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範文(通用6篇)

編寫工作方案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設計。在公司計劃開展某項工作的時候,我們需要為上級提供多種工作方案,相信大家又在為寫工作方案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範文(通用6篇)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1

一、實施背景:

幼小銜接,一直是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視的問題。《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國小密切聯絡,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對於幼兒來說從幼兒園的小朋友成長為學校的國小生,角色變了,要求也變了。

國小和幼兒園的生活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活動的組織形式,學習的習慣等,面臨著許多不適應,所以幼兒園應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性適應與學習適應教育,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學習習慣,認真做好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工作,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這個轉折期,減少家長的焦慮和擔憂,為幼兒入國小學習從多方面打好基礎。

二、目標:

1、幫助幼兒瞭解國小的相關知識,有入國小的願望和興趣,嚮往國小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初步瞭解國小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慾。

3、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閱讀習慣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務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以及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

4、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家長了解幼小銜接的相關知識,家園同步共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三、實施具體方案:

1、幼兒入學的心理準備:

1)注意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融洽的師生關係,寬鬆,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幼兒感到在一個文明,安全,和諧,愉快充滿愛與尊重的良好精神環境中生活,這對幼兒的發展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2)改變作息制度和環境佈置 為了使幼兒入學後,能較快地適應國小的生活節奏,在大班第二學期,可延長時間,適當增加課時,並逐步減少睡眠時間;另外,在環境佈置上,可按國小桌椅的形式排列課桌,並設立黑板。

3)帶領幼兒參觀國小 讓幼兒熟悉國小和激發幼兒入學的願望,還可與國小生聯歡,請國小教師來園做講座或者上課、搞“大手拉小手”活動,使幼兒從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學準備。

4)加強紀律教育。幼兒入學前應具備的心理準備方面要有強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衝動,上課不做小動作,堅持完成規定的任務;應具有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初步具備熱愛集體等道德品質。

2、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

1)進一步加強幼兒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訓 國小生課間和課餘時間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這就要求他們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要特別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增強幼兒的獨立意識,讓幼兒學會自理、自立,逐漸養活成人的直接照顧。

2)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批評、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一定做好;什麼時候不該做事並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

3)提高自理能力 要求幼兒會正確的穿衣、褲、鞋,會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懂得自我保護。我們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來強化幼兒的自理能力。

4)增強文明禮貌 要求幼兒會用日常禮貌用語; 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級常規,注意自己的行動不影響集體;學會傾聽、不亂插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亂翻別人的東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5)講究個人衛生 做到飯前便後洗手;會正確使用手帕;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整潔。

3、學習方面的準備:

1)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本學期,結合主題模仿學校要求讓幼兒學習有關的常規知識:學習整理自己的書包、鉛筆盒,愛護並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刨鉛筆和其它學習工具。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請家長配合幼兒園,讓幼兒養成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如:不遲到早退、不隨便請假等;其次,在教學活動中讓幼兒養成愛想、愛問和認真回答問題、注意傾聽的習慣;再有,培養幼兒正確地握筆寫字、看書、讀書的習慣;還有,通過適當的佈置作業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遊戲、活動中加強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

四、家長工作:

1、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和教育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長們能夠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從而讓大班的家長們能夠初步瞭解並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國小前的各種準備工作,除了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身體和心理方面的各種準備,並能夠讓這些家長有針對性的為自己的孩子進行各種有目的性的訓練和培養。

2、利用家園共育欄目,向家長們宣傳和溝通本班在幼小銜接方面所開展的每一項工作,向家長們提出一些相應的要求,如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某項具體的任務。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

3、利用家園聯絡冊、家長來園接送幼兒、電話交談等形式,與家長及時溝通和交流,使家長們能夠及時瞭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銜接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自己的孩子當前的發展水平和狀況,並對其進行專門的教育和訓練,使家園能更進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援,使每一個孩子都能順利的從幼兒園過渡到國小的學習與生活。

4、利用家校互動和班級主頁與家長進行多方面的溝通與交流,互相交流幼小銜接的一些困惑和心得。

5、藉助家委會的平臺,向家長進行推廣幼小銜接的資訊,由家委會代表向家長征集一些存在的困惑或、問題,並通過家委會來進行反饋和解決,更有效、更快捷地做好家長工作。

6、與國小教師溝通、來園做講座等形式,互相交流幼小銜接的要點,探討具體措施,幫助幼兒更好的習慣國小的學習方式。

7、請國小教師來班級為孩子們上一節語文課,讓孩子感受國小生的上課模式,激發幼兒對國小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2

