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詞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致詞/列表

南京經典導遊詞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遊,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南京經典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南京經典導遊詞

南京經典導遊詞1

各位遊客,我們即將參觀的景點就是位於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的明孝陵。明孝陵始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於安徽鳳陽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7歲投身皇覺寺,1352年參加了元末郭子興的紅巾軍,1356年領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稱帝。

明孝陵修建於1381年,1382年葬入皇后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後入葬於此,工程直到1413年才完工。取名孝陵,一說是因為朱元璋主張“以孝治天下”,另一說是因為馬皇后死後諡號“孝慈”。故此陵明代稱“孝陵”,到清代始稱“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區別。

明孝陵依託紫金山,陵園依山就勢神道蜿蜒曲折,陵寢恪守中國建築之傳統,中軸對稱,首創了寶城寶頂,前朝後寢的陵墓形制開創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當年明孝陵陵區從大金門的兩側延伸出一道45華里的外牆,把整個紫金山都包括在內。

原大金門重簷歇山頂,頂覆有黃色琉璃瓦,現在屋頂和大門都蕩然無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門。

過大金門,我們就來到了四方城,這裡原來是一座碑亭,由於頂部毀於清代咸豐年間的戰火,只留下了四面牆壁和四個門券,每邊長26.86米,猶如一個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稱它為“四方城”,城內有一座“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高6.7米,下面的碑趺高2.08米,稱贔屓,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好負重,這塊碑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明碑。碑文是由明成祖朱棣所撰,全文有2746個字,共分為七部分,一、敘述其身世,出生句容大族;二、為民請命,發跡定遠;三、平定天下,登基稱帝、冊中宮、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廢中書、設六部,親掌兵權;五、重人才、建國學;六、生活簡樸,囑死後與馬氏合葬孝陵;七、皇族子女57人名號及144句四言頌詞一篇,碑文是對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評價。“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的落成是在1413年,這也是明孝陵工程結束的標誌。朱棣在大書特書朱元璋功績的背後其實是在大樹特樹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繼承皇位的正統。他原本在南京東郊的陽山派上萬民工鑿了一塊巨大的碑材,其碑帽、碑身、碑座如果相加高達72米,因為過於巨大無法搬運因而棄之未用。

走過御河橋,我們就來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兩側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種石獸,每組四隻,兩立兩蹲。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徵帝王的威嚴;獬豸是傳說中的法獸,象徵君王的正直不阿;駱駝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遼闊,國家西域安寧;大象則是象徵國泰民安,民心順服;麒麟是中國神話傳說的一種瑞獸,象徵帝王的仁德;最後看到的這種動物是馬,象徵對帝王的忠誠。在神道兩側安置這些石獸的主要目的一是表記朱元璋的功績,二是展示大明的國力昌盛,三是祈望鎮妖辟邪。

走過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對望柱,望柱又稱華表,立於陵墓前的神道,又稱陵表。在這裡有指示道路的作用,從這裡開始,神道開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兩對武將,身穿盔甲,手執金吾,身材魁梧;兩對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肅穆。他們分別是一對青年的,一對壯年的,預示著大明江山後繼有人。神道的盡頭,立有一座六柱三門的櫺星門,原門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現在看到的這座櫺星門是根據史料在2007年修復的。這是謁陵時通行的禮儀之門。

在石象路東側,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圍繞梅花山轉了一個彎。原來這座山是東吳時孫權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時曾有人建議將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留下給我看大門吧”,於是神道因此而彎曲,正好成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南京著名的賞梅基地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金水橋,金水橋的後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寢建築,金水橋原本有五座,正對著陵宮的五座大門,後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清代只重新修復了三座,我們可以看到橋面與橋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遺物,橋欄為清代重修。從這裡開始,建築依照中國傳統,坐北朝南,中軸對稱。

順坡而上,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門,這是陵宮的大門。它黃瓦,朱門,紅牆,相互映襯,盡顯皇家的氣派。這座門是1988年根據史料重修的大門,在門前在牆外的東側,有一座特別告示碑,立於宣統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國文字書寫,內容是告誡遊人要保護孝陵。

進了文武方門,我們就來到了碑殿,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大門,因大門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清同治年間將毀壞的大門改建為碑殿,殿內共有五塊碑刻,正中一塊上刻“治隆唐宋”,為康熙皇帝手書,意思是讚譽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功績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作為滿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執政之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康熙深知,光靠滿人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親謁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謁陵時題“治隆唐宋”,藉此籠絡人心。作為旁邊兩塊是乾隆皇帝謁陵時所題的詩碑。後面還有兩塊臥碑分別記敘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時謁太祖陵的紀事,上面有兩江總督陶岱以及江南織造郎中曹寅所書的記錄。

