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資格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衛生資格/列表

衛生資格婦產科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總結

為適應我國人事制度的改革,由人事部與衛生部共同組織實施了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提供了衛生資格婦產科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更多內容盡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衛生資格婦產科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總結

妊娠分期

1. 妊娠分期:妊娠12週末以前稱早期妊娠,第13—27週末稱為中期妊娠,第28周稱為晚期妊娠。

2. 早期妊娠:

(1)病史:停經(月經過期7天、停經5周)、早孕反應(停經6周左右出現晨起噁心、嘔吐、偏食等)、尿頻;

(2)臨床變現:乳房增大,著色,蒙氏結節;婦科檢查:子宮黑加徵(子宮增大,子宮峽部極軟,體頸似不相連。)。

(3)輔助檢查:

妊娠試驗:血或尿HCG(+);

B超見圓形妊娠環、見胎心搏動、胎動(最快速準確);

宮頸黏液塗片見成行排列的橢圓體;

肌注黃體酮停藥後7日仍未出現陰道流血;

基礎體溫測定:具有雙相型體溫的婦女停經後高溫相持續18天不見下降。

3. 中晚期妊娠:

(1) 病史:早孕經過、腹部增大、自覺胎動。

(2)臨床表現:

子宮增大

滿12周

3個月末

宮底高度:恥骨聯合上2—3橫指

16

4

臍恥之間

20

5

臍下1橫指

24

6

臍上1橫指

28

7

臍上3橫指

32

8

臍與劍突之間

36

9

劍突下2橫指

40

10

臍與劍突之間或略高

胎動(FM):胎兒在子宮內衝擊子宮壁的活動。18—20周開始自覺有胎動,

約3—5次/分。

胎心音:18—20周可聽到,120—160次/分。24周前多在臍下正中或稍偏左右聽到,24周後多在胎背聽得最清楚。

胎體:四部觸診法。

4.胎勢:胎頭俯屈, 頦部貼近胸膛,脊柱略前彎,四肢屈曲交叉彎曲於胸腹部前方。

5.胎產式:胎兒身體縱軸與母體身體縱軸之間的關係。有縱和橫產式。

6.胎先露:最先進入骨盆入口的.胎兒部分。有頭、臀、肩先露。

7.胎方位:胎兒先露部指示點與母體骨盆的關係,簡稱胎位。正常的胎位有:枕左前(LOA)和枕右前(ROA)。

  妊娠期管理

1.產前檢查從確診早孕開始,28周前4周檢查一次,28周後2週一次,36周後一週一次。

2.圍生期:從妊娠滿28周(即胎兒體重≥1000g或身長≥35cm)至產後1周。

3.孕產史:GPA:孕、產、流。eg:G1P0A0;G3P1A1。

4.預產期推算:

計算:預產期EDC=末次月經LMP第1日起,月份加3或減9,日期加7。陰曆日期加15。

依據:早孕反應日期、胎動開始時間、宮底高度、LMP、HCG(+)時間。

1. 身體評估:

(1) 全身檢查:一般情況,身高、體重、乳房發育、血壓(與基礎Bp比,不應超過30/15mmHg)、有無水腫。

(2) 產科檢查:內容包括腹部檢查、骨盆檢查、陰道檢查、肛診和繪製妊娠圖。

①腹部檢查:排尿後仰臥,頭稍抬高,露出腹部,雙腿略屈曲分開,放鬆腹肌。

A.視診:腹形、大小,有無妊娠紋、手術疤痕和水腫。

B.觸診:

S1:雙手置於子宮底部,瞭解子宮外形並摸清子宮底高度,判斷胎兒底部部分;

S2:於腹部兩側,辨別胎背及四肢的位置;

S3:於恥骨聯合上方,進一步查清胎先露;

S4:兩手分別置於胎先露部得兩側,判斷胎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入盆程度。

C.聽診:胎心音,枕先露在臍下方左或右側,臀—在臍上方左或右側,肩—在臍部下方。

②骨盆測量:

骨盆外測量:

髂棘間徑IS

伸腿仰臥位

23—26cm

髂嵴間徑IC

伸腿仰臥位

25—28cm

間接推測骨盆入口橫徑的長度

骶恥外徑EC

左側臥位

18—20cm

間接推測骨盆入口前後徑長短,是最重要的徑線

坐骨結節間徑TO

仰臥,兩腿屈曲

8.5—9.5cm

測量兩坐骨結節內側緣之間的距離

恥骨弓角度

90°

骨盆內測量:

對角徑DC(骶恥內徑)

12.5—13cm

入盆口前後徑(11cm)

坐骨棘間徑

約10cm

推斷中骨盆平面的橫徑

坐骨切跡寬度

3橫指(5—5.5cm)

中骨盆前後矢狀徑

③肛診:瞭解胎先露部、骶骨前面彎曲度、坐骨棘及坐骨切跡寬度以及骶骨關節活動度。

5.症狀護理

(1) 噁心、嘔吐:起床時先吃餅乾,宜慢;少量多餐,避免空腹;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炸或引起不舒服氣味的食物。

(2) 水腫:左側臥位,下肢稍墊高,避免久坐或久站,適當限鹽。

6.健康教育:

