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考試

當前位置 /首頁/從業資格證/普通話考試/列表

經典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

朗讀和說話不同,它除了要求應試者忠於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讀外,還要求朗讀時在聲母、韻母、聲調、輕聲、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表達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話語音的規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經典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歡迎閱讀!

經典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

  經典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1號:《世間最美的墳墓》

我在俄國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巨集偉、更感人的。

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願望,他的墳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墳墓。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這位比誰都感到受自己的聲名所累的偉人,卻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後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惟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卻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

這裡,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閒情,並且不容許你大聲說話。風兒俯臨,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無論你在夏天或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像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體裡安放著一位當代最偉大的人物。

然而,恰恰是這座不留姓名的墳墓,比所有挖空心思用大理石和奢華裝飾建造的墳墓更扣人心絃。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到他的安息地來的成百上千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世界上再沒有比托爾斯泰最後留下的、這座紀念碑式的樸素墳墓,更打動人心的了。

節選自【奧】茨威格《世間最美的`墳墓》,張厚仁譯

  經典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2號:《蘇州園林》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為什麼?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蘇州園林裡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遊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

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佈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樑。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樑,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佈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裡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節選自葉聖陶《蘇州園林》

  經典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3號:《迷途笛音》

那年我六歲。離我家僅一箭之遙的小山坡旁,有一個早已被廢棄的採石場,雙親從來不准我去那兒,其實那兒風景十分迷人。

一個夏季的下午,我隨著一群小夥伴偷偷上那兒去了。就在我們穿越了一條孤寂的小路後,他們卻把我一個人留在原地,然後奔向“更危險的地帶”了。

等他們走後,我驚慌失措地發現,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條孤寂的小道了。像只無頭的蒼蠅,我到處亂鑽,衣褲上掛滿了芒刺。太陽已經落山,而此時此刻,家裡一定開始吃晚餐了,雙親正盼著我回家……想著想著,我不由得背靠著一棵樹,傷心地嗚嗚大哭起來……

突然,不遠處傳來了聲聲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聲走去。一條小道邊的樹樁上坐著一位吹笛人,手裡還正削著什麼。走近細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稱為“鄉巴佬兒”的卡廷嗎?

“你好,小傢伙兒,”卡廷說,“看天氣多美,你是出來散步的吧?”

我怯生生地點點頭,答道:“我要回家了。”

“請耐心等上幾分鐘,”卡廷說,“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完工後就送給你吧!”

卡廷邊削邊不時把尚未成形的柳笛放在嘴裡試吹一下。沒過多久,一支柳笛便遞到我手中。我倆在一陣陣清脆悅耳的笛音//中,踏上了歸途……

當時,我心中只充滿感激,而今天,當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時,卻突然領悟到他用心之良苦!那天當他聽到我的哭聲時,便判定我一定迷了路,但他並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於是吹響柳笛以便讓我能發現他,並跟著他走出困境!就這樣,卡廷先生以鄉下人的純樸,保護了一個小男孩強烈的自尊。

節選自唐若水譯《迷途笛音》

  經典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4號:《我為什麼當教師》

我為什麼非要教書不可?是因為我喜歡當教師的時間安排表和生活節奏。七、八、九三個月給我提供了進行回顧、研究、寫作的良機,並將三者有機融合,而善於回顧、研究和總結正是優秀教師素質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幹這行給了我多種多樣的“甘泉”去品嚐,找優秀的書籍去研讀,到“象牙塔”和實際世界裡去發現。教學工作給我提供了繼續學習的時間保證,以及多種途徑、機遇和挑戰。

然而,我愛這一行的真正原因,是愛我的學生。學生們在我的眼前成長、變化。當教師意味著親歷“創造”過程的發生——恰似親手賦予一團泥土以生命,沒有什麼比目睹它開始呼吸更激動人心的了。

權利我也有了:我有權利去啟發誘導,去激發智慧的火花,去問費心思考的問題,去讚揚回答的嘗試,去推薦書籍,去指點迷津。還有什麼別的權利能與之相比呢?

而且,教書還給我金錢和權利之外的東西,那就是愛心。不僅有對學生的愛,對書籍的愛,對知識的愛,還有教師才能感受到的對“特別”學生的愛。這些學生,有如冥頑不靈的泥塊,由於接受了老師的熾愛才勃發了生機。

所以,我愛教書,還因為,在那些勃發生機的“特別”學//生身上,我有時發現自己和他們呼吸相通,憂樂與共。

節選自【美】彼得•基•貝得勒《我為什麼當教師》

TAG標籤:朗讀 測試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