一、幼兒本身應做好以下準備:

1、生理準備:

進入國小後,兒童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都將發生新的變化,幼兒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因此,即將進入國小的幼兒應該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進餐、睡眠、排洩、盥洗等衛生習慣。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儀表,注意保持儀表整潔。

3)會動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書包、鉛筆盒等)

4)瞭解身體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長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關常識和簡單方法。能沉著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

2、心理準備:

目前,人們關注的主要是大、中、國小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而對於幼兒園如何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研究還很少,對於即將離開幼兒園進入國小的幼兒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們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所適應的以遊戲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改變為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活動,課後還要預習、複習功課或做作業。因此,幼兒入學前一定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準備。

1)要有強烈的求知需要;大班的各種活動都應以探索為主,教師應善於提供材料讓幼兒大膽操作,將問題拋給幼兒,發展大班幼兒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衝動,上課不做小動作,堅持完成規定的任務。許多研究都表明兒童的心理理倫和抑制控制之間存在關係。抑制控制能力的訓練不僅能提高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兒童對心理狀態的認識能力,這說明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可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教師應從遊戲、日常生活入手,培養幼兒的一致性、堅持性,培養幼兒的抑制控制能力。

3)應具有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做中學”理論活動中有兩個環節“猜測或假設”和“記錄試驗過程”對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猜測或假設”有助於啟用幼兒的思維。動手前,先動腦,幼兒的思維會處於一種啟用狀態,這無疑能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探索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的過程中,幼兒學會了思考。大班各項活動中應著重引導幼兒去猜測,去假設以及引導幼兒記錄試驗過程,幼兒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會獲得發展。

4)應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因為在社會交往中,兒童會接觸到不同的想法和觀念,注意自己和他人的願望、信念等心理狀態,並對這些心理狀態進行思考。在大班後期,更應該加強與幼兒的社會交往和言語交流,多向幼兒使用心理狀態的詞語。如:想要、希望、認為、覺得、記得、忘記等。

二、幼兒園應做以下準備:

1、“環境造氛圍”。根據銜接班在幼兒園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的活動的同時要營造班內外、園內外“幼小銜接”的氛圍。

1)首先,注意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融洽的師生關係,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幼兒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教師形象,讓幼兒喜歡老師,從而喜歡學習。

2)注意改變活動室的佈局,在實驗的後期將集中圍坐式的環境改變為分隔式的區域型環境,根據教學活動需要,有時又按國小班級式教學環境的體驗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3)帶幼兒參觀國小的升旗儀式,國小的早操,以及國小生上課,激發他們上學的慾望。

三、國小應做好以下準備: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光是幼兒園的任務,國小也應該做好銜接準備。國小和幼兒園都要改革,在教育形式上還要逐步靠攏,國小低年級教師應該學一些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之類的學科,增加教學趣味性,另外,還可以開展知識講座,讓家長進一步瞭解國小與幼兒園的不同以及國小生的家長需要做那些工作。

四、幼小銜接更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家長應做好以下準備:

自從歐文創立第一所幼兒學校、福祿倍兒創立第一所幼兒園,社會性托幼機構教育與傳統性家庭教育的關係問題就為人們所關注,就目前的幼兒園教育來說,家長們的積極配合,直接決定幼兒進步的速度。因此,在幼小銜接方面,家長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對於幼兒園佈置的任務,家長應積極配合完成,家長應該協助教師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每天回家後應先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第二天能將作業及時的交給老師。

其次,家長應為幼兒設定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將幼兒房間的玩具慢慢收起來,置辦寫字檯、書架、檯燈等,給幼兒創設一個學習的環境。

總之,搞好幼小銜接工作不是單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調動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讓幼兒儘快適應國小生活,健康成長。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3

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性適應與學習適應教育,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使幼兒園教育與國小教育更好的銜接,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是研究幼小銜接的實質所在。下面是本學年幼小銜接計劃。

