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

當前位置 /首頁/從業資格證/教師資格/列表

國小《教育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師資格證面試重點考核內容之一,也是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重點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國小《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教案設計,大家可以參考閱讀。

國小《教育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

國小《教育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又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指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本質是一個分析學習需求、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解決方法,就解決方法進行實施、反饋、調整方案,再進行實施直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過程。

教學設計有如下四種層次:(1)課程教學設計;(2)學期(學年)教學設計;(3)單元(課題)教學設計;(4)課時教學設計。這裡所討論的教學設計主要指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可靠保證,是連線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橋樑;是使教學實現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的主要途徑。

二、教學設計的原則

1.教學設計要以目標為中心

2.在教學前明確學習者具有的能力

3.教學水平應與學習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

4.幫助學習者在學習中構建“理想的模式”

5.對複雜的學習內容進行分解

6.提高教學媒體的應用控制能力

7.運用多種教學活動方式

8.創造對學習有利的環境

三、教學設計的步驟與內容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依據心理學與教育學上的有關思想以及相關理論,針對課程標準要求,提出設計思路,即學生應該怎樣學習,才能達到課標的要求。

(二)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背景分析包括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方面的研究說明。

(三)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確立合理、適當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任務。而如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則要依靠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加工以及對學習活動的組織。

教師首先是認真研讀《課標》,分析《課標》中對有關教材內容的目標陳述,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能力,合理地確定具體課時目標,準確地陳述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是知識網路中的聯結點,是設計教學結構的主要線索。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感到難理解或難接受的內容。這些內容,或是由於知識本身抽象、複雜而難理解,或是由於學生缺少必要的知識準備而難接受,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

(五)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教學設計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程序、學生活動、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等。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包括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圍繞三維目標是否達到要求進行評價。評價方式應儘可能多元化,如紙筆測驗、活動表現、觀察記錄等。

四、教案的基本內容與設計型別

(一)教案的基本內容

一般說來說,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題

課題即本課所授課的名稱。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教案中要明確、具體、簡練。一般要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

3.課型、課時

課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而劃分出來的教學的型別。在教案中常見的有講授課、練習課、複習課、實驗課、示範課、研討課、彙報課、觀摩課、錄影課等等。

課時主要是指授課內容要在幾個課時內完成。

4.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備課的其他環節都是為它服務的。

5.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整個教學的核心,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所在。重點突出,難點明確,有利於學生掌握教學總體思路,便於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6.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藝術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巧妙得當。

7.教具

教具又稱教具準備,是指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包括教師提供的和學生自備的。如多媒體、模型、標本、實物、音像等。

8.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也稱教學步驟或教學程式,即用於指導和規範教師課堂活動的步驟。教學過程是整個教案的核心和主體。只有安排好教學過程,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圓滿地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過程要做到各個環節銜接,內容充實,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9.作業佈置

佈置作業包括佈置書面作業、探究討論式作業、情境表演式作業、閱讀複習等。

10.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師要在黑板上配合教授,運用文字、圖畫和表格等視覺符號傳遞教學資訊的教學行為方式。

(二)教案設計的型別

根據教學的任務來分,課程可分為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課程的型別不同,其授課教案也不同。按課的型別可將教案分為:新授課教案、複習課教案、實驗課教案、檢查課教案。

國小《教育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寫......等字,會讀並理解... ...等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方式,提高... ...能力,體會... ...方法。

①寫人記事的文章

通過朗讀與體會,學習作者通過... ...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②寫景抒情的文章

通過朗讀與體會,學習作者通過... ...刻畫景物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③科普說明的文章

通過朗讀與體會,體會... ...說明方法的妙處,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④古代詩歌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習作者表情達意的手法,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

⑤古代文言文

通過朗讀與體會,積累文言文常識,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產生......共鳴;培養... ...精神;陶冶... ...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是教材中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著重指導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內容。可以參考課後練習題。

2.教學難點:本課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就是學生對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可以參考三維教學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進行確立。

三、教學過程

1.匯入環節:

以舊拓新、承上啟下、開門見山、設定疑問、引起懸念、直觀演示等。

2.講授新課——初讀:

自主學習+檢查反饋:默讀、輕讀

3.講授新課——析讀

要求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如何提問、如何啟發、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等。

4.講授新課——品讀

①品手法:比喻、對比、排比、首位照應、說明方法、感官等等

②品情感:感人、啟發(聯絡生活實際)

5.鞏固練習

要求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慮到進行的方式和所需時間。

6.歸納小結

要考慮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以及所需時間。

7.作業安排

要考慮佈置哪些內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等。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作業佈置。

①學科內:識字寫字—閱讀培養—口語交際—寫作練習

②行動類:注重實踐、課外活動等

8.板書設計

上課時準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板書要求科學性、整體性、條理性。

國小《教育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 篇3

1.相關概念

心理髮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程序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髮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學習準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這一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人格又稱個性,通常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2.心理髮展階段的劃分及各階段心理髮展的主要特徵

