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作文/列表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7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端午節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7篇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

端午節就要到了,每當這個節日來到,插艾蒿,點雄黃、包棕子、戴香包、賽龍舟等各種活動都會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國,想起汨羅江,想起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學家和詩人屈原。

除了屈原,應該還有許多自己的親人在這一天被我們一同懷念。我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無比思念我長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媽,我知道,她也一定會思念我的。

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她對我的哺育和愛卻遠遠超出了血緣的範圍,在她精心呵護和愛撫下,快樂考試吧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憶,尤其是端午節的棕子和香包,更讓我無比懷念我的奶媽那位漂亮健康寬容豁達的年輕女子。

是她在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時候向我敞開了溫暖的懷抱,我在她的懷中貪婪地吸允著、索取著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懷抱中一天天飽滿、長大、變美。

我長大了,要進幼兒園和上學,城裡和鄉下的距離把我拉離了她的懷抱,但是我的心卻無法離開她,因為她把母愛的種子深深種在了我的心裡。於是,週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鄉下的小路和小橋,奶媽家的柴門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圖畫。

那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我在睡夢中就能夠聞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媽讓小舅挽著藍子天不亮就送來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幾里路還溫熱的棕子,裡面的各種豆兒和棗兒把糯米染得紅紅的,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撐得溜圓。

每年的這幾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媽的棕子,我一直到現在都認為奶媽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誰都比不上。裝棕子的藍子上還掛著奶媽親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極了,是用各種絲線纏繞的小棕子的模樣,小巧玲瓏,香氣芬芳,我掛在脖子上在學校向女同學炫耀著,高興著,美著

那感覺讓我每次回憶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時代,回到了奶媽身邊。也有那麼幾次趕上在奶媽家過節,於是,包棕子就成了我最高興的事,儘管我不會包,但是還是象模象樣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邊上,拿著棕葉包著米和豆兒,拿著草捆紮,每到這時候,奶媽都會高興的一邊包著手裡的,一邊教著我,還把我包的棕子也放入鍋裡一起煮,結果可想而知,我的棕子不是找不著,就是裡面成了稀飯,儘管這樣,她也從未責怪過我,還任我用手在盆裡撈來撈去繼續搗亂。

親愛的媽媽,女兒現在仍然不會包棕子,不會纏香包,不是女兒不想學,而是女兒要把媽媽的棕子和香包永遠永遠留在記憶中,那是什麼樣的棕子和香包都無法替代的美的記憶,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過節了,不知道天堂裡有沒有棕子,有沒有香包?女兒在這裡為媽媽送上一份節日禮物,願與您在夢中相會,親手為您剝棕子,戴香包,親口祝您端午節快樂!

欣聞國家已經把端午節和春節、中秋節一起列為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雖然還沒有規定為法定假日,但重視傳統節日的步子已經邁出,我想您聽到這個訊息也一定會高興的,因為您愛這個節日。

由zuowen收集自百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2

端午的味道,是盛開紫羅蘭的芳香,淡而優雅.

端午的味道,是綻放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純潔.

端午的味道,是開放百合花的清香,淡而高雅.

端午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記憶憂新,

臨近端午,就會想到他,他是一位博學才子,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氣質過人.他在戰國時期創下業績.他不光創下業績,還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轉變為個人歌獨立創作的新紀念.他是文壇的一位高手,也是仕途的棄兒.他每次都想一心報國,讓自己的國家像一隻雕聳立於大地上,卻總是遭遇小人的妒忌與報復,是自己的辛苦遲不被採用,最後在自己臨死前創作了一篇,用血和淚寫成的憂國之恩的柔情長詩《離騷》.

詩創作後,他帶著滿臉的憂傷和憤怒來到了江邊看著冰冷的河水,他突然笑了,彷彿是在笑那些小人笑今日的庸君,笑自己的衷心沒有被人發現.他帶著冷笑,縱身一躍跳入這冰冷的河水中,讓他沖洗著自己的身軀.他走了走的淒涼與悲傷,只是他對國家的愛太深了.

他熱愛祖國,堅貞不屈的精神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坦然面對以,死報國,顯出他是多麼地熱愛自己的國家他打意凜然的豪傑氣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深思.

端午的味道,就是屈原,他那忠心耿耿的報國情懷為祖國為人民的安居樂業以幸福做出我顯得努力.端午的味道是有氣魄的,也是有甜味的就像棉花糖一樣甜.

端午節這天,也是遊子回家團聚的日子,大家歡聚一堂其樂融融,品嚐這美味的粽子.今年我的叔叔嬸嬸都回來團聚,共度端午.我們家的粽子都是母親自己親手抱的,母親在廚房裡忙來忙去,我和姐姐在屋裡看書,可我的思緒早就飛遠了,想起了去年我們家的粽子不是母親親手抱的,而是從小攤上買來的,蒸好之後,我滿懷希望,可剛嘗第一口,我想被潑了一瓶水一樣這個粽子一點也不好吃,我嘟囔這,母親用慈祥的眼神望著我,溫柔的說:"吃都吃了,還是下回母親自己做吧!"我急忙叫好眼淚都流出來了.突然聽見母親那清脆的聲音,粽子好了,我的思緒才飛回來,我看著桌子上熱騰騰的粽子,臉上露出了微笑,大家一起坐在飯桌旁,邊吃邊講著端午的來歷與意義.大家都是興高采烈.我看著這樣一桌團圓飯,心裡美滋滋的.

