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聽課記錄,編寫聽課記錄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聽課記錄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通用15篇)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過程與方法

1、聯絡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原因。

匯入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國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物件--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學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學生了解文章體裁介紹時代背景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援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指導預習

1 做到藉助課文註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瞭解,為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 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讚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教師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進行研討

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註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進行研討

(4)遺民:

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裡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並掌握補充註釋進行研討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

①“我”在東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離開仙台後。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誌。

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弄清左邊的這些問題和內容教學後記:學生能聯絡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

2、體會作者以一滴水的視角去遊覽麗的新穎構思

3、抓住作者重點介紹麗四方街的景物特徵,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點)

4、體會作者化身一滴水經過麗,介紹麗的新穎構思。(難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我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她的名字叫麗,因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聚的地方。作者阿來以一滴水的獨特視角,帶領我們去遊覽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讓我們來賞讀這篇佳作。

二、作者簡介

三、關於麗

四、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1、文章標題有什麼意義?

一滴水實際上是指作者自己。題目的含義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遊歷麗,向人們介紹麗這座古城。

2、文章標題中“經過麗”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具體體現是,順著玉河,我來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車轉輪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從水車上譁然一聲跌落下來,回到了玉河”,“我穿過一道又一道小橋”,“我經過———經過———經過———經過———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黃昏時,三人再去打水澆花時,我又回到了穿城而過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來到了城外的果園和田地裡”,“黎明時,作為一滴水,我來到了喧騰奔流的金沙邊,躍入流,奔向大海。”這些語句實際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蹤,可見文章的內容是按作者的遊蹤來安排的。

3、再讀課文,畫出文中重點詞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紹了麗哪些景觀?作者介紹了麗的四方街。

五、課文精讀

1、文章的這一滴水在形體上有什麼變化?

開始是玉龍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為冰川的一部分,然後融化成一滴水。作者開始交代一滴水的來源,實際上是介紹麗源頭及地理位置——玉龍雪山

2、這一滴水到麗經歷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龍雪山頂上的形體的演變,再是奔入麗卻跌入水洞中,經歷漫長黑暗與等待才冒出來,後又經歷水車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終來到麗,穿行於最美麗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樣介紹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對它進行了三處介紹。

一是第三自然段,簡單介紹了四方街的歷史沿革,因徐霞客揚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車上眺望,蒼勁的老柏樹,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麗。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體而詳細的介紹,有銀器小店,玉器店,字畫店,納西人家以及黃昏時的茶樓酒吧,喧譁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麼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為什麼介紹東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時間這一線索的?

7、作者為什麼讓自己化作一滴水遊歷麗?

8、我們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紹自己曾遊覽的地方?

六、據以上問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寫自己是玉龍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5):具體介紹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遊覽麗的經過,重點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學後記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注重整體感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參考註釋和工具書,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

2.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味語言的自然美,學習寫景的技巧。

2.從敘事寫景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答謝中書書》: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記承天寺夜遊》:培養豁達寬廣的胸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作品內容,領悟作者發現美、欣賞美的情懷。

難點:反覆誦讀,體味語言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課外資料延伸法

【課前準備】

陶弘景及蘇軾的生平資料、承天寺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對於祖國的秀美山川,無數位文人在讚羨的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描寫,但用書信這一文體進行描摹並且成為名篇的卻並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用書信文體寫的《答謝中書書》,從中感受他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為筆在灰中學書,讀書萬卷,未及弱冠,齊高帝即引為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徵兆等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三、文字連結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社會混濁,他遁遜山林,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所以他在《答謝中書書》中以描畫山水昭示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四、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2)自由朗讀兩三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做到流利地朗讀。

3.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裡指置身其中。

(3)全班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4.背誦課文。

(1)自由競背。

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2)教師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本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試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運用對偶、排比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將描繪的山水之美寫得清麗自然,毫無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愛的句子並簡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詩句,請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詩句,並試簡評詩句特色。

4.《答謝中書書》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綱舉則目張,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寫山川之美,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仰視、俯視、平眺的視覺角度,從色彩,從四時,從晨昏,從動靜,從聽覺等角度展開,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詮釋自然景物綺麗的風光,展現出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卷。而最後一句則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賢,怡情山水,自得其樂。

六、探究昇華

描寫謳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煙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這樣短小簡約、字精意達的卻並不多見,我們應學習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

七、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墊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八、寫作特點

1.描寫細緻。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描寫自然景物時,扣住最能表現景色特徵的時間——早、晚來描繪。在旭日東昇、晨霧將散的一片寂靜裡,山林中呈現一片猿鳥爭鳴的歡騰景象。“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使整個山林充滿著勃勃生機。夕陽將要落山時分,餘暉照映著水面,層層粼波之中,不斷有魚兒從水中爭相躍起。“競”字寫出魚兒爭先恐後躍出水面的場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鳴一躍,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體流動畫面。

2.抒寫奇美。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展現了多種“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九、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月亮,也沐浴過它的清輝。在古代,月亮是人們寄託情思、抒發情感的物象。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有關月亮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以文才聞名於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歐陽修去世後,成為宋朝文壇領袖。他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方面均有驕人的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

三、文字連結

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故作者借景抒情寫了此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畫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兩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如遇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①念(考慮,想到)無與為樂者,遂(於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

③但(只是)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

(4)競背課文。

(5)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文中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這十八字寫景,有何妙處?

