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

今天發了新的語文課本,帶著孩子們認識了課本,並且講了第一課:我上學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並且與學生不斷互動,從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我大量採用兒童容易接受的活動形式展開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課堂教學活動化。根據一年級國小生的特點,我設計了遊戲、表演等教學活動。

2.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

3.合作交流。一年級的學生喜歡和同伴進行活動與交流,喜歡遊戲,喜歡展示自己。我抓住這些特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參與、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注重合作交流,給所有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的機會。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臺。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2

一年級的孩子因為年齡的特點,無意注意大於有意注意,而且不穩定,不持久。所以在設計本課學生識記、鞏固生字的時候,老師利用生活中形象直觀的圖片,匯入到課文的學習,極大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激發了孩子們的識字興趣,多識巧學,循序漸進,提高識字效率。

我首先讓學生觀察“金木水火土”五張圖片,並且強調“一二三四五”是漢字序號,讓學生按照“我想說第幾張,是什麼?”的句式進行回答,目的是讓學生在回答中認識生字,學生回答完老師馬上在相應圖片上,出現漢字“金木水火土”,學生就能很快的說出獨體字的字義,進一步理解“金木水火土”的意思。這樣圖文結合的認字方法,讓學生從視覺上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激發了學生識字與生活相結合的興趣,讓學生學會生活識字,藉助圖片識字,增強學生對生字的認知。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學生在觀察圖片的時候,能夠將圖片的內容準確的表達出來,一個字代表一種事物,世界萬物都離不開“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的組成,讓學生產生了對世界探究的興趣,這也告訴老師們,我們的識字,不要僅限於識字本身,更重要的生字背後要告訴學生的字的意義。更是很好的完成了讓學生認讀生字的教學目標。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3

《小小的船》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首美妙精巧、充滿兒童情趣和幻想的兒童詩。以下是我對於這堂課的反思:

一、加強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每當讀到它,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學習這首兒歌的情景,當時的語文老師朗誦功底極強,每當她誦讀的時候,總會將我們帶入情境之中。時至今日我依然無法忘懷,也勵志成為像她那樣的老師,而今我依然在努力中。歸根結底,讓一首童謠如此根深蒂固地根植於人心的方法卻只有一個——朗讀。朗讀不僅能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文章,而且能培養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語感,特別是要從低年級學生抓起。

二、注重拓展思維,營造想象的空間

作為一名教授低年級課程的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學生年齡段的特點,在一年級的學生思維中,他們的想象能力是較強的,雖時而天馬行空,但確是無比珍貴的,利用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僅能調動課堂氣氛,使學生活躍積極發言,而且還得快,記得牢。

然而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

1.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忽視了學生語言的完整性,沒有強調學生說完整的話。

2、激勵性的語言過於單調,雖說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老師表現不夠幽默。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制定了相關的備考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教學,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已能有意學習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且不斷的培養自己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下面,我主要對自己本學期的工作進行反思:

1、夯實基礎,訓練學生自己習得知識的能力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積累,在課後的輔導課注重強化訓練,教師針對學生出錯的字音、字形進行訂正,以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習慣也就養成了。其他如詞語的理解及運用、病句的修改、仿寫、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名著引讀等基礎知識在平時的教學及訓練中也都穩紮穩打,強化記憶,強化訓練,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高。

2、強化文言文閱讀理解

在複習文言文時讓學生認真掌握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學習文言實詞,注意區別詞的古今意義,積累實詞的一詞多義,學會識別通假字,會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能夠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思想,學會對比分析,且動手翻譯。我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基本要理解記住。課內文章的落實後,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和形成的理解技巧遷移到課外。從而使課內與課外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3、加強閱讀指導,讓學生有規律有技巧地進行答題

新教材淡化了文體的編排,但並未降低對文體的要求,學生一時感到摸不著頭腦,所以我在教學中交給學生基本的答題方法,寫人或敘事的散文儘量地往情上靠;寫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議論和抒情答題就簡單化了,寫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贏取得分機會。

我在向學生講清文體特點的同時,選擇典型的篇章,並配以典型的閱讀練習,通過反覆演練,使學生掌握閱讀題的基本答題技巧,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4、加強寫作指導

為了使學生形成寫作知識系統,在學期初給學生講授寫作知識要點,並對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進行專項講解,爭取使學生學作文的命題、立意、構思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寫作時還要爭取做到深、新、美,深即立意要有深度,新即構思要巧妙,形式和選材都能進行創新,美即語言、行文都要給人以美感。同時讓學生訓練在華麗語言掩蓋下儘量撩撥評卷老師的情,讓他在枯燥而雍長的評卷過程中怦然心動,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諱的是他不動情。所以我在讓學生作文時一定要充滿感情的寫,要求學生先打動自己,然後才有可能打動別人。

語文教學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教師從平時的工作中就要點滴滲透,讓我們努力吧!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5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深有體會:它不僅是一篇小說,更是一篇用文學的筆法寫成的教育論文,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啟示,給語文教學以啟示。

