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

當前位置 /首頁/財會職務/經濟師/列表

經濟師考試中級財政稅收知識點: 購買性支出

中級經濟師考試備考號角已經吹響,考生準備好了嗎,看看小編整理的知識點,也許能為你的雙翼增添助力。

經濟師考試中級財政稅收知識點: 購買性支出

第一節 購買性支出

購買性支出包括社會消費性支出和財政投資性支出。

屬於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費,國防費,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還有工交商農等部門的事業費等。

從世界各國的一般發展趨勢來看,社會消費性支出的絕對規模總的是呈現一種擴張趨勢,相對規模在一定發展階段也是擴張趨勢,達到一定規模則相對停滯。

一、行政管理費與國防費支出

  (一)行政管理費支出

掌握行政管理費支出的內容: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國家安全支出、司法檢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按費用要素分類,行政管理費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兩大類。

從世界各國的一般情況看,行政管理費支出的絕對數是增長的,但它在財政支出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卻應是下降趨勢。

  (二)熟悉國防支出

熟悉國防費支出的內容:包括國防費、民兵建設費、國防科研事業費和防空經費等。我國國防費全部納入國家預算安排,實行財政撥款制度,按照《預演算法》實施管理,國防費預、決算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批,由國家和軍隊的審計機構實施嚴格的審計和監督。

二、文教科學衛生等事業支出

  (一)教育支出

從經濟性質看,教育服務一般被看作是一種混合產品。但其中義務教育:純公共產品;義務教育以外的高層次教育:混合產品。

從實踐看,各國政府特別是開發中國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務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開發中國家當前教育支出體制改革的關鍵,在於加大對初等教育的投資,提高初等教育經費在教育經費中的比重。

  (二)科學研究支出

用於那些外部效應較強的科學研究支出(主要是基礎科學的經費)應由政府承擔,而那些可以通過市場交換來充分彌補成本的科學研究支出(主要是應用性研究經費),則可由微觀主體來承擔。

我國財政用於科學研究支出及其佔財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有所提高。

  (三)衛生支出

公共衛生領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應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因此應由政府提供公共衛生。此外政府提供公共衛生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

熟悉世界銀行提出的政府要對衛生事業進行干預的'三條理由

  (四)加強管理,提高文教科學衛生支出的效益

1.逐步規範財政資金供應範圍

2.改革和完善文教科學衛生事業單位的財務制度

3.改革事業單位管理形式

新的管理形式改為“核定收支,定額或者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餘留用”辦法。

4.推行定額管理,改進資金分配辦法

過去經費分配一向採取“基數加增長法”,新的分配辦法是在定額管理的基礎上,實行“零基預演算法”。

5.多種形式發展事業,多渠道籌集資金,實行收支統一管理

三、財政投資性支出

  (一)掌握政府財政投資的特點、範圍和標準

1.政府財政投資的特點和範圍

非政府部門投資政府投資
盈利性追求微觀上的盈利性可以不盈利或微利,但是政府投資專案的建成,可以極大地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
專案規模一般無力承擔規模較大的投資專案,只能從事週轉快、見效快的短期性投資。政府財力雄厚,而且資金來源多半是無償的,可以投資於大型專案和長期專案。
效益標準不可能顧及非經濟的社會效益可以從事社會效益好而經濟效益一般的投資

影響政府投資與非政府部門投資在世界各國社會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的因素主要有兩個:(1)經濟體制的差異;(2)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投資的巨集觀調控需要通過間接和直接兩種方式進行。瞭解直接調控和間接調控的概念。

2.政府財政投資的決策標準

資本-產出比率最小化標準;資本-勞動力最大化標準;就業創造標準

  (二)基礎設施投資

1.熟悉基礎設施的特點:具有初始投資大、建設週期長、投資回收慢的特徵,這些特點決定了應該由政府支援基礎設施投資。

2.從經濟性質看,基礎設施從總體上說可以歸類為混合產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場提供,也可以採取混合提供方式。瞭解基礎設施投資的提供方式

3.財政投融資制度

財政投融資是通過國家信用方式籌集資金的。政府投資並不意味著完全的無償撥款。熟悉財政投融資的五個基本特徵:

(1)財政投融資是一種政府投入資本金的政策性融資

(2)財政投融資的目的性很強,範圍有嚴格限制

它主要是為具有提供“公共產品”特徵的基礎產業部門融資。

(3)計劃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4)財政投融資由國家設立的專門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負責統籌管理和經營。

政策性銀行的資本金,主要應由政府預算投資形成。

(5)財政投融資的預算管理比較靈活

  (三)財政農業投資

1.瞭解財政對農業投資的必要性

2.掌握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範圍

主要投資於以水利為核心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農村教育和培訓等方面。注重農業科研活動,推動農業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