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硬體

當前位置 /首頁/計算機/計算機硬體/列表

延長硬碟壽命十五招

  硬碟長壽祕籍:硬碟維護十五招

延長硬碟壽命十五招

1、保持電腦工作環境清潔

硬碟以帶有超精過濾紙的呼吸孔與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無淨化裝置的室內環境中使用,若在灰塵嚴重的環境下,會被吸附到PCBA的表面、主軸電機的內部以及堵塞呼吸過濾器,因此必須防塵。

還有環境潮溼、電壓不穩定都可能導致硬碟損壞。

2、養成正確關機的習慣

硬碟在工作時突然關閉電源,可能會導致磁頭與碟片猛烈磨擦而損壞硬碟,還會使磁頭不能正確復位而造成硬碟的劃傷。關機時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碟指示燈是否還在閃爍,只有當硬碟指示燈停止閃爍、硬碟結束讀寫後方可關機。

3、正確行動硬碟,注意防震

行動硬碟時最好等待關機十幾秒硬碟完全停轉後再進行。在開機時硬碟高速轉動,輕輕的震動都可能碟片與讀寫頭相互磨擦而產生磁片壞軌或讀寫頭毀損。所以在開機的狀態下,千萬不要行動硬碟或機箱,最好等待關機十幾秒硬碟完全停轉後再移動主機或重新啟動電源,可避免電源因瞬間突波對硬碟造成傷害。在硬碟的安裝、拆卸過程中應多加小心,硬碟移動、運輸時嚴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綿包裝保護一下,儘量減少震動。

注意:硬碟廠商所謂的“抗撞能力或“防震系統等,指在硬碟在未啟動狀態下的防震、抗撞能力,而非開機狀態。

4、使用者不能自行拆開硬碟蓋

此外硬碟的製造和裝配過程是在絕對無塵的環境下進行,切記:一般計算機使用者不能自行拆開硬碟蓋,否則空氣中的灰塵進入硬碟內,高速低飛的磁頭元件旋轉帶動的灰塵或汙物都可能使磁頭或碟片損壞,導致資料丟失,即使仍可繼續使用,硬碟壽命也會大大縮短,甚至會使整塊硬碟報廢。

5、注意防高溫、防潮、防電磁干擾

硬碟的工作狀況與使用壽命與溫度有很大的關係,硬碟使用中溫度以20~25℃為宜,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晶體振盪器的時鐘主頻發生改變,還會造成硬碟電路元件失靈,磁介質也會因熱脹效應而造成記錄錯誤;溫度過低,空氣中的水分會被凝結在積體電路元件上,造成短路。

6、也可用軟體監控硬碟溫度

DTemp是一款監控硬碟溫度的軟體,它能夠實時地向用戶報告硬碟的工作溫度,並允許使用者定製一個溫度的上限值,防止硬碟因溫度過高而出現工作不穩定的狀況。其中,“Check temperature every(1)minutes一項為檢測硬碟溫度的週期,建議大家選擇預設設定(一分鐘一次)。“HDD critical temperature(40)℃一項為設定硬碟的溫度上限值。在這裡需要根據使用者使用硬碟的轉速而定,如果是5400轉的硬碟,建議設定為40℃,7200轉的則可以設為50℃。帶有顏色選擇的“Normal temperature color和“Critical temperature color兩項為硬碟在正常溫度和超出上限值時的不同狀態顯示,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只要醒目即可。可選項“Warning about critical temperature是讓使用者選擇當硬碟超出上限值時是否發出警告?毫無疑問,我們應該選擇“是。“Warning about SMART failure一項是讓使用者選擇當硬碟的“SMART技術發現硬碟存在問題時是否發出警告,這一點對硬碟的安全性很重要,建議選擇“是。

溼度過高時,電子元件表面可能會吸附一層水膜,氧化、腐蝕電子線路,以致接觸不良,甚至短路,還會使磁介質的磁力發生變化,造成資料的讀寫錯誤。溼度過低,容易積累大量的因機器轉動而產生的靜電荷,這些靜電會燒壞CMOS電路,吸附灰塵而損壞磁頭、劃傷磁碟片。機房內的溼度以45~65%為宜。