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讀者如見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創造了一個明淨幽閒的境界。作者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明月經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當時與張懷民俱貶官黃州,雖任團練副使,卻無實權,實在是一個閒人。作者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心境肯定不會如意,但是作者卻能從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並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表現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4.《答謝中書書》與本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現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是個隱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對山水的喜愛欣賞之情與無人能同賞的些微悵惘。本文卻是作者貶官之後作的,不免有對自己宦海浮沉的悲涼、失意、惆悵和憤懣之情,但同時也有善於自我排遣的豁達態度。

六、探究昇華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也是無數文學家們不遺餘力地歌頌和吟賞的物件,不論是得意或失意之人,彷彿只要迴歸到了山水中,與清風明月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悵然總能一掃而空,重獲心靈的自由。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與絲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讓真心觀賞它的人蕩盡胸中塊壘,得到無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來的人們從大自然的美景中不僅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他們用生花妙筆及時地描繪出了這些美景,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論是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無人同賞的些微悵惘,還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豁達,都能夠引起千載之後人們的共鳴,讓人彷彿進入當時的情境中。

七、文章脈絡

《記承天寺夜遊》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作者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層寫散步時所見的月色。第三層寫作者內心的感慨。

八、寫作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

1.襯托手法的運用。

這是一篇小品文,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描繪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寫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淨,而是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從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潔,給人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2.寫景、抒情、敘事相結合。

全文以敘事、寫景為主體,以抒情為輔助。小品文寫出了作者承天寺夜遊的感受,大體可歸結為:前半部分敘事,中間部分寫景,最後三句抒情。這樣,使全文寫景、抒情結構分明,敘事中流露出被貶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感慨。

3.詞語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起筆扣“夜遊”,徑入題旨,接著用“至”“尋”“步”等詞,把夜遊的地點、同遊者等交代得清楚明瞭。又如作者寫“月”,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作者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空明。這樣寫,精緻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4

【導學目標】

1、掌握作者遊覽的行蹤,瞭解遊記的一般特點。

2、學習作者根據各個景物的特點而採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

3、通過朗讀課文,體驗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感情。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匯入生成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帶著夙願,經歷了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經歷了水車上的眺望,經歷了玉河中的徘徊,終於來到麗,來到常年鮮花點綴、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從悠閒恬淡的白天到燈火闌珊的夜晚。這滴水為什麼會有這麼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矗立(chù)目眩(xuàn)開閘(zhá)

徘徊(huái)翡翠(fěi)硯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2、記住重點詞的意思

矗立:高聳直立。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的走。

蒼勁:指老練剛勁。

五彩斑斕:指顏色非常好看,色彩相當豐富,多種顏色錯雜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繚亂,心神搖盪。多形容所見情景令人驚異。

3、走近作者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於四川省馬爾康縣,當代作家,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詩集《稜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長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階梯》,散文集《就這樣日益在豐盈》。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字

1、聽錄音範讀課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願是什麼?

【交流點撥】躍入流,奔向大海。

2、簡要寫出一滴水的.經歷。

【交流點撥】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講述自己由雪變成冰川,再變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經過驛道、納西族村莊、草甸、落水洞、黑龍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納西人院子,最後奔流到金沙邊的經歷。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把握情感

1、縱觀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繪成幾幅不同的畫卷,那應該是什麼樣的畫呢?

【交流點撥】“一滴水”將自己的所見娓娓道來,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如同風景畫、建築畫、民俗畫,美不勝收。

2、欣賞“風景畫”,它美在何處?

【交流點撥】這篇散文所描畫的風景——“麗古城”作為畫面的中心,再以玉龍雪山為背景,以玉河街道為線索,以四方街小廣場為梯形,構成麗古城風景畫,並用水的流動為畫面增加運動感。整個畫面有層次感,從高到低,由遠到近,景緻分明。

3、繼續欣賞“建築畫”,它的美又體現在何處?

【交流點撥】麗古城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少數民族古鎮,城裡的街道、宮殿、水車、小橋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麗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開閘放水,以水洗盡街道,地域特色明顯。水車:大水車是麗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小橋:歷史悠久、數量大、形式多。

4、再來欣賞“民俗畫”,它的美美在豐富而融合。具體體現在哪兒?

【交流點撥】文中所寫的民眾活動,前文少後文多,趕路、建設、放牧、經商、拉琴、澆花、閒聊、暢遊、聚集、唱歌構成了麗民俗畫。

步驟四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採用第一人稱,從一滴水的角度,從不同視角去描述麗,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交流點撥】親切、自然。不矯揉造作,清新自然,像從玉龍雪山上飄下來的風,裡面還夾著冰冷卻動人的溫柔。有感同身受、如臨其境的意味。

2、從寫景中,可體會作者所飽含著什麼樣的情感?

【交流點撥】熱愛麗、熱愛美、更熱愛給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獨到之處?

【交流點撥】構思新穎,視角獨特,行文如詩,美不勝收。

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總結全文

縱觀《一滴水經過麗》全文,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風景如畫的麗和麗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築,用生動、精美的語言介紹了麗民俗民風,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2、拓展延伸

寫遊記的“技巧點撥”。

【交流點撥】

①最需:線索明朗清淅;

②最宜:只抓重點;

③突出感受;

④最美:語言靈動。

【板書設計】

一滴水經,過麗)風景畫:麗、玉龍雪山、玉河建築畫:四方街、宮殿、水車、小橋風俗畫:趕路、放牧、經商、澆花自然美,無限美)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翳策躋等實詞的含義。

2、理清作者的記遊順序,體會其條理分明的記遊特點。

3、學習作者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精神。

教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做到讀準音,讀順句。

2、藉助資料,瞭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遊記》。

3、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 談話匯入:

1、有這樣一部著作,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代遊記,也是一部我國地理學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遊勘察汗水。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遊記》這部著作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這部著作的文章------《遊恆山記 》。多媒體展示作者及文字圖片資料。