第一:要以學生為主體。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不應有好壞之分。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作為老師應該尊重、關心、相信每一位學生,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教學中不宜弄虛作假,不管是給誰聽,都應是最真實的。常在各種公開課上看到,學生回答問題時,答案非常準確,簡直是標準答案,讓每個老師都驚歎這學生素質真高;以及回答問題時就那麼幾個人,在朗讀時,久經訓練的聲情並茂的齊讀,還有一堂課下來,看著學生仍是很乾淨的書頁,讓我感到現在很多公開課都變味了,這都是為了出新片面追求課堂的表演性,忘了語文課為何物。用一些令人炫目的“花招”代替了腳踏實地的語文訓練。這樣的“表演”學生反感,對語文教學無益。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只有真的,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有真的,才能讓學生受益。作為公開課,應是一種教學思想的體現;應是一種課堂實踐的引領;應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創新;應該是高效優質的課堂。

第三:課堂上要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願我們在教學中更多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改進教學,使之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範例六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在一種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寬鬆,樂意進取、樂意參與,情緒很高亢的狀態下進行。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就意味著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就是說,學習方式轉變首先要考察的內容,就是課堂的教育氛圍、環境:學生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學習的?教師會設計什麼樣的教學情景,設計什麼樣的課堂氛圍?

進一步來說,新課程課堂該有什麼樣的教育氛圍?學生要什麼樣的學習狀態?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6

也許是心理素質差吧,每次有人聽課,課前我都難免緊張,課後也常常口乾舌燥、四肢乏力、疲憊得像要虛脫,特別是課上得不好、不順的時候。今天就是如此。四年級剛開學,第一單元主題為“師生”,兩篇主講課文,第一篇《師恩難忘》,第二篇《孔子和學生》。假期裡年組分配備課任務,我負責的正好是這個單元,所以還算精心做了準備,開學後同年組老師聽了我的設計思路,也紛紛叫好,於是醺醺然,就請竇老師來聽課。

備課時,將主題定為課題“師恩難忘”,然後圍繞課文展開,用“恩”字的造字法匯入,當人們成功或得救的時候,心裡想想原因,於是就會感謝別人的恩。然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能體現師恩的詞句,重點講讀“娓娓道來”、“身臨其境”、“引人入勝”、“春雨點點”等關鍵詞,體會出田老師用故事教學,啟發我形象思維和想象力,這對於我而言就是師恩的表現。然後用語言訓練“我地對老師說:”回顧課文內容,體會師恩難忘。最後齊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我終生難忘!”結束。——表面上看起來,邏輯還算順暢,重點詞句也都做了解讀。

但,課上得很累。學生的朗讀總是入不了情境,語言訓練沒有出現預想的爭先恐後的景象,這個課堂變成了我的一言堂,越到後來越覺得沒有人願意舉手發言,即使帶著學生齊讀,學生髮出的聲音也僅僅是出自他們的喉舌,而不是心靈。下課後沒有往日成功教學後,孩子們的前呼後擁、依依不捨,不用聽領導評課,看著表情冷漠的孩子們,我就能體會到——這是一節失敗的課。

問題出在哪兒呢?整整一天,我做什麼都心不在焉,把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在頭腦裡重現。怪自己訓練學生不到位、怪自己課堂引導不靈活、怪自己語言訓練的設計太難……但是看了您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儘管問題很多,但自己所體會到的那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根本問題在於我的教學是線性的。備課時就盯著教材那一課的一畝三分地,教學的順序就是課文的順序,說句不好聽的,我的備課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課本里那一篇該學的課文變成40分鐘課堂的過程。

的確,我有理由為自己辯護,學校工作忙、事情多,每日的上班時間不由自主地會陷入煩雜的事務當中去。備課,往往在晚間,夜闌人靜,蜷起僵直的腿腳,振作疲憊的精神,遮蔽掉許多正常的享樂,甚至要抵禦住讀書的誘惑。然而這時間還是太有限了,有限得也許只能有時間好好想想眼下就要上的明天的課。——這是教師的真實生態,甚至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這是一個有責任感、有足夠良知的教師的真實生態。正是由於這樣的目光短淺,每天的教學就沒有了課程意義上的引領、沒有了對學生年齡特點的足夠重視、甚至沒有了主題單元的哪怕是小範圍的同類文字建構。教學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疲於應付中走向了窄化、走向了視野侷限、走向了少慢差費。

