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

當前位置 /首頁/從業資格證/教師資格/列表

2017國小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答案

>>>點選檢視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2017國小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答案

1.A【解析】在教學中,對教師的語言有諸多要求,例如,教師的表達要流暢,有條理等,其中,通俗、生動、幽默、風趣是指教師語言要活,即教師的語言要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2.A【解析】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專案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於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是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

3.C【解析】“師者.人之楷模”,強調教師工作的示範性。教師的示範性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會成為學生仿效的物件,教師的人品、才能、治學態度等都可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由於青少年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可塑性的特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示範性的價值,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4.A【解析】《教師資格條例》第16條規定,教師資格證書在全國範圍內適用,教師資格證書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印製。

5.C【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4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6.D【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1條規定:“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由此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是發展基礎教育。

專家點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也是歷年考試中經常考查的內容。這一法律對學生、學校、教育教學、經費保障、法律責任等都做出了規定。考生應該掌握其中的主要條款,以便在出現與之相關的題目時能依據法條做出回答。

7.B【解析】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8.D【解析】“師生如父子”的意思是教師對學生有像父母一樣的關愛,卻沒有像父母對自己子女一樣的偏愛,因為合格的教師對學生是一視同仁的。同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體現了這一點。

9.C【解析】孔子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10.B【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42條明確賦予了學生申訴權:“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11.C【解析】孫幼軍,當代著名童話作家,著有童話《小布頭奇遇記》《怪老頭兒》《小貝流浪記》等,是中國首位獲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提名獎的作家。

12.C【解析】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盤古開天闢地、燧人氏鑽木取火、神農氏嘗百草。專家點撥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對我國古代神話的瞭解。我國著名的古代神話包括: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牛郎織女等。考生要了解神話中的人物以及主要的故事情節,並能說出它們所蘊含的深意。

13.B【解析】“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14.A【解析】這句名言是劉備臨死時對其子劉禪的囑咐。

15.B【解析】瑞士的日內瓦被稱為“國際會議之都”。

16.B【解析】我國空氣質量報告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是指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

17.A【解析】珙桐,有“植物活化石”之稱,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飛翔的白鴿而被西方植物學家命名為“中國鴿子樹”。

專家點撥本題主要考查考生的植物學常識。珙桐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是中國特有的單屬植物,屬孑遺植物。銀杉是中國特有的稀有樹種,和水杉、銀杏一起被譽為植物界的.“國寶”。銀杏,別名白果、公孫樹、鴨腳樹,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號稱“活化石”。

18.B【解析】讀給一位目不識丁的老太太聽是為了檢查作品的內容是否通俗易懂。

19.D【解析】“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句話的意思是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寒,人最難調養身體。

20.B【解析】1808年貝多芬發表了他的《第五交響曲》(命運)。在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裡,“命運”是活生生的。從感覺上來說,樂符會“敲門”,會“蹣跚”,會“歡呼”,所以稱之為“命運交響曲”。

21.B【解析】生態系統具有下列特性:(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結構越複雜,物種數越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3)能量流動、物質迴圈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4)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因生產者固定能量值所限及能量流動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般不超過5~6個。(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22.B【解析】樹幹上白色的東西是石灰水,石灰具有一定的殺菌、殺蟲作用,可以殺死寄生在樹幹上的一些越冬的真菌、細菌和害蟲。

23.A【解析】五四運動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成為領導階級,因此也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專家點撥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也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4.B【解析】目前,海水淡化技術普遍使用的最大阻力是成本太高。

25.D【解析】王實甫,著有雜劇14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3種。《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都是關漢卿的作品。

26.A【解析】在Word表格中,選中某段文字後,按De1ete鍵可以刪除此段文字。

27.C【解析】從年畫的構圖、形象、線條、色彩等各方面都能看出豐富的含義。A項不能從原文中推出;B、D兩項只是對文段最後一句的概括,不夠全面。

28.B【解析】“語言與語言的碰撞和融合”指的是不同語言之間相互借鑑,相互吸收。A項錯誤,原文中的“精華”指要保留自己語言的精華,而非外來語言的;C、D兩項沒有指出相互性。

29.A【解析】題乾的推理是“所有M不是P,所有的M是S,所以,有些S不是P”,根據這一關係,符合的只有A項。

  二、材料分析題

30.【答案要點】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動機上,許老師從事研究是為了發表文章,是出於一種功利性、膚淺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素質,不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教育。在方式上,許老師僅僅重視他人的經驗,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沒有自

