩公示一公開”程式進行核查,但省安排的核查時間較緊、任務較重,核查過程中難免出現數據誤差。幫扶幹部選派進村後,要緊扣貧困戶識別的真實、建檔立卡的規範,挨家挨戶調查走訪進行核實,確保物件精準。扶貧部門對資料的處理要科學,確保各部門之間口徑統一,前後銜接。同時要根據核查情況進行動態管理,完善公開公示制度,讓群眾評議、讓群眾監督,真正讓該進的要進來,該出的要出去,使群眾心服口服。

(二)選好乾部。駐村幫扶幹部是實現扶貧開發“精準滴灌”的重要管道,是幫扶工作最終到村到戶、做實落地的`“總漏斗”,選好駐村幫扶幹部有利於提高扶貧開發的精準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以往的幫扶工作中,許多單位沒有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出發,選派一些年齡較大、事業心和責任心較差、能力較弱的幹部駐村幫扶,導致扶貧效果大打折扣。新時期精準扶貧要做到精準選派幹部,要堅持因村選人、因人定村,充分考慮幹部能力特長、部門資源優勢和村情實際,把幹部派到最需要的地方,為貧困村選派最合適的幹部,特別是有發展潛力和培養前途的優秀中青年幹部,確保扶貧工作隊成為群眾歡迎、幹部滿意的脫貧“催化劑”和致富“助推器”。

(三)謀優措施。精準幫扶不能千篇一律,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原則精準實施“六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

一是強化社會保障。對於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民政兜底扶貧,實現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逐步提高低保、五保、殘疾人保障和救濟水平,切實減輕看病負擔,爭取脫貧一批。

二是合理使用資金。以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和基本公務服務均等化為抓手,整合扶貧和各類涉農專案資金,集中投向民生專案建設,重點提升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徹底改善貧困村、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

三是科學開展產業幫扶。堅持從實際出發,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在有條件的貧困村因地制宜實施產業幫扶,集中幫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受益度和組織化程度,讓貧困戶真正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持續受益,使有限的資金、專案和政策能夠進村入戶精準實施。

(四)夯實組織。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基層組織建設是重要保證。當前,村幹部和農村黨員普遍存在老齡化,其知識水平、科學素養、治理能力不高,與當前的形勢、要求難以匹配,影響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效果。要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突出抓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整頓軟弱渙散村級組織,增強村黨組織服務功能,把政治素質好、服務群眾有熱情、致富帶富能力強的能人選進村“兩委”班子,在選好配強村黨組織書記方面,注重在農村致富能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復員退伍軍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的黨員中,選拔思想政治素質好、帶動能力強的優秀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鼓勵、支援村黨組織書記參加在職學歷教育,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為群眾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服務型+戰鬥型”堡壘。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3

為切實抓好精準扶貧工作,摸清貧困家庭及人口底數,根據市主要領導指示精神,**鄉組織鄉村兩級幹部入戶走訪“拉網式”摸排,對全鄉貧困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脫貧意願等進行了詳細瞭解,初步理清了**鄉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存在問題等,並據此提出了開展下一步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建議,供決策參考。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鄉地處**市西北部,東鄰**縣**鎮,南接本市**鎮,北連**賴村鎮,西毗鄰**縣**鄉,離市區82公里,全鄉總面積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91畝、山地面積65730畝,丘陵6109畝,河流水庫4100畝;全鄉共有**、**、**、**、**、**等6個行政村,81個村小組,756個自然村,農業總人口12755人。主要產業為水稻、菸葉、生豬、土雞土雞蛋等,村民主要收入為外出務工收入。近年來,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援和幫助下,整合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三送”工作、土坯房改造等政策資源,積極發展烤煙等特色農業產業,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有了一定改善。截止目前,全鄉通村組公路達85%,新農保參保率57%,新農合參合率98%,共有1223戶土坯房改造戶已完成改造。但限於村民自身文化素質和農業產業抵禦各類風險的侷限性,仍有部分村民因各種原因無法脫貧或返貧。到目前為止,全鄉仍有低保戶117戶440人,五保戶73戶117人,扶貧戶489戶2170人,扶貧低保戶42戶178人。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4