另外,儘量不要使硬碟靠近強磁場,如音箱、喇叭等,以免硬碟所記錄的資料因磁化而損壞。

7、要定期整理硬碟

定期整理硬碟可以提高速度,如果碎片積累過多不但訪問效率下降,還可能損壞磁軌。但不要經常整理硬碟,這樣也會有損硬碟壽命。

8、注意預防病毒和特洛依木馬程式

硬碟是計算機病毒攻擊的重點目標,應注意利用最新的防毒軟體對病毒進行防範。要定期對硬碟進行防毒,並注意對重要的資料進行保護和經常性的備份。建議平時不要隨便執行來歷不明的應用程式和開啟郵件附件,執行前一定要先查病毒和木馬。

9、正確拿硬碟的方法

在電腦維護應以手抓住硬碟兩側,並避免與其背面的電路板直接接觸,要輕拿輕放,不要磕碰或者與其他堅硬物體相撞;不能用手隨便地觸控硬碟背面的電路板,因為手上可能會有靜電,靜電會傷害到硬碟上的電子元件,導致無法正常執行。還有切勿帶電插拔。

10、讓硬碟智慧休息

讓硬碟智慧地進入“關閉狀態,對硬碟的工作溫度和使用壽命給予很大的幫助,首先進入“我的電腦,用滑鼠左鍵雙擊“控制面板,然後選瘛暗繚垂芾懟保??渲小骯乇沼才獺幣幌畹氖奔瀋柚夢?5分鐘,應用後退出即可。

11、輕易不要低格

不要輕易進行硬碟的低階格式化操作,避免對碟片效能帶來不必要的影響。

12、避免頻繁的高階格式化操作

它同樣對碟片效能帶來影響,在不重新分割槽的情況下,可採用加引數“Q的快速格式化命令。

13、硬碟出現壞道時

硬碟中如出現壞道,即使是一個簇都可能具有擴散的破壞性,在保修期內應儘快找商家和廠家更換或維修,已過保修期則儘可能減少格式化硬碟,減少壞簇的擴散。

14、善用磁碟工具

善用各類磁碟工具,如Norton Utilities、Norton CleanSweep等,定時清理自己的硬碟,可提高系統整體效能。

15、建立RESCUE DISK

使用Norton Utilities工具軟體將硬碟分割槽表、引導記錄以及CMOS資訊儲存到軟盤上,以防萬一。

16、儘量不要使用硬碟壓縮技術

當壓縮卷檔案逐漸增大時,硬碟的讀寫資料大大地減慢了。如果磁碟的容量夠用,沒有必要在使用硬碟壓縮技術。

硬碟不能啟動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如果硬碟不能啟動,則會使你陷於手忙腳亂之中,這裡向你介紹幾種“武器,專門對付硬碟不能啟動的“頑症,你可得小心使用喲,不然,損傷了硬碟,白花花的銀子可就白費了喲!

故障現象一:開機後螢幕顯示:“Device error,然後又顯示:“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說明硬碟不能啟動,用軟盤啟動後,在A:>後鍵入C:,螢幕顯示:“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系統不認硬碟。

故障分析及處理:造成該故障的原因一般是CMOS中的硬碟設定引數丟失或硬碟型別設定錯誤造成的。

進入CMOS,檢查硬碟設定引數是否丟失或硬碟型別設定是否錯誤,如果確是該種故障,只需將硬碟設定引數恢復或修改過來即可,如果忘了硬碟引數不會修改,也可用備份過的CMOS資訊進行恢復,如果你沒有備份CMOS資訊,也別急,有些高檔微機的CMOS設定中有“HDD AUTO DETECTION(硬碟自動檢測)選項,可自動檢測出硬碟型別引數。若無此項,只好開啟機箱,檢視硬碟表面標籤上的硬碟引數,照此修改即可。