2、作者簡介

徐霞客,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隸江陰馬鎮南陽岐人。生於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於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覽群書,鄙棄權貴,摒絕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奧祕,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當天見到的聽到的都詳細記錄,即使在荒山野林裡露宿的日子,也總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堅持寫日記。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後,留下了大量日記,這實際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記錄。經過他的實地考察,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記載的錯誤,發現了過去沒人記載過的地理現象。像古代地理書上說岷江是長江的上游,徐霞客經過考察,弄清楚長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雲南騰衝打鷹山考察的時候,發現了那裡曾經發生火山爆發的遺蹟,他在遊歷會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現象,在桂林七星巖,他對那裡千姿百態的石鐘乳、石筍、石乳等地形,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現象的記錄。後來,人們把他的日記編成一本《徐霞客遊記》。這部書是我們著名的古代遊記,也是我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寶貴文獻。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學實踐中,以驚人的毅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樸實的文字,記下行履所至,觀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實踐、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得到後人的崇敬。

二、檢查字的讀音

風翳(yì)淨盡無攀躋(jī)勞虯(qiú)鬆縈(yíng)回

傑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級廡(wǔ)門

穹(qióng)碑攀躡(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輒(zhé)斷折若墮(duò)洪濤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盡

俯瞰(kàn)山麓(lù)龍山西亙(gèn)比肩連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這一學習任務。

2、 交流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所產生的疑難問題。由組長彙報,組員補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體現了作者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周圍的景物。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四、 合作探究

1、 速讀課文,劃出作者登山所經過的地方,並繪製作者登山示意圖。

明確:作者上山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地方。示意圖略

2、 劃出文中標明裡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一里,又一里,又三裡,三裡------

作者這樣寫,顯出文章記遊順序清晰,條理分明的特點。

3、 細讀文章第三段,說出作者的觀察角度,寫景順序。

明確:觀察角度為俯視,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寫景順序為:按照北-南-西--東的空間順序來寫景,並且是由遠及近的。

多媒體展示恆山圖片,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4、 劃出課文中寫徐霞客登頂經過的文字,體會其所擁有的精神。

明確:課文第二段餘時欲躋危崖、登絕頂------久之棘盡,始登其頂。這是寫作者登頂經過的文字。

從登頂經過充分表現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於實踐求實的精神。

5、 小結:

這篇文章清晰地介紹了作者的遊蹤,描寫了作者遊恆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險,不怕辛勞,勇於踏勘實踐的精祌。

五、寫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遊記涉及的景點、地理位置較為複雜,但全文貫穿著一條線索,那就是遊蹤,亦即作者足跡、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景觀,逐一描寫。再寫登頂的艱難。然後是登頂後遠眺四周的景色,把整個山系都清晰地展現出來。最後寫下山情形。

2.詳略得當。

全文有詳有略,處理得恰到好處。略寫出發時間和天氣情況,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間的情形都寫得極為詳盡,又以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把過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寫了出來。下山的過程詳寫了尋找下山之路一節,其餘的下山過程就一筆帶過了。

3.觀察細緻。

作為一個以勘察地貌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處對一些細節觀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細緻。如地裡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顏色等,寫到每個景點,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勢、周圍環境等。

4.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

記敘中注重實際,如實記錄所見之景,而且觀察細緻,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景物描寫也各有特色,生動形象,如鬆影篩陰、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都將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歷歷在目,頗具文學的形象性。

六、遷移拓展

1、 查閱資料,探究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這種現象的成因。

2、 利用圖書館,閱讀整本的《徐霞客遊記》,寫好讀書筆記。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說明:

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詞中多以表現“閒愁”為主題。但本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賦予深刻的哲理,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問題,這和

作者其它的“閒適”詞有所不同。同時,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

現得十分含蓄,而這些深邃的思考對於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故學習本文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加強對本詞語言的體味和欣賞,在對語言的感悟中引導學生

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2、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說明: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而對本詞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因認知程度即他們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對生活認識的深度等比較有限,所以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詞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對宇宙的深邃認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本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交流匯入,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恆的感慨。那麼在曾經貴為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對《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一句的體會,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並由此匯入對晏殊之《浣溪沙》的學習。

1、從學生積累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學生對本詞學習的興趣。

2、由學生國小時即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匯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

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教師範讀,引導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這節課主要呈現出兩個板塊,即在朗誦中體會,在學生創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學生初步瞭解詞中所表現的深邃的思想,進而感受詞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該環節主要體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深入文字,感悟深邃內涵

1、請學生再讀本詞,並請學生簡單描述一下對本詞的理解。

2、在誦讀中引導學生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作深入的體會,因為這幾句蘊涵深刻的哲理,內涵廣泛,學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維空間。

1、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並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性的句子來思考體會,但必須在結合文字的基礎上作深入地思考。

“無可奈何”、“夕陽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歸”都“似曾相識”,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玩味中認識到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消逝,但新的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斷地出現,生活不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全詞語言的圓轉流利、通俗暢曉、清麗自然的特點,同時全詞所表現出的啟人神智、耐人尋味的深刻內涵的理解,可在學生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中,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創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如寫、畫、唱等形式)描摹詞的意境,在創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詞中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宇宙的認識。

1、學生自主思考,並採用適合自己的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身對本詞的感受與領悟。

2、學生交流、探討,加深對全詞的認知與理解的程度。

在該階段的活動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並呈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即學習過程中的第二個板塊),意在使學生對詞中深刻內涵的深層理解可水到渠成。

佈置作業

1、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瞭解其生平。

2、自由積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詞作2首,讀讀背背,感受詞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業。