一、幼兒入學的心理準備

首先,注意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融洽的師生關係,寬鬆,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幼兒感到在一個文明,安全,和諧,愉快充滿愛與尊重的良好精神環境中生活,這對幼兒的發展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次,注意改變活動室的佈局,在實驗的後期將集中圍坐式的環境改變為分隔式區域型環境,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有時又按國小班級式環境體量,這不僅擴充套件了幼兒的活動空間,又讓幼兒在幼兒園裡感受到國小班級式教學環境的體驗,促進幼兒身心的發展。組織幼兒參觀國小,我們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指導,引導。

第二、進入國小後,兒童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將發生新的變化。幼兒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幼兒所適應的以遊戲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改變為以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活動。學習以口頭語言為主改為學習以文字或符號為主。

第三、加強紀律教育。幼兒入學前應具備的心理準備方面要有強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衝動,上課不做小動作,堅持完成規定的任務;應具有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初步具備熱愛集體等道德品質。

二、幼兒入學準備的具體措施

1、提高自理能力要求幼兒會正確的穿衣、褲、鞋,會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懂得自我保護。我們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來強化幼兒的自理能力。

2、增強文明禮貌要求幼兒會用日常禮貌用語;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級常規,注意自己的行動不影響集體;學會傾聽、不亂插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亂翻別人的東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3、講究個人衛生做到飯前便後洗手;會正確使用手帕;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整潔。

4、改變為了使幼兒入學後,能較快地適應國小的生活節奏,在大班第二學期,可延長時間,適當增加課時。另外,在環境佈置上,可按國小桌椅的形式排列課桌,並設立黑板。

5、帶領幼兒參觀國小讓幼兒熟悉國小和激發幼兒入學的願望,使幼兒從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學準備。

6、進一步加強幼兒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訓國小生課間和課餘時間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這就要求他們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要特別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增強幼兒的獨立意識,讓幼兒學會自理、自立,逐漸養活成人的直接照顧。

做好幼小銜接,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攏。另外,還可以開展知識講座,讓家長進一步瞭解國小與幼兒園的不同,總之,搞好幼小銜接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4

一、指導思想:

幼兒入國小之前應做一些適當的準備,這已是國小教師、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的共識。做好幼小銜接,不但有利於入學前後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而且能為孩子的後續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園幼小銜接工作在指導思想上堅持面向全體幼兒,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教育環境的創設、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長工作的開展等途徑,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二、活動時間和班級:

2月9月,活動時間為一學期。活動班級為幼兒園大班。

三、活動內容和要求:

(一)從心理準備入手,培養孩子入學前良好的心理品質。(情感、興趣、注意力、意志、責任感、自信心等)

1.提高孩子的任務意識,養成認真、專注做事的習慣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專注做事的習慣。如:讓孩子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老師佈置的作業必須完成;明確在每項活動中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並學會做完。做事的時候要一心一意,不能邊做邊玩,做完事情再去玩;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在老師要求的時間內把事情做完,不拖拉;養成認真做事的態度,追求良好的結果;堅持把一件事做完,不半途而廢,做事遇到困難要會請教別人,努力把事情做好。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一些注意力訓練。

A視覺注意力訓練:在語言教學中,讓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圖片,並提出一些問題。比如看照片觀察人物、地點、事件、動作、表情教師要注意讓孩子觀察的東西要不斷地變換,不然孩子很容易就會沒有興趣。

B聽覺注意力訓練:給孩子講故事,在講故事前或者講完後問孩子一些相關的問題,訓練孩子捕捉聽覺資訊的能力。

C動作注意力訓練:即通過讓孩子完成特定的動作來達到訓練注意力的目的。教師教孩子做一些體操動作、舞蹈動作或一些遊戲動作。

D混合型注意力訓練:把眼睛看、耳朵聽和動作結合起來,比如舞臺表演。這種訓練難度大,教師可以邊說邊示範,讓孩子跟著做。

2.培養孩子思考、提高理解能力,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考不但能促進理解,而且能增強記憶。所以,養成善於動腦筋的學習習慣,實在是大有益處。在學前期,教師應要求幼兒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見解,通過長期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得以培養。

A鼓勵孩子刨根問底的積極性

在日常教學中,幼兒對許多事情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孩子愛動腦子。教師切不可冷漠對待,最好跟孩子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查閱資料。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妨教給孩子每天學習之後,給自己提一兩個為什麼的習慣,動腦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B孩子考教師,教師考孩子,孩子考孩子

