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資格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衛生資格/列表

2023微生物與寄生蟲的相關考點

關於寄生蟲的型別,生活史以及營養物質種類你知道分別是什麼嗎?如果還記得不是特別清楚的話,本站小編為你準備了相關的資料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3微生物與寄生蟲的相關考點

一、寄生蟲的型別

1.直接型 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間宿主,蟲卵或幼蟲在外界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如人體腸道寄生的蛔蟲、蟯蟲、鞭蟲、鉤蟲等。

2.間接型 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間宿主,幼蟲在其體內發育到感染期後經中間宿主感染人。如絲蟲、旋毛蟲、血吸蟲、華支睪吸蟲、豬帶絛蟲等。

在流行病學上,常將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蟲稱為土源性蠕蟲,將間接型生活史的蠕蟲稱為生物源性蠕蟲。

二、寄生蟲生活史

有些寄生蟲生活史中僅有無性生殖。如阿米巴、陰道毛滴蟲、藍氏賈第鞭毛蟲、利什曼原蟲等。有些寄生蟲僅有有性生殖、如蛔蟲、蟯蟲、絲蟲等。有些寄生蟲有以上兩種生殖方式才完成一代的發育,即無性生殖世代與有性生殖世代交替進行,稱為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瘧原蟲、弓形蟲以及吸蟲類。

有的寄生蟲生活史整個過程都營寄生生活,如豬帶絛蟲、瘧原蟲。有的只有某些發育階段營寄生生活,如鉤蟲。有的寄生蟲只需一個宿主,如蛔蟲,蟯蟲;有的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宿主,如布氏薑片蟲、衛氏並殖吸蟲。

寄生蟲完成生活史除需要有適宜的宿主外,還需要有適宜的外界環境條件。寄生蟲的整個生活史過程實際包括寄生蟲的感染階段侵入宿主的方式和途徑、在宿主體內移行或達到寄生部位的途徑、正常的寄生部位、離開宿主機體的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終宿主(及保蟲宿主)、中間宿主或傳播媒介的種類等等。因此,掌握寄生蟲生活史的規律,是瞭解寄生蟲的致病性及寄生蟲病的診斷、流行及防治的必要基礎知識。

寄生蟲的營養物質種類可因蟲種及生活史各期的營養方式與來源而異。體內寄生蟲由於寄生在宿主的不同器官與組織,其營養物質有宿主的組織、細胞和非細胞性物質,如血漿、淋巴、體液以及宿主消化道內未消化、半消化或已消化的物質。這些物質由水、無機鹽、碳水化合物、脂肪與維生素組成。

如果寄生蟲有較發達的消化道,則在這裡含有來源於蟲體和宿主的各種酶。這些酶有利於對營養物質的消化,且有助於寄生蟲侵入組織或在宿主體內移行。

三、寄生蟲的營養物質種類

而絛蟲缺消化道,其營養物質的吸收主要通過皮層(tegument)。有的原蟲,如結腸小袋纖毛蟲有胞口(cytostome)與胞咽(cytopharynx),阿米巴有偽足(pseudopod),都可吞食營養物質,形成食物泡(food vacuole),因此原蟲也可有體內的消化與吸收。

許多原蟲未見有食物泡的形成,則可通過表膜吸收營養。營養物質的吸收,在寄生蟲的任何部位都是通過質膜進行的,質膜可看作是一種對溶質有選擇性的“柵欄”。

名詞解釋

1.病原生物學

是研究人類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體生物學的科學,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其主要內容是研究各類病原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與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關係、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機制、實驗室診斷方法、所致疾病的傳播和流行特點,以及預防和控制的原則。

2.人體寄生蟲學

是一門研究與醫學有關的寄生蟲及其與宿主關係的科學。主要研究寄生蟲的形態結構、生態規律,著重研究寄生蟲與人體及外界因素的相互關係,並從病原學和病原種群動力學角度,揭示寄生蟲病發病機制及流行規律,以達到控制、消滅與預防寄生蟲病的目的。作為病原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寄生蟲學是預防醫學及臨床醫學的一門基礎課程。

