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作文/列表

中元節作文(集錦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元節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元節作文(集錦15篇)

中元節作文1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巨集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重厲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中元節作文2

中元節是鬼門關大開放假,先亡的親人回到陽間完成自己生前沒能完成的願望的日子,故而多點荷燈,或者在自家祭祖告訴祖先一切安好。

明代開始焚燒祭品以示給先亡的親人捎過去東西。明代在墳旁焚燒紙錠,並在墳頭壓一疊紙錢。明代年間,福建地區的中元節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戶戶都要備好冥衣紙錢,寫上先人名號,然後焚燒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過世的父母,還要在紙衣、紙錢上面籠上薄紗焚燒,以示區別,謂之“紗箱”。在莆田一帶,人們於七月十五這天清晨將供品準備周全,然後全家打扮齊整,出門往空中作揖禮讓,意為將祖先的亡靈請入家中。

祭祀完畢,又畢恭畢敬地將亡靈送出家門。到了晚上,大家又準備好齋飯、餛飩、紙錢,請巫師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給無人祭祀的野鬼。由於所費頗高,一些青黃不接的窮人家,為了這個一年一度的祭祀儀式,有時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與之相比,同一時期的北京地區,中元節祭祀就簡單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北京近郊的宛平縣城,鄉民在七月十五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連根帶土地豎著縛於大門的兩邊,另外再縛三叢立於門外,供奉以面果,稱為“祭麻谷”。

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節要請僧尼誦經,追薦亡靈。晚上則沿著河流,隨水置放用篾條和紙糊成、安置在荷葉或木板上的燈,裡面點上蠟燭和香,藉以引導溺水的鬼魂,稱之為“放河燈”。這些習俗,在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中都有所體現:“又值七月半盂蘭會大齋時節。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點放河燈。”

中元節作文3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著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戶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是中元節啊媽媽說讓我去看日曆我一看日曆發現本月31號是中元節,之後我問媽媽媽媽說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網上去查.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作文4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我和媽媽在家搬出一張桌子來燒香拜拜。我問媽媽:為什麼要燒香拜拜。媽媽說:“今天是鬼節。”等一下要回外婆家吃飯。為什麼會有鬼節?我上網查了一番,原來:“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七年級)。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家家戶戶要準備紙錢、果盤、供桌“燒經”了。特意供奉水蒸餛飩、餃子。家有新亡,除靈前則在七月十三燒經。何謂燒經,一般理解為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燒燒紙錢叩叩頭。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在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我恍然大悟,鬼節還有這樣的歷史啊!!

中元節作文5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禮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穀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迴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鍾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搶孤[搶孤]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於有遊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凶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中元節作文6

接著,我們來談世間所謂的「普度公」。什麼是普度公?這是佛教中的另一個公案:

佛在世時,有一位弟子叫阿難,他長得非常莊嚴。佛陀有三十二相,而阿難有三十相,在佛的弟子中,可以說是一位既年輕、形貌又莊嚴的弟子。有一次,他在結夏安居時,聽佛講法,靜坐思惟。當他入定之時,忽然看到一個青面獠牙、面目猙獰、腹大如鼓、頸子又細又長的怪物,阿難看了非常害怕,就開口問道:「你是從哪裡來的,怎麼會如此醜陋可怕?為何出現在我面前?」

這個人就咧嘴對阿難笑說:「你不必怕,也不要厭惡,三日之後你將和我一樣,在這個道中與我同類!」看到他恐怖的笑容,聽了他陰陽怪氣的聲音後,阿難嚇得驚醒過來,便趕緊跑到佛陀的面前求救。

佛陀勸說:「阿難,人生無常,人的生命在呼吸間,不必等到三天後,我們要隨時準備任何時刻都可能墮落於三惡道中。」阿難說:「我不願意墮入餓鬼道中,讓自己變得猙獰恐怖,我實在很害怕!」佛陀回答:「這是業啊!三天之後,是大家修行圓滿的日子,除了靠你自己自救外,還必須借重僧伽的功德力,讓大家為你虔誠祝福,你才能夠解脫。」

阿難尊者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一個「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寺院道場普度時,都會寫個「面燃大士」的牌子,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普度公」。

愛神與惡鬼

愛神和惡鬼一起來到了人間。

春天裡。他們同遊花園。愛神說:“啊!多麼美麗的景緻——百花爛漫!”惡鬼說:“美什麼,那花朵下有刺呢!”