端午的味道,就是遊子們回家團聚的喜悅與幸福那是甜甜的味道.

夏天的味道,是那一簇簇盛開的花團;頑強的生命力,展示了夏天的主旋律,人生的味道,就是一次次磨練的意志與頑強,綻放人生的主旋律,而端午的味道,那是一種種傳統的習俗,是那衷心報國,是那家家戶戶團圓,弘揚了端午的主旋律.

端午的味道,與眾不同.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3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23日,離今天也不遠了。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我來給你講一講吧!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除了有故事,還有習俗。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

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覆鬆。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4

眨眼間端午佳節便到了。對於生長在北京這個現代化都市的我們來說,端午佳節的意義何在,我們或許並不清楚。我們知道的,只是屈原、粽子、龍舟和菖蒲、艾草。但總有些特別的吧。端午節於我來說,它喚醒了我對家鄉的記憶。為什麼呢?因為鴨蛋啊

不久前恰好學了一篇課文,是汪曾祺老先生寫的《端午的鴨蛋》。那時,我的記憶便被勾回了童年那段時光。

我的老家,很巧,也在江蘇,但又沒有那麼巧。我的老家在蘇北的一個很偏的小村子裡。小時候的假期,我都是回老家度過的。不是江南水鄉的粉牆黛瓦,而是爺爺蓋起的老舊磚房,院子裡的菜地,一口井,成群結隊的雞和鴨,門口的大片稻田,田埂上的小路,和屋後的一條河。

家裡人喜歡喝粥,基本上每天早上的早餐都是粥。自己種的米,雖然不香,但令人溫暖。奶奶更是有一門好手藝,做的小菜極香,因此更愛喝粥。在那些醃製的一罈罈白菜、萵筍和野菜中,我最愛的,便是端午佳節前後的鹹鴨蛋。

很小的時候端午節是不放假的,只有暑假回家才能吃到奶奶醃的鹹鴨蛋。那時每天早上早早地聽著公雞打鳴便起了床,看爺爺下田,跟著奶奶準備早飯。

爺爺每天都要下田,但我卻不知道爺爺下田會做些什麼,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春種和秋收。但家裡總有被大編織袋裝起來的、奶奶已經將它退去外殼的稻米。爺爺在田埂上走著,我便跟著,時而蹲下,爺爺用他那蒼老、粗糙卻有力的手,輕撫過那漸漸飽滿的麥穗。現在看來,那似乎是爺爺對於這片養育了幾代人的土地的熱愛。

跟著奶奶準備早飯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學著從院子裡那口井裡面打水,儘管常常弄巧成拙,不僅幫不上忙還會把自己的衣服弄溼了,但我卻依舊喜愛聽那口井已老舊、甚至生鏽的金屬摩擦的聲音,看著那一汩汩清澈的水流湧出。每天必做的工作是去雞窩裡掏雞蛋。我們家養了幾隻雞和鴨,好像每天都會下蛋。剛開始還有點怕那隻皮毛光滑豔麗的公雞和那隻護子心切的鴨子啄我,但後來發現它們似乎認識我是它們的小主人,對我很友好,我便不那麼害怕了。

直到太陽高高的掛在天上,我們才算是完成了清晨的工作,開始吃早飯。我最期待的,便是每天早上吃粥時的那一個我自己獨享的鹹鴨蛋。奶奶從廚房裡拿出一個或秀氣或蠢笨的鹹鴨蛋擺在我面前,爺爺幫我敲開青白色的外殼,露出雪白的蛋清,放在小碗裡。我用筷子輕輕一紮,紅油就能冒出來。奶奶自己醃的鹹鴨蛋,或許不像高郵產的鹹鴨蛋那麼有名,但卻是我最珍惜的美味,最難忘的回憶。

長大後,漸漸的生活變得忙碌起來,回老家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但我卻更懷念我早早起床,忙碌過後享受於一個鹹鴨蛋的日子。年初爺爺奶奶回老家了,所以今年的端午節,我品嚐不到奶奶的手藝,但我卻更加思念那味道。

暑假馬上就要到了,我是否能品嚐到這遲來的端午禮物呢?我不禁開始期待。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5

每當到了端午節之時,平時總愛閒在家中的外祖母竟每天都和鄰居約好上山下鄉去摘棕葉。我很是不解:不就是個端午節嗎,有必要這樣大驚小怪的嗎?曾祖母沒有回答我,只是微笑著摸摸我的頭。幾天後,大人們聊天時我才知道,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本為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現如今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成為了東亞文化圈的可與中秋、清明、重陽等節日相提並論的傳統節日。

