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作文/列表

有關學禮儀作文三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禮儀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學禮儀作文三篇

學禮儀作文 篇1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國”,古人的許多高尚品德與禮儀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文化牆上就記載著許許多多的名人與他們的傳統美德。文化牆上記載著“仁者愛人的孔子;千里尋備的關雲長;禮賢下士的齊桓公;謀定後動的諸葛亮;立木賞金的商鞅;心無貴賤的陸慧曉”……古代的著名人物。每位古代的著名人物的左下方都寫著各自的故事標題,在人物的右上方都蓋著一個大大的橢圓形的印章。印章裡寫著“傳承”這兩個大大的紅字。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千里尋備的關雲長;因為他不顧千里的路途遙遠“過五關,斬六將”地尋找自己的兄長——劉備。真不愧是生死同時的異性兄弟啊!再配上“行其所當,處事得宜。正義公平,美善威儀”的名言警句,能不認人讚歎關雲長的兄弟精神與氣志嗎?

我也敬佩諸葛亮:他可真是有計謀啊,謀定後動,這個選擇表現出了諸葛亮是多麼有計謀啊!“諸葛亮啊,諸葛亮,你那麼明辨是非,能周萬物,比神仙還要神吶!”

我還佩服商鞅,他“立木賞金”的誠實守信、信守諾言的故事,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因此這個故事,其實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中的一部分哦!“誠實守諾,言行不欺。立身之本,守之弗失。” 這兩句關於商鞅的名言一直激勵著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信守諾言的好孩子。

最後,我們走到了文化牆的盡頭,才戀戀不捨地跟著媽媽回家去。可我心裡默默的想:我一定要好好讀書,為祖國做出有用的貢獻。

學禮儀作文 篇2

這個週末的上午,我參加了小記者活動。非常有幸我們請來了杭州同建禮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蔣建麗老師,為小記者們上了一堂有意義的禮儀課。

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子曰:禮者,敬人也。我國的大思想家孔子,在東都洛邑考察期間,因要閱讀周王室藏書,必須拜會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孔子第四次拜訪,才見到老聃,允許閱讀和抄錄了周王室收藏的一批重要文書典籍。後來,孔子重新編撰這些文獻,成為經典,即《詩經》、《尚書》、《禮經》、《易經》。孔子從周京洛邑返回魯國,投奔他門下的弟子逐漸增多。之後,孔子還多次拜會過老聃,得到了許多有益的教誨。這就是問禮老聃的典故。蔣老師說:“禮:既要尊重別人,又要尊重自己。儀:怡到好處。”所以,我們要尊重自身,尊重學校,尊重自己所處的環境。

從前,有個使者來到一個小國,他對國王說:“我帶來了三個小精靈,請問哪個最有價值?”國王左思右想,怎麼也想不出來。這時,一位大臣對國王說明天他就知道哪個最有價值。第二天,所有人都聚集在草坪上看這位大臣是怎麼解開謎底的。只見,大臣拿來三根草,分別從小精靈的左耳塞進去。結果,第一個小精靈從左耳塞進右耳出來了;第二個小精靈從左耳塞進嘴巴出來了;第三個小精靈從左耳塞進,一直沒見草出來,原來是被放到了他的肚子裡。大家猜對了嗎?對了,第三個小精靈最有價值。蔣老師告訴我們,要用耳朵去聽,用眼去看,用嘴去說。把你看到的聽到的,吸收、消化,積累起來。

語言大師林語堂先生說過:“語言不是一般的工具。”我們要學會用微笑去問候,笑一笑,十年少,笑一笑,運氣好。與人溝通時要面帶微笑,注視對方的眼睛。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與人講話時聲音要陽光自然。良好的禮儀修養,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教養;有助於改善自己的關係;有助於維護自己的形象。

這堂課內容豐富,大家都聽的津津有味,讓我們學到了許多……

學禮儀作文 篇3

老師給我們講了“世界第26屆大學生運動會將要在我們深圳市舉行”,我作為深圳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近期的電視新聞也經常宣傳“迎大運,做文明市民”的要求,希望通過大運會把深圳市民的良好精神風貌帶給世界人民。

我們還是國小生,應該怎樣為大運會出力呢?能為大運會做些什麼呢?我覺得在學校裡做一個有禮貌、守紀律、愛學習的孩子就算很好了;在家聽父母的話,體諒父母,幫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社會遵規守紀,不亂橫穿馬路,不到網咖上網玩遊戲,不在馬路上追逐打鬧,不隨地吐痰,處處以有禮貌、做文明孩子的要求約束自己,這樣的話,你就是為大運會出力了。深圳是我家,綠化美化靠大家,熱愛深圳這座城市就從熱愛自己的學校做起。寬容待人,禮貌接客,一句“對不起!”一句“沒關係!”說聲“你好,謝謝你!”也許就和諧了。我們生活在深圳這座文明的城市裡,我們是學校的學生,不但要處處宣傳文明禮儀,更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實踐文明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深圳的形象在世界人民心中產生美好的印象。

只要我們每個人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傳播文明,激情大運,讓我們用一份熱情,一份文明去迎接大運會的到來吧!

TAG標籤:禮儀 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