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心得體會/列表

閱讀鴻門宴心得體會例文

閱讀鴻門宴心得體會例文1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閱讀鴻門宴心得體會例文

——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閱讀鴻門宴心得體會例文2

秦始皇贏政吞併六國後,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執敲撲而鞭笞四海,天下已定。始皇便到處巡邏。所到一處,百官前呼後擁,車馬相連,浩浩蕩蕩,其威風可想而知。一次途中,老百姓擠滿了街道,爭著瞻仰這位兼併諸侯統一中原的大皇帝。人群中一位濃眉大眼、殺氣騰騰的少年說道:"大丈夫就該如此!"還有一位年齡略長的莊稼漢說道:"日後我也要這樣!"這兩位瞧不起秦始皇的人物: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另一位便是漢高祖劉邦。

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咽嗚叱吒,千人皆廢。最後卻身死東城,為天下笑!劉邦為一地痞無賴式的亭長,卻平蕩群雄,建立漢室江山。二人在鴻門宴上的較量便可知一二。

鴻門之宴,項羽和劉邦同坐一席。項莊已經把劍取出來了。只要在劉邦的頸上一劃,‘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擺出。項羽偏偏徘徊不遲,讓劉邦逃走。枉費了亞父范增的一片苦心,無奈之下罵之"豎子不足與謀,奪天下者沛公也!"垓下之敗,橫渡烏江便可捲土重來!尚未知鹿死誰手的項羽偏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念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乎,拔劍自刎,遺恨烏江!失敗原因,韓信所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相比之下,劉邦則高明得多。他口若懸河般地籠絡項伯。向項伯解釋時,將自己的政治意圖掩飾得絲毫不見。後來連自己的父親身在俎下,都要分取一杯羹,更何況至軍之後立誅曹無傷……

不管結局如何,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

世間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閱讀鴻門宴心得體會例文3

今天,學完了《鴻門宴》這篇課文之後,有一些感觸。我用紙和筆把這些感觸寫下來。

《鴻門宴》的開關是曹無傷告密,項羽立即整理軍隊,為擊破劉邦,而劉邦因為項伯前來,過一日向項羽賠罪,項羽留劉邦下來,與他喝酒,這就是歷的《鴻門宴》。

我認為劉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項羽成為天子,與劉邦及項羽的性格特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剛愎自用,自大輕亂,在直率了,而劉邦這之所以可以從“鴻門宴”中死裡逃生還得謝謝項羽有這樣的性格,而正是因為項羽的性格讓他失了天下,在烏江自刎,而劉邦是真的心繫百姓,此外,項羽又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就算他日後可一統天下,老百姓也一定會抵抗他。

劉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於應變,而項羽太過於剛烈,所以說項羽是失敗是註定的`,而且從性格方面來說,劉邦的確比項羽更適合統一天下!讀《鴻門宴》有感,鴻門宴讀後感

項羽又不善於用人,腦子太過於簡單,而且即使項羽在“鴻門宴”那一日殺了劉邦,按他的性格,他日,他也一定會敗在他人之手,項羽的失敗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而他在烏江自刎也是因為他的性格太過於剛烈所造成的。

閱讀鴻門宴心得體會例文4

寫了一篇《枉為小人》,主要是針對學生不會寫讀後感,有意強化感與引與述與評與析相關,但不同,從所感的內容上看,部分也是閱歷性的話,學生寫不出很自然。文章似乎別有懷抱,可以一讀,但整體沒有深度。還不是天天新的水平。

於是再讀,三讀。覺得讀書不僅用眼,更要用心。可以說要用所有的感官。比如朱自清寫《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幽香,需要我們用嗅覺去體味。其中作為《史記》中名篇的《鴻門宴》,也可以用嗅覺去讀。

駐紮軍隊就駐紮軍隊吧,古書上常常說“軍”。說:您這樣做不好吧,如果是我,我是不這樣做的。偏偏說“竊為大王不取也。”一嗅就是老古老古的事兒,所以用嗅覺最適合讀不尋常的文字,像古文,像外文,一個古裡古氣,一個洋裡洋氣,古色古香,需要用嗅覺去嗅。

一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因為古,所以還能感覺到暗。長夜的味道也能嗅。夜裡能生鬼,所以說鬼見生人要躲避,因為有生人氣。現在叫活力。這篇文章因為古,也有此地鬼氣。劉邦呀,項羽呀,現在不都成了鬼了嗎,廣義地說,《史記》也是《錄鬼簿》,裡面的所有人都成了鬼。曹無傷使人給項羽傳話,想必是暗中行事,暗之暗者也,就像今天的爆炸事件當事人一定不想讓你我知道他們的行事。范增給項羽示意,沒有直接說話,而是用所佩玉向人示意,也是明中之暗。現在叫暗號。項伯“夜馳之沛公軍”,一個夜字出這是黑暗中的勾當,一派夜幕遮掩了一切醜陋與背叛。人為什麼為有勝有敗,原來其中有陰謀詭計呵。陰謀之所以成功就在於陰。陰就是暗,所以鬼氣沖天,陰氣騰騰。中國歷史原來就是陰謀的歷史呵。

人為什麼怕鬼,就在於鬼在暗處。讀《鴻門宴》次數多了,就會感到害怕,鬼氣裡還有一種氣,叫殺氣。項羽是誰?在新安坑秦卒四十萬,部隊一個個都凶神惡煞的,以一當十,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主兒。他說“為擊破沛公軍”,那可不是玩笑,是要接近於“伏屍百萬血流成河”的“天子一怒”。這個殺人的大計,范增在旁只是加油,古話叫:“急擊勿失”。殺人還不能錯過機會。所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既然是娛樂,也充滿殺氣。也是范增的陰謀詭計之一。殺人是高招。是范增作為謀士實現自己理想的必要途徑,所以項羽為人不忍,讓他即氣沖天,拔劍無處使,就碎玉斗。漢語有個詞,叫殺人不見血。《鴻門宴》就是殺人不見血的一場戲。項伯殺人,只是提到,血已經化成碧了吧,鴻門宴上,殺人不成。樊噲就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那裡的人命果然就像魚肉一樣。魯迅先生說中國歷史是人吃人的歷史,我都不敢細細考證,而柏楊說是殺人的歷史,其實意思是一樣的,魚肉可不是殺了吃的麼?刀下鬼與口中食幾乎是一樣的。

這種殺氣最突出的要數樊噲了。他是殺狗出身,殺人無數,也毫不畏懼。所以有闖帳一節,好像是義正辭嚴,其實是壯士一怒。眼看就要流血了,但項羽還很欣賞他,所以終於還是不見血。

殺氣不等於血,正如恐懼並不是死,而是死之可能正在臨近。最後沛公逃了出來,回到了自己的軍中,那裡才真正出現殺人,不過太史公筆下也很輕鬆,叫“立誅殺曹無傷”。死即死耳,如此而已。幾個小小的人物的鮮血,甚至於沒有勝味,沒有顏色。但用鼻子讀書,還是能嗅到殺氣的。

由此再想想中國人,主體民族即是漢族。漢族之漢源於劉邦封為漢王,建立漢朝。大漢民族,哪一年沒有殺人的事,哪個英雄不是殺人多才成功的。江山代有英雄出,各殺生民若干個。如此而已。

鬼氣,殺氣,最後感覺鈍化了,只剩下一聲嘆氣。是為感。

閱讀鴻門宴心得體會例文5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