假期呢,回想剛剛過去的暑假,不是沒有用功,放棄旅遊的機會,參加了兩個語文教師的培訓。聽學校“建設書香校園”的倡導,一個半月讀了19本書。這當中有兒童文學,有文學名著,還有很多的名家課堂實錄。就是忘了仔細讀一本最該好好讀的書——語文教材。我從讀過的書中汲取的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加上一眾名師們上課時的引導方法,作用於我自己的教學,呈現在課堂上,有可能對教材挖掘得到位,教學的引導有一定的邏輯和方法。但那些懸浮在空中的方法、技巧是需要與還留在地面上的我們的孩子做有效的連結的,這連結的媒介就是教材。您說語文老師要把自己當成“用語文教人”的,而不是“教語文的”,但我理解,您的意思恐怕是語文老師,應當通過教語文而達成教人的目的。您評價我功底厚,這著實不敢當,衡量教師的水平,不是看他自己有怎樣的能力與素養,而是看他究竟培養了學生什麼樣的能力與素養。

追本溯源,問題還是在於對主題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入,認識有偏頗,或者說沒有自覺貫徹主題教學思想理念的意識,理論與實踐分家。所以,慶幸開學初就請您走入了我的課堂,使我的教學不致日錯一日、漸漸謬之千里。在下面單元的教學中,我想自己應當集中精力先完成以下一些工作:

1、主題確定

確定主題不能憑感覺,應當建立在反覆、深層次地閱讀文字之後,而且要將主題的確定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效連結。閱讀文字的後教師所提取出的關鍵詞不一定是最適合作為教學主題的。要看這個關鍵詞是否是課文的情感、思維與文化的主線,是否是學生在現有年齡階段能夠理解的,是否是能夠條分縷析地結合課文內容拆分成可以循序漸進認識的一串相關詞語,是否能夠利用這個主題帶出課文中需要重點講讀的精彩句段,甚至帶出一連串的同構文字。

主題一旦確定,特別是定得正確之後,備課的過程自然水到渠成。但具體到某一篇課文,課文中出現的那樣多的關鍵詞,究竟選擇哪一個更適合、更準確呢?這真的需要教者的慧眼,竇老師每次的解讀總讓人眼前為之一亮,所以教學才那樣成功。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乾脆就用笨辦法,將課文中或與課文相關的所有關鍵詞悉數拿來,一一嘗試,相信其中總會有一個最佳選擇。

2、單元規劃

我們應當明確,給學生上課,不是為了呈現一個花裡胡哨的40分鐘,甚至不必要一定追求教學的熱鬧活躍、完美無缺。而是要盡一切可能多教給孩子東西,並且讓這些教師想教給孩子的東西有效,用您的話所就是長在孩子身上。這次您給我評課特別強調一個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我感覺在《師恩難忘》中我就是沒有處理好如何讓教學有效的問題。

我想有效的教學就應當是如您所說的具有了“溫度”、“廣度”、“深度”的教學。由於性格使然,“溫度”在我身上不難實現,甚至有時有點激情過渡,以後慢慢修正。最難實現的是“廣度”與“深度”的和諧與適度。

在教學中,由於自己能力有限、經驗不足,主題教學的“廣度”總是不能有效的拓寬。不是找不到可以用以拓寬廣度的文字,而是教學設計的時候,不知道應當如何取捨。個人認為,每一課的教學都應當有一個情感的基調,保持相對的完整性,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把課上成大雜燴,那樣課文中的意境就沒有了。但是恰當的“廣度”引入卻反而會對理解文章、烘托已經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您上的《圓明園的毀滅》、《秋天的懷念》,還有上學期您聽我上的《我愛故鄉的楊梅》。所以,怎樣既不破壞教學的完整性,又有效拓寬教學的廣度,同構文字應當如何取捨,現在我自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不夠成熟。

還有就是深度的延展,我同意您的話“深度不是難度”,甚至我想對於像《師恩難忘》這樣清新樸素,沒有太多需要思辨內容的課文當中,深度是否可以理解為“情感的濃度”,一節課上下來,學生煥發了對老師的理解、敬愛、感念,而且這些情感不是老師的強勢灌輸,也不是口號般的流於表面,而是真正發自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與認同,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難的是這樣的“情感的濃度”怎樣由淡薄,到清淺,到漸濃,乃至最後的漫溢與噴薄。

由此,我想到今後自己的備課,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的實現,我想靠以往的備課方式都是決不可能實現的。以往的常態課教學我是比對著教材備,看看教材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找出那些應當重點講讀。然後就按照從頭開始的順序,用上些從各位名家那學來的技巧,一部分、一部分的寫出一篇教學設計來。教學設計與教學的順序基本等同於課文行進的順序,至多不過是把課文變厚。文章的內容沒有結合上下文引申與回扣,課內教學內容沒有與課外教學內容有效連結——課堂呈現出一種線性。

下一步我努力的方向,是使我的課堂由一條線,變成一張網,這網由開放與閉合兩部分組成。閉合部分,圍繞主講課文,教材中凡與理解主題有關的內容都應當交織在一起,像您所說的“把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撕開又拼攏,摺來疊去。”開放的網是要合理建構單元內容,首先將本主題單元內可以同構到本課教學中的內容結構進去,然後將視角繼續放眼到課文之外,有效利用一切有助於理解主題的內容,使我們的課堂能夠籍此豐滿有效。

