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醫師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執業醫師/列表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診斷學基礎考點歸納

《診斷學基礎》是闡述疾病診斷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醫學課程,是聯絡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樑課程,其基本原則適用於所有臨床學科。接下來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了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診斷學基礎考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診斷學基礎考點歸納

 疼痛

一、頭痛

頭痛通常是指頭顱內、外各種性質的疼痛。

頭痛的特點

(1)頭痛發生的緩急:急起的頭痛,特別是第一次發生的劇烈頭痛,原因常為器質性,可見於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經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腦血管疾病、牙原性頭痛等。急性頭痛伴有意識障礙與嘔吐者,青壯年應注意蛛網膜下腔出血;老年人多注意腦出血。慢性頭痛進行性加劇並伴有顱內壓增高症狀者,常見於顱內佔位性病變;不伴顱內高壓症的慢性頭痛,以肌收縮性頭痛與鼻原性頭痛為多見。慢性複發性頭痛是偏頭痛的特徵之一。

(2)頭痛的部位:顱內或全身急性感染所致的頭痛多為全頭痛,呈彌散性,較少放射,隨感染的緩解而好轉。伴頸部劇烈疼痛和腦膜刺激徵見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一側性頭痛見於偏頭痛、叢集性頭痛與腦神經痛。顱外病變(眼、鼻、耳、牙原性頭痛)為淺在性頭痛,位於刺激點或受累神經分佈的區域內。顱內病變如腦炎、腦膜炎、腦膿腫、腦腫瘤等引起的頭痛常較彌散與深在,其部位不一定與病變部位相符合,但疼痛多向病灶側的外面放射。

(3)頭痛的性質:血管性頭痛多為脹痛、搏動性痛。腦神經痛多為電擊樣、燒灼樣或刺痛性質。肌收縮性頭痛多為重壓感、緊箍感。顱內高壓性頭痛多屬深在性,呈脹痛、鑽痛、牽拉痛、轉動性痛等。神經官能性頭痛性質不一、部位不定,或瀰漫全頭部。

(4)頭痛的程度:頭痛的程度和病情輕重之間通常無平行的關係,而可能與患者對痛覺的敏感性有關。一般以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腦膜刺激所致的頭痛最為劇烈。有時神經官能性頭痛也可相當劇烈。眼原性、鼻原性、牙原性頭痛多為中度。腦腫瘤的頭痛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可能為輕度或中度。

(5)頭痛發生時間與規律:顱內佔位性病變所致頭痛常在晨間加劇,與睡眠後顱內壓相對增高有關。高血壓性頭痛也常於晨間較劇,其後逐漸減輕。由於睡眠中鼻竇內膿液積蓄,副鼻竇炎可出現有規律的晨間頭痛。叢集性頭痛往往於夜間發作。眼原性頭痛在長時間閱讀後發生。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持續數秒至1~2min,驟發驟止。偏頭痛的特點是頭痛呈週期性反覆發作,多於上午發生,持續數小時至1~2日。腦腫瘤所致頭痛通常為慢性進行性,早期可有或長或短的緩解期。腦外傷性頭痛有明顯的發病日期。神經官能性頭痛以病程長、明顯的波動性與易變性為特點。

(6)激發、加重或緩解頭痛的因素:對提示診斷常有幫助。如搖頭、咳嗽、打噴嚏、用力排便等使顱內壓增高的動作,常使腦腫瘤與腦膜炎的頭痛加劇。神經官能性頭痛因精神緊張、焦慮、失眠等誘發或加重。叢集性頭痛因取直立位而減輕;腰椎穿刺後的'頭痛則因直立位而加重。頸肌急性炎症時的頭痛因頸部運動而加重;而與職業有關的頸肌過度緊張所致頭痛則在頸部活動後減輕。組胺試驗可誘發叢集性頭痛;而麥角胺可使偏頭痛緩解。

頭痛的伴隨症狀

(1)伴體溫升高:體溫升高與頭痛同時出現者,常為急性感染、中暑等;急性頭痛後出現體溫升高,可見於腦出血、某些急性中毒、顱腦外傷等。

(2)伴劇烈嘔吐:常見於顱內高壓症,如腦膜炎、腦炎、腦瘤等;偏頭痛在嘔吐後頭痛明顯減輕。

(3)伴劇烈眩暈:見於小腦腫瘤、小腦腦橋角腫瘤、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基底型偏頭痛等。