夏天裡,他們一起遊山林。愛神說:“瞧!多麼美妙的風光——綠樹濃蔭!”惡鬼說:“妙什麼。那樹裡有蟲呢!”

秋天裡,他們一起遊郊野。愛神說:“看!多麼歡樂的美景——黃金世界!”惡鬼說:“樂什麼,那黃表示是枯萎呢!”

冬天裡,他們一起遊大漠。愛神說:“哈!多麼潔淨的大地——白雪皚皚!”惡鬼說:“潔什麼,那雪下全是沙呢!”

於是,上帝讓愛神留在天堂,將惡鬼打入了地獄。

內心有愛,得到的是歡樂;內心有恨,得到的只是痛苦。

中元節作文7

的編輯為您準備了關於《以中元節為話題的作文:快樂的中元節》的文章,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在這天大家都會放孔明燈,在道路旁放著蠟燭。

記的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在街道上看孔明燈。但是我們左看右看都沒看道大孔明燈,只有小小的孔明燈,於是我便向小賣部的老闆問問,一打聽原來還在作呢!沒辦發,於是我們便在路邊等啦!終於做好了大孔明燈,那孔明燈依就像重前那樣,在孔明燈旁邊裝這許多的煙花,當它升空時瞬見煙花飛賤落道許多的地方嚇的人們鳥獸散。雖然在連續放了許多的大孔明燈,但是我以經看膩了。我們走著走著,在路旁發現了許多的孔明燈,我都看的眼紅了。於是我便問媽媽要錢買孔明燈,沒想道媽媽竟然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要求,於是我買了兩個一紅一黃的孔明燈在校園放。一開使我們放個紅色的,但是我們不懂怎麼放在沒有充滿熱氣時就放飛,結果燒的孔明燈黑晡溜羞的。我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我們等道充滿氣時才把孔明燈放飛,我就像一個成功的小孩子高興的一蹦三尺高,還大叫著“成功了,成功了”。

這個中元節我過的很快樂。

中元節作文8

我是紹興人,紹興是水鄉,紹興人天生對水有一種敬畏之情,特別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尤為突顯。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這一天雖不很喜慶,但那氛圍卻很隆重——我們那兒許多人都齊聚河沿,可不熱鬧嗎?那為什麼要聚在河邊呢?為的是祭拜河中判官。這一天,奶奶買了許多瓜果糕點,就是為了這件事。在七月十五的下午,老老少少趕至河邊,老人們要擺好供品菜肉,還要預備蠟燭紙元寶之類的東西,小孩子們並不是很在意這種祭拜,而老人們這種事卻一向很是重視,在那之前還要念經唸佛。

在做好了一系列準備之後,祭拜才正式開始。人們點上蠟燭與香,開始祭拜河判官。一堆火在河沿熊熊燃起,祭拜前所備好的紙元寶之類的統統放了進去,熊熊的火光與隆重的儀式吸引了不少他鄉之人甚至外國人駐足觀之。

祭拜儀式結束後,人們先回家休養並準備湖燈。據奶奶說她小時候,雖然也放湖燈,但用的卻是河蚌殼加香油。以前的湖燈多麼樸素哇!隨著生活條件之變,湖燈之狀也有所變了,如今之湖燈較以前精緻之許多呀。

許多人家都拿著自家制的湖燈趕來了,此時天還未黑,如若天黑了下來,那時便有更多人了。所以一些人在這一天傍晚會早早吃完飯便趕去河邊。

這湖燈先前全得靠人推動水才能移動,有的運氣差的湖燈飄到橋的另一邊,偏離航向,則無法挽救;有的好運的湖燈順著風與浪一路向前,火力全開,便一帆風順。據說,在放時飄得越快越遠越好。