安排一節課,全班幼兒及教師就某一方面的問題孩子和教師互相考一考。內容可事先定好,大家有所準備,誰出題,誰必須有準確的答案。

C注意小事,改變孩子拖拉的壞習慣

剛入學的國小生大多數有磨蹭、拖拉的毛病。教師平時就要注意幫助孩子從許多小事上養成習慣。像日常的算數、畫畫都要講究習慣。要求孩子在做數學題、畫畫要注意坐姿及握筆姿勢,並且給幼兒規定好時間,要求幼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

(二)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重點,幫助孩子適應幼小過渡中的斷層問題。

1、教育活動:

(1)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本學期,結合主題我上國小了要求讓幼兒學習有關的常規知識:學習整理自己的書包、鉛筆盒,愛護並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刨鉛筆和其它學習工具。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請家長配合幼兒園,讓幼兒養成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如:不遲到早退、不隨便請假等;其次,在教學活動中讓幼兒養成愛想、愛問和認真回答問題、注意傾聽的習慣;再有,培養幼兒正確地握筆寫字、看書、讀書的習慣;還有,通過適當的佈置作業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遊戲、活動中加強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

(3)向幼兒滲透數學方面的知識:通過每次的數學活動、數學區工作對幼兒進行分類、統計、簡單運算、自編應用題的培養,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學習運用數學經驗解決問題,提高幼兒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4)指導幼兒學寫數字、學國小生行為規範、觀看有關錄影。6月份組織幼兒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再如,使用適度的紀律加以約束,儘量在活動後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要求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日常生活中,老師盡少使用在小、中班對幼兒常用物質獎勵法,而使用討論評價法、語言誇獎法進行鼓勵。一日活動環節中,老師還要從各方面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如:在區角內玩類遊戲,做詞語接龍、科學小實驗等活動。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引起幼兒發自內心地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

(5)為了使幼兒能更好的適應國小的學習環境。幼兒園大班集體活動時間由30變為35分鐘,延長了5分鐘時間,在集體活動時間裡引導幼兒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讓幼兒在心理上對時間概念有所準備。

2、教育環境的.創設

(1)注意改變活動室的佈局,在後期可將集中圍坐式的環境改變為國小班級式環境,讓幼兒在幼兒園裡感受到國小班級式教學環境的體驗,促進幼兒身心的發展。

(2)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書寫環境;如:將活動室的物品都註上漢字、活動室環境佈置圖文結合、以語言區為重點精心設計製作有關讀寫方面材料供幼兒操作,同時在各區域中進行滲透、同時,讓幼兒熟悉漢語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種正確認讀漢字的工具和基礎;堅持開展餐前的認讀識字活動等。為幼兒閱讀、書寫提供條件。

3、日常生活的管理:

(1)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批評、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要求幼兒早晨在8:00前到園,不遲到。以培養幼兒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規律生活的良好習慣。

(2)通過談話、故事、社會實踐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小值日生制度,適當增加一些簡單的勞動,如掃地、擦桌子等。讓幼兒感知到,即將成為一名國小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家長和老師,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快。

(3)進一步加強幼兒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訓。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增強幼兒的獨立意識,讓幼兒學會自理、自立,逐漸減少成人的直接照顧,會正確的穿衣、褲、鞋,會保管、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懂得自我保護。4月份我們組織幼兒整理書包及穿脫衣服的比賽活動。

(4)增強幼兒的文明禮貌教育。培養幼兒使用日常禮貌用語;能使自覺遵守班級常規,注意自己的行動不影響集體;學會傾聽、不亂插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亂翻別人的東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等。

(5)離開幼兒園,走進國小,孩子更多面對的是複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師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學會看紅、綠燈走人行道;有困難找警察,記住各種急救電話等等。

(三)加強幼兒園與國小的互動觀摩交流,為幼兒做好入學前必要的心理準備。

1、組織幼兒參觀國小,參觀國小生升旗儀式,早操活動、課間活動,而且還把他們帶進國小生的課堂,參觀國小生的學習,課間活動等,讓幼兒熟悉國小和激發幼兒入學的願望,並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指導,開展我要上學了主題活動。

2、做好幼小的知識銜接工作。對大班、學前班教師進行培訓,使她們瞭解國小的知識體系及學習內容,對於一些知識的傳授能與國小銜接,並適當增加一些執筆姿勢及書寫習慣的教學。