教語文一年了,時不待我,如果說去年今日還可以用缺少經驗來自我安慰的話,待到明年今日,課如果還上成這樣,我不知道該以怎樣的面目示人。所以,感謝能在教語文之前,我還是課任老師的時候,就讀了您關於語文教學的著作,以至一步入這個領域,從一開始就能避免一些教學中的低階錯誤。更要感謝教語文來的這一年來,您一次又一次抽出寶貴的時間走入我的課堂,您給我提的一個個問題:不會導讀、不善提問、激情過勝壓抑思想等等,振聾發聵,圍繞您給我提出的問題,我反覆重讀您的語文教學的論著、並且從語文教學界的眾多專家名師那裡汲取營養。但智慧有限,對於那樣多自己教學當中的問題常常是當事者迷,需要靠您提點。儘管至今,您給我提的許多問題還沒有改得足夠令人滿意,而且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但就是這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一次又一次痛而後快的成長,我就在您的引導下,一步步地朝著明亮的那方前進。期待著,您再聽我的課;期待著,這樣的成長快些再快些。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7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

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並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為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合適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儲存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明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儲存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學生的兩極分化危機,形成了活躍和默然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於默然,不願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別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範圍,對於討論的程序作一些合適的調整,對於學生新生髮的問題要有所準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並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七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合適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薄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3、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優美的情感、健康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4、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絡。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更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8

10月28日,趙一博文化傳媒公司來我校做了一場題為《喚起心中的巨人》的精彩演講,我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陪同我班學生一起聆聽了這場精彩的演講。聽後,我深有感觸,現在談幾點自己膚淺的感受。

1、演講者的演講富有激情,始終充滿了感情。演講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讓學生樹立自己目標併為實現目標面去努力奮鬥。學生個個聽得都有非常認真,並且信心滿滿。特別是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學生都積極地談了自己的理想。我想自己在平常的教學中缺少正是這種激情和感情。如果我們整節課都有能充滿激情,那麼學生的學習效果肯定不錯。這是值得我借籤和學習的。

2、演講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這也是整場演講的高潮。學生和家長每人聽得都非常認真。演講者講的聲情並茂,講到動情之處演講者流下了熱淚。再看學生和家長聽到動情處也是哭得稀里譁拉。特別是當學生深情的注視著自己身邊的父親或母親時,很多家長和學生都相擁而泣。當學生以中華民族最傳統也最重的禮節——雙膝跪在父母的身邊時,我的眼淚再也控制不住了。是啊,我們整天教授學生知識,教他們如何去學習,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忽略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這是我作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失誤。在今後的班級工作中我一寫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不僅主學生學到科學知識,也要讓學生學到如何做人,如何去感恩自己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去感恩世界。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9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回顧這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反思。

一、課堂教學中,努力體現教育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認真鑽研、求實創新,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半學期以來,我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務本、求實、創新”,一方面積極地參加各類學習,領悟其中新的理念、好的方法,結合自己班內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設計,努力讓我的語文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切實做好課堂教學“五認真”。課前認真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案,並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堂課,儘可能做到當堂內容當堂完成,課後仔細批改學生作業使學生對語文更有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2.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的主要陣地。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輕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自由表達。由於學生已進入高年級自然而然的開始沉默寡言,變得保守起來。我儘量的鼓勵學生,並運用各種激勵手段:語言的肯定、讚許的眼神、表揚的手勢,甚至是一句鼓勵的話。除此之外我還鼓勵學生用小紙條我交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因為喜歡我而喜歡語文、喜歡閱讀。

3.準確定位、積極成長,認真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撰寫教學隨筆。教師要想盡快的成長起來,就要學會不斷的反思、提高。每天課後我都會認真反思這一節課的得與失並認真地記錄下來,有時只是一個個教學片斷,有時只是短短的幾句甚至是發生在我與學生之間的故事。我覺得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教學隨筆,一方面是一個反思、提高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蒐集、整理資料的過程,我從中受益匪淺。

二、通過多途徑培養學生各種能力與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運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五年級是學生繼續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所在。針對本班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我運用競爭機制,每人發一本競爭本,每日由值日干部做記錄,每星期評選一次,給予紅旗獎勵。一個月後評選語文學習積極分子,這樣促進學生自覺守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每日組織一位"小老師"領讀,既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本班學生上課熱情高漲,自我組織領導能力都得到了鍛鍊。

2.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愛閱讀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從作文的選題入手,以寫童話、想象文為主,適合五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積累大量的語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我充分利用課前一分鐘,藉助故事,作文佳作,讓學生邊聽邊記好詞好句。平日每天輪流,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摘錄好詞好句,要求其餘學生讀讀記記。平時還經常給學生借閱書籍。經過一學期的嘗試,本班學生的詞彙量大大增加,寫作能力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

