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心得體會/列表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1

今天立春,太陽公公也露出了久違的笑臉,寒冬即將過去,春暖花開的時節就要來臨,我的心情也好了起來。

春的到來有時是欲說還羞的,像倚門回首的小女孩,偷偷往外瞅,又歡笑一聲飛快地躲開了,沒有了蹤影。

最先感知春天的`訊息應該是我們派出所院內的那棵望春樹,幾天前還乾巴巴、光禿禿的一點生氣沒有,突然間枝頭上就生出些許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微風中輕柔地蕩著,一棵長青的桂花樹也綠得也更清亮了,像洗了臉、化了妝的少婦,嫋嫋娜娜立在你面前。風不再那麼徹寒,吹到臉上曖曖的,人走路也輕快起來。樹枝上、電線上,麻雀嘁嘁喳喳叫著,“噗”地飛起一隻,“呼”地跟上一群,在天空兜了一圈又落在別一處歡著。

人勤春早,街道上的行人部分已脫去厚厚的棉衣,換上西服和夾克,人就顯得精神許多;掃馬路的清潔工人,不再捂著碩大的口罩,呵著熱氣揮帚急掃,他們有時也會停下來歇一下,仰著臉看看路邊冒著綠芽的樹枝,呼吸幾下早春的空氣;那些開著摩托車拉客的農民工,也甩掉裹在身前的黃大衣,滴滴滴答答按著喇叭一路飛馳而去。

走在田野裡,不用費多大勁,你就可以發現不少早春的野菜,認識的,不認識的,叫上名叫不上名的,都朝你狠命地點著頭,三兩個農婦挎著籃,拿著鏟,低著頭趄著身子在地上找,柳編的籃子裡,蓬蓬地放著薺菜、小根蒜、七角菜……有的攀著籃子的口爬上來,四處張望著。拿回家,摘去黃葉,溫水裡一焯,加點調料攪拌,就成了餐中美味,吃在嘴裡,春的味道就鼓滿腮幫。

春天確是復活的季節,一陣暖風,一場細雨,生命的活力就展現在你面前。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2

《愛的教育》,我一口氣讀完了。雖然我沒有流淚,但我的內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心革面的書。吸引我的似乎不是它的文學價值有多高,而是父母和孩子近乎完美的愛,老師和學生的愛,朋友的友誼,家鄉和國家的愛.這部處處充滿愛的小說,蘊含著那種深刻而豐富的情感力量,真的很棒。《愛的教育》告訴我們,對人性的崇高純潔的愛是最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一樣,但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相似的感受,但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可能是不同的,這觸動了我,引發了一些關於愛情的思考。

首先,《愛的教育》這個標題讓我想到,在這個多元的世界裡,愛是什麼?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和這個義大利國小生一起徒步尋找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學生在一個學年的十個月裡寫下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老師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讓人讀了,尤其是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就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忽略,因為它看不見,看不見。然而,我們離不開它。事實上,它的意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就像父母的愛一樣,安利有一本日記可以和父母一起讀寫,但現在很多同學的日記裡還是有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最容易被忽略,就像這份大愛中的深厚的親子之愛,很多人感受不到。愛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是為了個人,也是為了整個民族的尊嚴和情感。《愛的教育》描述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進步,陽光般閃耀的年輕人。他們有的家境貧寒,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的沐浴在幸福之中。他們的出身和性格大相徑庭,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祖國義大利的熱愛和對親朋好友的真誠愛。這裡不可忽視的是老師每個月給那些少年唸的“精神演講”。這些短篇小說不僅陶冶了書中的人物,還以其中所反映的強烈情感震撼了我這個外國讀者。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情是一段無盡的旅程。一路上步行和觀看都很容易。每天都會通過感受和學習新的東西來充實。所以,我只想走下去,甚至全身心的投入熱情,不在乎能堅持多久。那時候這種感覺已經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走進恩里科的生活,見證了他們是如何學習、生活、戀愛的。感動了,發現愛情裡包含著對生活的追求。