(四)家園同步,增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共同為幼兒入國小做好準備

1、召開專題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長們能夠主動配合幼兒園,並能積極的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

2、利用家訪、家長來園接送幼兒、電話交談等形式,與家長及時溝通和交流,使家長們能夠及時瞭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銜接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自己的孩子當前的發展水平和狀況,並對其進行專門的教育和訓練,使家園能更進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援,使每一個孩子都能順利的從幼兒園過渡到國小的學習與生活。

3、為大班家長舉辦有關幼小銜接的專題講座。使家長正確瞭解幼小銜接的意義和重點,掌握入學前習慣培養、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法與途徑,瞭解除了學習能力等入學準備以外還應重視幼兒心理、生理上的入學前準備工作,從而對幼小銜接工作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

4、充分發揮家長園地的作用。家長園地是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視窗。在家長園地中開闢家庭教育分享欄,在上面貼上幼兒學習內容,讓家長鼓勵幼兒獨立完成,家長則對幼兒不明白的地方進行點撥,通過這種形式培養幼兒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使家長真正參與到孩子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的培養工作中。

5.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其瞭解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教育,瞭解孩子在園的表現。使家長知道一些幼兒園與國小一年級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沒有傳授系統知識的任務,向家長宣傳幼兒園教育是以遊戲、區域活動來開發幼兒的智力,通過各種活動為幼兒提供大量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幼兒在自身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經驗,這種真正主動、自主的開放教育和學習活動既營造了崇向自主、追求創新的氛圍,又愛護和啟迪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為幼兒入國小乃至一生都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配合教師共同做好孩子入學前行為習慣方面的準備

三、活動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啟動、探索階段(2月3月)

1、我園成立以林鶯為組長,陳琳、何玲、關晨蓉、何彬莉、黃瑞鳳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在實施過程中,明確責任,分工到人。

2、加強教師幼小銜接的理論學習,通過培訓、討論、辯論等形式,瞭解國小生的行為習慣、心理特點和國小的教育目標及要求,從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和管理風格接近國小階段,主動適應國小生特點,為幼兒儘快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

3、做好家長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期初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和教育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長們能夠主動配合幼兒園,並能積極的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

第二階段:實施與調整提高階段(3月6月)

1定期進行大班教師和一年級教師的雙向觀摩和座談活動,互相交流,熟悉對方的教育手段和特點,使大班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逐步接近國小一年級,國小一年級教師繼續重視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繼續採用兒童喜愛的遊戲形式,把學習與遊戲結合起來,以減輕兒童在這兩個不同的教育過渡期內生理和心理不適應的程度。

(1)參觀國小、體驗生活

為了讓大班的孩子們能更進一步感受國小的生活,瞭解國小生的學習生活與責任意識,我園充分利用附屬園的優勢,於5月份組織大班孩子們參觀國小國小部哥哥姐姐的學習生活主要包括:

(1)與國小生聯歡,搞大手拉小手活動,使幼兒從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學準備。

(2)參觀國小生升旗儀式,早操活動、課間活動,而且還把他們帶進國小生的課堂,參觀國小生的學習,課間活動等,從而激發他們上學的慾望。

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指導,引導幼兒自己主動參與環境的創設。以我心中的學校為主題,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出一組生動形象的,有趣的國小生生活場景圖,其中有國小生上學,升旗,上課,鍛鍊,課間活動等情景。

3、組織觀摩課和教研活動:組織全園教師進行有關幼小銜接的觀摩課活動,討論交流各自在幼小銜接中的觀察記錄與反思,解決教師在教育策略上發生的困惑。

4、分享交流,將自己積累的關於幼小銜接互動哦哦那個指導策略的新的進行分享。

第三階段:反思與總結階段(6月9月)

1、根據幼兒的入學取向,對入國小後的幼兒進行跟蹤調查,從教師、家長及幼兒三方面的不同角度瞭解幼兒入學後的情況,在根據瞭解的情況,對下一屆的幼兒畢業生採取相應得整改措施。

2、教師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整理分析。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每位教師寫一篇有關幼小銜接的論文集教育心得。