為完善精準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精準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著是否繼續對貧困物件實行救助式精準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精準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xx鎮的貧困狀況和精準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精準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精準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xx鎮位於惠陽鎮西北部,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總面積x平方公里,總人口x人,下轄x個行政村,x個村民小組。全鎮有x所國小,教師x人,學生x人,鎮衛生院x所,村級衛生室x個,衛生從業人員x人。xx鎮主要產業為傳統種養殖業,主要農產品為稻穀、玉米,規模小,價值低,品種單一。工礦業缺乏,經濟基礎薄弱。20xx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x萬元,國民收入x元,農業總產值x多萬元,財政收入x萬元,糧食總產量x噸,人均糧食產量x斤,人均純收入x元。近年,xx鎮以旅遊業為龍頭,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0xx年,全鎮旅遊收入總共x萬元。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x人,低收入貧困人口x人。因全鎮均為典型的高山地貌,xx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為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精準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精準扶貧專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xx鎮大部分村寨位於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資訊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迴圈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於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後得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20xx年人口普查,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僅為x年,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x%。20xx年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純收入x元/年?人),xx鎮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x%,國小及以下佔x%,在xx的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x%。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xx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xx上寨旅遊業,但由於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範,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遊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於在對點(上、下xx)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衛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為貧困戶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戶傾其所有並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戶為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瞭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後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戶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後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戶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精準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x戶、x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xx鎮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鎮群眾沿襲著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x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x公里路需投資x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x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

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

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精準扶貧資金專案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六)精準扶貧資金投向範圍偏小

貧困村分類有利於政府對精準扶貧開發進行分批引導,確保資金投向實現整體(整村)公平,但以“一類、二類”作為資金投向的“導航器”有時難以實現各村的協調發展,精準扶貧開發在一定時期內顯得力度不夠,範圍不廣。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八七”精準扶貧攻堅,全鎮精準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精準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精準扶貧發展;精準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精準扶貧向開發式精準扶貧發展;精準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精準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精準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物件,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精準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精準扶貧開發政策,突出精準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

一是要切實抓好精準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

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物件。以x個重點村x個貧困物件為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物件和範圍;

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專案按照規劃做,資金隨著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專案。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

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戶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鎮產業佈局,應著重加強貧困農戶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戶人均支柱產業達到x畝以上;

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為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商品豬、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在政策、資金、技術、資訊、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援,讓大戶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治本措施。

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群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精準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

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戶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精準扶貧。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充分利用上xx村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與精準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銅鼓之鄉”xx村、“蘆笙之鄉”xx村等人文景觀為依託,擴大經營規模和就業崗位,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分析,巨集觀決策,做好精準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精準扶貧、民政、衛生、財政、水電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臺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巨集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

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

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輔以適當錢物,著力發展產業,特殊安排就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

一是民政、財政、精準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

二是針對不同返貧物件,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戶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溫飽的行列;

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戶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精準扶貧力量。

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群精準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是進一步明確精準扶貧責任區。把精準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精準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鉤,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

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戶等群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為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精準扶貧。

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群眾,增強人民群眾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精準扶貧開發變為群眾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戶的專案,都要由群眾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專案實施過程中群眾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群眾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兌現;

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戶,把專案落實到戶,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戶,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群眾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為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加強監管,增強專案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專案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戶管理,所有專案要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做到“專案到村、任務到戶、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

二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業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精準扶貧專案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群眾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專案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精準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寨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寨,但確實需要財政精準扶貧資金投入,且群眾積極性高的專案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精準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啟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直接解決其生活困難。

精準扶貧調研的報告15

xx縣位於鄂豫皖三省結合部,總面積3814平方公里,擁有68萬人口,是一個集老區、庫區、貧困地區為一體的山區縣。20xx年被確定為全國貧困縣,20xx年被列為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20xx年被列入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一直以來都是全省乃至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抓國家各類扶貧政策的有關機遇,結合我縣實際情況,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準扶貧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條切合實際、特色鮮明的扶貧開發路子,全面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全縣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僅xx年減少貧困人口2.71萬人,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群眾的認可。