2、可在課外討論交流自己對作業中兩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網路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並在自我學習中增強語文能力。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7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曲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瞭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6、完成背誦。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瞭解詩的內容;藉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鬱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鑑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並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1、匯入:

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願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於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祕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鬱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3、背景介紹: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託病辭官歸田而作,藉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教師配樂範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2、疏通文意,註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並注意提醒校正。

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瞭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詩句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讓學生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想象一下詩人創作的意境。

把我們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憂愁無依的時候,一個人在水邊的高地上,耳邊隱隱約約傳來水聲,這時秋風蕭瑟,一輪金黃的夕陽照射在山上、樹上,而樹木光禿禿的,只留下滿地的落葉,山上只有刺目的餘暉,心中無憂的興起一股憂愁、淒涼、蕭瑟之感,恰恰這時一個牧童驅趕著牛群,踏著夕陽回家,打獵之人也騎著馬歸來,可自己卻都不認識,這時會有什麼感受呢?

2、品讀詩歌,說說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豔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五、課堂總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於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王績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七、板書設計: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點名時間、地點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蕭瑟恬靜的景色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孤獨抑鬱的心情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8

一、匯入美文。

介紹《海燕》的深遠影響,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它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高爾基所寫的一首散文詩。它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問世以來,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它的讀者,超越國界、超越時代,超越年齡、性別、種族。它屬於過去、屬於未來、屬於全世界。它是美的典範之作。

二、整體感悟。

1、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或者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時不看書,凝神細聽。

2、學生交流聽後感受,談自己在聽讀時候的所感所想。

3、學生再進一步自由朗讀課文,並思考和討論:這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散文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以時間為序,文章著重刻畫了幾個場面?在不同的場面中海燕都有些什麼樣的表現?

討論明確:(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出示三幅場景畫面以及相關文字)

課文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個大的場景畫面: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

暴風雨將要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渴望著暴風雨的到來。

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

暴風雨即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姿態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三、品味探究,賞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讀了此文後,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麼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讓學生深入接觸文字,與文字進行對話)

2、 聯絡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內涵。師生共同明確: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這本是自然現象。因此“海燕”一詞在俄文中含有 “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高爾基在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這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旨在呼喚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為登高一呼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高唱讚歌。

3、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讀、勾畫、體會和品味其形象給人帶來的美感。師生共同評析。

預期成果示例一: “黑色的閃電”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給人一種足以體現海燕的矯健、勇猛之美,“閃電”使人眼前閃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擲地有聲,這是海燕的戰鬥宣言,體現一種豪情與力量之美,是全詩豪壯之美的最高點。

示例三:海鷗的“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的“呻吟、嚇壞”、企鵝的“膽怯、躲藏”與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之美;寫大海,寫風、雲、雷、電,是渲染一種激烈的鬥爭環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四、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寫話“海燕的宣言”(結合練習三)。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9

、學生交流

“海燕的宣言”,深入領會海燕的內心活動。(師生共同評點,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化見解,肯定學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讀課文,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寫作手法。

1、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類總結自己在文中所勾畫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討論明確:關鍵詞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種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動作、感情,也就是說,擬人化使象徵體具備了被象徵體的特點。總的來說,“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群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著重啟發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增強文章語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覆品讀、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敢於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預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裡。”用擬人的手法,“抓住”、“熄滅”突出了大海巨大的聲勢和強大的力量。“——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用反覆的手法,以強烈的感情表現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和呼喚,強調了革命暴風雨已近在眼前,歷史潮流已不可逆轉。

3、朗讀課文。

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朗誦語調的處理,共同編注朗讀指令碼。教師要尊重學生對課文的獨特理解與編注,善加引導。

指令碼示例一:“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表示很短的停頓,不換氣。“·”表示語氣加強。 )

指令碼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詩的最強音,應蓄積力量以最豪壯的語氣,最強烈的感情,一字一頓讀完這個感情十分強烈的祈使句,並嘎然而止。)

然後,學生用個人表情朗讀、小組讀和全班齊讀等方式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時,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朗讀評點。

三、拓展延伸。

結合練習四,以“面臨生活的暴風雨”為話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充分肯定“與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的勇於鬥爭、敢於勝利的樂觀精神和生活態度,鼓勵學生積極追求勇者風範。

四、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為一體,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無比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五、佈置作業。

1、繼續誦讀課文,為參加本單元散文詩朗誦表演比賽作準備。

2、 模仿本文象徵手法的運用,寫一首散文詩,字數不定。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10

【教學思路】

這是一篇意韻豐富的散文詩,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從體味詩歌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控制好課文的語速、節奏與感情,以提高朗讀的質量。讓學生在課文的反覆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課文的能力,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促進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養成。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初步瞭解散文詩的特點――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為一體;品味語言,理解本文語言中的寓意;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 通過多種方式的反覆朗讀,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對南北兩地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語言,理解本文關鍵性語句的寓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勇於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以讀品詩。

②揣摩作者對南北兩地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有關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查詢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蒐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瞭解散文詩,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疑難字、詞、句,查字詞典掃清語音、語義障礙,再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教學步驟】

一、匯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顯示雪的圖片)

這一首《塞北的雪》曾經傳唱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今天聽來仍然分外動人,聽著歌曲,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那飄飄灑灑的漫天飛雪,那雪是冬天的精靈,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結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歲末北京的一場大雪,魯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記裡寫下了“大風吹雪盈空際”這頗富詩情畫意的文字,十七天後,一篇明朗的題為《雪》的優美散文便誕生了。今天,讓我們在先生情思凝結的美文當中,一起去賞雪景,悟雪情。(板書課題)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偉人,我們曾在他的文中感受過童年的活潑與可愛。今天,讓我們再來走近這位堅強而又對人生滿懷熱情的偉人。請同學們談談你對魯迅先生的瞭解。