故障現象二:開機後,“WAIT提示停留很長時間,最後出現“HDD Controller Failure。

故障分析及處理:造成該故障的原因一般是硬碟線介面接觸不良或接線錯誤。先檢查硬碟電源線與硬碟的連線,再檢查硬碟資料訊號線與多功能卡或硬碟的連線,如果連線鬆動或連線接反都會有上述提示,最好是能找一臺型號相同且使用正常的微機,可以對比線纜的連線,若線纜接反則一目瞭然。

故障現象三:開機後,螢幕上顯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硬碟不能啟動,若從軟盤啟動則認C盤。

故障分析及處理造成該故障的原因一般是硬碟主引導記錄中的分割槽表有錯誤,當指定了多個自舉分割槽(只能有一個自舉分割槽)或病毒佔用了分割槽表時,將有上述提示。

主引導記錄(MBR)位於0磁頭/0柱面/1扇區,由對硬碟分割槽時生成。MBR包括主載入程式、分割槽表和結束標誌55AAH三部分,共佔一個扇區。主載入程式中含有檢查硬碟分割槽表的程式程式碼和出錯資訊、出錯處理等內容。當硬碟啟動時,主載入程式將檢查分割槽表中的自舉標誌。若某個分割槽為可自舉分割槽,則有分割槽標誌80H,否則為00H,系統規定只能有一個分割槽為自舉分割槽,若分割槽表中含有多個自舉標誌時,主載入程式會給出“Invalid partion table的錯誤提示。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用NDD修復,它將檢查分割槽表中的錯誤,若發現錯誤,將會詢問你是否願意修改,你只要不斷地回答YES即可修正錯誤,或者用備份過的分割槽表覆蓋它也行(KV300,NU8.0中的RESCUE都具有備份與恢復分割槽表的功能)。如果是病毒感染了分割槽表,格式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可先用防毒軟體防毒,再用NDD進行修復。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解決,還有一招,就是先用FDISK重新分割槽,但分割槽大小必須和原來的分割槽一樣,這一點尤為重要,分割槽後不要進行高階格式化,然後用NDD進行修復。修復後的硬碟不但能啟動,而且硬碟上的資訊也不會丟失。其實用FDISK分割槽,相當於用正確的分割槽表覆蓋原來的分割槽表。尤其當用軟盤啟動後不認硬碟時,這一招特靈。

故障現象四:開機後自檢完畢,從硬碟啟動時宕機或者螢幕上顯示:“No ROM Basic,System Halted。

故障分析及處理:造成該故障的原因一般是載入程式損壞或被病毒感染,或是分割槽表中無自舉標誌,或是結束標誌55AAH被改寫。從軟盤啟動,執行命令“FDISK/MBR即可。FDISK中包含有主載入程式程式碼和結束標誌55AAH,用上述命令可使FDISK中正確的主載入程式和結束標誌覆蓋硬碟上的主載入程式,這一招對於修復主載入程式和結束標誌55AAH損壞既快又靈。對於分割槽表中無自舉標誌的故障,可用NDD迅速恢復。

故障現象五:開機後螢幕上出現“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或“Missing operating system的提示資訊。

故障分析及處理:造成該故障的原因一般是DOS引導記錄出現錯誤。DOS引導記錄位於邏輯0扇區,是由高階格式化命令FORMAT生成的。主載入程式在檢查分割槽表正確之後,根據分割槽表中指出的DOS分割槽的起始地址,讀DOS引導記錄,若連續讀五次都失敗,則給出“Error loading opearting system的錯誤提示,若能正確讀出DOS引導記錄,主載入程式則會將DOS引導記錄送入記憶體0:7C00h處,然後檢查DOS引導記錄的最後兩個位元組是否為55AAH,若不是這兩個位元組,則給出“Missing operation system的提示。一般情況下用NDD修復即可。若不成功,只好用FORMAT C:/S命令重寫DOS引導記錄,也許你會認為格式化後C盤資料將丟失,其實不必擔心,資料仍然儲存在硬碟上,格式化C盤後可用NU8.0中的UNFORMAT恢復。如果曾經用DOS命令中的MIRROR或NU8.0中的IMAGE程式給硬碟建立過IMAGE映象檔案,硬碟可完全恢復,否則硬碟根目錄下的檔案全部丟失,根目錄下的第一級子目錄名被更名為DIR0、DIR1、DIR2……,但一級子目錄下的檔案及其下級子目錄完好無損,至於根目錄下丟失的檔案,你可用NU8.0中的UNERASE再去恢復即可。

