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戲劇

當前位置 /首頁/文藝/影視戲劇/列表

中國傳統木偶戲的種類

清代乾隆年間,是中國傳統木偶的繁榮時期。各地方木偶戲的種類繁多,與地方戲曲相結合,通常有提線木偶、布袋木偶、杖頭木偶均曾盛行於揚江南地區。今天跟大家共同分享一下這門中國傳統藝術表演的精髓。

中國傳統木偶戲的種類

  杖頭木偶

遍佈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杆(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杆(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杆或“託偶”,依手杆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杆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杆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杆,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製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杆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侷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料-樹脂),手杆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

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近年來,木偶舞臺演出區域擴充套件,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佔據整個舞臺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讚。

  鐵枝木偶

流傳於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偶高1到1.5尺,彩塑泥頭,桐木軀幹,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於偶後操縱,形象規整,結構獨特。近年來,又加高了偶身,調整扦位,使其出現了新的轉機。

  布袋木偶

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餘,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制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籤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藉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列舉。

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藥發傀儡”顯現,但流佈、影響甚微。“肉傀儡”雖流佈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

民間藝術在現代浪潮的城市中漸漸退到了邊緣。在滿城霓虹燈光下,很難再見到往日走街串巷的街頭藝人。近年來,人們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這些珍貴的傳統藝術被現代音樂家們重新打造,帶來了很多全新的文化元素。我們逐漸瞭解到,很多世界經典故事被小小的木偶演繹成了家喻戶曉。傳統的木偶工藝也在匠人們的探索中,以更優良的做工逐漸超越了西方國家的動漫技術。他們面部表情更生動,服裝更華麗,逼真美觀有立體感。

TAG標籤:木偶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