二、介紹作者及作品:(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說、雜文等文學作品,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戰鬥姿態,對反動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國主義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們所學習就是選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靜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在蓬勃地發展,可謂春暖花開之際,然而,北方還卻處於一片寒冷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和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找“革新的破壞者”,去爭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散文詩,風格柔婉中又見剛健,美豔中更現壯美,我們要學好一首詩,首先得讀好它,在讀中品味詩歌,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朗讀呢?(老師給大家範讀一段,再請學生互相交流聽後的感受,同時指導學生從語速、語氣、重音、節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談論,並在此簡單介紹散文詩的特點。)

(確定全文的朗讀基調:

江南:婉約、柔和、舒緩,又有雪後消融的無盡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氣勢,具有堅強的戰鬥力。)

2、再請學生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段朗讀,讀出感情。(生自由讀書)

3、思考:①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讀了這篇文章後,你認為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讀、賞析:

指名生讀課文的南方的雪的畫面,分小組探究相關問題:

(1)用文中的語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的雪“滋潤美豔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現江南雪景滋潤美豔特質的?(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確:(可提示學生由整體到區域性,由面到點的品味這一幅江南雪景圖)作者首先概括描寫江南雪的特點――滋潤美豔,接著用兩個比喻讓我們既感受到朦朧的美景,又感受到這雪裡也孕育著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銀白的背景下,居然點綴著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臘梅,還有冷綠的雜草,這就是江南的雪,這又是多麼絢麗的雪啊!

(3)花叢中紛飛喧騰的蜜蜂給這幅雪景帶來了些什麼?

明確: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著”,“嗡嗡地鬧著”。這一“飛”一“鬧”霎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裡,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彷彿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4)為什麼要寫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塑雪羅漢的情景?

明確:為了進一步擴充套件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神、熱鬧、有趣。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於寒夜的襲擊,終於褪盡了胭脂,“成為不知道算什麼”。這裡,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5)江南的雪蘊蓄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作者特別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為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爍著理想的光芒。

板書:南方的雪 美豔 有生機 有活力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挑選《野草》中描寫自然景緻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寫的特點。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下列詞語讀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拭 頹唐 瑣屑 舉箸

2.結合註釋,理解下邊詞語的含義。

狼藉 慘淡 勾留 變賣典質 賦閒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情鬱於中 瑣屑

3.品味賞析文章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

1、體會關鍵詞語的含義和表達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內容及作者心境與感受的表達。

2.指導學生的朗讀。

3.學習文中獨具匠心的傳情藝術和精巧的構思。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文章蘊涵的父親對兒子的真情摯愛,兒子對父親的深深眷戀,啟發學生感恩父母,激發學生的報德之心、報德之行。

二、教學重點:

平淡之中的濃情;對"背影"深情而細緻的描寫。

三、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把握內容,體會文章精巧的構思。

四、教學方法:

朗讀、點撥、討論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匯入

播放背景音樂《懂你》

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千百年來撥動著無數讀者的心絃,為人們所傳頌,它的魅力就在於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誦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母愛。自古以來人們都歌頌母親的慈愛和溫柔,歌頌父親的剛毅和堅強,可是朱自清卻用細膩溫婉的散文,寫出一個同樣細緻入微,溫婉如母的父親。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背影》。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第一次讀課文,建議大家做兩件事:

1.聯絡課文內容,說說你對下列詞語的理解,並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拭 頹唐 瑣屑 舉箸 勾留 賦閒 蹣跚

2、用一句話說出本文寫的事

作者奔喪完畢,父子在浦口車站依依送別的情景。

三、再讀課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說過:“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閱讀課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幾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第二次我的眼淚很快又來了。第三次,我的眼淚又來了。第四次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2、比較一下,四次落淚,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寫流淚,作者抒發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從北京到徐州見到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剛逝,父親失業,禍不單行,於是一股憂傷襲上心頭,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第二次車站,望父買橘,這是全文的高潮。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步履蹣跚買橘時的背影映入我的眼簾。父愛的感動撞擊著我的心靈,感激的淚水奪眶而出。

第三次是車站別離,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回想起過去種種,回想起父親的關懷體貼,一股愁緒襲上心頭,於是流下了悵惘的淚。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親的來信,特別是“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遠矣。”的話語又一次牽動作者的傷感的思緒,想到父親的頹唐,家境的慘淡,晚景的淒涼、抑鬱的情感一時迸發。心酸的淚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書:

徐州見父——難過的淚望父買橘——感激的淚

父子分手——悵惘的淚北京思父——心酸的淚

3、總結

作者四次流淚,感情是豐富真摯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寫真情,以情動人。四次流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這四次流淚,造成感情上的波瀾迭起,一次又一次強烈的撞擊著讀者的心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現在,請同學們默默的翻開書本,誦讀課文,讓我們透過那晶瑩的淚光,去體味文章中那真摯永恆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讀課文,理解背影

三讀《背影》我想同學們一定有自己的見解。現在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飾的定語,談談你對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學生同桌討論)

可以從內容、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如:“探”,體胖動作不靈便,小心翼翼;“攀”,既寫出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緻;“傾”,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

總結:剛才,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自己對背影的理解,有內容的'、有情感的。從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背影”既是文題,也是文章組織材料的線索。文章中背影總共出現四次:開篇最不能忘記的背影,寫出了對父親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間車站買橘時的背影,寫出了父親的一片親子深情;車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寫出了惜別時對父親的無限憐惜依戀;結尾淚光中的背影寫出了別後對父親的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既讓我們看到了父親“形”的方面的特點,也向我們展示了父親“神”的方面的本質特徵。給讀者留下了極其廣闊的想象空間。

