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人教版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通用10篇)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1

大家好!我是黑龍江省雙城市兆麟中學的語文教師鞠海俠。我來自遙遠的北方,今天有幸來到江南,來到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有幸與你們相識,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站在這裡,想起了鄭愁予的幾句詩: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我不是歸人,我只是個匆匆的過客。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一、我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

《虞美人》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詞七首》的第一首,作者是南唐後主李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詞在藝術結構和語言方面的成就影響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蘇軾、李清照等在內的許多宋代詞人,放在本課首位,既承上一課的唐詩,又引出以後的詞人,實屬必然。本單元是詩詞單元,總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探究詩詞的意境和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水平。《虞美人》一詞篇幅短小,僅有八句話,但卻蘊涵了豐富而深廣的情感!主要寫的是詞人從一國之君淪落為亡國之奴的人生境遇的改變,以致發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和著血淚的悲嘆。

2、學情分析:

本詞雖是雙調,卻很短小,上下闋各28個字,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與把握並不難,但是要使學生對此建立深刻的認識並提高相應的鑑賞水平,並不容易。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準確的定位,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要有積極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學和合作學習。

二、根據本課的內容和詩歌教學的鑑賞要求,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2)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誦讀領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珍惜擁有,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情感

根據教學目標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體悟詞的深遠的意境美和真摯的情感美。

2、理解主旨句的豐富內涵,感受詞中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難點:對主旨句的深刻理解,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

1、我想在教法上以激發興趣,問題導引,討論分析等方法進行教學。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反覆吟詠誦讀,在讀的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鑑賞;。最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撥下,在集體的熱烈討論中,理解作者的情感,獲得新的認識。

2、學法上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作者李煜的生平資料,並蒐集有關《虞美人》的鑑賞性文字,以及李煜的其他詞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文章的意境、語言和情感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以誦讀與欣賞為主,課件融合朗讀、音樂、歌曲、圖片,構成優美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熱情。

四、立足於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安排瞭如下教學步驟。

匯入——品味鑑賞——總結

為了先聲奪人,打動學生,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導語。

冰冷的月光,狹小的殿堂,他慢慢轉過身去遠眺南唐美麗的河山,悽清的曲調在夜色中迴響,那是怎樣的無奈與憂傷。故國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用生命和眼淚澆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一首詞竟讓南唐後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到底是一首什麼樣的詞呢,我們就來靜靜聆聽這首《虞美人》。

播放徐小鳳的《幾多愁》,創設情境,醞釀氛圍,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詞的意境。(我們也來欣賞一下。)

介紹作者,知人論世。李煜的一生,傳奇而浪漫,大起而大落。我設想將李煜的詞納入中國古代帝王詩歌文學這個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積澱的韻味和歷史的厚重感。李煜是開一代詞風的領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個人生活情感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對其生平進行詳細介紹。讓學生把握他的生活經歷的兩個不同時期所帶給他的詞作內容和和風格的影響。尤其是他的七月初七的出生以及七月初七的死亡,這是一種宿命還是一種巧合,還有他的重瞳的傳說,他對佛教的信仰都會極大的調動學生了解走進李煜的熱情。我們更多地關注李煜,其實就是在關注他的作品。我覺得了解李煜的生平經歷是解讀他的作品的一把鑰匙。

主體部分是品味鑑賞:

我安排了這樣的六個環節:聽——讀——品——評——仿——背。

這個過程基本上都是學生在活動,我們教師只起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新課標中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成為學生、教師文字之間交流的平臺,通過三者的對話,實現語文閱讀教學本質的迴歸。

聽:同學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我們也來一起聽一遍)

讀:聽完朗誦錄音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可學生代表朗讀,也可分組競讀,或集體誦讀。提出具體誦讀要求,抓住一個“愁”字,要讀出悠遠、悲傷、無奈的味道。

設計意圖: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有琅琅的書聲,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可以喚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品:品味感悟。在這一環節中,我想採用設問導思的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設計力求隨著文章脈絡的展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地逐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點燃他們的智慧火花。

我先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你認為文中哪一句寫得最好?或你最喜歡哪一句?並說明理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估計大多數學生都會說是最後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由於學生個人的體驗和經歷不同,他們所喜歡的詞句也可能不盡相同。我也問過我讀九年級的女兒,她說喜歡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我問為什麼?她說和”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仍舊笑春風”相類似,桃花又開,人已不在,有點物是人非的蒼涼的味道。是啊,這在與不在之間。變與不變之間承載太多的酸甜苦辣,承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那就按照學生的回答靈活處理,體現教學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的統一。

如何理解全詞的主旨句呢?引導學生抓住這句中的情感性詞語標誌,那就是“愁”,進而分析作者是運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種愁的。學生很容易分析出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愁比作了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無窮無盡。

為了加深對這句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回憶:這愁和《相見歡》中的哪句相同,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做到溫故而知新。