(1)異常症狀的判斷:陰道流血、妊娠3個月後仍嘔吐、寒戰發熱、腹痛、頭暈眼花、液體自陰道流出、胎動計數減少等,應立即就診;

(2)孕期自我監護:胎心音及胎動計數。囑早中晚各數1小時胎動不應<3次/h,12h內累計數不<10次。

 影響分娩的因素

1. 分娩:妊娠滿28周及以後的胎兒及其附屬物,從臨產發動至從母體全部娩出的過程。早產:妊娠滿28周至不滿37足周(196日-258日)間分娩。

2. 影響分娩的四因素有:產力、產道、胎兒及待產婦的精神心理因素。

3. 產力包括子宮收縮力(宮縮)、腹肌及膈肌收縮力和肛提肌收縮力。

4. 骨產道:

(1) 骨盆入口平面(橢圓形,4條徑線。直立時與地面的夾角稱骨盆傾斜度,60°)

入庫前後徑:真結合徑,約11cm。

(2) 中骨盆平面(縱橢圓形,2條徑線)

中骨盆橫徑:坐骨棘間徑,約10cm。

(3) 骨盆出口平面(兩三角形)

出口橫徑:坐骨結節間徑,約9cm。

(4) 骨盆軸:連線骨盆各假象平面中點的曲線,上段向下向後,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1. 軟產道:由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組成的彎曲管道。

胎兒:胎頭顱骨構成(頂、額、顳骨各2塊和枕骨1塊);胎頭徑線(雙頂徑,最大橫徑,約9.3cm。枕額徑,又稱前後徑,約11.3cm,以此徑銜接。枕下前囟徑,小斜徑,約9.3cm,最小的前後徑線,俯屈後以此徑通過產道。

  妊娠期營養

熱量:碳水化合物佔60—65%,脂肪佔20—25%,蛋白質佔15%。

蛋白質:早期增加5g/d,中期10g/d,晚期15g/d。

礦物質:補鐵、鈣和磷。

維生素:孕前和孕早期3個月需補充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600ug/d。

  正常分娩婦女的護理

1. 分娩機制: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仰伸、復位及外旋轉胎兒娩出。

2. 先兆臨產標誌:不規律宮縮;孕婦輕鬆感;見紅(最可靠的徵象)。

3. 臨產診斷:標誌為有規律且逐漸增強的子宮收縮,持續30秒以上,間歇5-6分鐘,同時伴隨進行性子宮頸管消失、宮頸口擴張和胎先露下降。

4. 產程分期:總產程即分娩全過程,是指從開始出現規律宮縮至胎兒胎盤完全娩出。

第一產程(宮頸擴張期):從出現規律宮縮到宮口開全。 11-12h;8h。

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從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1-2h;<1h。

第三產程(胎盤娩出期):<30分鐘。

5. 第一產程:

(1)臨床表現:

A.規律宮縮:開始時,持續30s,間隔5-6分;然後持續50-60s,間隔2-3分;近開全時,持續1分以上,間隔僅1-2分。

B.宮口擴張:分為潛伏期和活躍期。

潛伏期指從出現規律宮縮到宮口擴張3cm止。平均1cm/2-3h,8h,>16h為潛伏期延長。活躍期又分加速期、最大加速期和減速期。

是指宮口擴張3cm到10cm止。4h,>8h為活躍期延長。

加速期:宮口擴張3-4cm,1.5h;最大加速期:4-9cm,2h;減速期:9-10cm,30min。

C.胎頭下降:決定是否經陰道分娩。下降程度以顱骨最低點與坐骨棘平面的關係為標誌。相平時,以0表示;上1cm時,以-1表示;下1cm時,以+1表示。

D.胎膜破裂:破膜多發生在宮口近開全時。

E.疼痛。

(2)護理措施:

①產程監測:生命體徵、宮縮、胎心音、宮口擴張及胎先露下降程度、破膜及羊水性質。

a.每4-6h監測Bp一次;

b.宮縮時肛門檢查:瞭解宮頸厚薄,軟硬程度及宮口擴張程度,是否破膜,骨盆腔大小,確定胎位並判斷胎頭下降程度,繪製產程圖。

c.陰道檢查:確定胎位及宮口擴張程度,決定分娩方式。

d.胎心監測:胎心聽診器潛伏期於宮縮間隔時每1-2h測一次,活躍期15-30分聽一次。

e.破膜及羊水監測:一旦破膜,囑產婦絕對臥床,左側臥位;立即聽胎心,ph試紙測定是否為羊水(弱鹼性),觀察羊水顏色、性狀和量,記錄時間。

②一般護理:

a.提供良好的環境:安靜無噪音;

b.鼓勵進高熱量飲食;

c.休息與活動:若未破膜、宮縮不強時,鼓勵在室內適當活動;若宮口擴張5cm以上,應左側臥位休息;

d.排尿與排便:鼓勵每2-4h排尿一次,必要時導尿;初產婦宮口擴張<4cm、經產婦<2cm時應行溫肥皂水灌腸;灌腸禁忌症:胎膜早破、陰道流血、胎頭未銜接、胎位異常、有剖宮產史、宮縮過強、重度妊高症及患嚴重心臟病者。

e.緩解疼痛:鼓勵描述感受,轉移注意力,深呼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