五、拓展延伸感情昇華

父愛如山,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父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請用一個比喻句,說說父親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示例:

父親

你是一座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航程;

你是一座巍峨的高山,為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六、佈置作業(播放背景音樂《父親》)

父愛是一把結實的傘,你有困難了,為你遮風擋雨;父愛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熱氣騰騰的湯,你冷了,為你抵禦嚴寒;父愛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張柔軟的床,你累了,讓你忘記疲憊;父愛是一條幹爽的毛巾,你哭了,為你拂去心中的淚水;父愛是一杯甜甜的冰紅茶,你笑了,讓你從嘴裡甜到心裡……

請同學們回到家裡,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對他們的理解,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予感激,哪怕是給父母夾次菜,倒杯水,道聲辛苦……好嗎?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12

一、匯入:

許多名家都很喜歡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葉聖陶評價它“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吳晗讚頌“《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但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不可分割”。老師也非常喜歡這篇文章,並且常讀常新。請問同學們讀完這篇文章有什麼感受?(板書課題:背影朱自清)

二、初讀課文,思考:

你從中讀出了什麼?(3分鐘)

預設答案:父愛子(呵護體貼)(板書:愛)

(過渡)這個故事讓我們非常感動,但這個故事的開端卻是這樣的:

作為兒子的朱自清,父親做出這些事,他心裡對父親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預設答案:恨(師引導:對父親產生這樣的心理,合適嗎?哪位同學還有更恰當的詞語嗎?)

不滿、不滿意、生氣、瞧不起等等詞語。(板書:不滿)

師:文章中哪些地方流露出這種不滿、瞧不起的情緒?請同學們找出來。

預設答案:笑他迂、瞧不起等。(揀座位、囑茶房等,討好我,我不在意、不耐煩。)

師:本來他是不滿的,可是他的情緒在後來慢慢發生變化,父親做的哪些事,說的哪些話使他的情感發生了變化?

三、讀一讀,品一品

我對父親的情感態度有什麼變化?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預設答案:

1.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4)進去吧,裡邊沒人。

——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裡還是惦記著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為兒子著想。

(這些話含蓄著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

2.找出文中描寫父親買橘子的動作(至少五個)並分析其作用。

動作:走、探、穿、爬、攀、縮

作用: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板書:感動理解諒解)

師:朱自清對父親情感變化由不滿、不耐煩轉變為感動,同學們找出了原因並分析的很好,現在,咱們設想一下:假如你是朱自清,看到父親去給你買橘子時行動艱難的背影,你是怎麼想的,會默默地對他說些什麼?(示例:父親,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背影。你雖然不完美,甚至特別迂,但只有你,和我有著剪不斷的血緣親情。我的父親,你行動那麼笨拙、遲緩,還去給我買橘子,你對我的愛讓我感動。)

四、讀最後一段,理解父子之間的親情。

(過渡)朱自清與父親車站送別之後,他的內心可能受到一些觸動,他對父親多了一點諒解、理解,但他真的讀懂了父親的愛嗎?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這篇文章又寫於什麼時候呢?

(1917年——1925年)

八年後才寫父親的背影,可見他與父親的矛盾並沒有完全化解,甚至還出現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是什麼事情呢?

但又是什麼樣的事情讓兒子完全讀懂了父親呢?請同學們朗讀最後一段,找出他讀懂父親的語句。

預設答案:文段開頭,我理解了他的不易;“哪知”“觸目傷懷”,表達父親的心境,兩個“自然”表達了我對父親的理解。“忘卻我的不好”,表現了父親對我的諒解,表現了我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晶瑩的淚光”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思念。

師:愛,需要理解,需要諒解,需要忘卻,才能彌補生活中的矛盾。朱自清的父親正是看到這篇《背影》,才真正原諒了兒子。

五、佈置寫作作業:

(根據板書小結)這篇文章,讓朱自清的父親情緒激動,繼而老淚縱橫。我們的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難免會有隔膜和不快,但只有理解、諒解,才能懂得愛,才可以彌補親人間的裂痕,填平代溝。

你與爸爸媽媽之間有過矛盾嗎?你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請你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練筆,抒發真情。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巧

(1)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掌握其音、形、義。

(2)瞭解散文詩的一般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內容,感受本文語言的清新美與含蘊美。

(2)在比較中,體味兩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繪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幾個含蘊深刻的語句,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和感悟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玩強鬥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拼搏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全文,比較兩幅雪景的不同特點來體味蘊含其中的情感。

難點:理解本文精練、優美、內蘊豐厚的語言。

教學時數:二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

2.蒐集回顧魯迅先生生平。

3.結合課文,藉助工具書完成下列詞語。

1.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羅漢( )③脂粉奩(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凜冽( )

2.解釋下列詞語:

①博識

②美豔

③灼灼

④蓬勃

⑤凜冽

⑥天宇

⑦精魂

⑧升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提示學生背誦有關“雪”的古詩詞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孤舟蓑苙翁,獨釣寒江雪”),教師簡評入課:“雪”,潔白的自然之物,是純潔與剛毅的象徵,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競相吟詠的物件。今天我們來欣賞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雪》。

二、正課

(一)文學常識瞭解

學生根據課前預習簡介魯迅及其作品。教師適當補充。

(二)文體知識簡介散文詩(藉助多媒體字幕)

散文詩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徵的詩,它在抒情手法上相當隨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詩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內在的韻律,寬廣的抒情層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邏輯思維等,但它又畢竟是詩(只是一種形式特別的詩),較為短小,具有詩的文筆等。