在《愛的教育》裡,愛被比作很多東西,這是真的,不僅僅是這些東西。“愛是什麼”我想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止境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的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愛像空氣一樣有時會被汙染和稀釋。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3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的,有太多的教育家推崇愛的教育,因此老師們也積極將“愛”落實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然而作為教師,光有滿腔的愛而缺乏耐心,我想那並不是真正的愛。

說實話,我覺得自己並不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老師,有時甚至可以說是缺乏耐心。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年,在這重要的一年裡,我再一次接觸到了一年級的小朋友。我很開心,因為我期待彌補過去對待一年級學生經驗上不足的遺憾;我也很苦惱,因為和之前的班級相比,新一屆的小朋友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們有著十分鮮明的個性特點。每天,小朋友們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從耐心處理到應接不暇直至喪失耐心。幸運的是,在我身邊總有前輩老師幫助我,指導我,鼓勵我。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詞語:“感統失調”,也叫作感覺統合失調,它是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是一種學習能力障礙。對於這一詞語的認識和了解,我想我得感謝同辦公室的王老師。王老師也是一位一年級班主任,在她的班裡有這樣一個小朋友:當其他同學已經快速、整齊地排好隊時,他卻仍是慢慢悠悠地踱出教室,手上還莫名地不知在玩著什麼;當其他同學能夠自覺地在作業本上畫好計分線時,他卻連計分線該畫在哪兒還不知道,甚至在老師幫助放好直尺只需他畫上一筆的情況下,他竟然偏離直尺,徑直往別的地方畫去……

直到有一天,王老師回到辦公室,對我們說:“這個孩子有感統失調,我好心疼他。”然後,王老師開始嘗試與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可家長們的態度卻讓她感到失落。面對家長如此消極而又有點牴觸的情緒,王老師用一個真實、成功的事例最終說服了家長。原來,在王老師原來的班級中,也有這樣一位感統失調的學生,然而由於發現的`時間較晚,等到意識到的時候,孩子只能依靠藥物來治療了。面對孩子因為長期服藥而體質愈差的情況,家長們曾一度想要放棄,但在老師的耐心勸導與陪伴下,孩子後來在七年級摸底考試中取得了班級第二的好成績,走上一條不一樣的希望之路。王老師深知7歲是幫助孩子治療感統失調的黃金時期,因此她在教學中對這個小朋友充滿了耐心。

當他又一次手舞足蹈地從教室裡出來排隊時,王老師鼓勵他:“你今天能做到快速排隊,真棒!王老師期待你下次能安靜、整齊地排到隊伍中,好嗎?”直到他能做到排隊快、靜、齊。當他還是不會畫計分線時,王老師就利用課餘時間把他帶到辦公室,手把手地去教他,一遍又一遍,直到他不再有錯誤。

王老師說過:“如果說自閉症的孩子是遺落在地上的星星,那麼感統失調的孩子就是折翼的天使。”就在幾天後,我偶然的發現我們班也有一個“小天使”。在小尹同學接連四天的遲到後,我忍不住把他堵在了教室門口,問他:“你知道你今天又遲到了嗎?”結果卻只換來了他漫不經心的一句“我知道啊。”同一天,在我不知強調了多少遍課間安全問題後,他依然在玩危險遊戲,於是我把他叫到辦公室來問:“老師有沒有說過課後不要玩危險遊戲呢?”竟然換來了他同樣的回答。我又問:“你是不是沒聽到老師說的話呀?”他回:“好像是的吧。”這時我才意識到似乎有那麼點不大對勁。於是我趕緊聯絡家長,值得慶幸的是,尹媽媽每週堅持著讓孩子接受注意力訓練。對於家長這麼重視孩子的問題,作為老師,我在第一時間就表示了支援與配合。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也試著去包容孩子的一些行為,耐心指導他的不足,另外,每天我都會和家長分享他的作業情況,對孩子和家長進行鼓勵。隨著家長與老師的耐心陪伴,小尹同學的表現越來越好,我相信他將來會變得更棒!