(一)推進產業扶貧,拓展貧困戶增收門路。縣政府結合全縣資源分佈實際情況,堅持把特色產業作為山區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發展茶葉、中藥材、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先後出臺了《xx縣加快特色種養業意見》、《xx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獎勵辦法》等檔案,整合涉農資金2億多元,安排獎補資金1300萬元,支援新建、提升特色產業基地25萬畝,培育種養大戶xx餘戶,新增省市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新增農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農場19家,湧現一批特色產業專業村,1萬餘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脫貧。20xx年縣政府實施了光伏發電扶貧專案和農業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計劃,著力以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二)推進專案扶貧,夯實貧困戶脫貧基礎。堅持把農村基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集中解決行路難、灌溉難、飲水難等問題。近三年累計爭取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專案1000多個,投入資金11.5億元,新建安全飲水工程135處、河堤58千米,整修當家塘305口,建設高標準農田5.7萬畝,治理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修建村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鄉村示範點36處,搬遷深山庫區一線群眾5211人。今年在上級支援下,對生存環境惡劣、居住人口分散的邊遠村組貧困群眾,實施移民搬遷工程,計劃搬遷貧困人口1768戶6824人,並即將出臺鼓勵農民到中心村莊、集鎮或縣城購房獎勵辦法,在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保障,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三)推進素質扶貧,提高貧困戶脫貧能力。建立了新農合、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及時實施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實行藥品零差率,減輕群眾就醫負擔。20xx年,全縣農村群眾享受醫療改革“紅利”超3億元。實施重大疾病防控、義務教育營養餐等一系列民生專案,積極落實義務教育免費入學、中職學校免學費等政策,做好貧困大學生、中職生、高中生和義務教育寄宿生資助,確保貧困戶子女有學上、能上學、不失學。20xx年,全縣教育扶貧資金達5170萬元,受益學生8.3萬人。廣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增強貧困群眾脫貧技能,確保貧困戶戶均掌握1-2項實用技術,兩年來轉移就業1.8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501人。xx現代產業園區近年來吸納5000餘名貧困群眾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隨著xx職業學校的建成投運,將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擴大培訓範圍,切實提高老區勞動力素質。

(四)推進旅遊扶貧,助推貧困戶快速致富。樹立“旅遊既富縣又富民”理念,把旅遊業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產業。近兩年,通過以獎代補,積極支援群眾發展農家樂、特色農產品市場等旅遊服務專案,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特色種養、觀光農業等,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20xx年,全縣接待遊客、綜合收入年均增長40%以上,燕子河鎮通過發展鄉村遊,帶動高山泡菜、紅豆腐等產品開發,年綜合收入1.9億元,帶動全鎮人均增收800元,越來越多的貧困農戶通過參與旅遊開發,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縣正在建立農家小院示範戶50家、示範村2個、示範鄉鎮1個以上,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五)推進金融扶貧,增強貧困戶發展後勁。以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為抓手,大力推進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擴大信貸投放、促進扶貧開發。20xx年,全縣共發放涉農貸款52億元,其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99億元,支援1200多家農民合作社,帶動近4000戶貧困戶發展增收專案,支援596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今年小額貸款計劃為4億元。同時,增設金融營業網點和自助銀行網點16個,新建助農取款點384個、村級金融服務室21個,實現基礎金融服務村級全覆蓋,農戶基本實現“申請貸款不出戶、存取現金不出村、匯款業務不出鄉”。

(六)推進“兜底”扶貧,保障好特殊困難群體。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力求為弱勢群體築起“最後一道保障網”。20xx年,全縣通過“一卡通”發放到戶惠民資金5.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超過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動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無縫銜接,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近三年2萬戶困難家庭擺脫貧困、退出低保。在養老方面,逐年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全縣集中供養機構床位達2688張,佔五保總數的35%。推動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為重度殘疾人、計生優待戶等群體代繳養老保險金。在救濟方面,針對不同弱勢群體,分類施策、因需而救。三年來開發公益性崗位400多個,加強臨時救助,解決了一批貧困人口臨時性、突發性困難問題;廣泛引導社會各界“獻愛心、送溫暖”,解決弱勢群體實際困難。同時,探索建立大災救助機制,將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擴大到毛竹、森林、育肥豬、茶葉等領域,創新開展農房保險等。20xx年,全縣共有4.49萬貧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會救助,佔貧困人口的30.4%。