(三)初讀感知

1.聽讀。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用心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展現畫面,同時感受散文詩這種文體獨具特點(放朗讀錄音,或教師配樂朗讀一遍)。

2.展示聽讀收穫。

①聽讀中感受到的畫面(生自由談)。

明確:滋潤美豔生機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奮飛的朔方雪……

②聽讀中感受到的語言特點。

明確:語言清麗流暢,撲實真切,灑脫靈活,又不失嚴謹……

3.感讀。

感讀是一種文字與心靈初撞的過程,需視之以目,感之以心,動之以情,發之於口,請同學們在剛才聽讀感悟的基礎上,直面課文,通過直觀的文字去查詢學生初讀感知的畫面,同時注意預習時瞭解的字詞在文中的運用。

(四)層次疏理內容概括

1.根據聽讀和感讀到的畫面,給文章分層,並簡括層意。

明確:全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3)段,寫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寫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兩幅圖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滋潤美豔,生機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奮飛。

(五)美讀品味

精力專注,走入散文詩的意境,體悟詩中良好的情韻,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薰陶。

提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進入情境,讀出特點。

學生自由地大聲動情朗誦。

(六)展讀評價

找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師生評價。

評價參照:

①發音準確,節奏合理。

②讀出詩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語調要溫潤,讚美的,充滿嚮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獨不屈充滿戰鬥性的語調。

三、小結

在這篇優美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兩幅各具特點的圖景,江南雪的滋潤美豔,朔方雪的蓬勃奮飛,讓我們領略雪這一純潔自然之物的獨特風采,另外散文詩靈活的形式,優美的語言,也讓我們陶醉。所以同學們課下加強朗誦,將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並有感情地背誦。

第二課時

一、文字探究

(一)內容、語言

1.作者怎樣描寫江南雪的?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

(1)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然後對比著引出江南的雪。

(2)接寫雪的質地、顏色。

(3)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雪野圖,襯托江南雪獨具的風格。

(4)寫孩子們塑雪羅漢,將雪與孩子們的快樂聯絡起來。

語言:提示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談談怎樣體現快樂的。

明確:呵、拍手、點頭、喜笑等。

2.用自己的語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著生命。

3.作者又是怎樣描寫朔方雪的?感覺朔方的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作者用一個“但是”巧妙轉折,先交待朔方雪與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後用“永遠如粉、如砂,決不粘連”寫出塑方雪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在“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一個鬥士,它“蓬勃地奮飛,瀰漫於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對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態度是什麼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明確:

作者對滋潤美豔的南方雪,對充滿生機的南方雪景充滿懷念和喜愛之情,對如粉如砂,旋轉升騰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熱情謳歌。

2.作者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感,其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體)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於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態度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鬥,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2)生結合背景材料計論,回答問題歸納主旨。

明確:滋潤美豔的南方雪,寄託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藏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關鍵詞語的品味

(研討課後練習二)學生結組交流,暢所欲言。

明確:

1.“冰冷的”“堅硬的”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讚賞的。

2.“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裡是江南的雪孕育著的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絡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讚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讚頌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

三、遷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靜的美讓作者欣喜,寄託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讚美北方雪的孤獨與剛毅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鬥中得到昇華的精神。好,讓我們閉上眼來傾聽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走進雪的世界,去領略它那獨特美韻。(放錄音)

2.學了這篇文章,聽了這優美的歌曲,你對“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層的認識,請拿出筆來寫一篇簡短的讀後感,字數不限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學生寫作,完成後交流評價)

四、小結

同學們,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徵著純潔,雪象徵著剛毅,雪是奉獻者的化身,雪是挑戰冷酷的鬥士。心靈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會純潔滋潤,你的心音定會鏗鏘悅耳,你的心房定會寬闊坦蕩。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兒子上國中三年級。家裡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床,一張單人床,一張學生桌,家裡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著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為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後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裡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著棉大衣戴著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著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這是一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但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3、教師(或學生)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

4、投影思考題:

(1)複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預期達到:

(1)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鬥的.友誼。

(2)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投影思考題: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試分析蠟燭有什麼特殊意義。

學生默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預期達到:

1、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蠟燭的珍貴意義。

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捨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裡,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1、老婦人為什麼不說話,她心裡是怎樣想的?

2、老婦人為什麼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裡是怎麼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啟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佈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並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彙。

2.反覆朗讀,體會形象生動的語言,領會比喻擬人,調動視覺聽覺瞭解天目特徵。

3.學習作者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脫俗的生活態度。

【重點難點】

1.重點: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抓關鍵詞語,品讀“七絕”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難點:字裡行間表達的清高脫俗的生活態度。

【課文提示】

1.本文是袁巨集道的遊記散文中的一篇,內容短小。它與一般的以介紹行蹤和沿途景色的遊記散文有所不同,重點介紹了天目的“七絕”,緊扣“幽邃奇古”這個特徵。

2.晚明詩歌、散文領域中,以“公安派”的聲勢最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巨集道、袁中道三兄弟,他們是公安(今屬湖北)人,故稱公安派。其中袁巨集道聲譽最隆,是這一派的領袖。公安派的理論核心是“獨抒性靈”。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鮮xiǎn 迂yū 壑hè 縞gǎo 竦sǒng 逾yú 霽jì

【積累詞語】

從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莊至顛,可二十餘里。 ( 顛:同“巔”,山頂。 )

②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絕也。 ( 縣:同“懸”,高懸。 )

③一株直萬餘錢,六絕也。 ( 直:同“值”,價值。 )

【初學課文】

1.朗讀課文。

2.作者遊歷天目,共逗留了幾天?(用文中的詞語作論據)

從“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詞句可以看出,遊歷天目共計三天。

3.天目山有什麼特徵?(用文中一個詞語回答)