耐心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我們不追求事業的輝煌,只需保有一顆平常心,用樸素的愛與耐心對待學生即可。

近期研讀了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頗深,從心裡到精神上真正體會到教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創造。是以“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為核心的一種教育模式。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這樣的情景: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鴉雀無聲,臨下課,教師小結,問學生:“這節課的內容大家聽明白了嗎”,假如有學生說“不明白”的話,教師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講得那麼詳細了,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是笨得要命”,這就是傳統教學課堂的一個縮影。而在生本教學課堂裡,我們看到的將是另一番情景:學生之間你問我答,小組成員激烈討論,小組之間激烈爭論,整個課堂生機勃勃。現在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個學生,你會選擇怎樣的課堂?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麼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

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教學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發現自己失敗了學生不領情,,因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樹苗對學生進行外在的改造,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開展教學活動!郭思樂教授提出了讓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由教師提供一個最根本的,最簡單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的成果),班級交流學習(提出更深刻的問題),熟悉學習(鞏固學習內容)四步教學模式。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教師引領著學生,既能讓學生夠得著,又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教師的設計要把握知識的要點,又要把握整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更是激勵者。郭教授指出,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才能走出師本,走向生本。先做後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學要注意:低入(簡單、根本、開放),多做,深思,高出。就語文教學來說,方向是閱讀,整體感知,然後品讀,並在課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在作文教學中,開始是自由作文,先寫後評,先評後改,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興趣。

粗淺的學習讓我認識到教學最大的資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對我的學生應該多一些理解、寬容和耐心。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應該說生本教育對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闡述更清晰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更為具體化。

郭思樂教授認為:生本教育提出對課堂進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為兒童自己的課堂。具體說來,教師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積極地旁觀;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師的角色時而是活動的促進者、平等的合作者、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得體的協調者、資源的開發者、得法的組織者,時而又是“顧問”與“同伴”,“顧問”角色其行為特徵是“指點”;“同伴”角色,旨在參與合作,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4

最近閱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中懷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幾乎每個段落都有精闢、深刻的論述,聯絡和啟迪著今天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有感觸,以至我必須寫一篇學習讀後感的文章。

艾爾弗雷德·諾恩·懷特海(1861—1947),英國數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大聲提出“兩條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務虛透徹”。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們廣泛關注而產生著重大影響。它的實質是反對學校裡傳授死的知識和“無活力的概念”,反對學習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運用、檢驗或重新組合知識概念,認為一切教育的中心應該使知識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識僵化。說得何等好啊!這些20世紀前期的論述,仍是今天的學校實踐中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大量復現式的枯燥教學,知識同實際脫節,是今天的學校突出而嚴重的問題。

同杜威“學校科目相互聯絡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幾乎一樣,懷特海“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消除扼殺我們現代課程活力的各學科之間相互不聯絡的嚴重現象。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學科同生活的隔離,消除學科之間的互不聯絡,一直是20世紀教育革新家極力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天課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懷特海反對灌輸式教學,他向有實際經驗的教師呼籲:不要認為“只要學生紀律好,總能把一定分量的無活力的知識灌進他們的腦子裡去”。他舉例說,教兒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傳統回答是:鍛鍊心智。懷特海指出:“這個回答雖有部分真理,但有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很可能窒息現代世界的才華。”把兒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創始人的權威和影響有多大,懷特海譴責這是“教育理論中的最致命、最錯誤、最危險的概念之一”,並且極富意義地指出:“心智決不是被動的;它是一種永不休止的活動,靈敏、富於接受性、對刺激反應快。”這或許是後現代課程家們最感興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動地位,才能減少教學過程中的浪費和厭倦現象。

