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名言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語錄名言/列表

屈原的經典名句

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小編整理的屈原的經典名句,供參考!

屈原的經典名句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於屈原的名作《離騷》,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漫漫:長。

修:長。

兮:語氣詞,相當與“啊”。

將:將要,還要。

求索:尋找。

這句話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感情:雖然現實很黑暗、很殘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遙遠,但是,“我”(即屈原)也會不惜一切去尋求真理,表現出屈原勇於追求真理的執著、不屈、矢志不渝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

2、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意思是說: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

“汨”指汨水。

“汨汨而過”指時間流逝。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這句話可翻譯為:“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顯然,我們可從這裡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於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裡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這句話就表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意思是說: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

5、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意思是說: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你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6、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脩之故也。 (《離騷》)

意思是:我指著蒼天起誓、讓天作證啊。我的忠誠只是為了君王的緣故。

“靈脩”指: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7、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嫋嫋:形容微風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

木葉:枯黃的樹葉。

8、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

意思是:沒有比別離更悲傷的事情了,也沒有比新相識更高興的事情了。

9、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九歌·山鬼》)

意思是說:我在竹林深處一直見不到天,因為道路比較艱險所以我一個人遲到了。

“幽篁”就是竹林。

10、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意思是:雖然春秋代序,年復一年,但祭祀之禮不廢,禮樂終古而相傳。

此篇是通用於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後的送神曲,由於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不稱禮神而稱禮魂。

11、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表面意思是在說自己是一個正直的人,別人的心和自己的不一樣。深層意應如“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在表示自己孤獨卻執著的信念。

12、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翻譯:我不管是彎路還是捷徑,只顧南行戴著日月與星星。

深層的意思乃是把蘊藏在內心深處像亂絲般的愁情抽繹出來,抒寫詩人對楚國熾烈的懷念和憂愁

13、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意思是說:我將依著正道而不猶豫, 哪怕困於黑暗終身不見光明。

14、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意思是說: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遙遠的地方,又有什麼妨害?

15、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人都是汙濁的,惟獨我乾淨、清白;眾人都已醉倒,唯獨我一人清醒。

16、目極千里兮,傷心悲。(《招魂》)

這句話是屈原《招魂》裡的詩句,表現的是詩人遠離故國,擔憂國家的悲傷情感,直接翻譯就是:(我的)眼睛看著千里之外(的故土),心裡傷心極了。

屈原介紹

一、文學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

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巨集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二、習俗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敬仰和崇拜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魚蝦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把粽子繫上五彩絲線,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中國端午節習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 明、清時期政府法令最初只規定了三個主要的節慶:新年、冬至,還有皇帝的生辰,但端午和中秋也變得重要,後來最重要的節日是新年、端午和中秋。這三個主要的節慶稱為三大節,各階層都是一樣的。

三、流放背景

戰國時代,稱雄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那時,楚國的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六國。名士蘇秦提出合縱,即聯合六國一同抗秦,屈原積極參與此事,與蘇秦一起促成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並使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因此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裡。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疏遠,因為齊楚連盟,秦國不敢動手,聽到這個訊息,秦王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第一次流放

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為漢水的上游。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賄賂楚國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裡土地。”楚懷王聽信張儀的,就把相印授予 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懷王以為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廣袤六裡。”六百里變成了六裡,楚使很生氣,歸報懷 丐、裨將軍逢侯醜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漢中郡淪陷。

第二次流放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於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自盡

秦國對楚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了。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當時62歲左右(生於前340,死於前278)。

四、墓園

屈原墓位於湖南汨羅市城北玉笥山東5公里處的汨羅山頂。因在2公里範圍內有12個高大的墓冢,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閭大夫墓”或“楚三閭大夫墓”石碑,相傳為屈原的“十二疑冢”。屈原墓園附近有3座規模頗大的寺廟,分別是保緣寺、普濟寺和普德大廟。

五、屈原祠

屈原祠位於秭歸縣東1.5 公里長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佔地面積約30畝,為紀念屈原而建。屈原祠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820年)。1978年建葛洲壩水利樞時,將它遷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屈原祠以屈原文化為統領,是三峽庫區能夠把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充分結合起來的重點區域。

TAG標籤:名句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