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

當前位置 /首頁/設計製作/環境設計/列表

淺談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是城市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很多城市都在大搞城市建設,那麼,怎麼樣在做城市建設的時候加強環境保護?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淺談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1、資源的高效利用

歐洲諸國自然條件十分良好,氣候宜人,水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密度也不高,因此人均擁有的資源要比我國要多得多。但是在城市建設和公民消費中卻惜資源如金,從不“大手大腳”。一些現代公共建築的空間處理,建築用材都是從使用宜人出發,不講排場。筆者參觀了幾個星級旅館,大多為多層建築,從大堂到客房,尺度經濟適宜,顯示出空間的高效率。垂直交通的電梯有些為半噸梯,而客房中基本上不設一次性用品。從這些我們都深感他們對資源利用的經濟高效。

另一方面,儘量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如風能、太陽能等,一些建築本身就設定了太陽能利用系統。太陽能吸熱板與帳篷結構相結合,建築造型摩登而有特色。為了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環境,在城市建設中確定建造方案和選擇建築材料時,儘可能利用可再生、可更新的原材料,採用可迴圈使用的產品,以減少材料用量,減少汙染。建築的智慧化和建築的生態化是21世紀建築學的兩大趨勢,他們的探索同樣也是我們所應該做的。?

2、垃圾的綜合處理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使垃圾的數量一再上升,傳統的堆放式處理不再適應這種現實,而且還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和不便。

歐洲各國從法律上、政策上、資金上和技術上均給予垃圾工業以很大的支援,建立了一套垃圾服務體系和網路,比如法國,有關垃圾及環保的`法規將垃圾分為三大類,普通垃圾、特殊工業垃圾和最終狀態垃圾,除特殊工業垃圾因其具有有害於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的成份而需特殊處理外,普通垃圾處理要首先考慮回收和再利用,只有最終狀態的垃圾才是真正的垃圾,也就是“垃圾的垃圾”。一般利用垃圾的形式有三種:①有機垃圾是垃圾中易腐朽的有機質部分,在生物處理中心轉化成農業堆肥;②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材料如玻璃、塑料、紙張和紙箱、廢金屬等,進行處理加工後再利用;③可燃垃圾通過焚燒可以轉化成能源用來發電或是輸入熱電網。在法國,每年由此生產的能源相當於45萬噸石油,巴黎許多地段都是用設在環城地段的垃圾處理場產生的熱量來供暖的。在國家的推動和資金的幫助下,垃圾工業享用最先進的科研成果,並將垃圾經營看作是對礦產和能源的開發,從而給垃圾注入了新的商業價值。

為了方便有效地利用垃圾,鼓勵分類收集垃圾,向市民提供生態垃圾袋,以便分類包裝,街道上的垃圾箱均分類設定,有的一組五個,便於路人等丟棄各種不同的垃圾,就是在賓館客房中的垃圾筒,也按類分倉。從而使城市的垃圾大大減少,節約了自然資源,保護了自然環境。?

3、環境與綠化

有人將綠化比作城市的“綠肺”,這種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城市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沒有“綠肺”,城市就要“缺氧”,氣候環境就要惡化,因此綠化對於環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次考察中看到了歐洲諸國對綠化的關注和投入是非常大的。城市中有成片的樹林,有大塊的草坪,既可給市民提供休閒的場地,也改善了區域的小氣候。在綠化工作中,有很多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鑑。比如,將綠化與城市水系相結合,綠樹碧水,古堡廊橋,在現代化的城市中,勾畫出悠閒而寧靜的畫面。城市中綠化與公交有軌電車相結合的做法也十分可取,電車沒有尾氣汙染,而軌道與綠化可以在道路中共存,美觀方便。城市綠化不拘一格,小塊綠地配以情景雕塑、藝術雕塑和噴泉,點綴著城市的大小廣場,使城市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又生機勃勃。歐洲城市綠化除皇家園林追求規整的構圖、巨集偉的氣勢,一般均不做刻意的雕琢,自然大方,也可以說是返樸歸真吧。城市綠化的細部處理也十分講究,如樹池的處理十分合理,樹下的植草不易成活,但鋪以石塊,不使泥土裸露,保持了環境的清潔。

歐洲各國還非常重視國土綠化,從高速公路兩旁來看,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山上綠樹成蔭,碧草似毯,看不到裸露的土地,空氣清新,環境美觀。如果說歐洲良好的氣候、優美的環境是上帝的青睞,還不如說是歐洲各國政府和國民長期重視綠化和環保的結果。?

4、歷史與保護

大多數的歐洲城市都有悠久的歷史,先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象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慕尼黑、科隆、海得堡、巴黎、維也納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政府和公眾對於歷史建築和街區的保護是十分重視的。政府重視規劃,制定法規,提出各種保護辦法,並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當然,建築是一個文化生態系統,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有其新陳代謝的規律。歐洲各國在歷史建築的保護上多采取動態保護,把開發利用和保護結合起來。比如羅馬、威尼斯將保護與旅遊相結合,又著名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是對古老建築開發性保護的成功之作,不破壞古建築的風貌,而對其進行改造,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博物館。在舊城改造中,有些古老的建築不符合新功能的要求了,而建築本身也沒有完整儲存的價值,如果將建築拆了重建,將影響整個街區的風貌,他們採取了一種筆者稱之為“留皮換骨”的辦法,就是保留傳統建築的外牆,而將內部拆了重建,既滿足了現代的功能要求,又留住了街區的風貌(圖1)。我們在街頭就看到了用鋼架固定的單片傳統建築外牆面,而裡面在重新建造新的內容。對於文物級的古老建築,那是保護的重中之重,既便是斷牆殘壁,也是不能動它的。羅馬街頭不僅可看到古鬥獸場、古水道,還看到片片殘牆、段段殘柱,高大的建築從遺址上跨過,現代火車站與古蹟共存。當我們看到火車站簡潔古樸的形象、粗曠自然的裝修與站前古牆自由地對話,是那麼協調,那麼融洽,我們被羅馬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所震動。

應當看到,歷史文化名城、優秀的傳統建築,在適應當地氣候,維護自然生態平衡,運用當地技術以及體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優點,就其社會作用來看,它反映歷史文化的底蘊,有著強大的凝聚力,促進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歐洲小鎮古老的街坊、教堂,優美的山水、老橋所透析出的民風、民俗正是反映了這一點。馬丘比丘x章指出:“不僅要保護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蹟,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歐洲的一些做法真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TAG標籤:環境保護 城市 淺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