(4)伴神經精神症狀:急性頭痛可見於顱內急性感染、蛛網膜下腔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慢性進行性頭痛須注意腦腫瘤。慢性進行性頭痛如突然加劇,神志逐漸模糊,提示有發生腦疝的危險。

(5)伴視力障礙:多為眼原性(如青光眼)和某些腦腫瘤。短暫的視力減退可見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發作或偏頭痛發作開始之時,偏頭痛發作開始時可有閃光、暗點、偏盲等先兆。

(6)伴癲癇發作:可見於腦血管畸形、腦寄生蟲囊腫、腦腫瘤等。

(7)伴神經官能症症狀:見於神經官能性頭痛。

二、胸痛

胸痛主要由於胸部(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有時腹腔疾病也可引起胸痛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常位於胸骨後或心前區或劍突下。

三、腹痛

腹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症狀之一。系由腹部或腹外器官疾病所引起,可為急性或慢性。

腹痛的部位: 腹痛的部位常為病變的部位。如胃痛位於中上腹部;肝膽疾患疼痛位於右上腹;闌尾炎疼痛常位於McBurney點;小腸絞痛位於臍周;急性盆腔炎症、結腸絞痛常位於下腹部;膀胱痛位於恥骨上部。但某些疾病如早期急性闌尾炎、肺炎球菌肺炎、心肌梗死等則不盡然。也有疼痛可為廣泛性與不定位性,如結核性腹膜炎、腹膜轉移癌、腹膜粘連、血卟啉病、結締組織病所致的腹痛。

腹痛的性質與程度: 消化性潰瘍常呈週期性、節律性中上腹刺痛或灼痛,如突然呈劇烈的刀割樣、燒灼樣持續性疼痛,可能系併發急性穿孔;膽絞痛、腎絞痛、腸絞痛也相當劇烈,病人常呻吟不已、輾轉不安;劍突下鑽頂樣痛是膽道蛔蟲梗阻的特徵;持續性廣泛性劇烈腹痛見於急性瀰漫性腹膜炎;脊髓癆胃腸危象表現為電擊樣劇烈絞痛;肝癌疼痛多呈進行性加劇;腸寄生蟲病多呈發作性隱痛或絞痛;結腸病變常呈陣發性痙攣性痛,排便後常緩解;直腸病變常伴裡急後重;慢性肝炎因包膜牽張常表現為肝區脹痛;幽門梗阻時上腹痛於嘔吐後減輕或緩解。

發熱

概念:若致熱原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或體溫調節中樞本身功能紊亂等原因,導致體溫超出正常範圍則稱為發熱。

發熱的臨床分度:

低熱: 37.4~38℃;

中等度熱: 38.1~39℃;

高熱: 39.1~41℃;

超高熱: 41℃以上。

超高熱: 4l℃以上。

超高熱: 4l℃以上。

發熱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臨床表現為畏寒或寒戰、面板蒼白並乾燥無汗、疲乏不適、肌肉痛等症狀

2 高熱持續期:臨床表現為面板潮紅而灼熱,呼吸加快、加強,心率加快,可有出汗

3.體溫下降期。

熱型:

(1)稽留熱:體溫持續於39~40℃左右,達數日或數週,24h波動範圍不超過1℃。見於肺炎球菌肺炎、傷寒、斑疹傷寒等的發熱極期。

(2)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但波動幅度大,24h內體溫差達2℃以上,最低時一般仍高於正常水平(如最低時低於正常水平則稱為消耗熱)。可見於敗血症、風溼熱、重症肺結核、化膿性疾患等。

(3)間歇熱:高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體溫波動幅度可達數度,無熱期[間歇期)持續1日乃至數日,反覆發作。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溼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等。

(5)迴歸熱:體溫驟升至39℃以上,持續數日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日,即有規律地交替一次。見於迴歸熱、霍奇金病、週期熱等。

(6)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達39℃或以上,數天後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數天後再逐漸升高,如此反覆多次。常見於布魯斯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