兩千年前,屈原捨身取義保留自己清潔正廉的崇高品質;兩千年後,我們用賽龍舟、吃粽子的方式來紀念他。這年的端午,曾祖母教我包粽子。她先讓我把艾葉清洗一遍,然後一張一張地鋪平了放,她呢,就抓了差不多半缸米,用水淘洗起來。都說“人多力量大”,雖然只有我和曾祖母,但我們還是以高效率完成了以上任務。接下來,曾祖母把艾葉一個個地打成卷,在確保底面不會漏的情況下,舀上一把米放入然後再鋪平,最後用幾根細線捆捆綁綁,把包好了米的艾葉的四個角捏得整整齊齊地,於是,一個原味的正宗的生粽子就成型了。由於技術原因,我幫不上什麼忙,於是就股著腮幫子、託著下巴,眼睛睜得大大的,又認認真真地在一旁欣賞曾祖母的“表演”。

曾祖母也不是整天優哉遊哉地,這不,粽子剛剛放入蒸鍋裡,她又給我縫起香包來,說是能保佑我平安,又可以避邪。平時我對這些小玩意兒可沒有什麼興趣,但還是聽話地收下了這個讓我“一見鍾情”的小香包。它是大紅色的,可以隨時攜帶懸掛在身上,稜角分明,正反面分別繡了兩個醒目的“平”“安”,其餘空白處點綴著幾顆粉嫩的愛心。我對它是愛不釋手,成天帶在身上,還時不時地在曾祖母面前晃來晃去,跑過來跑過去。每當這時,曾祖母總是樂呵呵地刮一下我的鼻子,坐在板凳上,手裡搖著扇子,說:“你個臭美的小傢伙,沒有人會和你搶,慢點啊,別摔著。”我心裡總是樂滋滋的。

端午,作為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代表,它不僅警示後人要時刻保持一份清廉正直的心,又讓我們勿忘屈原,將他高尚的品質和操守牢牢地銘記在心。所以,我希望端午節吃粽子和划龍舟的習俗能夠一直傳承下去,發揚下去。

說真的,因為曾祖母,我才結識了屈原,瞭解了端午,吃到了粽子。即使曾祖母已經去世三四年了,但我依然懷念依偎在她懷裡、能夠向她撒嬌的那些快樂的時光。

又是一個艾葉飄香的季節,又是一個草兒長出嫩芽的五月,又是一個端午節的到來。曾祖母,您也在想我嗎?讓我把懷著的對您的思念播種在這個端午節吧,把我想再見到您的夢埋在這片土地吧!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6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

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人歡迎的端午節食。吃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新增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侷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

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飲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7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小時候對端午節的理解,僅僅停留於香噴噴的粽子。而本地的人們,似乎也不大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尤其是我母親,既不懂得端午節的內涵,也不記起在門口插上菖蒲、艾枝避邪,倒從未忘記用一雙巧手為一家人包上幾個肉粽和涼粽。在母親的潛意識裡,她是要用一份心意,撐起一片家人團圓其樂融融的天空。我們稚嫩的心,年年都為粽子的清香和家人團聚的溫馨而陶醉。

漸漸長大,我才知道,端午節其實是為了紀念二千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屈原出生於湖北秭歸,屈原自小就樹立了濟世救民的遠大理想。當他目睹民不聊生的社會景象後,決心救人民於危難之中。於是,屈原乘一葉扁舟,踏著西陵峽的滾滾波濤,走進了自己立志為國的那座聖潔殿堂。然而君主昏聵,佞臣當道,屈原實在迴天乏力。雖然屈原知道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他也決心“吾將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那樣的環境下,屈原難以力挽狂瀾。面對現實,屈原只能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他只能將他的滿腔憂憤訴諸筆端,為後人留下《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後,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許這就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吧。但屈原愛國憂民的胸懷情操,卻隨著端午的習俗千古傳承。他堅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照耀著湘楚大地的巍峨群山,照耀著楚江的驚濤駭浪,也照耀著中華大地,成為後世典範。

如今,粽子的清香分明已沁入心脾,我對自己說,好好享受那一份祥和愜意吧!我在想,假若屈原大夫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屈原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屈原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假若屈原能來到天等,眼見天等政通人和,處處和諧,屈原一定會倍感欣慰,屈原也一定忍不住為天等的發展出謀劃策的。不,假如屈大夫目睹天等人才濟濟,能人雅士共同努力讓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健康穩定,他也下決心不再從政,那麼我們不妨尊重他的意願。假如願意,他能在風景秀麗的龍角小天池邊築屋而棲,於端午朗日,面對一池碧波,盡抒詩興。也或者,他來到巍巍四城嶺中結棚而居,於端午佳節,手提一壺美酒,穿過幽靜的八角林,來到山腳下我的家中做客,用天等辣椒醬蘸著品嚐母親親手精做的肉粽,不時與我舉杯暢飲,那是多麼溫馨的場景呀!

然而,很快的,我發現了自己的可笑:斯人已逝,忠魂渺渺,屈大夫是永遠也回不了繁華的今世了!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避免屈原悲劇再次上演,同時好好過端午佳節,靜靜懷念屈大夫,細細品味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TAG標籤:描寫 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