四、保證措施

1、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各教師充分開展幼小銜接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切實加強對活動的組織與領導,加強活動過程的管理,確保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2、加強管理與考評。我園將適時的組織教師開展專項比賽和展評活動,將其結果納入對教師德能勤績的考核。

3、落實目標責任制。我園將各項工作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定責任人、定活動方式,定活動地點,確保活動的紮實開展。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5

"一年之際在於春",當春天緩緩向我們走來的時候,我們和孩子迎來了在幼兒園的最後一學期,這學期也是入國小前最關鍵的學期。為了讓幼兒適應國小的生活,我們將開展"幼小銜接"活動。

一、銜接目標:

1.從心理準備入手,培養孩子入學前良好的心理品質。(情感、興趣、注意力、意志、責任感、自信心等)

2.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重點,幫助孩子適應幼小過渡中的斷層問題。

3.幼兒園向國小靠攏,為上國小做好社會適應、學習適應準備。

4.家園同步,增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共同為幼兒入國小做好準備。

二、銜接策略:

1.幼兒入學前思想準備:(參觀國小、體驗生活)

通過參觀國小,體驗國小的學習與生活,激發孩子上國小的慾望,同時也幫助他們解決"嚮往上國小、又不知道怎樣做的問題"。讓幼兒知道為什麼要上國小,國小與幼兒園有什麼不同,使孩子們對國小產生嚮往,萌發初步的責任意識,激發上學的願望。

2.開展各種活動來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3.家長和幼兒園一同為孩子入學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通過家長園地、快樂家園等方式及家長輔導要求,家園共育做好幼小銜接。

三、具體安排:

1.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學習國小生活。

(1)改變作息時間:午睡時間的縮短、集體活動時間的延長、課間遊戲讓幼兒自由活動等。

(2)學習整理書包:認識文具、活動中學習整理書包、整理書包比賽。

(3)幼兒的座位:學國小生坐在座位上上課、坐姿、舉手。

(4)每天適當的佈置作業,讓幼兒學習在規定時間內必須完成作業。

2.每月活動的安排:

二月:發放"幼小銜接"調查表。

三月:

(1)參觀國小:瞭解國小生的學習環境。

(2)家長會:解答家長心中的疑惑。

四月:

(1)參觀國小:參觀國小生的課間操,學生食堂,參與一年級學生的讀書活動。

(2)整理書包比賽。

(3)讀書節系列活動。

五月:

(1)通過參觀國小,並深入一年級的課堂與國小生同上一節課,全面體驗國小的學習與生活。

(2)開展大帶小活動,請國小生來我園教幼兒學戴紅領巾並談談自己做國小生感受。

六月:舉行畢業典禮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6

一、指導思想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國小是一個重要轉折,角色變了、要求變了、家長們的期望也變了,兒童會出現很多的不適應。客觀上,兒童在這一時期存在許多的不適應,主要表現為學習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兩個方面,如師生關係不一樣了,生活制度也不一樣了;幼兒園以動靜強弱搭配為主,而國小以聽為主,沒有玩具、遊戲 ;要求也不同了,幼兒園裡無作業、無負擔,而國小生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作業。從幼兒園進入國小會給孩子的身心兩方面帶來許多的不適應,還會使兒童感到陌生和恐懼,從而會影響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將持續一個學期左右。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面對新的環境和新的教學模式,他們無所適從。學校是一個社會教育機構,對兒童的要求和約束遠遠超過幼兒園、家庭。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層次分明,合理利用,將使孩子在以後的社會中“社會適應能力強”,“我要獨立”,“自主性強”十分重要。

“幼小銜接”研究的目的,是確保幼兒教育在可持續性發展中的銜接,保證教育的連續性,縮短幼兒從幼兒園到國小的過渡期,使幼兒在幼兒時期就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適應國小生活。那麼,怎樣解決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問題,怎樣讓孩子從幼兒園平滑過渡到國小、健康、快樂的成長,便成了我們時不以待的研究課題。