再做深入的探討研究:那麼作者究竟為什麼而愁呢?也就是他的愁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小組討論探究。解決的辦法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知人論事,從作者的人生經歷去把握,二是從課文的內容提取資訊,賞析前六句,爭取最大程度地走進李煜的內心世界。通過探討學生會發現李煜為什麼而愁了,榮華富貴沒有了,故國家園沒有了,帝王江山沒有了,閱盡了人間冷暖,飽嘗了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愁“是李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流的大哀傷,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引導學生探討其它寫“愁”的詩句,進行由此及彼的遷移拓展,與本課的主旨句進行比較,加深對作者的愁緒愁懷的理解。

(1)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2)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

(3)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

(4)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

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獨特的欣賞角度。比如學生會舉出許多寫“月”的詩句,挖掘出“月”這個意象所沉澱下來的文化含義。

評:用一句話評價李煜其人或其詞。可評價作為一個詞人的成功之處,也可評價他作為一個君王的失敗之處。讓學生展示他們蒐集到的前人的評語,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肯定,讓學生品嚐到勞動後喜悅與快樂。學生蒐集到的評語可能會有: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亡國之後成詞宗。”“亡國之音哀以思”學生也可會有自己獨到而精彩的評介,相信我們的學生,相信他們的實力。

在這裡引導學生從李煜身上吸取的經驗教訓:

提示學生聯絡《伶官傳序》中的“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許多同學由李煜會想到勾踐,比較二者作為亡國之君的不同。勾踐能"臥薪嚐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而李煜面對故國,只是日夕以淚洗面,只是用他溢滿憂傷的語言,詮釋了他難以名狀的痛苦,歷史將他變成一個棄兒,而他個人沉淪於苦痛無可自拔,最終死於自己心愛的詞。而李煜的成功,也恰恰是從他做亡國奴的那天開始的,可以說是亡國的代價,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詩的偉大詞家.他的成功在於他的作品裡的悽麗愁緒依然籠罩著千年以後的我們。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詞牌"虞美人"的由來,當年項羽被圍垓下,四面楚歌,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亦拔劍自刎。後來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後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於虞姬的悲劇故事。

由此,引導學生探討這樣一個問題:李煜與項羽同是末路王族,同有絕筆之作,《垓下歌》《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培養學生比較鑑賞的能力

在品味——評價這一環節中,抓好兩點,一是讓學生反覆朗讀,二是關注重視學生個人的理解,個人的體驗,不求答案的統一,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即可。學生個人的理解和體驗雖然很粗糙很不成熟,但應該是我們教學的依據和歸宿。

仿:如有興趣,學生可自填一闋《虞美人》。學會遣詞造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出格式和內容要求。

格式:上下闕的字數以及每一句的字數必須與原文相同,內容可取材自己的生活感受,也可就地取材,以學習李煜詞作的感受為內容。

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引路人,教師要放下架子,真正與學生一起分享成功與快樂,學習李煜的詞,又學填《虞美人》,此之謂,享受詞生活,提升藝術美。

背: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學生齊背這首詞。

最後是教師總結:

潮起潮落,沒落了多少塵埃,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我們看到了李煜用絕望與眼淚創造的美麗,看到了南唐後主用生命創造的輝煌!

附板書設計:

何時了——知多少

往事之哀

又東風——不堪回首,愁

亡國之痛

應猶在——朱顏改

物是人非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把握詞中意象的特徵,鑑賞李煜詞深遠的意境美和真摯的情感美。

2、能力目標

學習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手法。

3、情感目標

感受李煜詞中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學習思路:

整首詞的學習以“讀”、“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意象特徵的整體把握從而更好的深入探尋作者的內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詞的感情。

學習過程:

一、品味鑑賞:

1、讀詩悟情(是什麼):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朗讀語調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尋愁因:(為什麼)瞭解李煜

3、愁情表達:(怎麼樣/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賞析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4、小結:

二、聯想比較:

1)都是東流水,試比較《虞美人》的結句與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中的“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表情達意有什麼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絕命詞,《垓下歌》與《虞美人》的風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錦:

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3、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成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

4、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

四、遷移運用:

1、仿照例子,自擬一個描寫物件,寫一組句子,要求所寫句子使用誇張、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這滿山遍野的桃花,開得熱火朝天,驚天動地,是一一幅立體的畫,一首無聲的詩,把青春揮灑得淋漓盡致。

2、片段練習:以“李煜,我想對你說”為題

附頁:

一、關於李煜:

1李煜能詩文、善書畫、通音律,尤以詞聞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寫宮廷享樂生活、男女戀情,風格柔靡。後期則描寫了思鄉之情,亡國之恨以及對昔日生活的懷念,表現出濃厚的感傷情緒,在題材與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寫豔主的窠臼。相傳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詞,李煜被宋太宗賜酒毒死,所以本詞也就成了他的絕命詞。

二、關於詞的知識:

1、詞興於隋唐,盛於宋代,是一種和樂可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2、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可分為上下兩段,叫“片”或“闕”