己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融入到理論之中,因而其教學研究沒有深度,難以形成自身的特色。

教師要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以教育教學理論為先導,以課題為載體,以課堂為中心去開展教研活動,具體要做到:

(1)轉變觀念,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育教學理論素養。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具備淵博的知識,還要有較高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掌握本學科的最新理論、最新資訊、最新成果。教師要正視教研活動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意義,不斷學習,積累知識和經驗。

(2)要使教研活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教研活動最主要的特點和目的,就是要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因此,教師要時時留心周圍的一切,要自覺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緊密結合本職教學工作去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融為一體。

(3)注重行動與研究的完美結合。研究與教育相結合彌補了教育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缺陷,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撰寫文章,不斷總結教學、教研、教改經驗,寫出一些較有價值的論文.以指導學科教學。教師要善於將實踐和理論緊密地結合起來,多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有效途徑,也是一種教研能力的體現。

31.【答案要點】教師體罰學生是違背教育規律和教師道德的。通過材料,我們應該認識到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急迫性,其意義在於:

(1)對教師的調節和教育作用。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能夠糾正教師的行為和指導教師的實際活動。同時,也能夠使教師正確認識和對待教師的職業,認識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利益關係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和判斷力。

(2)對學生的榜樣和帶動作用。在道德行為上,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比其他職業道德有著更加強烈的典範性,這種性質能夠帶動學生依照教師的行為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對社會的影響和促進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②對物質文明的推動作用;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作用。

32.【答案要點】(1)突出了當時環境的艱苦,表現了母親的堅強、母愛的偉大;皎潔的月光、明亮的積雪更能襯托母親的純潔無私,烘托人物的形象美。

(2)那一束伴地蓮是過去艱苦歲月的見證,母親那堅強、慈愛的舉動深深地打動了兒子。

  三、寫作題

33.【參考例文】

新教師如何上好第一節課

一位新教師如何上第一節課呢?又如何上好第一節課呢?這是許多新教師面臨的問題,因為這節課成功與否將決定他今後的教學活動能否順利展開,對他的職業生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教師第一次走上講臺,常見的有三種行為表現:一種是“冷酷”型,一種是“友愛”型,還有一種是基於“冷酷”型與“友愛”型之間的“中間”型。以上三種教師的做法都不值得提倡。第一種過於無情,第二種過於友善,第三種把教學與紀律關係理解得過於簡單。這三種做法的共同點是沒有和學生約法三章。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某些新教師缺乏與學生實際的接觸,不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明白制度在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往往是學生在出現問題之後才倉促處理,處理的尺度或寬或嚴,導致不能服眾,只能使問題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難管理。

我認為,新教師要上好第一節課,首先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因為剛走上工作崗位,對一切都不熟悉,特別是對學生更加不瞭解,而且由於是剛剛走出校園,自己的角色在心理上還沒有轉變過來,這樣增加了新教師上課的難度,因此新教師在克服自己心理障礙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瞭解。課前準備主要是瞭解班級的大概狀況:這是一個怎樣的班級?有多少名學生?男女生各佔多少比例?文化素質怎樣?是否偏科?有沒有學習計劃?學習目標是否明確?等等。這一系列情況都要事先進行深入瞭解,這樣面對學生自己心裡有了底,就能增強自信心。

其次要制定規章制度。新教師第一次走上講臺,在做完自我介紹後,不必急於講課。正確的做法是:應當和學生共同訂立規矩,向學生講明制定規矩的必要性、重要性。這裡的共同訂立指的是,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規矩的制定和表決的過程中來(但草案還要教師事先擬好),然後可逐條徵求學生的意見並舉手通過,沒獲得半數以上同意的條款,可待以後討論修改,然後再進行表決,直至通過。

當然,作為一位新教師要上好第一節課,僅有上面的技巧是不夠的,關鍵是自己在平時一定要加強自身素質的訓練,提高自身技能。

專家點撥本題的寫作題目已經明確給出——“新教師如何上好第一節課”,即考查考生作為新教師上第一次課的做法。其主題已經固定,因此較為容易,不需要再去選擇寫作方向。寫作的主體內容一般包括開頭、中間和結尾三部分。其中,中間部分是重點闡述的內容,具體到本題,則應對新教師上好第一節課的做法進行闡述,需要考生層次清晰、逐條地描述。當然,開頭和結尾也不能忽略,一個好的開頭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及繼續讀下去的興趣,而好的結尾則起到完美結束的作用。在教育論文寫作中,開頭一般採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引出話題,而結尾則提出美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