綜上所述,硬碟不能啟動大都是由於硬碟上的主引導記錄、DOS引導記錄、三個系統隱含檔案出現錯誤導致的,因此平時要養成備份主引導記錄、DOS引導記錄的好習慣,關鍵時刻才能解決問題。

計算機硬碟加密的幾種方法

一、修改硬碟分割槽表資訊

硬碟分割槽表資訊對硬碟的啟動至關重要,如果找不到有效的分割槽表,將不能從硬碟啟動或即使從軟盤啟動也找不到硬碟。 通常,第一個分割槽表項的第0子節為80H,表示C盤為活動DOS分割槽,硬碟能否自舉就依*它。若將該位元組改為00H,則不能從硬碟啟動,但從軟盤啟動後,硬碟仍然可以訪問。分割槽表的第4位元組是分割槽型別標誌,第一分割槽的此處通常為06H,表示C盤為活動DOS分割槽,若對第一分割槽的此處進行修改可對硬碟起到一定加密作用。

具體表現在:

1.若將該位元組改為0,則表示該分割槽未使用,當然不能再從C盤啟動了。從軟盤啟動後,原來的C盤不見了,你看到的C盤是原來的D盤,D盤是原來的E盤,依此類推。

2.若將此處位元組改為05H,則不但不能從硬碟啟動,即使從軟盤啟動,硬碟的每個邏輯盤都不可訪問,這樣等於整個硬碟被加密了。另外,硬碟主引導記錄的有效標誌是該扇區的最後兩位元組為55AAH。若將這兩位元組變為0,也可以實現對整個硬碟加鎖而不能被訪問。硬碟分割槽表在物理0柱面0磁頭1扇區,可以用Norton for Win95中的Diskedit直接將該扇區調出並修改後存檔。或者在Debug下用INT 13H的02H子功能將0柱面0磁頭1扇區讀到記憶體,在相應位置進行修改,再用INT 13H的03H子功能寫入0柱面0磁頭1扇區就可以了。

上面的加密處理,對一般使用者來講已足夠了。但對有經驗的使用者,即使硬碟不可訪問,也可以用INT 13H的02H子功能將0柱面0磁頭1扇區讀出,根據經驗將相應位置資料進行修改,可以實現對硬碟解鎖,因為這些位置的資料通常是固定的或有限的幾種情形。另外一種保險但顯得笨拙的方法是將硬碟的分割槽表項備份起來,然後將其全部變為0,這樣別人由於不知道分割槽資訊,就無法對硬碟解鎖和訪問硬碟了。

二、對硬碟啟動加口令

我們知道,在CMOS中可以設定系統口令,使非法使用者無法啟動計算機,當然也就無法使用硬碟了。但這並未真正鎖住硬碟,因為只要將硬碟掛在別的計算機上,硬碟上的資料和軟體仍可使用。要對硬碟啟動加口令,可以首先將硬碟0柱面0磁頭1扇區的主引導記錄和分割槽資訊都儲存在硬碟並不使用的隱含扇區,比如0柱面0磁頭3扇區。然後用Debug重寫一個不超過512位元組的程式(實際上100多位元組足矣)裝載到硬碟0柱面0磁頭1扇區。該程式的功能是執行它時首先需要輸入口令,若口令不對則進入無窮迴圈;若口令正確則讀取硬碟上存有主引導記錄和分割槽資訊的隱含扇區(0柱面0磁頭3扇區),並轉去執行主引導記錄。

在XP硬碟下全新安裝Windows7的方法

注意:此方法說的是安裝windows7單系統的方法,而不是安裝雙系統的方法,如果想安裝Windows XP和Windows7的雙系統,就沒這麼複雜了,可以採用虛擬光碟機的方法或者直接在硬碟下執行setup進行安裝,這裡就不介紹了,這裡介紹的僅僅是安裝單系統的方法!