3、詞牌名:虞美人:相傳虞美人花與美人虞姬有關。楚漢相爭,西楚霸王兵敗烏江,聽四面楚歌,自知難以突出重圍,便勸所愛虞姬另尋生路。虞姬執意追隨,拔劍自刎,香銷玉殞。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了一種鮮紅的花,後人把這種花稱作“虞美人”。後人欽佩美人虞姬節烈可嘉,創制詞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為曲名,訴一縷衷腸。“虞美人”因以逐漸成為詞牌名

三、前人評價:

1、前人憑弔李後主詩云:“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的確,作為“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後主確實可悲可嘆,但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章確實難尋其右……

2、唐圭璋《李後主評傳》指出:quot;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為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裡,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裡,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quot;

3、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四、相關連線:

1)垓下歌

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別(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說出本詞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能就這種感情作出恰當的評價。

2.能說出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誦讀並背誦全詞。

教學設想

1.本文是自讀課文,但是,卻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後所學的第一首詞作。較之以國中所學的三首詞(李清照的《如夢令》、辛棄疾的《西江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除了在背誦和把握全詞的思想感情外,重點應放在通過語言來品味詞中情景的況味,進一步分析詞的藝術特點、表現手法等,從而引發學生對詞章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潛心涵詠的誦讀習慣。

2.本詞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難度並不大。可以以誦讀為主線,結合評議,抓住詞義要旨,分組討論意境構成及藝術特點。爭取當堂成誦。

3.李煜是開一代詞風的領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個人生活情感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對其生平進行補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進行延伸閱讀。

4.自制多媒體課件,渲染教學的情感氛圍,梳理知識要點。

5.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歷史故事。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這不是一個歡樂的故事,而是一個悲傷悽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聽讀的過程中,能把聽到的內容在腦海裡轉換為形象的畫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攝影師,一定能完成這個任務。下面,讓我們開始——

一個細雨濛濛陰雲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輝煌而又氣氛肅殺的宮殿,一個淚眼朦朧面容蒼白的君主。佛,他拜過了;契丹,他也求過了,眼見著亡國被俘的命運是逃不掉了。在這花園般美麗的古都金陵即將沉陷於敵國鐵蹄之下的時候,這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風流天子,緩緩地站起身來,脫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閃閃的龍袍,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後,在宋兵的辱罵聲中,一路嗚咽,北上東京。緊接著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淚洗面。雖被封為“違命侯”,但最後的命運還是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對一彎殘月,他慢慢轉過身去,遠眺南方他那無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請問,他是誰?

明確:他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一位失敗的政治家。但在死神來臨之前,他卻用一個藝術家的天才敏感,領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個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國滅種的不幸命運。在死亡的召喚聲中,他沒有閉上眼睛,而是蘸著血,和著淚寫下了一曲曲淒涼如輓歌般的詩作,創造了審美世界的最後輝煌。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內心世界——

二、讀

1.學習課文先從誦讀開始。先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要注意比較,然後評析誰朗讀得更好。

2.評價朗讀。

提示:入情入境的讀,一定要把握整體的感情和區域性的重音。

整體:低沉悽楚、曲折迂迴

區域性:何時、多少、又、不堪、應猶、只是、幾多、一江

月——明——中——

向——東——流——

3.學生朗讀,試背。

4.再請學生配樂朗讀。

5.教師示範,加入朗讀比賽。

6.評議師生朗讀優劣,齊讀。

三、議

1.問: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請問,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確:愁)

2.那麼,根據這首詞,再結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確:往事之嘆

亡國之恨

“愁”

離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3.那些層層疊疊、排山倒海、接踵而來的憂愁,雖然真實存在,但畢竟過於抽象。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麼,問問大家,作者是怎麼樣來寫“愁情”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明確:

①意境的創設上:虛實結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

作者運用這麼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

實寫:物是(自然永恆)

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②比喻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作者將一腔愁緒化為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沉重。這哪裡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負載著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無際的廣度和深度。

③對比

春花秋月與往事的對比

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

雕欄玉砌與已改朱顏的對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載不動許多愁”。

④發問

問天——問人——問自己,一唱三嘆。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悽楚中,造成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

四、小結

這首詞前六句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覆對比自然與人生之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迴圈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難平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瞭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2.瞭解詞的韻律和章法。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代趙翼《論詩》)唐詩過後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闢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於完善、臻於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板書課題)

解說: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燦爛文化的自豪感,並指出創新才是文學發展的出路。

二、解題

介紹詞的一般知識(分段投影顯示):

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明代徐師曾《辨體序說》)。

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最為常見,本課的七首詞都分兩片。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見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

三、研習《虞美人》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①齊讀課文,找出該詞的韻腳。

(解說:引導學生體會詞的音韻美,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涵。)

②內容與形式總理。

李煜,即李後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亡國後,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是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見課本註釋①)這首詞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觀照事物、想像事物,這樣,詞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貫穿下,構成了自然流暢、和諧完整的意境。

(解說:引導學生讀註釋,並且從'情”的高度理順詞的脈絡。)

2.具體研習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麼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李煜降宋後被封為違命侯,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覺得厭煩。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很奇,卻又在情理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討論:“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麼?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麼?

