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作文/列表

家鄉的變遷作文10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變遷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變遷作文10篇

家鄉的變遷作文1

清新的空氣能使我們的身體健康;清新的空氣能使我們心情愉快;清新的空氣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說起清新的空氣,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我的家鄉靜海縣子牙鎮的變化。十多年前,我的家鄉子牙鎮的環境非常好,一年四季都有綠色。春天,鶯歌燕舞,萬紫千紅。子牙河的水常年流著,河邊的柳枝輕輕的垂在水裡,好像美麗少女在河邊梳妝。夏天是綠色的高潮,家鄉綠樹成蔭,濃密的綠蔭下,各種草兒蓬勃生長。條田四周,溝渠兩旁,也種上了各種護田林,濃綠的樹葉隨風“沙沙”作響,各種鳥兒歡唱著,嬉戲著,在樹林和茂盛的莊稼地之間飛來飛去。

果園裡,各種果樹剛剛結出碧綠的果實,這些果實要等到秋天才能成熟呢。秋天是綠色的昇華,家鄉更是一派繁榮景象。田野裡高粱的臉紅紅的,飽滿的玉米笑的露出了潔白的牙齒,沉甸甸的穀穗謙虛的彎下了腰……果園裡,蘋果露出了紅彤彤的臉蛋兒,葡萄架下,葡萄像一串串珍珠瑪瑙掛在半空,黃燦燦的鴨梨沉甸甸的把樹枝都壓彎了……冬天是綠色的希望。

下雪後,家鄉到處都是白雪皚皚,彷彿給大地蓋上了一層棉被。如果把雪扒開,你就會看見麥苗正在“雪被”裡睡覺呢,它們在期待著春天的到來……但好景不長,自從家鄉引進了有色金屬拆舊這一行業以後,人們將大量銅線、鋁線和其它廢舊電線堆放在田野裡進行燃燒,電線燃燒後排放的有毒氣體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嚴重汙染了家鄉的環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對人體的危害很大,一氧化碳通過呼吸道及肺進入血液,使心臟失去輸氧能力。其它有毒氣體產生的氮氧化物侵入肺臟深處的毛細血管,會引起肺水腫等一系列疾病。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超過100毫克/升時,人吸入後會在30分鐘左右死亡。二氧化碳還會對環境有危害性,會對水體、大氣和土壤造成汙染。正因為如此,家鄉的空氣、土壤、水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

空氣整天都是汙濁的,漸漸的樹木、草、花大多枯死了。子牙河也斷流了,有的地方即使有水,也都被汙染了。有的人不得不逃離家鄉,我爸爸和媽媽帶著我也搬到了靜海縣城,有的人沒有條件離開,就只能繼續留在家鄉,忍受著環境汙染的折磨。許多人因為大量吸收了有毒氣體而死去。嚴酷的現實教育了家鄉人民,人們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決心用實際行動改變家鄉環境面貌。首先植樹造林,大搞環境建設。

其次建立了子牙科技環保園,統一規劃有色金屬拆舊業,引進了先進拆舊裝置,對廢舊電線進行綠色環保式的剝皮、割離,對廢舊下角料有計劃回收,再綜合利用,綜合管理等。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家鄉的天空又變藍了,空氣又變清新了,河水又變清亮了……家鄉又變回了過去的美麗模樣。爸爸媽媽懷著欣喜的心情帶著我又回到了家鄉。通過逃離家鄉又回到家鄉的歷程,我深深的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決心做一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的踐行者。

家鄉的變遷作文2

這裡,人傑地靈;這裡,水肥魚躍;這裡,物阜民豐。這裡就是我的家鄉滇國故里,山水江川!

翻開《江川縣誌》,就打開了一個個塵封已久的故事,曾經的輝煌和今夕各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歷歷在目。

記得在上幼兒園時候,我和父母去龍街麥沖走親戚,坑坑窪窪的土路讓我們舉步維艱,更別說坐公交車了。而今,整個江川區村村通水泥路,公交車、計程車和新能源汽車全區貫通,道路兩旁都裝上了太陽能路燈,人們出行方便。車道兩旁綠樹成蔭,鮮花遍地,好似在畫中游玩!