方法1:Windows XP系統下全新安裝windows7

1、下載windows 7 7057ISO映象(RC或RTM),用虛擬光碟機拷貝至非C盤(如D:7057)

2、把D:7057目錄下的bootmgr和boot目錄(其實只要裡面的和bcd檔案)拷貝到c盤根目錄下,並在C盤根目錄下建個sources資料夾。(XP下不需要取得管理員許可權)

3、把D:7057sources下的複製到C盤剛建的sources資料夾

4、用管理員身份執行cmd,然後輸入c: c: 提示successful(即成功了!)

5、關閉cmd視窗重啟計算機,自動進入安裝介面,選擇安裝語言,同時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和貨幣顯示種類及鍵盤和輸入方式

6、出現“開始安裝介面,(要注意了,不點選“現在安裝)點左下角“修復計算機(repair mycomputer),進入"系統恢復選擇",選擇最後一項"命令提示符"(commandprompt),進入DOS視窗

7、輸入“D:“(不帶引號),開始安裝

8、選擇安裝語言、格式化C盤,就OK了

方法2:Windows XP系統下全新安裝windows7

1、下載windows 7 7057ISO映象(RC或RTM),用虛擬光碟機拷貝至非C盤(如D:7057)

2、複製D:7057資料夾中的Boot、EFI、sources資料夾和bootmgr至C盤根目錄下

3、複製D:7057boot下至C盤根目錄下

第2部需取得管理員許可權

4、管理員身份執行cmd,輸入c: c:並回車(最好複製,中間有空格)

5、重啟系統自動進入安裝介面,點左下角的修復計算機repair my computer)

6、選擇最後一項命令提示符,進入DOS視窗,輸入D:進入安裝介面

7、選擇安裝語言、格式化C盤,就OK了

解釋CMOS路線和硬碟光碟機跳線的設定

跳線(英文Jumper)是控制線路板上電流流動的小開關。它的作用是調整裝置上不同電訊號的通斷關係,並以此調節裝置的工作狀態,如確定主機板電壓、驅動器的主從關係等。跳線基本上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固定在主機板、硬碟等裝置上的,由兩根或兩根以上金屬跳針組成(如圖1;另一部分是跳線帽(如圖2),這是一個可以活動的部件,外層是絕緣塑料,內層是導電材料,可以插在跳線針上面,將兩根跳線針連線起來。

圖1金屬跳針

圖2 跳線帽

當跳線帽扣在兩根跳線針上時是接通狀態,有電流通過,我們稱之為ON;反之不扣上跳線帽時,就說明是斷開的,稱之為OFF。下面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地方有跳線?

小提示:調整跳線非常重要,如果跳錯了,輕則宕機,嚴重的甚至會燒燬整個裝置,所以在調整跳線時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核對跳線名稱、跳線柱編號和通斷關係。

主機板上最常見的跳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隻有兩根針。這種兩針的跳線最簡單,只有兩種狀態,ON或OFF(如圖3)。

圖3 兩針跳線的跳線方法

另一種是三根針,這種三針的跳線可以有三種狀態:1和2之間短接、2和3之間短接(如圖4)和全部開路(如圖5)。

圖4 兩兩短接

圖5 全部開路

一、CMOS跳線

CMOS跳線大都在主機板電池附近。它的設定比較簡單,只有兩種方式:NORMAL和CLEAR CMOS(一般在CMOS跳線附近會有跳線的說明)。當設定為1-2(短接)時,為正常狀態;當設定為2-3(短接)時,為清除CMOS設定,可以用來清除CMOS密碼、開機密碼等(如圖6)。

圖6 CMOS跳線

二、硬碟跳線

一般來說,硬碟出廠時預設的設定是作為主盤,當只安裝一個硬碟時是不需要改動的;但當安裝多個硬碟時,就需要對硬碟跳線重新設定了。硬碟上的跳線比較簡單,其跳線位置多在硬碟後面資料線介面和電源線介面之間(如圖7)。

