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作文/列表

關於融合的作文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融合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融合的作文2篇

關於融合的作文1

瞭解中國地理文化的人一定知道,除了中國因地形地勢、不同氣候形成的不同文化區域外,有兩派獨成一家。一是以傳統文化代代流傳繼承終有了的“京派”文化,另一就是集各國之特色並灌以中國之風水終融成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雖與“京派”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集百家之所長,而有了“萬園之園”稱謂的圓明園與外灘“且介亭”之景,然而“海派”所融不僅在於建築、科技,它融合了西方的習慣、秉承“洋務”之風,衣食住行更兼中西之典型,因而上海更具其獨特的魅力,更易於國際接壤。

“海派”熔融而成的文化又不同於有“世界熔爐”之稱的美國,但前後皆在融合中形成自己獨特的一面,並在世界舞臺上立足閃耀。由此可見,融合與國家、城鎮的影響是巨大的,不要驚訝於在越南看見“法語”,也不要異於吳儂軟語與南北之調相差甚遠,因為為他們都是融合的結晶。

融合不僅僅影響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活,它還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入鄉隨俗”。如果你到過美國的麥當勞餐廳,你會發現其中品種與國內大相庭徑。如果你在不同的地方進川菜館點餐,你會發現他們的味道相差甚遠——即使那是同一道菜,亦或他們被熱情的當地人贊為多麼正宗。這些餐點因各地的風俗口味不同而變了味兒,但請記住你永遠不能在清真飯店點到一客豬排。中國人講究團隊合作,而美國人喜歡獨立自主。在中國,一套新房常常要請專業的設計師、裝修工來美化房間,而美國,人們似乎更加熱衷於親手打造一個理想中的新居。

因而對於專業的修理者設計者並不如國內那樣需要,而中國的傢俱市場正在提供越來越去全面的保修保換服務。隨著國際間交流發展的不斷增強,亦有越來越多的國人愛上了DIY,而原料——木板、螺絲、木梢、金屬支架等——需求量增大,相對的,成型的器具需求減少(後者仍然較高)。因此,部分商家學習國外先進企業,提供人們所需要的這些原料,滿足顧客想要DIY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大範圍避免了尋找廢棄材料還不能保證材料安全這類事例的發生。國內經濟發展的方式正一步步與國際接軌,若不能融合國際間的各種因素,就不能適應國際環境的複雜多變,即使一家小小的餐館也不例外。國內的經濟又何嘗不是在向國際的大方向變化著嗎?

唐代,韓愈曾提出“文章合為時而作”,融時代與孔孟傳統儒學之說,更能兼併百家之論;漢代,象的發明讓戰爭縮小到一局棋盤之上,融現實之爭與遊戲之樂,能集眾人之智;更早些時候,孔孟老莊觀山水而有感於人生,融天地萬物之靈於學習、養氣,這才有了中國文學之起源……天下之大家,皆能融其所見所聞與一紙文字,流芳百世。融合又豈僅是此一時,彼一時之說?分明貫穿古今之大體也。

為了統一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科學家們提出了弦理論希望將它們相融,從而解釋微觀世界的劇烈顛簸與眾多粒子的不確定性。然而,融合後的無限可能卻未必是任何一種語言文字、符號公式能細細闡明的。我們要創造更加美麗和諧的`社會,融合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付出不懈努力、無限血汗,希望更多的融合、更深的融合能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明天!

關於融合的作文2

“現代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在1863年寫過一部《20世紀的巴黎》,此書被塵封多年,到了二十世紀末其重孫才將書重新出版。書中描繪了儒勒?凡爾納預言的巴黎,有著許多在十九世紀看來無比詫異的事物,包括傳真機、一個世界性的通訊網路、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樓、燃氣動力汽車以及高速高架列車。這在我看來真是件神奇的事。

我試著去想象凡爾納的時代,那是個科技正蓬勃發展的時代呀!凡爾納在那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裡,將文學與科學融合,成就了他的獨特,體現於他的《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等意義不凡的作品中。

我再試著去剖析,不難找到凡爾納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原因——融合,多麼簡單卻又奇妙的一個詞。

幾千年前,差不多處於同一時代的孔子與蘇格拉底造就了東、西方不同的文明、人格、哲學以及理性。孟子、荀子沿著孔子的腳步建立了東方的道德哲學;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跟隨蘇格拉底建立了西方的理性哲學。不同的環境造就不一樣的思想,大地的深沉與海洋的廣闊讓人類擁有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明。誠然歷史如此,而今在世界成為一個整體的發展趨勢裡,這兩種文明的融合也創造出了更多新的精彩。我想這便是融合帶來的益處吧。

誠如臺灣作家張大春所說,文學知識“一片輕盈的迷惑”,它不能為人解決生存問題,它的存在,只是“一個夢、一則幻想”罷了。這話且說的太詩意化了。文學應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夢想吧,正如人不能沒有靈魂。前文中提及的儒勒?凡爾納的另一個偉大之處正在於此,他用文學這則天馬行空的幻想,引導了海軍少將伯德越過了北極,指導了馬里尼發明無線電,更是愛因斯坦等許多傑出科學家的精神導師。我感動於這種跨越了時空的融合,在此時,融合已經不是專屬於某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種全人類的進步的契合的鏈條。這便是融合的第二種益處吧。

融合雖有諸多的積極點,但其仍是有弊端的。走在街上,你往往容易發現所有人幾乎是“千人一面”。人與人的融合現在已經頗具愈發猛烈之勢,其追根究底,便可概括為一個詞:從眾。在我們身邊,從眾的事多,從眾的人更是無以計數。就像大學聯考這班“春運列車”,多少人撞得頭破血流卻還樂於其中,雖曰自由但卻更將自己禁錮於這大學聯考是未來唯一出路的思維定式中。有的人是早早買好了臥鋪票,舒舒服服地度過旅程;有的人是手中緊緊攥著前一天才從“黃牛”手中買來的票,站著或蹲著,臉上是寫滿了的愁容;有的人拼命擠上了車,卻又不幸滾了下來……車上的人笑著,車下的人哭著,笛聲一起,火車“轟轟”地開啟了。我坐在他們身邊,感到無比悲哀,因為他們不知道這車將駛向何方,卻又似乎堅信那必是光明,我也感到無奈,因為坐在他們身邊的我,也在為前方而迷茫。這樣的融合是太過了吧,抹殺了無數少年們的個性與自我。

尼采的《精神三遍》中,將人類的精神階段分為“駱駝”、“獅子”、“嬰兒”三個層次。“嬰兒”的境界正是那“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人生的頓悟的境界。融合也是如此,所謂博而精,厚積而薄發,融合各種文明文化,讓自己有所體悟和創造,並心中保有“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這種平和的心境,那麼才是真正達到了融合的意義之所在。

融百家之所長,創自我之獨特之所在,融合真乃是一門大學問。我謹能淺薄地談談它,望著古今中外的各種偉大創造,不禁“身未動,心已遠”。

TAG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