3.共生

凡是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生物學現象稱為共生。

4.共棲

指兩種生物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這種共生現象稱為共棲。

5.互利共生

指兩種生物一起生活,雙方相互依賴和受益,這種共生現象稱為互利共生。

6.寄生

指兩種生物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這種共生現象稱為寄生。

7.寄生蟲

一些低等動物失去在外界環境中過自由生活的能力,暫時或永久地生活在其它生物的體表或體內,以獲得營養,並給後一生物帶來損害,這些低等動物稱為寄生蟲。

8.專性寄生蟲

生活史中有一個階段或整個生活史期過寄生生活的稱為專性寄生蟲。

9.兼性寄生蟲

可以過自由生活,但如有機會侵入宿主體內也可過寄生生活者稱兼性寄生蟲。

10.偶然性寄生蟲

因偶然機會侵入非正常宿主體內寄生的寄生蟲稱偶然性寄生蟲。

11.長期性寄生蟲和暫時性寄生蟲

成蟲必須過寄生生活者稱長期寄生蟲;只在取食時侵襲宿主,取食後即離去者稱暫時性寄生蟲。

12.機會致病性寄生蟲

某些寄生蟲在健康的人體內寄生時,通常不表現明顯致病性,但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時,則可出現異常增殖且致病力明顯增強,引起人體急性感染或嚴重發作,甚至死亡。這類寄生蟲稱為機會致病性寄生蟲。

13.宿主:

被寄生蟲寄生並受到損害的生物稱宿主。

14.中間宿主

是指寄生蟲幼蟲或無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宿主。若有二個以上的中間宿主,可按寄生的先後分為第一、第二中間宿主等。

15.終宿主

是指寄生蟲成蟲或有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宿主。

16.保蟲宿主

某些蠕蟲的成蟲或原蟲某一發育階段,既可寄生於人體,也可寄生於某些脊椎動物,在一定條件下可傳播給人,在流行病學上,稱這些動物為保蟲宿主。

17.轉續宿主

某些寄生蟲的幼蟲侵入非正常宿主後不能發育為成蟲,長期保持幼蟲狀態,當此幼蟲期有機會再進入正常終宿主體內後,可繼續發育為成蟲,這種非正常宿主稱轉續宿主。

18.生活史

是指寄生蟲完成一代的生長、發育、繁殖及宿主轉換的整個過程。包括寄生蟲在外界發育,其感染階段侵入宿主體內並移行到寄生部位,繼續發育,繁殖直至排出體外等過程。

19.感染階段

寄生蟲的生活史較為複雜,它包括若干發育階段,其中在侵入宿主體內能繼續發育或繁殖的發育階段,稱感染期或者稱感染階段。

20.隱性感染

是指人體感染寄生蟲後,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和體徵,但可傳播病原體,又稱帶蟲者(carrier),故隱性感染仍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

21.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是大多數寄生蟲病的特點之一。通常人體感染寄生蟲較輕,少量多次感染,在臨床出現一些症狀後,不經治療可逐步轉變成慢性持續性感染,並可在人體內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22.顯性感染

病原體的感染使宿主機體出現明顯的症狀或體徵為顯性感染。由於不同人的免疫力及病原體的毒力、種和型等的差異,其損傷宿主的程度不同,臨床分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23.幼蟲移行症

是指一些寄生蠕蟲的幼蟲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動物)不能發育為成蟲,這些幼蟲可在體內長期移行,造成區域性或全身性病變,稱幼蟲移行症。根據各種寄生幼蟲侵入部位及症狀不同,幼蟲移行症可分為兩個型別:即面板幼蟲移行症和內臟幼蟲移行症。

24.帶蟲免疫

人體感染寄生蟲後,可對再感染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對其體內原有的寄生蟲不能完全清除,而維持在一個低水平,並對同種寄生蟲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此種免疫狀態稱帶蟲免疫。臨床表現為不完全免疫,大多數寄生蟲感染後多表現為這種非消除性免疫狀態。

