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作文/列表

孩子作文為什麼寫得更生動

由省教育廳主辦的遼寧省第五屆“華育杯”中國小生絡徵集展評活動啟動一個月了,評委發現,相比城市中國小生,農村孩子作文有內容,有生活,寫得很真實,有新鮮感,讓人耳目一新。

孩子作文為什麼寫得更生動

遼寧省農村實驗中學語文教師何勇表示,農村孩子自小生活空間有限,有的沒逛過公園,有的沒吃過比薩,但他們從小就參與農活,能見到一些農村特有的小動物,可以在田間盡情玩耍,在對大自然的觀察和親近方面比城裡學生機會多,印象也更深刻。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引導和指導學生寫好這類作文。學生只要稍稍用心,就會找到合適的素材,寫出真情實感。

“只給參考主題,不限題材和內容,讓學生自由發揮,是這次徵文活動的一大特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學生充分的寫作空間。”大賽評委胡運江說。

農村孩子接觸自然多更有生活

稍加點撥就能寫得很生動

評委馬婷對記者說:“從以往幾屆大賽的參賽作品來看,城裡孩子和農村孩子在寫作上各有特點,互有長短。總體上看,農村的教學質量在提升,孩子的生活實踐經驗更豐富,文章寫得更生活化。”

“在我的記憶中,太姥家確實有很多好玩的。太姥家養了很多雞,還有豬和狗,院子裡種滿了菜,我和小舅舅玩得很開心。但是媽媽不是很開心,太姥家的房子很低,屋裡是一鋪大炕,黃土的地面,在屋裡玩一會兒就全身是土。”

“最讓人忘不了的就是太姥家的小路——全村就那一條路,路很低,比旁邊的房子低了很多,坑窪不平的,還有大石塊在路上。要是夏天下雨,整條路上都是雨水,根本不能走;冬天上凍之後,高高低低的路面加上路滑,更是難走,怪不得媽媽去一趟很頭疼呢。”

“接近村口,眼前是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平平整整的。這次換成媽媽興奮了:‘什麼時候修路了呢?這回不怕路難走了。’”

這幾段文字摘自興城市一所鄉鎮國小三年級學生寫的《太姥家的小路》,內容翔實,語言生動,通過太姥家的小路,寫出了農村的變化,也寫出了媽媽的心理變化。

朝陽凌源市宋杖子第二國小四年級一班高爽寫的《野兔來過我家》,也很生動。

“這天回家,發現花箱子裡倒扣著一個活物,在裡面直鬧騰。近前一看,是隻野兔。以前,爸爸也套過野兔,但都是死的,今天套了一隻活的,我又高興又擔心,不想讓爸爸把它吃掉。我放輕腳步,走到爸爸身邊,和他商量……爸爸同意了,那就養著吧。”

“我又給它做了個喝水的杯子,找來胡蘿蔔。本以為有了新家,有了美食,它該高興了,可是它不吃不喝,就是向外撞……”

“我明白了,它要回家。它可能也有爸爸媽媽,或者有兒女吧?我拿定主意,說辦就辦……辦好後,回屋寫作業。”

“天快黑時,爸爸回來了。見野兔沒了,‘明天我再給你套去。’爸爸清理著籠子裡的兔毛。我忙說:‘不用不用,爸,以後咱別套了。’爸爸看看我,好似明白了什麼。”

愛護野生動物,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很多人都懂,可是能夠真正做到卻不容易。本文通過一件小事反映了一個大主題,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增加理解性閱讀也能走出“小圈子”

上網複製貼上的事兒不能幹

從目前徵集的作文中,評委也發現了問題,一些學生寫作文時選材範圍窄,侷限於個人小圈子,內容老套,缺乏新意。寫老師,往往就是寫雨夜為“我”如何補課,或深夜批改作業,或帶病堅持上課等,有的還要讓老師暈倒在講臺上;寫父母,經常是在深夜而且常常是在冬天,冒著雨雪背“我”去上醫院,或雨雪天為“我”送傘;寫同學,往往是寫放學後到醫院為“我”補課,甚至長達一個多月,或寫“我”與“他”鬧了矛盾(責任必然在“我”),後來他主動幫“我”,兩人又重歸於好,等等。

究其原因,長期單調、重複的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無疑造成了學生視野狹窄、思維僵化和寫作素材的貧乏。

“學生在校時間80%在課堂,基本上就是聽老師講題做題,讀的課外書又少,寫作時思維就不容易開啟,想象能力和抒情能力受到很大影響。長時間如此迴圈,後果令人擔憂。”省實驗中學的一位語文老師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表示。

“我沒有雙休日,除了每天寫作業,還得參加音樂班、美術班、舞蹈班……”瀋陽市第七中學一位學生這樣告訴記者。

瀋陽市127中學一位資深語文老師對記者坦言,沒有感情,“編”的現象經常出現在學生的寫作中。作文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素材是一些名人事例,這些事例成為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素材。這些素材雖然也可以採用,但是用得多了就顯得庸俗,也顯得學生視野狹窄。

網際網路的普及,也讓學生“寫”作文更方便了,隨便在網上點開一個作文,複製、貼上、改改,就是自己的了。一位家長很擔心:“孩子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

“現在的中國小生不僅缺少閱讀,更缺少理解性閱讀。閱讀只是為了做題,不會讓學生真正領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為什麼要用這種結構、這種材料、這種寫法,哪些地方值得好好學習和借鑑。”康平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劉會茹說,“有些老師不重視學生作文基本功的培養,而熱衷於讓學生背作文、‘套’別人的作文,明顯是一種誤導。”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帶孩子去博物館、天文館、海洋館,帶他們到鄉村去,瞭解鄉村特有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馬婷說,“孩子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們的作文內容也會豐富起來。”

回聲

希望“綠皮郵筒” 不要消失

看到3月23日貴報的本報調查版刊登了圖文報道《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我的回答是:“有”,而且是平均每天兩封,全年700多封,正巧等於“瀋陽700多個綠皮郵箱都沒下崗”的數字。

我住在朝陽凌源市,沒有瀋陽那樣的綠皮郵筒了,都已改為綠皮郵箱。人們不禁要問,你每年投700多封信,都寫啥內容呢?

我是一個80歲的退休老幹部,一生酷愛文學寫作,每天工作12小時,給全國各類報紙雜誌共12家寫稿,其中有 《人民日報》《中國老年報》《遼寧日報》《朝陽日報》……我不會用電腦打字,只會爬格子,用一手流利的鋼筆宋體字書寫。寫好了,就投到家附近的綠皮郵箱裡。

綠色,是中國郵政的代表顏色,老百姓親切地稱它為“綠皮郵筒”,我更希望它不會消失,就像報道中那位叫楊軍的郵遞員說的:“不管通訊科技怎麼先進,郵筒都不會消失,它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標誌,只要有一個人寫信,我們都會及時送達。”我真希望永遠這樣,願“綠皮郵筒”永存。

凌源監獄管理分局退休幹部

喻紹信編輯補記

收到這封來信後,按照老人留下的聯絡電話,我們與老人通了話。老人很高興:“每天接到《遼寧日報》後,我都認真看啊,尤其是涉及咱百姓的身邊事兒。”

老人說,他和他的一些老同事常議論,《遼寧日報》 報道的有意思的事兒多了。“像綠皮郵筒的報道,我們都認真讀了。看到綠皮郵筒的照片,那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所以,就想給你們寫封信,而且一定要通過綠皮郵筒寄給你們。”

TAG標籤: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