學生討論的直接結果可能是錦衣玉食、後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思考,諸如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說:進一步挖掘詞的思想內涵, 引導學生用兩點論思考問題。)

③“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後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虛詞的表達作用。)

④討論:為什麼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絡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麼特殊涵義嗎?

學生可能回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我寄愁心與明月”等名句,只要詩句能表現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的主題即可。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中意象相對固定的特徵,其他諸如“梅”“蓮”“柳”“雁”“長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全詞的“詩眼”?

明確:“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⑥全詞的整體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覆對比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於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這六句中哪些是寫“宇宙的永恆不變”?哪些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迴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解說:整理全詞的脈絡,讓學生理解詞人的匠心。)

⑧欣賞品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並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5.課堂小結

李煜後期的詞發自內心,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為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於他採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我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樂,在鄧麗君《虞美人》的歌聲中進一步體味這首詞的意境。

結合板書,背誦這首詞。

(解說:進一步肯定李煜後期詞的成就,這是對作者的又一次總體把握,與第一步遙相呼應,並讓學生在歌聲和誦讀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佈置作業

1.延伸閱讀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2.預習思考題

(1)《雨霖鈴》和《念奴嬌》的韻腳在現代漢語中也押韻嗎?如何理解這兩首詞的用韻?

(2)柳永和蘇軾分別是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試從題材範圍、意境、造語等方面比較《雨霖鈴》和《念奴嬌》二詞。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其人、論其事、誦其詩。

2、評鑑名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3、自主閱讀,提高審美情緒,培養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評鑑名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2、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一、匯入:

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一首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詞——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板課題)

二、簡介詞人——李煜

(多媒體呈現李煜頭像及相關檔案)

姓名:李煜

別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國家:南唐

職業:國主詞人

信仰:佛教

三、聽、讀:

1、聽:

現在讓我們隨著《虞美人》一詞,一起走進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內心世界。請大家認真聽錄音朗讀,用心感受詞人通過詞傳達出來的情感。(放錄音朗讀)

2、問:同學們通過聽了誦讀能不能體會到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

(幽怨、悲傷、無奈、悔恨)

同學們說得很好,接下來請同學們用3分鐘的時間讀這首詞,同桌的兩個同學為一組,一個讀一個聽,並且互相點評,結束之後,我們再請一位同學誦讀,好不好?

(學生聽、評,教師巡視指點)

3、剛才同學們都很認真,現在哪一位同學能為我們誦讀這首詞?(由一位學生讀)

四、感:

通過聽、讀的環節我們基本把握了這首詞的思想感情是幽怨、是悲傷、是無奈、是痛苦。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情感在詞中表現最為明確,最為直接的是哪一句?一起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這句可以說是這首詞的中心句,主旨句,那這句中哪一個字最重要?(愁)因此它是這首詞的詞眼。這麼說這首詞的就是圍繞著這個“愁”字來寫的。李煜的“愁”是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還是蘇東坡“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壯志難酬之這愁?作者他愁什麼?從詞作中那裡可以體現出他的的愁?

(由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老師歸納。多媒體顯示板書)

往事之嘆

亡國之恨愁

離家之痛

思家之苦

(1)“春花秋月”本來是非常美好的事物,詞人李煜為什麼希望它們結束呢?

(由學生討論後發言,教師點評)

教師點評:李煜亡國後,過著囚徒般的生活,名雖是王侯,實為亡國奴、階下囚。所以對生活感到絕望,在絕望之時,“春花秋月”對他是一種諷刺,從而對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感到厭煩,希望這一切都結束。詞人用眼前的景寫出了他心中的情。

(2)“小樓昨夜又東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東風自故國吹來,春水向故鄉流去)

(3)“往事知多少”(錦衣玉食的生活、後宮如雲的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4)“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時了?(列舉寫月的詩詞,領悟月的意象“思鄉懷人”的沉澱意義)

問:對於李煜的“往事”同學們又知多呢?(學生髮言,教師補充)

五、品

是啊!李煜此時真是悔恨交加、愁苦絕望,所以他禁不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問就是千古,同學們想一想它成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麼呢?作者為什麼把自己的愁比成一江向東流去的春水?這樣比能達到什麼效果?

2、愁思如春水般不捨晝夜,無窮無盡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李煜過著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國滅亡之恨,讓他心潮起伏,憂思難平。這種有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綿綿無盡。

六、讀

通過對詞的分析我們對作者的情感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現在哪一位同學能通過朗讀把你對《虞美人》一詞的理解表現出來。(學生讀、評,老師點評)

七、聽:這一次比我們第一次讀進步不小,但在語調的升降、語速的快慢還不夠完美,讓我們再一起來聽一聽範讀,感受李煜愁。

八、拓

李煜在《虞美人》一詞中用情真切,抒發了他的亡國之恨。《虞美人》正是用字字血淚打動了古往今來的李煜的讀者,而且我們從這首詞中讀到的不僅僅是一行行美麗的詞句,更是愁苦絕望的心,孤寂悲涼的處境。此時如果你面對孤苦、無奈、絕望的李煜你想對他說什麼?