25.伴隨免疫

宿主感染蠕蟲後對再感染產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這種免疫力能作用於再次感染的幼蟲或童蟲,而對初次感染的成蟲無殺傷作用,這種不完全非消除性免疫稱伴隨免疫。

26.先天性免疫

也稱非特異性免疫,是人類等宿主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能力。受遺傳控制,有相對穩定性,對病原體的抵抗作用廣泛,沒有特異性。

27.消除性免疫

是指宿主能消除體內的寄生蟲,臨床症狀消失,並對再感染有長期特異性免疫力。但這是抗寄生蟲感染免疫的一種少見現象。

28.免疫逃避

有些寄生蟲在與宿主長期相互適應過程中,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應,並能在宿主體記憶體活和增殖,稱為寄生蟲的免疫逃避。免疫逃避的機制主要有:抗原性改變(抗原變異、分子模擬與偽裝、表膜脫落與更新),組織學隔離和抑制或直接破壞宿主的免疫應答。

29.帶蟲者

人體感染寄生蟲後沒有臨床症狀與體徵,但可排出病原,成為傳染源。

30.傳染源

寄生蟲的傳染源是指感染有人體寄生蟲的人和動物,包括病人,帶蟲者保蟲宿主。傳染源可排出寄生蟲的某個發育階段,且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體內繼續發育。

31.傳播途徑

寄生蟲病的傳播途徑是指寄生蟲從傳染源傳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徑,即包括帶有寄生蟲感染階段的土壤、水、食物及節肢動物傳播媒介等。通過傳播途徑寄生蟲才能再經口、面板等感染途徑侵入宿主。

32.易感者

是指對某種寄生蟲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處於易感狀態的人或動物。

33.自然疫源地

在人跡罕到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區,某些人獸共患病可在脊椎動物之間互相傳播,人進入該地區後,這些病原體則可從脊椎動物傳播給人,這種地區稱為自然疫源地,這類不需要人的參與而存在於自然界的人獸共患病則具有明顯的自然疫源性。

34.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在脊椎動物與人之間自然地傳播的寄生蟲病和感染,稱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35.世代交替

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相互交替而形成的生殖方式,稱世代交替。

36.食源性寄生蟲病

食入被寄生蟲感染時期汙染的食物、水或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食入了含有寄生蟲感染時期的中間宿主或轉續宿主,造成病原體進入人體,引起的病稱為食源性寄生蟲病。

37.異位寄生

某些寄生蟲可在常見寄生部位以外的組織或器官內寄生,稱異位寄生。異位寄生可引起異位損害,出現不同的症狀和體徵。

38.多寄生現象

人體同時有2種以上蟲種寄生,稱多寄生現象。

免疫反應

在寄生蟲感染時,表現為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也就是體液和細胞免疫協同作用產生的一種免疫效應。ADCC對寄生蟲的作用需要特異性抗體,如IgG或IgE,結合於蟲體,然後效應細胞(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或中性粒細胞)通過Fc受體附著於抗體,經協同作用發揮對蟲體殺傷作用。

40.滋養體

為瘧原蟲在紅血球內攝食和生長、發育的階段、

41.瘧疾的發作

週期性的寒戰、發熱、出汗退熱三個連續階段。

42.瘧疾的再燃

急性患者發作停止後,殘存於RBC內的原蟲,重新大量繁殖,在無新的感染下,再次引起瘧疾發作。

43.瘧疾的復發

血液中的原蟲全部被消滅,在無重新感染的情況下,經一段時間,瘧疾症狀又重新出現。

44.夜現週期性

微絲蚴在人體外周血液中出現的夜多晝少現象。

45.疫水

疫水是指被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蟲所汙染的,具有傳染性的水源。

46.幹線型纖維化:

嚴重感染的慢性期血吸蟲病人,其硬化的肝表面有粗大的結節,切面可見門靜脈分支廣泛纖維化,周圍出現白色纖維束從不同角度插入肝內

47.中絛期:

絛蟲在中間宿主體內發育的階段

48.棘球蚴砂:

細粒棘球絛蟲的原頭蚴、生髮囊和子囊可從胚層上脫落,懸浮在囊液中,成為囊砂或棘球蚴砂。

50.生物性傳播

病原體在節肢動物體內經歷發育或繁殖地階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傳播中不可缺少的過程。

51.機械性傳播

醫學節肢動物對病原體僅起攜帶、運輸的作用,機械地從一個宿主傳給另一個宿主,病原體可以附在節肢動物地體表、口器或通過消化道散播,但其形態特徵不發生變化。

52.蟲媒病

蟲媒病:由節肢動物經生物性方式傳播的疾病。這是節肢動物對人體最為嚴重的危害。

53.全變態

昆蟲在個體發育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地叫完全變態。

54.不全變態

昆蟲發育過程不需要經歷蛹期。

問答題(答題要點)

1.簡述寄生蟲生活史的型別。

答:直接型:不需中間宿主;間接型:需中間宿主

2.簡述寄生蟲病的防治原則。

答: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

3.寄生蟲危害宿主的方式有哪些?

奪取營養和影響營養的吸收;機械性損害;毒素作用;免疫病理損害

4.舉例說明寄生蟲病流行的特點。

地方性;季節性;自然疫源性

5.舉例說明寄生蟲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

6.簡述瘧疾發作的臨床表現和原因。

瘧疾發作的典型表現是週期性的寒戰、高熱和汗出熱退,發作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瘧原蟲紅內期裂殖體的增殖。

7.根據日本血吸蟲生活史過程,簡述其致病蟲期對人體的損害及後果。

生活史過程:見第六版教材

致病蟲期及損害為:

(1)尾蚴:尾蚴鑽入宿主面板時可引起尾蚴性皮炎,發病機制中既有Ⅰ型超敏反應也有Ⅳ型超敏反應。

(2)童蟲: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可造成一過性的血管炎,與童蟲機械性損害和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超敏反應有關。

(3)成蟲:成蟲寄生於血管引起靜脈內膜炎,屬Ⅲ型超敏反應。

(4)蟲卵:是主要的致病因子。蟲卵沉積在肝、腸等組織中形成肉芽腫(Ⅳ型超敏反應),不斷破壞組織結構,引起慢性血吸蟲病。

8.簡述寄生蟲免疫逃避的機制。

(1)解剖部位的隔離,如寄生在巨噬細胞內的弓形蟲,可在胞內形成納蟲空泡,從而逃避細胞內溶酶體酶的殺傷作用;

(2)表面抗原的改變,包括抗原變異、分子模擬與偽裝和表膜的脫落與更新,如錐蟲表面的糖蛋白可不斷更新,從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擊;

(3)抑制宿主的免疫應答,有些寄生蟲感染可通過各種方式誘導宿主產生免疫抑制,如血吸蟲感染可通過抑制性T細胞的啟用產生免疫抑制。

9.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可有效預防哪些寄生蟲的感染?

(1)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魚、蝦、蟹或肉製品等可預防肺吸蟲、肝吸蟲、豬帶絛蟲、牛帶絛蟲、曼氏迭宮絛蟲、旋毛蟲、弓形蟲的感染

(2)不食用未洗淨的蔬菜、瓜果可預防蛔蟲、鞭蟲、蟯蟲、薑片吸蟲和溶組織內阿米巴的感染。

(3)不飲用生水可預防薑片吸蟲、肝片形吸蟲、曼什迭宮絛蟲、藍氏賈第鞭毛蟲等的感染

10.我國西北某牧區疑有包蟲病流行,請結合寄生蟲病的流行環節制定相應的防治策略。

(1)控制、減少傳染源:定期為家犬、牧犬驅蟲;

(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檢疫,及時處理病畜內臟;

(3)保護易感者:加強健康教育和個人防護,避免感染。

11.某幼兒園有蟯蟲病流行,請根據寄生蟲病流行的環節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1)控制傳染源:有計劃地進行普查普治;

(2)切斷傳播途徑:搞好環境衛生,衣被、玩具、食具常消毒;

(3)保護易感者:教育兒童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

12.哪些寄生蟲感染可引起肝脾腫大?致病機制如何?