這座建築是孝陵原主要建築享殿,即孝陵殿舊址,可以看到原有漢白玉的三層須彌座臺基,臺基高三米,三層臺基的四角上還遺留石雕的螭首,臺基前後各處踏跺三道。塌跺中置丹陛。上陛為“二龍戲珠”,中陛為“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三層須彌座上為享殿,裡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的神位。原來的殿宇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我們現在看到臺基地面上保留下來的56個巨大的.石柱礎,每個的直徑都有0.91米,看到這裡就不難想象當時的享殿是多麼的壯觀。當年的孝陵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斗拱挑簷,高大森嚴,當時孝陵的規模遠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長陵享殿要大。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間修復的三開間的小殿,規模已大不如前。

經過內紅門,走過昇仙橋,眼前的建築就是方城,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與巨大的磚石砌成,方城東西兩側各有八字牆一堵,牆面四角飾有磚雕花紋,這些磚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過方城正中54級甬道,迎面就是寶城的南牆,正面可見用十三層條石壘築,上書“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據說這七個字刻於民國初年,是用以回答遊人詢問的。

從寶城與方城之間的東西夾道折向南拾級而上,可以登上明樓,它原先是一座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築,後毀於清代太平天國的戰火,僅存四壁,2009年明樓加頂保護工程完成,已修復上午明樓於2009年7月正式對遊客開放,裡面展出了明代分佈在全國的十九處帝王陵墓的圖片資料。

方城後面就是寶頂,它是一個直徑325———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頂上樹木參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馬皇后埋葬的玄宮。寶城就是圍繞寶頂周長約1100米的磚城。寶城寶頂的皇陵形制開創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寶頂大致為圓形,清代帝陵的寶頂改為橢圓形了。

今天在明孝陵的東側還儲存有明太子朱標的東陵遺址,在當年明孝陵陵區鐘山之陰還建有數座明代功臣墓。

中國古代的帝王陵墓形制最初為秦漢時的方上,代表陵墓為陝西的秦始皇陵,唐代改為依山為陵,代表陵墓有陝西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唐乾陵,宋代帝王陵為規模比較小的方上,明代朱元璋首創了寶城寶頂、前朝後寢的陵墓形式。

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滅亡,前後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餘皇陵均在北京,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陵墓。諸多的明代陵墓遺存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觀賞之處。

中國古代陵墓作為中國文化的遺存,為後人研究與瞭解中國古代經濟與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各位遊客朋友,我們今天的參觀就要這裡結束,感謝大家對我的導遊工作的配合,歡迎您再次遊覽明孝陵!

南京經典導遊詞2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於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龍藏浦,是南京文化的古老淵源。它從東水關入城,從西水關出城,流經夫子廟前的這一段長約十華里,因此被稱為“十里秦淮”。從古至今,秦淮河的兩岸就是一派繁華的景象,唐人杜牧的詩是這樣說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首詩說盡了秦淮河的繁華。解放以後,經過南京市政府的大力建設,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為展現江南特有風貌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

夫子廟共包括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東晉年間,朝廷在這裡興建了學宮;宋代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了夫子廟;南宋又開設了科舉考場——貢院。然而,夫子廟在歷史上曾經五毀五建,最後一次是在1937年毀於侵華日軍的戰火,今天的夫子廟是1984年以後重建的。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孔廟前的廣場,廟市合一是夫子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廣場縱向為廟,橫向為市,廟市合一,獨具氛圍。大家看到的這堵紅牆稱為照壁,具有罩氣、遮擋、裝飾的作用。它長110米,高10米,是我國照壁之最。長和高的寓意代表著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全長110公里,流經夫子廟前的內秦淮段全長十里。

照壁前方這個半圓形的池子為泮池,南京夫子廟是利用秦淮河的天然河道作為泮池的。古時候孔廟也叫泮宮,廟前半圓形的水池就這樣被稱為泮池了。

西側的這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相傳,每年的農曆11月15日晚,每當月到中天的時候,以此橋為界,月亮的影子被平分為兩半,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文德分月。

文德橋畔,廣場西側還有一座聚星亭,取“群星聚集、人才匯粹”之意。迎面這個大牌坊,是“天下文樞”坊,造型為仿古三門四柱,斗拱託頂,它的意思就是說這裡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因為這裡是孔廟的所在)。牌坊南側有魁星閣,裡面原來供奉奎星的畫像,魁星是天上主宰文運之星,古代參加科舉的文人士子喜歡在考試之前來此,以借文氣,期盼科舉奪魁。

穿過櫺星門,就是大成門。因為孔子對中國文化做了集大成的貢獻,所以孔廟的大門叫做大成門,殿叫大成殿。橫額“南京夫子廟”是趙樸初先生手書,直額“大成門”是我國前外交部部長姬鵬飛所提寫的。門內甬道兩邊有孔子八位弟子的漢白玉塑像,兩側的碑廊內珍藏著趙樸初、林散之等三十位近代書法大師的墨寶。