(1)心理髮展階段的劃分

我國心理學家通常按照個體在一段時期內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點和主導活動,將個體的心理髮展劃分為8個階段。即: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歲至6、7歲);童年期(6、7歲至ll.12歲);少年期(11、12歲至l4、15歲);青年期(14、15歲至25歲);成年期 (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後)。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徵

童年期,又稱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髮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髮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少年期,又稱學齡中期。這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學生的心理髮展有四個基本特徵: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3.皮亞傑的認識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是單向思維,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一階段的標誌是守恆觀念的形成。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是多維思維、具有可逆性、自我中心、可進行具體邏輯推理。

(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本階段的兒童的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思維發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認知發展階段與教學的關係

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5.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5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信任感。

②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③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④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⑤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6.自我意識的發展

(1)自我意識的含義

自我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尤其是人我關係的意識。其包括三種成分:認識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2)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社會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3)自我意識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7.社會性發展

國小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突出表現在社會性認知與社會性交往兩方面。

8.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1)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資訊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衝動型與沉思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異

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智力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智商,簡稱IQ。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

(3)認知差異的教育意義

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應採用適應學生認知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

9.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性格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徵差異和性格型別差異兩個方面。

性格的特徵差異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徵;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徵;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徵。

性格型別是指一個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徵的獨特組合。它有多種分類,主要有:外傾型和內傾型;獨立型和順從型;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

廣義的特殊兒童是指一切偏離常態的兒童,狹義的特殊兒童僅指身心有缺陷的殘疾兒童。特殊兒童的型別包括智力超常兒童(智商超過l40),弱智兒童(智商低於70),學習困難學生,聾、啞、盲兒童。

特殊兒童的教育在安排特殊教育環境時,可考慮以下幾種形式:一是隨班就讀;二是普通班加巡迴輔導;三是普通班加資源教室;四是設定特殊班。

國小《教育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 篇4

一、考試目標

1.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論、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國小組織與執行的基礎知識,能夠針對我國國小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學生指導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國小生身心發展、思想品德發展、醫療、保健、傳染病預防和意外傷害事故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並實施國小教育的有關活動。

3.管理班級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國小班級管理、班隊活動組織,以及與學生、家長、社群等溝通的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設計和組織班級管理活動。

4.學科知識和運用能力。具有國小有關學科、學科課程標準、學科知識整合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開展學科教學活動。

5.教學設計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國小生學習需求分析、學習內容選擇、國小教案設計、國小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完成指定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

6.教學實施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國小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和開展教學活動。

7.教學評價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國小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

二、考試內容模組與要求

國小教師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主要涵蓋教育知識與應用、教學知識與能力兩大板塊。前者包括教育基礎、學生指導和班級管理,後者包括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能力要求分為了解、理解或掌握、運用三個層次。具體考試內容模組與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礎

1.瞭解我國國小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2.瞭解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3.瞭解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

4.瞭解國小組織與執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要求。

5.瞭解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6.理解國小教育的基本特點。

7.掌握國小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知識。

9.能夠運用相關知識對國小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

(二)學生指導

1.瞭解國小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2.瞭解國小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習興趣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一般方法。

3.瞭解國小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

4.瞭解國小生醫療、保健、傳染病預防和意外傷害事故的相關知識。

5.掌握指導國小生學習的主要方法。

6.掌握國小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輔導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夠根據國小生學習規律和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

8.能夠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輔導工作,促進國小生全面、協調發展。

(三)班級管理

1.瞭解國小班級管理的一般原理。

2.瞭解國小班主任的基本職責。

3.瞭解國小班隊活動的基本型別。

4.瞭解國小課外活動的基本知識。

5. 掌握國小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組織國小班級活動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7.能夠針對班級實際和國小生特點,分析班級日常管理中的現象和問題。

8.能夠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組織有效的班隊活動,促進國小生健康成長。

(四)學科知識

1.瞭解國小有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學科發展的重大事件。

2.瞭解國小有關學科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3.掌握國小有關學科課程標準的內容領域所涵蓋的核心知識及其關聯。

4.能夠針對國小生綜合學習的要求,適當整合國小有關學科內容,開展學科教學活動。

(五)教學設計

1.瞭解國小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依據和步驟。

2.瞭解國小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知識。

3.瞭解國小生在不同學習領域的基本認知特點;。

4.瞭解資訊科技與國小教學整合的基本途徑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和能力、學習經驗對新的學習內容的影響。

6.掌握國小教案設計的基本內容、步驟和要求。

7.能夠依據國小生學習規律、國小相關學科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合理地確定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完成指定內容的教案設計。

(六)教學實施

1.瞭解國小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方法。

2.瞭解國小生學習動機激發的基本方法。

3.瞭解國小課堂教學組織的形式和策略。

4.瞭解國小生學習方式的基本型別和國小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對國小生學習的影響。

5.掌握國小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國小課堂教學總結的基本方法。

(七)教學評價

1.瞭解國小教學評價的基本內容、型別和主要方法。

2.瞭解國小教師教學反思的基本內容、型別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

3.能夠針對國小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進行恰當評價。

三、試卷結構

(注:可根據當前國小教師培養和國小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的具體情況,在材料分析題和教學設計題中分別設定語文、數學等科目的選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