(1)杜氏利什曼原蟲:由肝脾內的巨噬細胞增生引起的;

(1)瘧原蟲:脾充血及單核吞噬細胞增生導致脾腫大,繼而伴有肝腫大;

(3)血吸蟲:蟲卵在肝臟血管中沉積,形成肉芽腫,堵塞血管,導致門脈高壓,出現肝脾腫大。

13.舉例簡述節肢動物傳播疾病的方式。

(1)機械性傳播:如蠅傳播某些蠕蟲病;

(2)生物性傳播:包括

①發育式,如絲蟲幼蟲在蚊體內的發育;

②繁殖式,如鼠疫桿菌在蚤體內;

③發育繁殖式,如瘧原蟲在蚊體內的育和繁殖;

④經卵傳遞式,如登革熱病毒可經卵傳遞。

14.簡述病媒節肢動物的判斷依據。

(1)生物學證據:與人關係密切,是當地的優勢種群,有足夠長的壽命;

(2)流行病學證據:病媒節肢動物的地理分佈、季節消長與蟲媒病的流行地區和流行季節基本一致;

(3)病原學證據:包括實驗室感染和自然感染兩方面的證據。

15.搞好環境衛生主要可預防哪些寄生蟲病的發生?

(1)預防某些蟲媒病的發生,如:絲蟲病、瘧疾、登革熱、鼠疫等;

(2)預防某些腸道寄生蟲病的發生,如:蛔蟲病、鞭蟲病、蟯蟲病、阿米巴痢疾、和膜殼絛蟲病等。

16.哪些寄生蟲病廣泛分佈於全國?如何傳播?

瘧疾、血吸蟲病、鉤蟲病等重要寄生蟲病主要流行於華東、華南及長江流域,細粒棘球蚴病(包蟲病)、絛蟲病、黑熱病等則主要流行於幅員遼闊的西北各省,食源性寄生蟲病如旋毛蟲病、豬囊尾蚴病、肝吸蟲病、肺吸蟲病和廣州管圓線蟲病也因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有發生。食源性寄生蟲病為經口感染;存在於土壤中的鉤蟲或糞類圓線蟲絲狀物以及存在於水中的血吸蟲尾蚴,當與人體面板接觸後可接侵入人體,為經面板感染;瘧原蟲的子孢子和絲蟲的感染期幼蟲通過蚊蟲的叮咬,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通過昆蟲白蛉的叮咬進入人體。此類蟲媒病為經媒介昆蟲傳播;陰道毛滴蟲、齒齦內阿米巴、疥蟎等可分別通過性交、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觸,或通過洗浴具、衣服、被褥等間接接觸而感染;經胎盤(如弓形蟲)、輸血(如瘧原蟲)及自體感染(如豬囊尾蚴、微小膜殼絛蟲)等其他傳播方式。

17.簡述滴蟲性陰道炎的發病機制。

滴蟲性陰道炎的發病與陰道內環境密切相關,健康女性的陰道記憶體在有乳酸桿菌,能酵解上皮細胞內糖原產生乳酸,使陰道內保持種酸性環境(pH=3.8~4.4),可抑制其他細菌的生長繁殖,稱陰道自淨作用。滴蟲寄生後,可阻礙乳酸桿菌的酵解作用,使陰道內pH-轉變為中性或鹼性,有利於細菌的繁殖,從而引起陰道炎。

18.蠅的哪些形態和生活習性與其傳播疾病有關?

(1)舐吸式口器,全身有鬃毛;

(2)爪墊分泌的粘液等,使成蠅可粘附(攜帶)大量的病原體;

(3)蠅多孳生於有機物,嗜食香甜食品和腐爛食品、動物的分泌物、排洩物等;

(4)且有邊食、邊吐、邊排洩的習性。

19.簡述土源性線蟲在人群中感染比較普遍的原因。

(1)土源性線蟲生活史簡單,不需要中間宿主;

(2)土源性線蟲產卵量大;

(3)蟲卵卵殼厚,對外界理化因素抵抗性強;

(4)用未處理糞便施肥和人們不良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