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

當前位置 /首頁/升學畢業/大學聯考/列表

2022大學聯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釋義(附習題)

在各領域中,許多人都需要跟試題打交道,試題可以幫助參考者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你知道什麼樣的試題才是好試題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聯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釋義附習題試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2大學聯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釋義(附習題)

大學聯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釋義附習題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3)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4)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5)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7)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勸學》)()

(9)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何”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是誠何心哉(《齊桓晉文之事》)()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4)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5)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乎”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壯士!能復飲乎(《鴻門宴》)()

(2)鬱乎蒼蒼(《赤壁賦》)()

(3)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4)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5)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6)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7)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並序》)()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乃”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2)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信陵君竊符救趙》)()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5)蒙衝鬥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

(6)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7)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桓晉文之事》)()

(4)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

(6)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列傳》)()

(8)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9)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莊子》)()

(10)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11)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

(12)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后》)()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且”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2)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並序》)()

(3)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並序》)()

(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5)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燭之武退秦師》)()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若”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

(2)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項脊軒志》)()

(3)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所”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漢書》)()

(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燕王,吾所立(《伶官傳序》)()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為”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齊桓晉文之事》)()

(2)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4)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史記·貨殖列傳序》)()

(5)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焉”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5)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6)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辭並序》)()

(7)吳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記》)()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也”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3)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2)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記》)()

(3)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4)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斧斤以時入山林(《寡人之於國也》)()

(7)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8)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9)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

(10)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1)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12)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因”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3)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4)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5)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張衡傳》)()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7)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於”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2)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3)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遊褒禪山記》)()

(4)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5)不拘於時(《師說》)()

(6)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與”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2)可得聞與(《莊暴見孟子》)()

(3)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廉頗藺相如列傳》)()

(4)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則”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3)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4)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者”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2)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

(3)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報任安書》)()

(4)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5)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

(2)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桓晉文之事》)()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5)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6)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7)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參考答案

而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何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乎答案(1)—① (2)—⑥ (3)—④ (4)—② (5)—③ (6)—⑦ (7)—⑤

乃答案(1)—② (2)—① (3)—⑦ (4)—③ (5)—⑤ (6)—⑥ (7)—④

且答案(1)—③ (2)—⑥ (3)—① (4)—⑤ (5)—② (6)—⑦ (7)—④

若答案(1)—③ (2)—② (3)—①

所答案(1)—⑥ (2)—⑤ (3)—② (4)—③ (5)—④ (6)—①

為答案(1)—⑤ (2)—③ (3)—④ (4)—② (5)—①

焉答案(1)—⑦ (2)—⑥ (3)—⑤ (4)—③ (5)—④ (6)—② (7)—①

也答案(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因答案(1)—⑤ (2)—⑦ (3)—④ (4)—② (5)—③ (6)—① (7)—⑥

於答案(1)—② (2)—③ (3)—① (4)—⑥ (5)—④ (6)—⑤

與答案(1)—⑤ (2)—④ (3)—② (4)—① (5)—③

則答案(1)—④ (2)—① (3)—② (4)—③

者答案(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之答案(1)—⑤ (2)—② (3)—④ (4)—③ (5)—⑦ (6)—⑧ (7)—① (8)—⑥

大學聯考文言虛詞的解答技巧方法

瞭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閱讀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識。綜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從總體來說,著眼於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內容都是課內課外相結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根據2007年新課標考綱的相關表述,常見的虛詞共有以下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其中“因、以、於、則、之、乃、且、而”尤受大學聯考命題人青睞,是歷年大學聯考試卷中的“老面孔”。那麼,除了掌握這18個虛詞的常見用法外,是否有輔助答題的技巧呢?來看梅老師為我們支的高招吧!

一、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麼,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2年大學聯考全國卷第12題的A項: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以”既可作實詞,又可作虛詞,考生要能分清虛實。第一句是李廣根據敵我雙方形勢,認為此時如果帶領百騎倉皇而逃的話,必致匈奴大軍追殺而全體覆沒,故第一句中的“以”為實詞,作“率領、帶領”講,而第二句中的“以”為介詞“把”。顯然,兩者詞性有別,一虛一實,題目要求選擇用法不同的一項,那麼該項即為正確答案無疑。

二、數學代入法

有時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來”數學中的解題方法,在語文答題中加以靈活應用,往往會收到奇效。數學代入法即是一例。請看例子: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過於荊,至江上。 苛政猛於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 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為利矣。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答案:B

A、項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係,“於”相當於“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顯然講不通,事實上第一句中的“於”作“從”講,由此排除該項。D項中,第二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出自蘇洵《六國論》,“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為利矣”中顯然也講不通,可知該項也非正確答案。再看正確項B所涉及的兩句,第二句“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出自課文《屈原列傳》,“因”作“乘機”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剛好符合上下文語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語法切入法

從語法結構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實詞題常用的方法,其實該法對解答文言虛詞題也同樣適用。在解題過程中,當你“苦思冥想無法選”時,不妨從語法角度切入,也許能嚐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如:五千人因銜枚擊之/相如因持璧卻立。考察這兩句語法結構,第一句主語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語是“相如”,進一步考察“銜枚擊之”和“持璧卻立”,兩者都是連動結構,且都作謂語,由此可見,兩者基本語法結構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應相同,此處都可作“於是、就”解。再看:遣使約降於燕/故內惑於鄭袖。首先補出兩句的主語,一為田單,一為懷王。田單是施動者,“降”的物件是燕軍,故第一句中“於”譯為“向”;而第二句中施動者是鄭袖,受動者是懷王,懷王放在前面作主語,從語法結構來看這是一個被動句,所以句中“於”作“被”講。進行這樣的語法分析後,可以看出,兩個“於”顯然不同。

四、語境推斷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虛詞上下文語境完整,語句的整體意義實際上限制了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據具體的上下文來進行判斷。如2006年大學聯考遼寧卷第11題C項:此則京邑之人也/無以,則王乎。第一句上文的語境是“令賢兄子葬父於洛陽”,洛陽即當時的京邑,意思是說“現在你的侄子把他父親葬在洛陽,這說明他是屬於京都人呀”。由此推斷該句中的“則”應為副詞,判斷句子,起強調、確認作用,意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課文《齊桓晉文之事》。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情,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而齊桓公、晉文公是以武力而非仁愛稱霸天下的,與儒家所倡導的“王道”相對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輕輕將話題岔開:“無以,則王乎”,“如果不得不說,那麼還是說說王道的事吧”。此處,“則”為連詞,表假設關係,可譯為“那麼”。綜上,兩個“則”字用法各異,不符合題幹要求,可迅速排除。

五、標誌識別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誌詞,如能記住教材中出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幫助你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於”“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圖”)等。同時識記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意為“用來……的”:“其……,之謂也(乎)”也是一個固定格式,根據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如2002年大學聯考全國卷第16題要求將“其李將軍之謂也”譯成現代漢語,如果能記住這個固定格式的翻譯模式,解答本題就會易如反掌,可譯為“大概是說李將軍的吧”或“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異於俗也/宋何罪之有。兩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標誌,一是古漢語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兩者顯然不同。

綜上所述,在解答虛詞辨析題時,如能輔之以技巧,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當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是要平時的日積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