九、小結及作業:

“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可以說是後人對他的一生最好的評價。是的作為君主,他很失敗,如果在他亡國之前聽到同學們的這些話,或許他不會亡國,但我們今天也就讀不到他作為絕代才子,為後人留下的30多首精美的詞。學習了《虞美人》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李煜,但他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請同學們回去把你們學習這首詞的感想寫在週記本上。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 理解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筆法。

教學設想

這首詞語言比較直白,感情比較激越,讓學生根據課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對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本文。

本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們要重點賞析。本文通篇採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了詞人悲憤相續的心理活動。我們要調動我們的情感積累去仔細領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匯入課文。

二、 關於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稱南唐後主。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

李煜的詞上承花間詞和南朝宮體詞,下啟北宋婉約詞,其所創言懷述志的新詩體,直接傾瀉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詞擺脫了花間詞曼聲吟唱的風格,並對北宋豪放詞家在藝術手法上有較大影響。

這首詞是李煜的絕筆詞,是他後期代表作,學習本詞要細心體會李詞的特點,它所承載的感傷長愁,體悟“情景交融”這一創作手法的巧妙運用,體悟詞這一體裁與詩相比的不同點,從而明白詞的特點。

宋太祖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樓裡,被封為違命侯。過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後主於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祖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可以說此詞是他的絕命詞。前人吊李後主詩云:“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國事”的亡國之君沒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隔句相承,三度對比的特點,進行誦讀。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是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是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

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和人世間多少“往事”之短暫無常對比;“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永恆和“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和“朱顏改相對比。

問答對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永恆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短暫難測)

幾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恆和短暫達到統一)

四、 具體研習重要的文句

1、 提問:“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麼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著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裡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著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麼呢?

明確:“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如後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表現用法?請同學們幾個這方面的事例。

明確: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

用流水寫愁的詩句: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廂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東流。”

把愁緒具體化的詩詞:

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

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白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早如青絲暮成雪。”等等。

何處何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雲,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秦觀《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代贈》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万俟詠《長相思》)

五、閱讀討論

李煜創作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詞各一首,與《虞美人》三詞連貫在一起,全面體會李煜其詞其人,深化遷移。

1.第一創作階段:

一斛珠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浥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創作階段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院,鎖清秋。

深入體會三個時期代表了李煜三種人生態度:第一時期“眷念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人生”,第二時期“感嘆人生無常”,“愁腸入懷”,第三時期“厭倦”。如果作者對人生未感厭倦,是決寫不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樣悽婉哀怨的詞的。從而深入體悟李煜其人其詞,明白他在詞史上“遺世獨立”的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六、李詞特點

1、表現手法靈活多樣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虛實結合

(3)運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盡脂粉,純用白描,直抒胸臆。

4、語言特色:返樸歸真

七、發揮想象,試譯這首詩,儘量把悲憤悽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

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東風,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

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

只是流連於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

若問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晝夜,滾滾東流。

八、 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加強其對中國古代優秀詩文歌賦的熱愛。

2,薰陶培養其高雅的審美情感。

教學重點:

1、瞭解李煜生平遭際,揭露身世對其創作的巨大影響。

2、瞭解創作背景,體會作者當時今非昔比的悲慘處境,瞭解其詞情感內涵。

3、欣賞其藝術表現手法: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

教學過程:

導語: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李煜的《虞美人》。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國自古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中,王朝不斷更替,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那就是帝王文學。一般而言,開國帝王的詩歌往往充滿了豪氣,比如漢高祖的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直抒胸臆,格調高昂,氣勢雄渾,給帝王詩歌開了個好頭。而亡國之君的的詩歌呢,則往往隨著國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憂鬱的情調,比如李煜的聲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載一江春水向東流,穿過時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他的名字也隨著他的詞一直流傳到今天。現在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這位南唐後主的詞藝。

一、《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李煜身份簡介: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也是五代時出色的詞人。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為宋的屬國。他面對宋朝的壓力,逆來順受,想苟且偷安。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後主,南唐滅亡。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978年,李後主被毒死,年42歲。(史料記載,李煜的死也正是因為他的這首詞)

2、李煜一生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後人寫詩評價李後主:“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作為“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後主確實沒什麼可說的,但作為一代詞人,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篇。

自從被俘虜後,李煜後期的詞發自內心,情感真摯,亡國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淚洗面”,所以改變詞的為哀怨傷婉,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為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於他採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洗掉了花間派的綺羅香澤,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我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其後期詞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等為代表作。

三、《虞美人》寫作背景:

當李煜滿心哀愁的寫下這首詞時,他已經在北宋國都汴梁呆了許多年了。此時,他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陣子》)的南唐國土,也早已經成了趙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籬下的俘虜。雖然開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對他採取進一步的迫害,但那種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態,總會讓他感到結局的悲慘。所以李煜在國破家亡之後即使做了長期被軟禁的政治俘虜,也沒有對新朝奴顏卑膝,唱過一句讚詞,而是更多的對曾經故國的聲聲嘆惋,乃至後來一定程度的醒悟。