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考慮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發展需要是我們研究的前提。幼兒園與國小要統一思想,在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教育方法、環境設定等方面進行有效的銜接,避免幼兒園單方面的向國小靠攏、關注知識的提前儲備等錯誤傾向,為孩子平穩過渡到國小創造良好的氛圍與條件,促進這一階段孩子的整體和諧發展。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國小應密切聯絡,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我園結合現階段我區幼小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幼小銜接的課題研究,以求解決相關問題,幫助幼兒達到入學的平滑過渡。我們以“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發展需要”為研究的基本原則,將研究的重點由“如何讓孩子儘快適應學校的生活”轉變為“幼兒園、學校採取什麼措施、方法儘快適應孩子的需求”,通過與學校的溝通(即:組織教師之間的交流;組織幼兒參觀學校;幼兒與國小生、教師的之間的溝通),針對調查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幼兒的相關能力與習慣,幫助孩子順利地完成這一階段的過渡。

二、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初步確定三個階段層層遞進、深入展開。

第一階段:確立課題、啟動探索階段

1、加強對相關教育科研理論的學習,為下階段開展研究做好思想上與知識上的準備。

2、通過學習、討論、辯論等形式,使教師對幼小銜接有進一步的認識,分析並確定幼小銜接的內容,討論其可行性。

3、召開家長會,家園共育,瞭解幼兒入學後不適應的具體情況,初步探索幼小銜接的模式。

第二階段:實施與調整提高階段

1、對幼小銜接進一步調查,討論修定幼小銜接工作計劃。

2、課題小組對各班計劃進行分析,提出指導意見,教師進行修改,並著重準備環境與材料。

3、開展幼小銜接活動,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研討,進一步驗證幼小銜接的功能與價值。

4、觀摩與研討,集中討論並盡力解決教師在教育策略上發生的困惑。(交流各自在幼小銜接中的觀察記錄與反思)

5、課題小組成員觀摩幼小銜接活動,發現問題並及時與教師進行反饋與交流,幫助尋找解決方法。

6、通過與學校溝通,一日生活中採取多種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動,培養幼兒的相關能力和習慣。

7、分享交流,教師們將自己積累的關於幼小銜接活動指導策略的心得進行分享。

第三階段:反思與總結階段

1、根據幼兒的入學去向,對入國小後的幼兒進行跟蹤調查,從教師、家長及幼兒三個方面的不同角度瞭解幼兒入學後的情況。

2、在前階段深入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獲取相關資訊資料和資料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入手,得出課題研究結論和報告,相關論文、隨筆集結成冊。

三、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為主,以實驗法、訪談為輔的研究方法

以相互參觀、相互聽課、家園相互聯絡為研究途徑

四、研究措施

一、對我園歷屆大班畢業並升入國小一年級的幼兒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瞭解孩子們入學後不適應的具體情況。即每年6月末對幼兒的入學趨向進行記錄留檔,新學期的9月末10月初,根據幼兒的入學去向,到相關的國小對一年級教師和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也對孩子進行訪談調查,從教師、家長及幼兒三個方面的不同角度瞭解幼兒入學後的不適應情況。

二、通過與學校溝通、一日生活中採取多種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動培養幼兒的相關能力和習慣。具體方法是:

1、組織教師之間的觀摩與交流,幫助教師瞭解幼兒園和國小兩大教育機構的特點,從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學要求等多方面進行溝通。

2、針對調查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上學年研究過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經驗採取多種方法,在幼兒一日生活各項活動中幼兒進行培養,幫助幼兒從心理上、能力上、習慣上及身體素質上進行銜接。

三、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有關有關幼小銜接的具體教育計劃,更好的做到家園一致,相互配合幼小銜接工作。

主要措施是:

(1)對幼兒進行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方面的培養和加強。

(2)在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利用恰當有趣的方法,向幼兒進行漢字的滲透,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的能力。

(3)結合幼兒實際活動需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4)貼近幼兒生活引導學會分工合作,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

(5)結合主題活動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6)以“主題活動”的方式幫助幼兒瞭解學校、瞭解國小生的生活、瞭解國小教師。

五、討論與分析

通過以前的一些研究,我們體會到“幼小銜接”問題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的問題,我們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相應的成果,使幼兒在入學的銜接上獲得了不少的幫助,但仍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幼兒園老師和國小老師之間的溝通仍然不夠

這主要是指在教育觀念上的溝通不夠。由於時間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學方法、教育目標等方面還沒有很好的溝通與研討,而且教師們在教育觀念上仍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主要是對待孩子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幼兒園的教師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問題,而國小教師多是以教學內容和課堂要求為中心,找孩子和家長方面的問題,這是造成許多幼兒入學後不適應的主要問題。