3.加強寫字指導,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五年級的寫字教學往往被老師忽略,本學期,我重視了學生的寫字習慣的培養,課堂中注意提醒,課堂作業嚴格檢查,不規範的書寫要求重做,每個雙休日每生練一張字帖,學生在意識中時刻提醒自己規範書寫,逐步形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4.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這個班有個別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為此我很是頭疼。每次為了查閱哪些學生沒交作業煞費苦心,有一些學生是比較懶惰,看老師忙了就鑽空子不交作業;也有一些是因自己的懶惰疏於管理而偷懶的學生。本半學期,我充分發揮班幹部的作用:小組長檢查家庭作業,大組長檢查課堂作業再上交學習委員,由學習委員進行統計、上報。這樣一來每天無需老師點名,對班內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一目瞭然,一些學生也因此而精心起來,按時完成作業。對於剩下的一些學生則通過個別談心、動員家長等方法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教學工作常做常新、永無止境!但我們只要全身心地熱愛它、並不斷地去學習、以高度的責任心投入其中,就會有沉甸甸的收穫!在今後的教學路上我會繼續發揚優點、改進不足、踏實學習、不斷鑽研,以求長足的發展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翻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鮮豔、精美的照片,這便是教材編者特意為學生所編的“習慣篇”。

教材,是一種資訊的載體,是編者教學理念的物化。那麼,標準本一年級上冊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開篇,蘊含著怎樣的教育教學觀念呢?

一是素質教育觀。有人曾經對素質教育作過這樣中肯而又通俗的闡釋:素,即素來,平日;質就是本質、本性、性格。顧名思義,素質就是平日一點一滴培養成的性格——人們按照一定的規矩行事,久而久之養成習慣,逐漸成為較為穩定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輕易改變的本性。“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將視點聚焦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上,無疑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是學生髮展現。誰都無法否認習慣的巨大力量,它與人的發展終身相隨。國外有諺語云:“人是習慣的奴隸。”王爾德也有這樣一句名言:“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這就是說,如果學生從小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和外人點撥輔導的情況下,也能非常自覺、饒有興味地去讀書、去學習、去交際。學生時代播下的良種,便可贏的未來的豐收。從人的一生來說,在校學習語文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而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在生產、工作崗位和生活實際中自學語文,則是終生所需,這以後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因此,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便是著眼學生一生的發展,以讓他們終身受益。

三是“小語姓小”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存在著嚴重的“眼睛向上,忽視基礎”的弊端,因定位不準導致高耗低效。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礎”。學習語文雖說是一輩子的事,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但也有一個捕捉最佳時機、形成紮實根基的問題。國小生可塑性很強,是打好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視,一旦形成一些不良習慣,再想去改變或矯正就事倍功半了。“小語姓小”凡是要從早抓起,從小事抓起,起點低一些,要求嚴一些,固本培元,夯實基礎。

基於上述思考,並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從一年級從就將學生日常語文學習和語文生活中一些必須具備的良好習慣作為重要內容編入課本。在課本開頭,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題,醒目地編排了五個頁碼的彩色照片,通過語文生活實踐中的形象畫面,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直觀的可資借鑑的範例。這部分教材可分為三塊,其中第一頁為第一塊,第二、三兩頁為第二塊,第四、五兩頁為第三塊。

第一塊,圖上部是兩位同學讀書寫字的姿勢,其中女同學正在讀書,男同學正在寫字。中部是兩位同學做眼保健操圖,其中男同學正在擠按睛明穴,女同學正在揉四白穴。下面是醫生給同學們檢查視力。

第二塊,圖左上是學生集體讀書的姿勢,右上是一位學生讀書姿勢的側視特寫;左下是一位女同學正在寫字,角上為握筆位置的特寫,右下是學生集體寫字的圖片。通過上面兩幅特寫圖可以讓學生明白:讀書時坐姿要端正,雙手拿書或將書平放在桌上;書本與眼睛距離為30~35釐米(大約一尺),與視線夾角接近直角。讀書時還要做到胸部與桌緣距離為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學生寫字的姿勢和握筆要求,可以通過下面兩幅圖看出:寫字時坐姿要端正,兩臂平放桌上,眼睛與練習本的距離為30~35釐米(大約一尺),胸部與桌緣的距離為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寫字時還要把練習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練習本一側,右手握筆。握筆時食指較大拇指稍低,握點離筆尖3~4釐米(大約一寸左右)。

第三塊,兩頁共有八幅小圖。第四頁上面的圖是一位國小生正在整理書包,使裡面的書本、文具擺放得整齊、合理。左下方一幅小圖,是一位國小生寫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乾淨,免得弄髒習字本。右邊的一幅小圖,是一位同學正小心地把習字本的卷角抹平,她的鉛筆和文具盒都擺放在適當的位置。第五頁右上角的小圖,是一位國小生仔細地整理文具盒。中間的一幅圖,是一位同學寫完字以後,把鉛筆套起來,以免折斷筆尖。從下面的兩幅圖可以看出,文具盒和課本都被小主人保管得很好,鉛筆盒裡的文具擺放得很整齊,所有的課本都包上了書皮。