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結局正如他之前預料的那樣悲慘。

四、《虞美人》譯文——著重把詞人此刻悲憤悽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樓昨夜又颳起了東風,不忍回首往事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只是身心長久以來流連於那的人容貌已經改變了,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若你問我的愁苦有多少,我的愁苦恰如不分晝夜,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

(前一節課,我們從多方面入手,對李煜和他的創作有了大概的`瞭解。他有雙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個亡國之君,被俘虜後,處境今非昔比,受盡了國破家亡後的恥辱;其次,他是一個出色的詞人,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詞章;

當李煜滿心哀愁的寫下《虞美人》這首詞時,他已經在北宋國都汴梁呆了許多年了。此時,他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陣子》)的南唐國土,也早已經成了趙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籬下的俘虜。雖然開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對他採取進一步的迫害,但那種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態,總會讓他感到結局的悲慘。

李煜的處境正應了一句話“國家不幸,詩家幸”,他這種前後巨大反差的人生經歷,恰好為他的詩詞提供了創作素材、以及醞釀了他的幽深哀怨的感傷氣質。現在我們就以《虞美人》的創作特色為具體的例子,共同來感受他的詞的魅力。)

五、本詞的創作特色:

1、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

作者的發問很有特色。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問人:“往事知多少?”最後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這三問,每一問都是李煜自己設問,再由自己回答。

這意味著什麼呢?它表明了李煜一個人孤獨而又絕望的心情。

第一問:春花秋月何時了。

這一問裡面,很明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後主李煜,見了“春花秋月”反而心煩,他希望快點結束。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古詩詞裡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徵,許多詩人和詞人都借它們來表達美好的願望和心情,但是李煜為什麼就是要它們結束呢?

這是因為“情隨境遷”,春花秋月確實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詞人個人的處境卻是今非昔比。李煜降宋後被封為違命侯,這個稱號本身就含有羞辱諷刺的味道。歷史上,亡國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慘,時時刻刻受到監視和騷擾。李煜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個囚徒,他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擔驚受怕使他對人生已經絕望了,這些曾經美好的事物在詞人的心裡已經改變了顏色。原來的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樣美麗的宮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因此這樣美好的事物不如快點結束才好。

因此,詞人的這第一問,看似簡單無奇,但是它卻飽含了李煜這許多年來的心酸苦辣,以及國破家亡後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極端悲苦也就顯而易見了,也為全詞鋪墊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調(第一個設問為全詞鋪墊了什麼樣的基調)。

第二問往事知多少。

面對春花秋月這些美好事物無窮無盡,而我們的人生卻很短暫,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開花謝、月缺月圓而長逝不返。他轉而想到過去,向人發問:我還能記得多少過去美好的事情呢?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他的“往事”內容和廣泛。在這裡,(李煜所懷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麼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的一切活動,比如錦衣玉食,後宮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是人生短暫無常,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

接下來,李煜自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東風”點明時光依然在不斷消逝,他降宋後又過了一年。也照應了開頭,表明他是在起“東風”的季節變化中引起無限感慨的。

這裡有一個很微妙的用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作者為什麼用“又東風”,而不是“又西風”,或者“又北風”呢?我們知道李煜原來的國家在宋的東南方,“東風”從字面上講是“從東面刮來的風”,對李煜來說,東風完全可能是從南唐故國送來的風。這裡暗示這詞人經過多年亡國的恥辱生活後,有了一絲絲復國的幻想。但是“又”字同時顯露了詞人對自己年歲又空度了一年、卻無能為力的感慨,這過去的一年裡他什麼也沒有做成,也就隱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懷念故國,但對故國已沒什麼作為了。

潺潺流逝的時間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偉大夢想的天生死敵,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缺而長逝不復返,而復國的夢想也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了。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被囚禁在小樓上的李煜,依靠欄杆、眺望遠方,對著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對故國的思念,湧上了心頭。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對故國喟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這些曾經熟悉的事物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那個流連歡樂的有情人,已不復當年的風采神韻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之後的無限悵恨之感。

第三問:問君能有幾多愁。

詞人最後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後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使情感抒發達到了極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雖然作者連續用了三個問句。但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以多個問與答的的創作形式,使情感層層疊加,曲折迴旋,喚起讀者百轉千回後的共鳴。最後以“一江春水”作結,這就不僅僅是一江春水?簡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2、美妙的對比。

本詞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覆對比過去的歡樂和榮耀,與今天悽楚暗淡的生活。得出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第一組對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間無窮無盡的事物,而“往事”則是人世間短暫無常的。兩者千差萬別,以宇宙的無限去比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運的不可捉摸。

第二組對比:小樓東風——故國明月

小樓東風是李煜自己現在不自由的真實寫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慘;故國明月則象徵了過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個時候有尊嚴,有安全感;以過去的美好自由反襯現在處處受限制、處處不自由,越發使這種處境顯得悲苦。

第三組對比:雕欄玉砌——朱顏改

雕欄玉砌,喻指故國美好事物永恆存在;但是以前那個在這樣美好事物前流連忘返的人卻已經容顏衰老了。兩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對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態。