道路的暢通,帶動了農業的發展。以前我的爺爺奶奶種花菜,花菜成熟時要用籮筐挑到很遠的鎮上去賣,勞累不說,而且還不能賣個好價錢。如今,爺爺奶奶種的蔬菜成熟時,只要打個電話給收菜的老闆,老闆就直接把車開到菜地裡收菜,誰的錢給得多就賣給誰,簡單、快捷、省人力,還能保證賣個好價錢!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更深入地打開了古滇國那段塵封的記憶,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而牛虎銅案就出土自家鄉這裡的李家山。睿智勤勞的家鄉人以此契機,建立了很多青銅器工藝製品廠,培育了多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最大的、工藝水平最高的斑銅屏風就出自我的家鄉工藝美術大師之手,還擺進了人民大會堂。各種青銅作品遠銷國內外,讓家鄉的青銅器發揚光大,家鄉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外地來的遊客也多了。前幾天我去李家山遊玩,還看見通往李家山的石臺階非常乾淨,石階的兩旁古樹成蔭,還建有古滇風格的休息亭,石階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家鄉人與他們熱情交流,介紹著家鄉的風土人情,遊客們高聲稱讚著家鄉的美好!

家鄉的工業也在飛速發展,再也不是從前無名的小工廠,裝置簡單,產品單一。如今,家鄉的工業已達到國際水平,直升飛機的組裝、農業機械、電動車等就在家鄉的龍泉山工業園區生產。

我的家鄉從簡一的道路到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從單一的勞作方式到現代化的營銷方式,從簡單的小工廠作坊到國際化的企業,這一系列的變遷,無不彰顯出家鄉的飛速發展。

我的家鄉,哺育我的地方,願您永遠繁榮昌盛!

家鄉的變遷作文3

這幾年,我國的變化飛速,發展很快,我們家也一樣,在不斷的變化,不斷的發展。

我記得以前的那個小房子,兩房一廳,小小的,比較舊。房子裡有一間大點的臥室,裡面有兩張床在互相依偎著。還有一間非常小的臥室,有一張很小的床和一臺臺式電腦。

先說這小房子“小”在哪。千萬別覺得我們家有兩房一廳就不算小了。兩個房間都不大,客廳只能擺下一張小小的沙發,廚房只能容下一個人轉身。吃飯的時候把飯桌開啟,吃完就得把桌子收起來。東西放得到處都是。有親戚來,有時候還免不了要打地鋪。早上起來,由於只有一個廁所,大家得排隊洗漱。再說說這小房子“舊”在哪!聽爸爸媽媽說,這小房子已經建了10多年了,地面鋪的是瓷磚,一些牆上的油漆已經脫落,傢俱也比較舊,燈是日光燈。

終於,在我快要上國小的時候,搬家了!住進新房子的第一天,我就感嘆:跟之前的小房子比,新房子真是又大又新,竟然還是複式樓!好啊!廁所也有好幾個!不用排隊洗漱咯!我有自己專門的溫馨的房間,床鋪、衣櫃、窗簾全都是新的。新的廚房可現代化了,不但安裝了消毒櫃,還有抽油煙機。看著這些廚具,使我想起了以前的廚房。

以前的廚房沒有抽油煙機,廚房裡經常煙熏火燎的,媽媽也常常被嗆的大聲咳嗽。現在有了這麼多廚具,相信媽媽以後再也不會被油煙所煎熬了。書房裡一排排書整齊地排放在書櫃裡,寬大的書桌給學習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客廳寬敞明亮,傢俱是嶄新嶄新的。家裡還有專門的客房,再也不用打地鋪了。有一次,家裡來了好多客人住在我家,一點都不顯得擠。我也再也不需需要把自己的床讓給客人住了。家裡每個房間的燈和窗簾也有所不同,各式各樣的燈、落地的窗簾把家裡裝扮得格外美麗。

前幾年,我家又變了!我家客廳的那臺舊電視機換成了液晶大彩電,還安裝了數字電視,電視訊號更好了!