不難看出,這一冊“習慣篇”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規範性。

為確保學生嚴格養成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習慣篇”的內容編排十分注重規範性。經多次調研,發現許多同學執筆時食指未關節均向裡凹陷。這樣執筆需以腕運筆,寫出字來比較僵硬。正確的執筆姿勢應是,食指未關節應是平的或稍向外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指腕配合、運筆自如。習慣篇用特寫圖片向學生作了正確展示,有利於學生模仿、規範。

二是科學性。

習慣是由於長期重複或練習所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行為的自動化。呂叔湘先生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覆的練習和實踐”。對此,教材的安排應該說是十分科學的:一開始以圖片示範讓學生認真仿照。反覆練習,逐步形成動力定型;後以故事強化,加大資訊強度;每篇課文後面均設描紅練習,讓學生操練、運用,逐步實現自動化,形成“快速反應通道”。

三是形象性。

“習慣篇”主要以精心拍攝的照片編排而成,如寫字時怎樣做到頭正、肩平、臂開、足安,學生只要看看圖就知道了。直觀而又形象的展示,學生可以一目瞭然,心領神會,自然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是整體性。

這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含意:其一是說,一年級上冊。強調讀寫姿勢,並不意味著可以降低其他習慣的要求,或對其他習慣暫時不聞不管。習慣的培養應是全方位的。其二是說,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能孤立地進行,應與思想教育、技能訓練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全面提高。

我們該如何憑藉教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首先,習慣培養具有微觀性,必須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習慣關乎人的一生,教師必須做“有心人”,無微不至地全面關愛學生,大處著眼,從對人格塑造和終身發展的影響考慮,一切為了塑造未來的有用之材。

習慣培養是具體、微觀的,教師必須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抓起。

如:國小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注意言傳身教。學生耳儒目染,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其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又如:指導學生寫字必須抓住“關鍵點”。一年級學生手小力小,寫字時往往握筆處離筆尖太近,結果因要看清筆尖的執行而導致眼睛距離本子太近。因此,保證“一寸”到位是“三個一”中的關鍵。教師若在這些細微的地方引起重視,嚴格訓練,學生正確的讀寫姿勢的形成定會指日可待。

其次,習慣培養具有長期性,必須堅持“反覆抓,抓反覆”。“思之自得者真,習之純熟者妙。”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反覆進行訓練。學生的領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麼握筆、簿本擺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離等等。老師交待、講解、示範、糾正好多遍,有的學生可能還會記不住,這就需要老師不急不躁、因人而異、耐心細緻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時也會出現“反覆”。

如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寫字姿勢正確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會走樣,這就需要抓“反覆”,進行再糾正。所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反覆抓,抓反覆,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稍有懈怠,便會走樣;經常中斷,就會前功盡棄。

第三,習慣培養具有隨機性,必須注意“家庭與學校,擰成一股繩”。“新大綱”指出: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養成教育的隨機性尤其需要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學校老師的指導訓練固然重要,家長的督促檢查更是必不可少。就拿寫字來說,學校與家庭就要齊心合力引導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可見,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必須隨時隨地、全方位地予以重視,家庭與學校必須齊抓共管。就本冊教材的“習慣篇”而言,我們的教學該注意什麼呢?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白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的重要性:課文讀錯了可以重讀,字寫錯了可以重寫,而不良的讀寫姿勢一旦定型就較難改變;讀寫姿勢如何,不僅直接關係到能否讀好書、寫好字,更重要的是關係到骨骼是否正常發育,視力能否保持正常等等,對自己一生能一否健康成長關係重大。

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層面上,應該讓操作層面擁有更為廣闊的時空。

其一,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可以針對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一些童話故事或將某些名人小時候的事例講給大家聽;也可以將學習內容編成琅琅上口的兒歌讓學生讀,或將教學內容拍成錄影播放;還可以舉行讀書、寫字儀式,讓學生知道,讀書、寫字是很嚴肅、很莊重的事,不能馬馬虎虎地對待。總之,教學要力求生動、活潑,要變枯燥的說教為富有趣味的活動。

其二,運用榜樣示範,指導仔細觀察。理論研究認為:技能、習慣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由外顯認知轉化為內隱認知的過程。在外顯認知階段,為了認識和解決某個新問題,人們必須要從自己的記憶中呼叫大量的“相似塊”,來跟問題的解決方向、目標、環節進行相似啟用、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建構。我們的教學實質上就是在幫助學生儲存和建構一定數量的“相似塊”。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課本上的照片的作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同學在做什麼,是怎麼做的。這樣一來,圖上那些同學的具有示範意義的讀寫姿勢就會就會變成一定的“相似塊”儲存於學生的記憶之中,以備呼叫、啟用。