懷特海反對教學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試:“每一所學校,要是訓練男孩子們準備小小的一套考試,一定要受到毀滅的痛苦。”他尤其反對脫離學校具體需要的校外統一考試:“一個以考察學生個人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試製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費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結果”,只能是“扼殺文化的精華”。那些沉迷於考試和分數排隊(學生排隊、教師排隊、學校排隊),反覆組織統考、不斷印製試題的人們,是否求實地細想一下,這種工作的實際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廣泛接觸和評析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外,還深刻揭示了兒童成長的階段和學習道路。他認為兒童的.心靈是成長著的有機體,而成長和智慧發生在自由所給予的創造機會與學生學習知識之間達成平衡之際。他提出“教育韻律”——渲染(遊戲)、精確(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認為這三者不斷統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國小和國中以觀點的渲染和遊戲為主,精確和掌握的發展始於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則為大學時期的焦點,學校若脫離這一大致的計劃,將違背學習的自然韻律。顯然,這是誇美紐斯提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的延伸,它有益於教師認識不同時期的學生學習特點,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值得我們深深體悟。

我們在談論教育的目的時,很多是指向著未來結果的。然而,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的結果和教育的目的絕對是兩回事。這點我們通過閱讀懷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獲知。懷特海告訴我們,教育改革,應該改掉那些束縛人的心靈而無活力的教育制度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規劃綱要(20xx-2020)》,期中所表露的許多思路皆旨在對教育制度除舊佈新,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5

今天又是一次繪畫課,有點感觸,來說幾句。

我發現家長們來接孩子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看看你畫的?沒老師畫的好看啊~”

實際上,我覺得“畫的象不象”只是家長們對孩子繪畫作品中形象的一種評判,俗話說:“照貓畫貓,照虎畫虎”,其實說的是一種模仿和觀察力。由於幼兒的認知、思維的侷限,在觀察事物時不可能很全面,也許只抓住自己看到的某個特徵,這時大人們就會覺得不象,但是在孩子看來,她看到的事物就是這個樣子的。只要孩子捕捉到了事物的基本特徵,那麼我們就不能單純的從象與不象來評判孩子的繪畫作品。

孩子不是為了繪畫的結果而畫的,對於他們而言,並不計較畫得象不象,而是他們在畫、在塗,他們沉浸在這個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繪畫就是他們自我表達的一種語言。我們應該多支援多鼓勵孩孩子。

我們老師在選擇幼兒繪畫題材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是否適合孩子的年齡。

在孩子繪畫過程中,有時候孩子畫錯了怎麼辦?通常我們的做法是讓他們乾脆換張紙。但有時我們也會將錯就錯,鼓勵孩子另闢新徑。

繪畫的過程也是孩子在想象的過程、思維的過程、表達的過程。所以當看到孩子畫出我們難以理解的“怪物”時,或看到畫面上互不相干的事物時,我們不必驚訝,因為孩子眼中的世界原不同於我們成人眼中的世界。

你可以請孩子解釋一下,或許你會有很多驚喜的發現——孩子的想象原來這樣豐富,孩子的思維原來這樣有趣,你可以從中瞭解孩子的世界。同時孩子在解說過程中,大腦經過記憶改造、表象重構等過程,這將促進他抽象思維的發展。

一次繪畫課,我發現妍妍左顧右盼遲遲不肯動筆。問她怎麼了,她低著頭小聲說:“上次畫的畫,媽媽說我畫得亂七八糟,一點也不象。”這位媽媽的“心直口快”竟使孩子駐筆不前。不要輕易否定孩子,尤其在不瞭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情況下。孩子是從別人的眼中認識自己的,如果他得到的總是否定的資訊,漸漸地,他對自己也會持同樣的否定態度,而一個人地自我意識將影響他整個人生。所以當孩子向你展示他地作品時,認真地看待他地工作成果,鼓勵他,講出自己地真實感受,與他討論。孩子在成人認真聆聽和注視下也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受到重視的成就感。

每個孩子都有她的優點和不足,不要拿別人的長處和你孩子的短處去比較,那樣只會傷害孩子,多給孩子重視,興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在她並不反感的前提下。遇到有什麼疑難的問題可以和我們老師及時的溝通,只要我們一起想辦法,問題會解決的。