去年,我家又有了變化!因為二樓有些地方會漏水,我家又進行了一次裝修,不到三個月就完美收工了,工人叔叔把家裡的牆壁刷得雪白雪白的,陽臺上新鋪的瓷磚乾淨整齊。

幾個月前,我家增加了一套專門泡茶的用木頭雕的桌椅。桌子和椅子上精緻的木雕使我讚歎不已!有空的時候,就在這裡喝茶、聊天。我有時候也在這個桌子上看書、練字。

我家的變遷已經算是比較快的了。中國也是如此,近年來,祖國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國小生,我要好好學習!為將來祖國更加燦爛的明天做出應有的貢獻!

家鄉的變遷作文4

燥熱的夏夜,我獨自漫步在街頭。一輛輛小汽車、摩托車從我身旁駛過,遠處的路燈照亮人們回家的路,歡快的音樂從廣場飄出,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正在街頭悠閒的談笑著、散步著,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幽香和幸福的氣息,這恰恰構成了一幅恬美的山村夏夜圖。我的家鄉真的變樣了,不再是記憶中那個荒蕪的影子了。

40年前,我的家鄉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莊,人們解決溫飽都很困難,街道很窄,街道旁搭建著許多臨時的住房和店鋪,許許多多的房子只是土木混合而成的泥瓦房。一到晚上,街上的行人就很少,昏黃的路燈將人影拉長,更顯得大街的寂靜與蕭條。一到晚上,人們早早的入睡了,遠遠沒有今天的繁華,更談不上什麼“夜生活”。而那時家鄉人的物質生活更可以直接用貧窮和困苦來形容。那時候,經濟發展緩慢,街上商店稀少,商品匱乏,買米、買肉、買布等都是憑票供應。能夠擁有一輛自行車、一臺縫紉機、一臺電視機(那時候的“大三件”)就是過上幸福生活的標誌。家鄉許多人的夢想就是能夠過上沒有鬥爭的安寧生活,能夠吃一頓飽飯。

改革開放就像一股和煦的春風吹綠了神舟大地,喚醒了我美麗富饒的家鄉,讓她煥發出來無限的青春與活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曾經的泥瓦房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大三件”已經家家都有,小汽車、摩托車已經滿大街的跑,更值得驕傲的還是村旁的高鐵站,每每有一輛動車從村旁飛馳駛過,我就想到了“中國速度”,對,這就象徵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驚人的速度飛速發展。

一個老故事,蘊含著一段過往;一組老照片,承載著一段記憶;一件老物件,濃縮著一段歷史。獨自漫步在這夏夜的街頭,我不禁遐想,假如沒有改革開放,家鄉會是一種什麼情形?我們又會在做什麼?感嘆之餘我還是感謝改革開放,讓我們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讓我們享受上改革開放帶來的文明,富裕成果。我相信,改革開放的故事還會繼續延續下去,一直,一直……沒有盡頭。

家鄉的變遷作文5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的城市,那裡人不算多,每天過著忙碌而樸實的生活;景色很好,一年四季樹木常綠,每天早上醒來都能看見小鳥從家的屋頂飛過,初夏的夕陽灑在河面上,那夕陽的餘輝隨著微波來回盪漾.幾艘漁船在河上游蕩,另有幾艘在岸邊休息,就這樣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這個小城的名字叫昌寧。

說起昌寧,也可以算是一座古城了吧,我爸爸還小的時候聽說就存在了,只是那個時候還不叫昌寧。在我很小得時候,昌寧的經濟不是很好,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用塑料棚撐起來的市場,面積不大,但東西很多,裡面有賣菜的,賣衣服的,賣玩具的等等,每天早上,裡面擠滿了買菜的人,絡繹聲不絕。我偶爾也會和媽媽一起去買菜,那時的菜不貴,才五毛一斤,所以我每次都會挑很多蔬菜,留著下午吃一點,買的次數多了,跟賣菜的阿姨也就熟了,阿姨告訴我,她是在三年前來到這裡的,她是四川人,剛到這裡的時候,生活困難,全靠種菜來餬口,這一做也就3年了。我問阿姨為什麼要選擇種菜這個行業呢?阿姨說當時政治不太好,人們很難吃到新鮮的東西,好的都拿給當官的去了,剩下的連煮粥的都不夠。所以我選擇了種菜,雖然不能像白米飯那樣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補充一點營養。