其三,明確具體要求,反覆進行實踐。在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之後,學生對這一習慣的具體要求便已基本明確。如何才能將這些要求逐步“內化”呢?只有反覆實踐,舍此別無他途。因此,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如示範、比賽、表演等,對學生的讀寫姿勢進行當堂指導,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不難設想,若干年後,用上這套教材的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將會像細胞溶進血液一樣“內外”他們的語文素質,他們將成為“規規矩矩寫字、認認真真讀書、清清楚楚表達”的習慣過硬、基礎紮實的一代。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教參中說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有利於學生當前的學習,更有利於他們的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認真抓好本冊所安排的關於“不懂就問”和“勤於搜尋資料”的習慣培養,不僅要通過專門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掌握有關知識,而且還要讓他們在日常學習中得到落實,不斷實踐,最終形成習慣。

不過說實話,在之前的十個有關“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方面的教學我也試著通過自己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但到如今顯示的效果來看是並不理想,因為這方面的內容學生往往會覺得你老師講得羅嗦了,他們的意思就好象是你老師不講我也知道,所以整個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就拿今天上課匯入,我就是讓學生來說說五年來自己在以前學到的習慣中那些學習習慣是讓你受益匪淺的,舉例來說說,結果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是寥寥無幾。

我想有可能就是以前上這部分內容時過於傾向於灌輸式教學了,說教式的教學,以至學生反感,或無所謂,因而他們也沒有真正來學習那些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上述這些情況,我想今年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11)》的方法改變一番,變以往的灌輸式為學生自主式學習,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嚐到“不懂就問”,“勤於蒐集資料”的甜頭。新課標也這麼說的“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師應轉變觀念”“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所以在佈置預習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自己蒐集有關各少數民族以及祖國曆史成就等方面的資料,並且對於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師和同學詢問。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就已經嚐到了“不懂就問”“勤於蒐集資料”的甜頭。我們要把這兩個學習習慣滲透到今後的學習中,並讓學生終生受益。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一、基本情況:

學堂村國小六年級一班共有學生32人,上期期末考試優秀率87%,及格率100%,人均85。1分,同全鎮其他學校相比,成績令人不很滿意,我認真反思總結,覺得主要問題在以下兩方面:

1、教師方面:

(1)、教師自身學習不夠,與課程改革的需要還存在較大差距。

(2)、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夠科學。

(3)、在培優、轉差方面工作做的不夠。

2、學生方面

(1)、學習興趣不夠。

(2)、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

(3)、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重視不夠,不能與學校進行緊密配合,有的甚至於只是想讓學生在學校長身體,而對於學生的成績從來不過問。

(4)、學生總體水平不一,兩極分化嚴重。

(5)學生在基礎知識、閱讀理解、習作練習之間發展不平衡。

(6)課內所學和課外積累運用發展不平衡。

二、具體措施

第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注重多方面的擴充套件學習,吸收新知,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認真摸索,不斷創新,不斷積累,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為搞好本職工作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

第二、經常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內在及外在優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三、認真備課,上課,向課堂的40分鐘要質量。課前要認真備課,要精講不侷限於書本的知識在抓書本,抓重點的同時,聯絡生活,聯絡時事,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絡,。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能靈活運用知識去分析材料,以提高解題的能力。

第四、嚴格要求學生,落實佈置的各項學習任務。

第五、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做到課有小題練習,單元有過關測試,月月有考試。通過加強訓練,一方面是為了鞏固知識,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做題的速度,適應考試。

第六、尊重學生,以人為本,關心學生。要經常深入學生,瞭解其疾苦,關心其生活。進行心靈溝通,對待學生多進行說服教育,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願意傾吐心事的物件,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既使教學有針對性,又讓教師在學生中有親和力。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第七、和同課頭的老師多交流,吸取經驗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研究教學,提高整體成績。

第八、在學生中實行”一帶一“,把學生進行分類,對於比較簡單的知識,可以讓優等生教給學困生,有時候學生之間的講解可能比老師更容易接受。

第九、做好”配優、幫困“工作,特別注意兩個邊緣學生,即接近80分的學生和接近60分的學生,使他們變成優秀生和合格生,減少差生面擴大優生面。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回首過去,汗水與收穫同在,展望未來,責任與希望並存。在新的學年裡,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力爭在本學期末的水平測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著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充套件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教學時,我把這一段也就是——“感受花鐘的神奇”這一環節作為重點,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隨著動畫上的花鐘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字,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慾望,也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裡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然後,我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秋天的動物植物。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於花其實並不熟悉,但對於“花鐘”這種新奇的事物是充滿興趣和疑問的。因此,我循著學生的情感起點,先引導學生看課題質疑,進而快速地直面課文,並馬上落腳在末尾一段,通過自讀,初步瞭解什麼是花鐘。並播放花朵陸續開放的課件,讓學生看懂花鐘,帶學生進入了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鮮豔與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種功用、它的神奇與獨特。由此,為研究這一段語言的表達做好了情感準備和背景鋪墊。

