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

當前位置 /首頁/升學畢業/會考/列表

2016會考語文古詩文《論語》的解讀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關於語文古詩文《論語》的解讀,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2016會考語文古詩文《論語》的解讀

  綜述

《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較為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此11篇,從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博學篤志)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及人生的感悟(子在川上曰)等多個方面反應了孔子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 《論語·學而》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劃的事不盡心盡力嗎?和朋友交往不誠心誠意嗎?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有沒有時時溫習、實踐呢?”

  [成語] 三省吾身

  [評析]

  孔子認為:君子需嚴於律己。

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端正自己

本身,嚴於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麼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治國除了行為端莊之外,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係,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他還總結了歷代聖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堯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成語]

  [評析]

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祕中曾講說,這幾句的話的另一種意思:”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在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

  溫故而知新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藉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成語]

  [評析]

孔子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成語]

  [評析]

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賢哉,回也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出自] 《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成語]

  [評析]

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裡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