現在的昌寧已今非昔比了,人們吃的穿的用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人們從自行車變到了小汽車,從木房變到了樓房別墅,政府開發了很多旅遊專案,經濟日益增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物價也上漲了不少,只是原有的那種溫馨,已經不復存在了。

我最愛我家鄉的人,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享受著小康生活!他們無比的熱情,無比的好客!這也很美……很美……我的家鄉雖然不起眼,但卻是我童年的港灣,是我一生美好的回憶,我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變遷作文6

我的家鄉─長子,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由堯之長子丹朱受封於此,並由此得名。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內,我的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遷。首先就是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我還是孩童的時候,每家每戶做飯用的是煤火,房子是青磚房,沒有電腦沒有wifi,手機用的是諾基亞。出門的時候騎的是自行車偶爾還有幾輛摩托車。那時的天很藍,草很綠,夏天能在河水邊看到嬉戲的孩子,洗衣服的婦人,清澈的河水裡有結伴而行的魚蝦。而現在高樓林立,做飯的用具變成了煤氣灶和天然氣。4G時代來臨,電腦wifi普及智慧手機的普及,讓手機成為了人們不能離手的東西,手機滿電是現在年輕人所謂的安全感。現在出門大多都開汽車。河道成了垃圾堆積處,也沒有人再出現在河邊。

我對家鄉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條離家不遠的小河,夏天的時候和小夥伴在河邊嬉戲,冬天的時候在冰上滑冰,那是我小時候常去的地方,記憶裡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岸邊開始有成堆的垃圾,漸漸的垃圾蔓延到了河水裡,去河邊的也越來越少,我已記不清我有多少年沒有再去過那裡,曾經熱鬧的地方現在變得十分荒涼。這就是在發展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我的家鄉近兩年來在重建,把柏油路拓寬了好幾倍,增加了廣場的數量,擴大了綠化面積。由於我一年待在學校的時間很多,在家裡的時間比較少。回家後看到自己的家鄉確實變化顯著,以至於有的時候走在街上還會迷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家鄉有著特殊的情感,我也不例外,看著它一步一步的發展,我很感慨,改革開放的40年成績顯著,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幸福。

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黨的正確領導。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我們要努力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家鄉的變遷作文7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您且看家鄉人民的交通工具車的變遷,就見證了家鄉的發展。

聽媽媽說,外公年輕的時候,家裡能有一輛自相車那已經是很富裕的人了。在外公結婚的時候,那是20世紀70年代,家裡終於湊夠錢給外公買了一輛永久牌28寸加重自行車。我在照片上見過那輛自行車,那是一輛很大很笨重的車子,上面還有一根橫樑。媽媽說在她上七年級時,由於個子太矮,自行車太大,她只能蹬三叉騎這輛自行車,特別難騎而且也很吃力。

在媽媽上高三時,那是20世紀90年代,外公給媽媽買了一輛鳳凰牌26寸輕便自行車。每週都要步行兩個多小時回家的媽媽,騎上這輛自行車只需要半個小時,讓還在步行的同學好生羨慕。

媽媽參加工作以後,由於單位離家很遠,20xx年媽媽給自己買了一輛踏板摩托車。以前每週只回一次家的媽媽,騎上它可以天天回家了。

20xx年,爸爸花了8000多元買了一輛豪華款雅馬哈摩托車。週末,爸爸馱上我和媽媽一起去附近遊玩,摩托車給我們的外出帶來了更大的方便。20xx年又興起了電動車,由於電動車開銷少,輕便易操作,媽媽又換成了兩輪電動車。

20xx年,我要上幼兒園了,接送我的重任就落在了爺爺身上。爺爺也趕起了時髦,買了一輛全封閉式三輪車。每天上下學我坐在裡面不怕風吹雨打太陽晒,感覺比爸爸的摩托車舒服多了。