天目山的特徵: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達作者對天目山喜愛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餘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

【課文簡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開對遊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寫,重點歸納天目山與眾不同的“七絕”,並且斷然寫出“大江之南,……無逾此者”,表達了自己對天目山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瞭解袁巨集道的生平及其學派。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可二十餘里。

翻譯:天目山幽靜深邃奇特古樸無法用語言來表述。從(天目山的山腳)雙清莊到山頂,大約二十多裡。

要點:顛:同巔,山頂。 可:大約。

原文:凡山深闢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譯: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蕪淒涼,陡峭的很少盤旋迂迴;形狀蒼樸就不夠新鮮豔麗,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緻,以至於山高大就流水貧乏,巖陡峭就樹木稀少,這些都是山的'缺點。

要點:凡:凡是,一般。 鮮: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敗。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

翻譯:天目山滿山都是溝壑峽谷,飛瀉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絲綢,這是一絕了。

原文: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

翻譯:石頭的顏色深暗潤澤,石頭的稜角巧妙精緻,石頭的小路盤旋迂迴,石頭的懸崖陡峭聳立,這是第二絕了。

原文: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絕也。

翻譯:雖然山谷幽深岩石險峻,但寺廟都很精緻美妙,這是第三絕了。

要點:縣:同懸。

原文:餘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

翻譯:我不喜歡聽到雷聲,而天目山的雷聲很小,聽到的好像嬰兒聲音,這是第四絕了。

原文: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絕也。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

翻譯:拂曉起來觀看雲彩,在峭壁的溝壑下,(雲彩)潔白純淨得像棉花,飄蕩騰越同浪花,整個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個山頂露出雲上如同浮萍,這是第五絕了。然而云彩的變化最不平常,它的樣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裡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態。

要點:悉:詳知。

原文:山樹大者,幾四十圍,鬆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絕也。

翻譯:天目山大的樹木,幾乎有四十圍,松樹的形態好像傘蓋,高不過幾尺,一棵樹價值上萬錢,這是第六絕了。

要點:“圍”是計量圓周的單位,但具體是多少,說法不一。 直:同值,價值。

原文: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

翻譯:天目山每年第一次採摘的茶的香味,遠遠勝過龍井茶;(天目山)竹筍的味道類似紹興破塘的(竹筍),然而清淡遠遠勝過它,這是第七絕了。

原文:餘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翻譯:我說長江的南面,修身隱居的地方,沒有超過這裡的,於是有出家當和尚的念頭。

要點:修真棲隱:修心悟道,隱居深山。 出纏:出塵,超脫塵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

翻譯: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來看雲彩,九時之後登上頂峰,晚上住在高峰死關。

要點:巳時:上午九時至十一時。 死關:天目山地名,以險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晴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

翻譯:第二天,從活埋庵找到原來的路下山。幾天的天氣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認把(它)當作異常的,都下山互相慶賀。

要點:異: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

翻譯: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謙卑恭敬地遵守禮節,爭著請我們吃飯。

原文: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

翻譯:臨近走的時候,和尚們說:“天目山荒涼偏僻狹小,不值得貴客觀賞,真不知怎麼辦”。

原文:餘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

翻譯:我說:“天目山和我們也有些緣份,僧人們不必過於謙虛,我們也不敢當面讚譽”。於是大笑告別了(天目山)。

要點:子分:緣分。 面:當面。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討論問題】

1.文章第1句有什麼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總特點。“不可言”,極言天目山的奧妙。這句話,具有引人入勝的作用。

2.第2段的內容是什麼?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內容:寫一般山的種種弊病與不足。 作用:襯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比喻:①飛流淙淙,若萬匹縞

②餘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

③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

④鬆形如蓋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

②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

對偶:①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

②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 )

4.分別寫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喻體、喻詞和型別。

①飛流淙淙,若萬匹縞 (本體:飛流;喻體:萬匹縞;喻詞: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 (本體:雷聲;喻體:嬰兒聲;喻詞:若。明喻。)

③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淨如綿 (本體:雲海;喻體:綿; 喻詞:如。明喻。)

④奔騰如浪 (本體:雲海;喻體:浪; 喻詞:如。明喻。)

⑤盡大地作琉璃海 (本體:大地;喻體:琉璃海;喻詞:作。暗喻。)

⑥諸山尖出雲上若萍 (本體:山尖;喻體:萍; 喻詞:若。明喻。)

⑦鬆形如蓋 (本體:鬆; 喻體:蓋; 喻詞:如。明喻。)

5.概括“七絕”內容及其特點。

一絕:水絕;特點:多而壯美。

二絕:石絕;特點:俊秀陡峭。

三絕:庵絕;特點:精緻美妙。

四絕:絕雷;特點:輕柔細小。

五絕:雲絕;特點:壯觀多變。

六絕:樹絕;特點:茂盛名貴。

七絕:食物;特點:清香新鮮。

6. 第4段的內容是什麼?用“餘曰”的話作結有什麼作用?

內容:簡單交代遊覽的行程。 “餘曰”是針對自己受到山僧禮待而言的,其作用:表達了對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讚美了天目山的絕美,並且迴應文章開頭的讚語。

7. 為什麼偶然遊覽天目山的作者發現了“七絕”,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卻說“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

作者具有積極的審美情趣,擅於在人們司空見慣的山水中欣賞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審美眼光,善於從人們熟視無睹的景象中發現美;具有高超的文學造詣,擅長從表面紛繁無序的事物中歸納美。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夠做地的。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模仿本文,寫一篇緊扣特點、歸納幾“絕”的遊記。(200字左右)

3.預習《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瞭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