硬碟跳線

在硬碟表面還有關於跳線設定的說明,以希捷硬碟為例(如圖8),主要有四種設定方式:“Master or Single drive”(表示設定硬碟為主盤或該通道上只單獨連線一個硬碟,即該硬碟獨佔一個IDE通道,這個通道上不能有從盤)、“Drive is Slave”(表示當前硬碟為從盤)、“Master with a non-ATA compatible slave”(表示存在一個主盤,而從盤是不與ATA介面硬碟相容的硬碟,這包括老式的不支援DMA33的硬碟或SCSI介面硬碟)、“Cable Select”(使用資料線選擇硬碟主從,此方式利用經過特殊處理的資料線來設定主盤和從盤,第28根資料線為選擇線,有則為主盤,無則為從盤。真正支援這種功能的資料線,市場很少見到)。

硬碟表面的跳線說明

小提示:硬碟跳線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品牌的硬碟,跳線的設定方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通常我們都可以在硬碟的線路板上、硬碟正面或IDE介面旁邊上找到跳線說明圖示。

三、光碟機跳線

光碟機在出廠後預設被設為從盤。光碟機跳線與硬碟跳線很類似,其跳線位置多在光碟機後面,資料線介面和電源線介面之間。一般只有Master(主盤)、Slave(從盤)、Cable Select(線纜選擇)三種,很少有其他情況,各個品牌的光碟機幾乎都是這樣,相對來說很規範,使得設定比較簡單。通常我們可以在IDE介面上部找到跳線說明圖示(如圖9)。

光碟機跳線說明

小提示:如果光碟機和硬碟共用一根IDE資料線,光碟機跳線通常選擇為Slave,硬碟則設為Master。如果光碟機是獨立連線的IDE線,則可以大大方方地跳成Master。

網咖伺服器RAID 0+1硬碟陣列組建

隨著網咖規模擴大,網咖電腦數量也會相應增加,上網的顧客也隨之增多,伺服器硬碟資料存取的速度將會成為新的瓶頸,很多顧客開始投訴伺服器點播的電影比較卡、遊戲升級速度慢等問題,倘若不採取相關措施,那麼好不容易擴大的經營將毀於一旦。

那麼如何解決硬碟存取速度的瓶頸呢?用多個硬碟組建RAID陣列將是一個較佳的解決方案。然而許多網管由於缺少實際經驗,對於RAID技術只有含糊的概念,所以小編特別編寫了本文,與大家一起分享RAID基礎知識與最常用的RAID 0+1組建例項。

RAID英文全稱為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中文譯為廉價磁碟冗餘陣列。它實質是使用多塊物理硬碟組成一個具有加速、自動備份、資料損毀恢復等功能的邏輯硬碟。

為了滿足不同工作環境的需要,RAID技術分為了以下RAID 0-7計合8種。每種陣列都各自有其自身優點與缺點,例如RAID 1陣列強調磁碟的資料的安全性、RAID 0陣列提高訪問速度、RAID 5陣列兼顧速度與的安全等。下面就來看看常用陣列的具體特點。

常用RAID陣列型別

RAID 0陣列即(Data Stripping)資料分條陣列,其主要的特點是存取的資料都被分割成為條狀(stripped)分佈存放在各個物理磁碟上。這樣處理的優點是可以並行存取,從而獲得雙倍或多倍存取速度。其中最簡單的RAID 0陣列,使用兩塊硬碟提供雙倍傳輸速度,假如陣列卡能支援多塊硬碟組成RAID 0,那麼則可以獲得N倍(N為加入陣列的硬碟數量)傳輸速度。

這種陣列的缺點是資料安全比較脆弱,只要陣列內某一硬碟出現故障,所有的資料將全部丟失。因而,為了在資料脆弱性與速度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實際使用時RAID 0通常只使用兩塊硬碟,獲得雙倍傳輸速度同時穩定性下降一半,用於存放視訊點播檔案、臨時檔案等對安全性要求不高的資料。