20xx年,媽媽要到離縣城25公里以外的鄉村去支教,坐班車很麻煩,還不能直接到達學校。為了方便媽媽上班,我們家買了一臺自動擋小汽車。節假日,我們一家開著車自駕遊,小汽車讓我們走得更遠,見識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開拓了視野。

爺爺總是讚不絕口:“還是現在生活好,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經濟騰飛,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比起我們那個年代,可真是天壤之別呀!”爸爸說:“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看這交通工具,從自行車、摩托車到小轎車。還有火車從慢到快、高鐵從無到有,都在見證著家鄉發展的輝煌成就。”

我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家鄉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家鄉的變遷作文8

在一個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早上,爸爸開著嶄新的小汽車,在寬闊的馬路上飛馳著。我邊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邊欣賞著窗外美麗的風景線,心裡非常高興,因為從現在起,回宜興看爺爺奶奶,再也不用去擠車了!

從我記事時,就隔三差五地要乘車,乘得多了,各種各樣的路也就見得多了。有羊腸小道、泥路、石子路、水泥路……

那是一條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是爺爺家通向鄉鎮的唯一道路。聽爸爸說,就是這條路,濃縮了整整一個時代。在他小時候的那條路,是坑坑窪窪的泥濘小道。下雨天,每每經過時,總是深一腳,淺一腳,濺得滿身滿臉都是泥。爸爸每次回家總是被奶奶說就像是剛從泥裡拔出來的蘿蔔。

在爸爸上國中時,那條路鋪上了水泥。雖然只有60公分寬,可那時的水泥路著實讓村民談論了好一陣,也興奮了好一陣子。出門時也不用光靠雙腳走路了,爺爺花了100多元買回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那是咱家的第一輛自行車,可比現在的小轎車珍貴著呢!自行車清脆的鈴聲曾自豪地灑滿這60公分的水泥路。

不知什麼時候起,這60公分的水泥路已經跟不上這時代的步伐了,於是又加寬到了120公分。那時,爺爺家已經有2輛自行車了。爸爸也有了自己的鳳凰牌自行車,上學放學,往上一跨,一路歡笑著往遠方駛去。

時代變遷,寬大的馬路終於取代了這120公分的水泥路,路兩旁栽滿了水杉。“公路修到家門口了,汽車可以駛進你家了。”那是村民議論最多的話題。雖那時還沒有汽車開進來,可憧憬卻變得如此美好。那時,已經工作的爸爸回家後就喜歡獨自走在這鋪滿瓜米石的鄉村公路上,聆聽公路與樹木的對話,獨享那份靜謐與美好。

不多時,富裕的一部分村民家裡已經開始換第二代車——摩托車。爺爺家也添了2輛摩托車。偶爾駛過一輛,一路揚起的灰塵似乎在高唱“農民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歲月如歌,公路上的石子多了起來,加進了鋼筋水泥的混合,瓜米石公路又變成了水泥的大馬路。這段路也終於完成了它的整個變遷,由二車道變成了六車道。路上更加熱鬧了,從早到晚車來人往,好不風光。自行車的叮呤聲,摩托車的突突聲,小汽車的嘟嘟聲,交織成一首和諧自然的交響樂。這交響樂在告訴人們,改革開放的的春風吹得好啊,人們的生活多美好哇!

如今,我家也有了自己的小汽車,回家看望爺爺奶奶更方便更快捷了!路兩旁的水杉依舊茁壯挺拔,生機勃發。路在變,人在變,所有的一切都在變。改革的這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鉅變,而這條路,也真實地在腳下拓展、延伸……

家鄉的變遷作文9

流水帶不走記憶,歲月使人的記憶更深刻。眼前的家鄉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了,眼前的景象讓我重拾昨日的記憶。