全詞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迴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比喻使得抒發情感有了無邊無際的廣度和深度。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髮出徹底的究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顯示出愁思像春水一樣不分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並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我們可以想象,李煜在這裡長嘆: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他的生命時常受到威脅,竟然還敢這樣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詞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厚強烈,正像滔滔江水,有一股不顧一切、沖決而出的氣勢。

詩人這種全心傾注的純真深摯感情,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4、選取典型的景物,創設意境: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如春花秋月表達憂愁。

李煜在本詞中是以聯想展開對往事的回憶,引發現在實實在在的愁苦,前虛後實。李煜在本詞中的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抒發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的隱含在一些組合意象中,即使是十分悲憤悽楚的情緒也曲折含蓄地表達,但是正是這種寫法,反而使人更加感受到他的深深哀痛。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作者運用了這麼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而實質仍是表達物是人非。

實寫:物是(自然永恆)

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六、拓展比較:

1、這首詞的詞牌名為《虞美人》,大家有沒有想起什麼?明確: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於垓下。夜飲中,

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也拔劍自刎。後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後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於項羽和虞姬的悲劇故事。

2、問:我們不妨在此將李煜和項羽對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絕筆之詞,《垓下歌》與《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

明確:項羽,一代梟雄,他有萬夫莫當之勇,可是有勇無謀,最終兵敗垓下。一代武夫在四面楚歌中,用一曲《垓下歌》寫盡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壯語。但是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後主,落入敵手,就死吧!無非一死,中國古人向來對死看得開,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兵敗烏江,項羽沒有一絲的奴顏婢膝;面臨絕境,沒有半點的屈膝求饒,而是慷慨悲歌。他寧願死,也不願回去見江東父老,他死得著實壯烈!

更動人心魄的是鐵漢的柔情,他和虞姬的愛情在最後的關頭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愛,蕩氣迴腸!這就是項羽,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連對那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後一瞬間,不僅讓我們目睹了他英雄壯烈的一生,更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兒女情長。可以說,他死的時候,既是一個豪氣沖天的英雄,又是一個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項羽的絕筆雖然也是末路王候的遺書,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壯,是情,是美!難怪宋代才女李清照為這位英雄俊才擊板叫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之所以兩千年來為後人所追憶,懷念,多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但是李煜只是李煜,一個文謅謅的詞人罷了。不是勾踐,勾踐他亡過國,但他能“臥薪嚐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有人說,政治是藝術的天敵,的確,太感性、太重視自己的內心的人是不適合做政府領導的。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看著李煜憂鬱的臉,我們會覺得李煜如果不當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間,相信一定是陶淵明一類自由自在的隱士。

七、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越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感受李煜詞中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鑑賞李煜詞的深遠的意境美和真摯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詞“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以誦讀與欣賞為主,課件融合朗讀、音樂、歌曲、圖片,構成優美的課堂情境。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背誦《相見歡》(2分鐘)

讀:讓學生談對這首詞的感情基調,後聽配樂朗讀,是否合自己對詞的欣賞,發表看法。(8分鐘)

欣賞:歌曲 跟唱(10分鐘)

積累:訓練學生美讀並背誦 (5分鐘)

鑑賞:讓學生選句欣賞 以“我認為這句美(或不美),在於……”(10分鐘)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實虛結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對往事的回憶中,美好的時光匆匆而去,作者開篇奠定悲涼的基調,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樓遙望,東風吹面,月明之夜,故國何在?兩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傷懷涕泣。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故國的景物依然還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讓人悲上心頭,愁腸寸斷,唏噓不已。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句為千古名句,以浩蕩東流的長江比愁之深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點睛,反照全詞,亡國之恨達到高潮。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鑑賞能力。

2、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體悟本詞的意境和語言

教學重點:

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體悟本詞的意境和語言

教學步驟:

一、 導語設計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後代文人便另闢蹊徑,將詩與北方的燕樂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棄,極易寫景抒情的新的韻文文體——詞。晚唐溫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詞人的出現,使詞在文壇上的地位逐步確立。而李煜的詞在思想上,藝術上都超越了其他詞人的,成為唐、五代詞的顛峰。王國維說:“詞至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二、 作者介紹

作為南唐後主,並沒有致力於國事,而是縱情於聲色,奢靡荒淫,耽於享樂。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滅亡,李後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違命侯,過著“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歲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賜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頹唐的,是無能的,以致國破家亡。但他在文藝上,卻是經史詩文樣樣精通,擅長書畫,對音律有著獨特的感悟,尤其善於填詞和作曲。現存詞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香豔纏綿,後期詞充滿亡國之恨。他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前人評價:“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

三、 初步感知:

1 聽錄音,正字正音

2 指名朗讀,注意字音、停頓

3 再聽朗讀。思考:這首詞抒發什麼情感?請用文中的詞語句子回答。

4 品味語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比喻、誇張。

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

四、 研習探討:“愁”的具體內容,走進李煜的內心世界。

1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實寫。“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然而,從後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對“春花秋月”的吟詠歌唱,在古典文學中屢見不鮮,但論起悲涼深沉,則莫過於李煜。