甬道的盡頭是露臺,它高1.4米,東西長21.8米,南北寬14米,圍以石欄,正中有二龍戲珠丹陛石,兩側立有石燈。露臺是舉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臺正中是一尊孔子的銅像,前方設有鐵香爐,上面刻的“至聖先師”是對孔子的尊稱。銅像高4.18米,重2.37噸,是全國孔廟中最大的一尊孔子銅像。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夫子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仿古建築,海藍色豎匾上有大成殿三個大字。大殿高16.2米,東西長27.3米,進深為20.9米,是按照清同治年間的形式復建的。在屋頂正脊上有二龍戲珠磚雕,雕刻十分精美。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享殿。如入大成殿,迎面看到孔子巨幅畫像下方有孔子神像和排位,兩側立有四尊漢白玉雕像,他們是孔子的門生——曾參、顏回、孔子的孫子孔汲,再傳弟子孟子,這四位被尊稱為四亞聖,又稱四配。在這裡還擺放著一些樂器,祭器,是祭祀孔子的時候所用的。兩邊的楹聯是由乾隆皇帝題寫的。大家請看這幅孔子巨幅畫像,它高6.5米,寬3.15米,是現代畫家王巨集喜先生按照唐代吳道子的畫本繪製完成的,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副孔子畫像。

在大成殿的四周牆壁有《孔子聖蹟圖》,這38幅壁畫是浙江的200多工匠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用雞血石,瑪瑙、黃金、珠寶等名貴的材料雕刻而成的。生動描繪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光輝一生。

殿內最高處還有《萬世師表》、《與天地參》、《斯文在茲》三塊匾額,分別是康熙、乾隆、光緒三位皇帝題寫的。

穿過了大成殿,殿外有復原的宋代開鑿的玉兔泉古井,井畔立有一塊《籌措朝考盤費碑》,記錄了兩江總督李鴻章,左宗棠捐助考生進京會試費用的一段歷史。另一側還有四塊古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刻於南朝時期的《孔子問禮圖碑》,碑心刻的畫像文字記載了春秋末期奴隸制度即將瓦解之際,孔子為維護奴隸制度從魯國到周天子所生活的洛陽尋訪典章制度,向老子請教問禮的故事。旁邊三塊是刻於元朝的《集慶孔子廟碑》、《封四氏碑》和《封至聖夫人碑》。

現在我們來到了建於江南貢院。它始於南宋,順治年間規模最大,為全國之最。科舉始於隋唐,止於晚清,長達1300年,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的考試。這是貢院牌坊,上有李漁題的楹聯,坊下龍門街立有11塊記載貢院歷史的碑刻和與江南貢院有關的名人雕像。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遠樓是貢院中心的建築,它呈正方形,共設三層,一層為拱券門,門外有一堵八字牆,二層三層四面開窗。明遠二字來源於《大學》中:慎終追遠,明德而歸厚矣,簷下懸掛的兩塊明遠樓匾額分別是康熙和乾隆皇帝題寫的,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江南貢院這塊匾集的是顏真卿的字,八字牆上還有曾國藩的墨寶。這座樓的作用是宣讀聖旨,發號施令和監視考場紀律。現在看到的這個沙盤模型,展現的是貢院明清時的全景,當時貢院共有號舍20644間,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科舉考場。

現在貢院內還有恢復的四十餘間號舍,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面積不超過1.5平方米,裡面的陳設很簡單,一上一下兩塊板而已,考生要在裡面待上9天考上三場,吃喝拉撒睡考都在此處,白天他們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就在案板上合衣而眠,走出號舍下來無不面黃肌瘦,可以想象當年考試的艱辛。

號舍所在的巷子叫號巷,它南向成排,以千字文為序,一條號巷裡有60—100間號舍。大家西側的號巷內用蠟像展示了考生百態,東側為遊客體驗區。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也當一回考生,沒準兒還能中個舉人呢。

前方大家看到的“至公堂”過去是主考官辦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試“公平、公正、平等”,現在是科考陳列室,分為東中西三個展廳,中間的展廳是科舉文化陳列室,內有一尊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雕塑,旁邊的這組模型展示了當年狀元高中跨馬遊街的情形,非常得意壯觀。四周牆壁上展出的圖片資料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起源、發展。

東側的狀元廳內展出了中國曆代狀元名錄,以及中國封建時代的幾位知名狀元,尤其是出自南京的狀元,其中還有一位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女狀元——傅善祥。在這裡,還有一張明代萬曆年間狀元趙秉中的殿試試卷,為今天的專家學者研究科舉制度提供了珍貴的佐證。

西側的是名人廳,裡面展出了和江南貢院有關的名人,如考生唐伯虎、吳敬梓,考官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還有和科舉有關的一些圖片資料和實物資料。

各位遊客,白天的夫子廟繁華熱鬧,而晚上的夫子廟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時,秦淮河上就有金陵燈會,明朝時更是達到了頂峰,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可謂天下一絕。今天的夫子廟沿襲了“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築風格,遊客來到這裡,不僅能夠領略傳統文化;還能品嚐獨具風味秦淮風味小吃;探尋秦淮八豔的傳奇故事;乘上秦淮畫舫飽覽兩岸風光;或者去探尋烏衣巷、王謝古居、李香君故居、桃葉渡的名人遺蹤,都是賞心樂事。接下來,給大家2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會在停車場恭候各位,謝謝。

TAG標籤:南京 導遊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