我的家鄉位於中國東南部的一個小鄉鎮裡,十多年前在全國沿海地區大搞經濟開發的時候,位於延綿群山懷抱中的她卻不受經濟發展的影響。沒有工業的味道,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一條美麗的西江從中流淌,孕育了兩岸的人民。家鄉的四周鑲嵌著一塊塊綠油油的稻田,春天的時候,聲聲清脆的鳥鳴聲縈繞在耳際,讓人彷彿置身於美妙的交響樂中;下雨的時候,泥土泛著陣陣的幽香,孩子們打著雨傘,穿著水鞋在小道上踩著泥巴絲毫不怕回去被母親責罵;收穫的時候,田野裡收割稻穀和拍打稻穗的聲音此起彼伏,收割聲與拍打聲共同譜成了一曲豐收之歌。那時候家鄉是我們小孩子游戲的天堂。

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家鄉,彷彿每一樣都變了,原來綠油油的稻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樓、廠房。菜地也被冷落在一旁,零星的分佈在鎮的四周。更令我難過的是越來越多大大小小的工廠來到這裡,他們徵收農民的農田,在那裡蓋起了一間間陶瓷廠,陶瓷廠的煙囪總是源源不斷的向天空排放有害氣體,使得原來湛藍的天空陰沉下來了,從遠處看,家鄉朦朦朧朧的。更可惡的是,工廠不把廢水處理好就直接排入小溪、大河中,汙染了寶貴的水資源。清澈的小溪變得像一個大染缸,沒有了魚兒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垃圾、汙水。一間間的工廠還是一個製造噪音的“好能手”,機器運作發出的“咔嚓咔嚓”聲,即使在晚上也不絕於耳,騷擾著人們的睡眠。

眼前種種,使我更懷念以前那個淳樸、透著鄉土氣息的家鄉。但是,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會停歇,我不禁追問我們的政府在帶領我們共同富裕的同時,不也應該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嗎?加強對企業的管理,組織進行植樹造林活動,讓我們在鳥語花香的土地上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吧!

往日的家鄉景象縈繞於心,今天的家鄉景象歷歷在目。但我相信,假以時日,我的家鄉一定會恢復美麗寧靜。

家鄉的變遷作文10

在記憶中,我永遠忘不了村頭那口老水井。因為它代表了改革開放以來百姓生活日新月異變化的一個縮影。

聽奶奶講:30年前,在我們村北頭那口老水井,用她略微鹹鹹的井水滋潤哺育了一輩輩人,每天的清晨和黃昏,村民們便挑著一副副水桶來到井臺邊,在水桶上繫上根繩子,放到井中左右擺動幾下後汲水,再費力地把水桶從水井中提上來,然後挑著彎成弓形的扁擔挑回到家裡倒入水缸。我家距離水井有一里多路,往往一缸水打滿了,大人們都要來回挑四、五趟。

到了冬天,由於打水的人多,人們又不注意,打水時灑出的水在井臺的周圍厚厚地結了一層冰。一次,母親去井臺邊打水,腳不小心在冰上滑了一下,結果,不但把水桶掉到了井中,腿也摔腫了,最後,母親把水桶撈出來,忍著痛一瘸一拐地挑了半桶水回家,才4歲的大姐心疼地對母親說,等我長大了,我去挑水。這是老水井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鄉親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這時,家家戶戶都在自己家裡打了水井,安上了“磕頭機”,這雖然是一種機械式的汲水工具,但比起到井臺打水吃的方式還是省時、省勁兒多了,自此,村子裡的露天老井便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時光腳步到了90年代,這時,鄉親的吃水方式也由用“壓水機”,變成了用電機和水泵汲水,只要合上電閘開關,人們便能毫不費勁地吃上水,但是,人們吃的仍然是略帶鹹味的地下水。

近兩年,在新農村建設中,上級政府把村村通自來水工作放到了重要日程,村裡的鄉親們已把清潔甘甜的自來水引到了廚房、衛生間,吃著放心,用著方便。村裡通上自來水那天,已有80多歲高齡的奶奶,臉上的皺紋笑開了花:“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啊,今個兒咱也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幸福日子……”

水井的變遷,是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群眾生活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一個縮影,從這裡人們不難感受到黨的富民政策給鄉村帶來的可喜變化,如今村中的老水井早已不復存在了,機械式的“磕頭機”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它們的故事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中。

哦,家鄉的老水井…

TAG標籤:家鄉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