“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

2“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

“月”在古詩詞中的涵義是什麼?——懷念故鄉、懷念親人。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故國”指什麼?——已亡之國。

蘇軾: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花發。“故國”——舊地。

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悽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

3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遙望金陵的想象與慨嘆。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當年在闌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4 小結

解說一: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相承,反覆強調自然界的輪迴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迴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解說二: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迴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5 “愁”的內容:

亡國之恨(自我悲情)——物是人非的慨嘆(人類悲情)

五、 朗讀全詞,體悟情感

1 再次聽讀

2 總結:

這首詞,圍繞一個“愁”字,在時間上與空間上,將故國的衰亡與天地的變化,將人事的無常與天地的執行聯絡在一起,運用反襯的方法,以宇宙時空的永恆與無情,襯托出家國人生的短暫與可悲,最終將一個亡國之君的自我悲情醞釀成人類悲情。

六、詩歌鑑賞的一般步驟

u 瞭解詩人(生平、風格等)

u 掌握常識(典故、修辭、表現手法等)

u 鑑賞內容(詞句、主題、情感、技巧等。)

七、遷移訓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就這首詞的詞句、主題、情感、技巧等方面選擇一點進行賞析。字數不少於100字。

這首詞寫於降宋以後。

無言 內心的情緒,他的痛苦無人與說,也不願與人說,說了何用?又有誰理解自己?

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晴光照著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門深鎖,多麼清冷的環境啊!

“鎖”字表明自己的身份。

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以解開,彷彿使人看到離愁就像一團轉動的亂絲,緊緊盤繞糾纏著人而無法擺脫。這實際上寫詞人此時愁情萬端,有對過去的種種回憶,有對現狀的種種傷感,有對未來的種種憂愁,千千萬萬無形的感情絲縷,纏繞著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斷。

八、板書

虞美人

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亡國之恨(自我悲情)

又東風 不堪回首 愁

應猶在 朱顏改 物是人非的慨嘆(人類悲情)

高中選修課《虞美人》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 誦讀詩歌,把握詩歌基本內容。

2. 通過品讀、鑑賞,體會作者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並學習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表達技巧。

3. 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難點

1. 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 通過分析內容體會情感,並學習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表達技巧。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匯入新課

古代的詞是為演唱而作的歌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欣賞一首優美的古詞。播放李煜《獨上西樓》——鄧麗君演唱。我們已知道詞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個流派。這首詞屬於哪個詞派?(婉約)知道誰寫的嗎?(李煜)下面,讓我們走近李煜,去聆聽這位詞中帝王充滿哀怨的淺唱低吟,去感受這位亡國之君聲聲血淚所寫成的作品《虞美人》。(板書)

二、介紹作者

請同學們發言介紹李煜的生平,然後教師補充。

明確:李煜,南唐最後一個國君,字重光,史稱南唐後主。他有雙重身份,既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後人評價他“作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為君王”。他治國無方,卻多才多藝,工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較高造詣,詞的成就最突出。

三、寫作背景

975年,宋軍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雖被封作違命侯,實則淪為階下囚。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詞命樂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後極為震怒,賜酒將他毒死。這首詞就成了李煜的絕命詞,就是《虞美人》。

四、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1.請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別朗誦,讓學生比較評價。

2.教師範讀詩歌。

3.找出韻腳和重讀詞。

(注意把握詞人低沉、悽迷的感情基調)

明確:韻腳——了,少;風,中;在,改;愁,流

重讀——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

4.根據詩歌內容,用一個字來概括詞人的內心世界。

明確:愁。

5.提問:哪些詞體現了詞人的故國情感?

明確:春花,秋月,往事,東風,故國,雕欄玉砌,春水。

五、品析鑑賞,感受藝術

學生齊讀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賞心悅目的景緻,作者為什麼要追問它“何時了”?

明確: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裡卻絲毫也喚不起欣賞的興趣。一個被囚禁的亡國之君要忍受無盡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種屈辱的生活無盡的延續,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呢?

2. 思考:“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隱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思?

明確:昨夜的東風預示著又一個春天來了,舉頭仰望明月,不由思戀起故國。一樣的東風,一樣的明月,不一樣的境遇,故國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謂“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回首故國,只有傷痛和悲哀。

3.小試身手:將“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這句話改寫成現代情景散文。

學生齊讀下片

4.思考:“雕欄玉砌應猶在”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心理活動?

明確:“雕欄玉砌”是作者過去生活的象徵,詞人用猜測的語氣,含有國破家亡,江山變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憤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5.思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

這種觀點?這句話好在哪裡?

明確:同意。運用比喻,以水喻愁,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這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長流不斷。

6.拓展: 化抽象為形象的詩句有哪些?

明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六、課堂小結

這首詞充滿了悲恨悽楚的感情色彩,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沒有慘痛的人生經歷,就寫不出如此飽含血淚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動人們的心靈。正如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七、課堂活動

請多才多藝的同學演唱《虞美人》。

八、佈置作業

1. 背誦全詞;

2. 李煜,我想對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