RAID 1

RAID 1陣列即(Data Mirror)資料映象陣列,其主要特點在提供了較為優異的資料安全保障。整個陣列至少需要兩塊硬碟組建,在寫入時同時將資料備份至另一塊硬碟,所以即使其中一塊硬碟出現故障而造成資料損壞時,檔案也不會丟失。但是其代價就是的陣列內半數硬碟用於即時映象備份,容量為陣列內硬碟總容量的一半,而且速度沒有任何提升。

為了把RAID 0的快速存取特點與RAID 1資料安全的優點結合起來,人們還設計了RAID 0+1陣列。這種陣列最少需要4個硬碟才能建立。其中兩塊硬碟用來存取資料,兩塊硬碟用於映象資料。用於存放資料兩塊硬碟被劃分為條狀並行存取,這樣可以獲得雙倍資料存取的速度,而另兩個硬碟則即時為條狀並行存取的硬碟製作映象,以確保任意一塊盤出現了故障,也不會導致資料丟失。

由於兼顧到了存取速度和資料的安全,所以這種陣列在網咖、小型企業中使用非常廣泛。

RAID 3和RAID 5

RAID 3和RAID 5都採用了校驗的資料儲存方式,所不同的是RAID 3採用了一塊物理硬碟專門來存放校驗的資料,而存放資料的硬碟卻有好幾個硬碟同時並行工作,不管是每一個硬碟的資料進行修改,校驗的資料硬碟也會同時跟著改動,這就導致了校驗硬碟工作負擔過重,影響資料的儲存效率,而RAID 5剛好相反,它把校驗資料切成塊存放在各個硬碟上這樣就可以解決校驗資料存放的瓶頸。

由於RAID 5的陣列卡價格較為高昂,所以該種陣列目前僅在大型企業中使用,而鮮有被網咖採用。

RAID 0+1實戰

瞭解各種RAID陣列之後,接下來就網咖中常用的RAID 0+1的設定為例子,圖解介紹整個設定過程。

首先要準備四塊硬碟、一臺具有空白PCI卡或PCI-E插槽的電腦(根據RAID卡的介面不同而定)、一塊RAID卡(假如主機板已經集成了RAID卡則不需要)。

安裝RAID卡至主機板,將四塊硬碟連線至RAID卡的資料介面上。開啟電腦,並依說明書進入RAID設定畫面。本例所使用的TRAK100陣列卡,使用“Tab按鍵作為設定熱鍵,所以按“Tab鍵,即可進入RAID設定畫面。

進入RAID設定環境之後,按3鍵選擇“Define Array選項,進入RAID定義視窗。

在RAID定義視窗按下“Enter按鍵,進入RAID編輯視窗,在編輯視窗中可以設定RAID的模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RAID卡為使用者提供的模式均使用儲存模式表達,其中“Stripe條狀儲存存則為RAID 0模式;“Mirror表示RAID 1;而“Mirror/Stripe則表示RAID0+1的模式。使用者可以使用空格鍵切換RAID的模式,這裡選擇 “Mirror/Stripe模式,並把通道中的四個硬碟設定為“Y狀態。設定完成之後按下“Ctrl+Y儲存設定的結果。

需要特別提示的是,使用少於4個硬碟不能設定RAID 0+1的模式,並且不會出現“Mirror/Stripe的選擇模式。

設定的完成後,可以看到硬碟的整個容量達到了80G,這是根據RAID 0+1的功能特點得出的。它的容量為最小硬碟基數的兩倍,由於筆者使用的硬碟中最小的是40G,因此設定完成之後,容量為40G*2,如果使用的是4個80G的硬碟,那麼設定“Mirror/Stripe模式的結果應該是2*80G。

按下“Esc按鍵,退出設定視窗,在彈出的提示對話方塊中輸入“Y表示確定設定,並且重新啟動系統。

重啟系統之後,會顯示RAID的設定結果,其中包含工作模式、陣列總容量大小、還有狀態等。至此,使用者就可以在陣列上分割槽、安裝系統、軟體以及進行其他操作了。對於作業系統而言,整個一個陣列就相當於一個硬碟。

假如某一硬碟出現了故障,那麼只需要找出損毀的硬碟,再在RAID定義視窗中選擇2,Rebuild RAID即可重建陣列。

TAG標籤:硬碟 十五招 壽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