通過一系列的扶貧開發舉措的實施,全縣扶貧產業不斷得以壯大,基礎建設不斷增強,群眾生活得以明顯改善,實現了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目標任務。尤其是一些扶貧專案的實施,推動了我縣旅遊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技術培訓為廣大貧困人口大量輸入了“造血功能”,“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做法,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人口的脫貧的問題。

近年來,儘管我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於貧因人口基數大、山區環境惡劣等因素的影響,我縣的扶貧形勢仍然較為嚴峻,扶貧任務還十分艱鉅。

(一)山區扶貧任務艱鉅,庫區扶貧面臨挑戰。多年來,我縣的扶貧工作重點和主要區域集中在深山區、高寒區和庫區,而這些貧困人口大多分佈在生產生活條件極差的邊遠地區,收入來源匱乏,脫貧致富的難度極大。深山區和高寒區受地理、交通、自然資源、教育資源等因素影響明顯,且缺乏主導產業,扶貧投入資金需求量大,貧困發生率高,是全縣扶貧攻堅的難點區域。

(二)扶貧成本較高,工作難度加大。隨著近幾年扶貧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通過扶持已逐步得到發展,生產生活狀況也得以改善,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但剩下的貧困人口絕大多數都處於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邊遠村社,空間跨度大,各項建設性投入需求大,扶貧成本高,脫貧的難度大,給扶貧開發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三)主導產業匱乏,群眾增收速度緩慢。近年來,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由於基礎差、底子薄,加上貧困地區支柱產業還沒有完全形成,貧困村群眾收入遠遠低於全縣普通農民收入,還沒達到全市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特別是深山區和高寒區,由於近年來投入較少,發展較慢,貧困村群眾收入水平較低。

大力推進扶貧開發是實現加快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把農村最低收入人口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物件,把改善高寒邊遠山區生產生活條件作為扶持重點,把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作為主攻方向,推進貧困群眾增收與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扶貧開發與民生工程有機結合,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要抓住編制“xx”規劃的有利契機,以道路、供水、排水、供電、通訊等為主要內容,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思路高起點做好貧困村扶貧開發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全面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有效解決農民群眾出行難和農產品運輸難問題。加快農村電網改造,著力解決農村供電質量不高和農村電力配送不正常的問題。積極探索“富裕農民進城,貧困農民下山”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模式,在條件成熟的部分鄉鎮逐步擴大試點範圍,對不宜人居的村、社進行整村、整社搬遷,著力改善貧困家庭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

(二)積極培育支柱產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結合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發展林下扶貧產業。充分利用貧困山區林業資源優勢,積極培育扶持縣委、縣政府確定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鏈結機制,全面提升貧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強智力扶貧培訓,提升農民脫貧致富本領。要堅持抓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貧困初高中畢業生就讀中職工作,並根據地區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切實開展種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和電子電工、烹飪、焊工等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脫貧致富的本領,加快貧困地區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力度,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同時,加強扶智宣傳,充分發揮基層幹部領頭雁作用,抓好貧困村幹部政策業務培訓,選派農村致富帶頭人蔘與村支兩委管理,模範帶動農民科學致富。

(四)整合扶貧開發資金,發揮扶貧資金使用效益。要打好鄉情牌,注重引導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帶資金、技術返鄉創業,支援家鄉建設發展。加大社會閒散資金、專案建設資金、財政扶貧資金的整合力度,認真開展查漏補缺,突出抓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民生、農民工培訓轉移、扶貧和生態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區公路、人飲、危房整治、電網改造、人行便道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對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貧資金、專案,按照“專案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專案走,服務跟著資金走”的要求,做到專款專用,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同時,要充分利用好國家貧困縣的相關優惠政策、扶貧專案和資金,還利於民,切實鞏固了扶貧開發新成果。

TAG標籤:精準 調研 扶貧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