堅持讓孩子學繪畫的`家長也可以看出來,繪畫的進步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我們長期的積累,我們學習了,也要經常的複習、練習,多給孩子自信和勇敢,相信我們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們的進步是一點點的累積的,有的最初是不敢畫,不願畫,畫不好,沒耐心,不生動……

現在我們班的繪畫課,我上課的時候也成為了一種享受,感覺就想是你找到了懂你的知音,你說什麼,孩子們能立馬給你迴應,真的很欣慰,現在每次繪畫課結束後,家長們來接,都會有這麼一句話:“這是你畫的啊?老師沒幫忙啊?真不錯,有進步”

孩子們的點滴進步都是我們老師和家長感到最幸福,開心的事,您說,我說的對嗎?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6

愛像空氣,它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愛是開起我們心靈的金鑰匙;愛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彷彿經受了一次“愛”的洗禮。

這個故事看了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突然想起愛是多麼的神聖、高尚與奧妙。這裡有對國家的愛,有對父母的愛,有對朋友的愛,還有陌生人之間的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卡洛菲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學,在玩雪時不小心打到了一位老職員的眼睛。他當時非常害怕,但在同學卡洛菲的鼓勵下,勇敢地去承認錯誤,老職員接受了他的道歉,並且還送給他一枚郵票。

於是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同齡人,愛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還能閃光嗎?“寒窗”十數載,除了書上所學的知識;我們還學會了許許多多的理所當然,為自己找藉口;當然我們帶學習用品不是為別人帶,而是為自己所用。爸爸媽媽應該為我們做好一切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因為這是他們的任務,而我們只要懷著一顆好好學習和感恩的心就好了,僅此而已。如果心中沒了感恩,也就失去了美好的前提。我認為人類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顆感恩的愛心。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真希望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愛心。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7

《愛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亞米契斯是義大利的小說家。他既寫詩,又寫小說,但使他聞名世界的卻是這__學作品《愛的教育》。

這本書寫的是小主人公安利科升入四年級,在這裡他認識了許許多多的新朋友:有高尚正直、樂於助人的卡隆;真誠熱情的可萊諦;刻苦頑強,用孝心來感化父親,最終改變了原來凶殘的父親;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代洛西;萬遭不幸的耐利;虛榮而愛炫耀的華悌尼;壞孩子勿蘭諦…… 書中以小主人公安利柯充滿愛心的視角講述了發生在身邊的一個個小故事。同時也闡明瞭一個道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孩子進行情感與心靈的薰陶,培養孩子的一顆愛心,讓他變得開朗、光明起來。

讀了這本書後,我深受愛的啟發。如卡隆因為媽媽去世而每天沉浸在痛苦之中。他來到學校裡,他的同學也陪著卡隆一起傷心、難過來表達他們對卡隆的關愛。老師則像母親一樣給予卡隆更多的憐愛,教育著卡隆。不能灰心,要鼓起勇氣,雖然失去了母親,失去了偉大的母愛,但還有學校裡的學生和老師同樣一直在關愛著卡隆。要堅強起來!我也想告訴卡隆: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最親愛的人,沒有什麼可以代替一位慈愛的.母親。無論是悲傷還是快樂,你永遠也不要忘記你的母親。但是你要以一種崇高的方式去愛她、懷念她,不要辜負了你母親的一片心意。

卡隆的好朋友耐利因為他家境貧寒所以經常被別人瞧不起、欺負。但耐利從來不告訴媽媽,怕她傷心難過。他被別人欺負後總是把頭靠在椅子上默默流淚。卡隆英勇正直, 對那些總是欺負耐利的人說:“誰要是再欺負他,小心我一拳揍得他轉三圈!”勿蘭諦不相信,結果真的捱了卡隆的拳頭。卡隆對朋友那種正義的愛不得不使人敬佩。

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世間有五彩繽紛的愛。只要人人有愛那世間每一個角落都會溫暖、光明!

TAG標籤:教育 心得體會 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