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特色,各處地區有各處地區的風俗,但我相信每個人最難忘的節日風俗來自故鄉。這就是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節日,它是故鄉的中元節。

中元節作文9

中元節還是一個民間鬼節。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中元節時,人們要做“麻谷窠兒者,以此祭祖宗,寓預報秋成之意。”中元節因為正值秋收季節,故意含有“收穫祭”之意。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我國大江南北都很流行。山東中元節祭祖習俗也較為普遍,是鄉間祭祖的重要日子,時間一般都在午後。在濰坊各地家家包水餃,備紙香,或帶上瓜果供品上墳祭祖。菏澤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博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已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騎著馬回去;在德州則流行放河燈,據記載德州的中元節放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麵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制船,目蓮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河上頓時燈火通明,燈具順流而下,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場面頗為壯觀。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中元節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但最著名、流傳最廣者要算是「目蓮救母」的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叫「目蓮」,從小被地藏王菩薩引渡出家,他的母親郤因歐打和尚、浪費食物。等等種種過失,死後被打入地獄,目蓮知道這個訊息時,母親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懸」的懲罰,為了報答母親的乳哺之恩,目蓮準備了飯菜要給母親吃,但是食物一到母親的嘴邊,便化成火焰;目蓮無計可施,請求釋迦牟尼佛幫忙,佛祖說明目蓮母親生前的種種過失,如果要讓她吃東西,則要在七月十五日準備各種齋食,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目蓮依法施行後,母親果然脫離餓鬼之苦;後來這種形式逐漸演變為民間的中元普渡。中元節在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盂蘭盆節」一詞來自梵文Ulambana,原意即為「救倒懸」之意,南北朝時即有人將「盂蘭盆」解為「裝飾美麗的盆子」,於是競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琢精美的圖案,應為佛教徒的誤解。

中元節作文10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傳說中“目蓮”的母親被打入地獄,“目蓮”看到母親在惡鬼道中,肚子變大,喉嚨縮小,不可以進食,餓得好苦。他拿了飯,就要喂,可飯剛送到口中,立即成為炭灰。他向釋迦求救,釋迦要其用盆,羅列了百味素食,供奉眾多僧徒,方能解除他母親罪孽深重的倒懸苦難。“目蓮”照此去做,果然不錯。後來人們把這應念在心目中,每年在鬼節這一天,就用竹子做的“盂蘭盆”施齋於佛與僧,以此報答前輩養育之恩。

寒衣節(十月七年級),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佈新的皇曆。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七年級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七年級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群,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節作文11

在富士康工作的大哥給我打來電話,讓我抽空幫助富士康寫一篇祭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他們要做祭祀活動。

中元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鬼節”。印象中, “鬼節”期間,我們這裡沒有什麼重大活動。但是,常年在外奔波的經驗告訴我,東南沿海一帶包括在其他國家、地區生活的華人,在此期間,應該有所動作。

我爽快地答應了大哥。

乘閒,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中元節的祭文。搜了將近一個小時,也沒有看到一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的文章。看來大哥給我佈置的,不是一個小任務。於是,我就把中元節的資料仔細地消化了一下。接著,我繼續在一個有許多祭文的網站仔細甄別。遺憾的是,網上無數文章,均與此無關。不過,細心的我還是看到了這個網站的客服電話。我撥通了,對方告訴我,可以線上請求工作人員支援。我按照她的指點,與線上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絡,工作人員用QQ與我交流。當我把問題告訴她時,她告訴我,她們沒有這項服務,但是她可以提供一個網址,讓我在上面搜尋。

我欣喜若狂,但是連結了她給我的地址以後,我發現,我又回到了剛剛那個網站。我知道,指望她們,看來是不可能了。只好靜下心來,仔細揣度祭文的寫法。

盛傳的各種祭文,它們或者是祭祀祖先,或者是祭祀某個近期遠去的親人、朋友,這些文章,非常欠缺專業性,遠遠不能符合我的要求。我接觸過真正的祭文,那是應中國海洋文化節之邀,在浙江岱山祭海期間,由岱山縣的縣委書記親自為我們誦讀的。祭文非常工整,每四字為一句,全文流暢、押韻,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那篇祭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汶川地震之後,《江西日報》發表了我一篇祭奠汶川遇難同胞的詩歌,還發表了別人寫的一篇祭文。那篇祭文,前半部分寫得比較規範,後半部分則較為鬆散,規範性稍許弱了一些。

