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名言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語錄名言/列表

曾國藩名人警句語錄50句精選

用兵之道,全軍為上,保城池次之。——《曾國藩書信》。本文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曾國藩名人警句語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曾國藩名人警句語錄50句精選

1、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繫乎讀書之多寡。

2、人有毀我誚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養其量。

3、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

4、三寡:寡言養氣,寡視養神,寡慾養精。

5、陳岱雲每天用工很多而且嚴格,可謂愛惜分陰的人,而我則疲沓不振作。

6、天下的事情若是一一要求得到回報,則必定有大為失望的時候。

7、我身在軍營中,頗為有以詩文而荒廢正務的現象,以後當切為警戒。

8、至作文,則所以浦此心之靈機也。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曾國藩書信》。

9、調軍出戰,不可太散。——《曾國藩書信》。

10、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曾國藩家書》

11、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傢俱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士字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曾國藩家書》

12、步步前進,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計算遠近而徒長吁短嘆也。——《曾國藩家書》

13、和字能過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曾國藩家書》

14、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知風味。——《曾國藩家書》

15、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曾國藩家書》。

16、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曾國藩家書》。

17、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頹然自餒也。——《曾國藩日記》。

18、凡危急之時,只有在己者靠得住。——《曾國藩家書》。

19、君子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曾國藩

20、天下大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清·曾國藩

21、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曾國藩

22、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曾國藩

23、善人種德,降祥於天。惡人種禍,貽殃於後。——曾國藩

24、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惡人固可疏,未能遠,不可急去。——曾國藩

25、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曾國藩

26、貴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興,貧視其所不取,窮視其所不為。

2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曾國藩

28、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既有所逼而成者居半。——曾國藩

29、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寫字,凡事都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30、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31、世事多因忙裡錯;好人半自苦中來。

32、行天下而後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後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自餒。

33、有一種人以姑息匪人市寬厚名,有一種人以毛舉細故市精明名,皆偏也。聖人之厚寬,不使人有所恃。聖人之精明,不使人無所容。

34、時賢一石雨水;古法二祖六宗。

35、文涵萬古江山氣;道續千年絲竹聲。

36、世間極佔地位的,是讀書一著。然讀書佔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勢位上。

37、為人不可過於聰明。——曾國藩

38、聖賢領要之語曰:"人性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慾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復收也。微者,理義之心,如帷之映燈,見之難而晦之易也。

39、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曾國藩

40、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 ——曾國藩

41、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曾國藩 《致吳竹書》

42、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曾國藩

43、受人恩情,當為將來報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44、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長遠之家規,恃大眾之維持。

45、遇疾惡太嚴之人,不可輕意在他前道人短處,此便是澆油入火,其害與助惡一般。——曾國藩

46、學者能高眾也,毋以勝人,行標俗也,毋以繩人,免矣。

47、治軍之道,總以能戰為第一義,能愛民為第二義,能和協上下為第三義。

48、米已成飯,米已成炊,只好聽之罷了。

49、凡有盛必有衰,不行不預為之計。

50、步步前進,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計較遠近而徒長吁短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