2、幼兒對學校瞭解不深入,情緒情感落差較大

幼兒在幼兒園中可隨意選擇多種材料進行探究,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能力發展的活動,在活動中感到快樂。教師給予每名幼兒自主表現的機會,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及時關注幼兒的情緒反應,並教給幼兒調控的方法,在這種寬鬆、輕快的環境中,幼兒情緒愉悅。這與上學後的比較緊張、較有壓力的環境形成了對比,造成了部分幼兒情緒低落,思想負擔較重的現象。

3、家長觀念需要進一步更新

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多讀幾首詩歌、認幾個漢字、做幾道題比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態來的實惠,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技能。對於影響孩子一生的各種習慣的培養不很重視,包辦代替,冷暖呵護,是父母認為對孩子的愛的表現。因此,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勢在必行。

4、合作交往能力培養不夠

交往能力培養不夠,是主動與別人交流方面不夠,這些與幼兒自身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有關,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

5、規則意識等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足

在遵守規則方面,幼兒園的規則多是非常具體的,針對某個活動的,並且多是幼兒自己制定的,既具體又形象。幼兒在遵守之前,首先了解為什麼,怎麼做,便於幼兒遵守。而學校規則多是事先定好的,學生必須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兒剛入學後不適應,造成了部分幼兒在學校的規則遵守方面的不夠。

(二)下一步的研究設想

1、進一步加強幼兒園與國小的溝通

A、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

首先是幼兒園教師方面,需要幫助國小教師瞭解孩子在幼兒園時的表現,特別是每個孩子的長項是什麼,使國小教師儘快的發現孩子的優點,給他們更多的鼓勵,使孩子入學後保持積極上進的心態,儘快適應國小生活。同時,國小教師要注意多向幼兒園靠攏,給孩子創造寬鬆自由的環境,注意孩子的學習特點和年齡特點,採用一些具體形象的方式,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養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B、加強幼兒與國小之間的溝通

把國小生請到幼兒園與幼兒遊戲、聊天,幫助幼兒瞭解國小生活;幼兒也深入到國小課堂與國小生共同聽課,熟悉學校生活。

C、幼兒與學校的溝通

針對幼兒的問題,設計好相應的目標,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參觀學校,接觸教師和國小生,有針對性地打消幼兒由於不瞭解學校而造成的畏懼的心理,從而產生嚮往學校生活的願望。

2、加強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

A、交往能力的培養

大班幼兒注意的廣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強了,它們不僅注意了自己的活動,也注意了同伴的活動,有了主動向別人學習的願望。教師應及時抓住這點,通過主題活動,引導幼兒在參觀、活動中有目的的向別人進行提問,體驗在尋找探究答案的過程中與人交往的快樂,並提供不同材料,讓材料去刺激幼兒合作,體驗合作成功後的快樂等等。擴大幼兒的活動範圍,抓住契機,引發幼兒與他人主動交往。

B、合作能力的培養

讓在幼兒交往過程中不斷的體驗合作的意義,抓住時機以讚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強化幼兒合作的行為。對於一些比較自私的幼兒,引導他們認識到怎樣與別人交往,讓他們明白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為習慣,才能更好的與人交往。

3、進一步培養良好的規則意識

在規則意識上,要培養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在調查中,發現有部分幼兒在上一年級後,對於學校的規則、教師要求不能主動的遵守,需要別人提醒。為此,我們需要採取有效的方法培養他們主動去遵守規則,讓幼兒在幼兒園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4、加強家園共育,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兒園需進一步重視家園合作,爭取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支援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幫助家長改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方法,家園互相配合,共同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六、對“幼小銜接”工作的新思考

通過以前的研究,我們體會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幼小銜接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心理能力的銜接;再有,制約孩子入國小後以至將來上中學、大學的最關鍵的因素是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因此,幼小銜接問題不僅僅是幼兒園大班與國小一年級所涉及到的,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需從小班開始,我們也在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同時,在研究中我們不斷地體會到許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越多,幼小銜接並不只是一些表面問題(指家長一年級教師所關心的問題)的銜接問題,而需要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內容、教育要求等諸多方面的銜接,在能力、習慣等的培養方面也不僅僅是幾種具體能力的培養,而是一項大的工程,是一個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大工程,還需要不斷分析現階段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我們將會根據這些問題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嘗試,尋求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