中元節作文12

說是“鬼節”,其實就是家鄉的七月半,即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因家鄉的俗語“七月半,鬼亂躥。”而得名。聽外婆說,每到這一天晚上,鬼們都會來吃刺梨。倘在寂靜無聲的時候,手拿一面竹篩,一塊明鏡,來到刺梨蓬邊,細聽有“沙沙”作響的聲音,便用竹篩迅速地罩住刺梨蓬,再掏出明鏡一照,便可捉到鬼……我往往被嚇得毛骨悚然,因此也不敢鑑定外婆的話的真偽,只是每年月半過後,刺梨便全是蟲蟲眼眼,大人們都說,那是鬼吃過了的,我便也確信了。可這驚嚇並未減輕我對家鄉“鬼節”的喜愛,它讓我樂趣無窮。

月半這天,依據家鄉的習俗,每家每戶都要插香瓜、插搖錢樹、給先人們燒錢紙(香紙)。所以這天要是誰家小孩摘了誰家的瓜,大人們都不會較勁。一大早,我和小夥伴們就到附近菜地去偷南瓜。大孩子就往個大渾圓的中等瓜摘,小小孩力氣小,就往個小的摘,拿回來後分好類,拳頭大的瓜就把它插在竹杆頂上,然後往瓜上插滿香,又一小撮一小撮小心地把香捆綁好,再一小撮一小撮香點然後解開帶子,一個星星點點的空中火球就做好了,這時大人們就會幫著扛到寨子的大樹腳下參加展覽,比一比誰家的香瓜插得又圓又好。而稍大的瓜,我們就用刀小心翼翼地把瓜帝揭開,把裡面的瓜瓤掏出來,然後就在瓜壁上精心雕刻各種字樣和簡單的圖形,有“七月瓜燈節”、“雙龍戲珠”、“某某瓜燈”……裡面點根蠟燭,遠遠看去就像一個燈籠,用繩子繫好瓜燈後就可在小夥伴面前相互炫耀。至於搖錢樹,則是把點然的香一層層掛在竹丫上,香火在夜色中閃閃發光,亦真亦幻,窄一看,還真像一棵聖誕樹。

此外,每家每戶還會從自家門口路兩旁一直把香插到岔路口,把為先人準備好的包(裡面裝有錢紙,用一個像信封一樣的包裝好,封面像寫信封一樣要寫上各先人的名字,據說這樣他們才能收到錢,要不會被孤魂野鬼們搶去)也拿到這裡來燒。而我們這時早也忘卻了那讓人恐怖的鬼,搶著和大人們插香、燒紙,這些火光成了我們夜色中最溫馨的夥伴,我們就在這火光中放縱著自己的快樂。

中元節作文13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有些地方,尤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稱謂,相對於中秋為八月半)。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曆七月初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中元節作文14

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爸爸媽媽、奶奶、小姑媽乘上了爸爸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奶奶便向我說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來到了我們永康的花街那兒的一座山上,那裡樹木成群,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為今天早上剛剛下過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泥濘起來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飯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接著,就讓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標好了以後,奶奶讓小姑媽拿出12支香給她,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衝,火就滅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說道:“太公、太婆,今天我們來看你們,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給我們一點嗎!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裡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考大學的表哥,讓他一次性就考上重點線,上一所好學校。你們能答應我嗎?太公、太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儘管用吧!”說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還囑咐爸爸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爸爸便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媽媽有敬起了酒來。除了爸爸,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說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說罷,便把手中的塑料帶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太婆說:“太公、太婆,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中元節作文15

宗教佛教: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

到了宋朝的時候,儒、釋、道合流日趨明顯。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並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

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著重在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亦即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餓鬼但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盂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道教:"中元普渡"習俗是道佛習合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地方 每逢農曆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

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TAG標籤:集錦 中元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