《語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文第一段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寫每一種花開放,都是不同的表達。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到豐富而有變化的表達,只有通過“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發現課文第一段寫得好在哪兒;在總體感受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再具體研讀描寫花開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欣賞、評價每一句話的好處、每一種花的情趣;最後,引導學生嘗試寫一寫“夜來香”和“午時花”的開放。如此這般,學生在品味花鐘獨特的報時方法時,也感悟到了課文語言表達的獨到。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4

這學期我擔任學校301班語文教學工作,就語文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寫好生字,學好詞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所以要寫好漢字。寫好字,就要先觀察漢字,注意字的間架結構,琢磨漢字的特點。如學“艙”字時,左邊的“舟”旁寫的時候要注意中間的“一”不能在右邊通頭,為什麼?有學生答曰:這是謙讓。寫字如同做人,從學寫“艙”字知道了謙讓很重要。一字一理,寫好漢字能讓人學到很多道理,學好語文漢字始。

三年級正是積累學習詞語的好時候。遇到生詞先讀熟,讀熟之後可以放在句子中理解,可以通過查字典理解,還可以通過詢問別人知道其意思,當然在做不到以上途徑時,可以通過猜一猜或者換個詞語等方式。課堂上一般通過用詞語寫句子來達到理解運用的目的。只有詞語豐富了,句子才能順手拈來。

二、摘抄優美語句,學會積累運用。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寫得好不好,雖然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並不是為寫東西做準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為重要的基礎。”優美語句大多意境優美,有許多流芳千古的佳句,積累多了,應用起來得心應手,表達也就能出口成章了。

學生摘抄的優美語句,可以是課內所學文章,也可以是課外閱讀的文章。摘抄之後,還需要經常讀讀看看,平時的作文與日記中學會運用。

三、注重朗讀實踐,去指讀啟默讀。

朗讀是我們中國人的最好的讀書方式之一,古人學習大多采取的是“朗讀”。在私塾裡,每天都要朗讀,幾年下來,讀了幾千萬字,就這樣輕輕鬆鬆把經典的書讀完了,把知識掌握了。所以說大聲“朗讀”對於語文學習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課堂內外,我都鼓勵學生大聲朗讀。

對幼兒園、國小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指讀可以幫助他們集中有限的注意力,並培養手眼協調的能力,令識字事半功倍。但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識字量增加,指讀應逐漸放棄。因為,它會嚴重影響閱讀體驗和閱讀速度——眼睛掃描總比手指移動快。因此,在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去指讀,學會默讀。默讀時,不會影響他人,它不受空間環境的影響,只要你有時間,手上有書,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默讀,默讀的應用可謂非常廣。剛開始,學生不太適應,但我先讓學生從一小段一小段開始,慢慢地可以讀一篇課文,字數越來越多,學生也就習慣了默讀。默讀時,速度要比大聲朗讀快得多,這樣就使得我們可以大量閱讀書籍。可以說,學會了默讀,才是幫學生真正打開了閱讀之門。

四、範文引路,寫好日記與作文。

寫好日記首先要明白日記的格式以及寫作的技巧,日記是對自己一天生活的回顧總結,對自己的要求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寫日記前要簡單構思,達到語句通暢,意思表達清楚。三年級學生才接觸日記,我通過寫示範日記,讓學生消除寫日記的困難。其次通過每天的批閱及時指正和鼓勵,幫助孩子養成每天寫日記的良好習慣。期末通過評比,看看誰的日記最好,誰寫日記進步最大,調動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

觀察是寫作的基礎,要想寫好作文,還得注意觀察,注重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像羅丹所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現。”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

其次要注重閱讀,豐富間接生活積累。生活的直接積累對寫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但受著時間、空間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經驗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參與、直接體驗。因此,要培養學生善於閱讀的好習慣,因為大量的知識要從書本中來獲得。同時,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最好有寫閱讀筆記的習慣,但這得慢慢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要大量閱讀,善於積累,同樣可以從中獲得對生活的豐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認識。

當然,本學期我對教材的研讀還不深,對學情的把握還不夠到位,以後我在這些方面還要做得更好。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5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由三個成語故事組成。它們都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都是將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蘊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內容,再感悟哲理的順序進行,方法就單一了,學生容易對課文失去新鮮感,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教學時,我選用了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

學習《自相矛盾》,先讓學生看圖、讀文,弄懂什麼是矛,什麼是盾;指導朗讀“誇口”的語氣,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並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接著展開想象: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怎樣想?又會怎樣說?最後聯絡生活實際,談談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和事。

學習《濫竽充數》,讓學生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麼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引導他們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通過比較三個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從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夠混的原因,再讀“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所以最後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礎上,談談讀了這個故事知道了什麼。

學習《畫龍點睛》,則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1)張僧繇畫的龍為什麼不“點睛”?

(2)後來為什麼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逐題討論,指導朗讀;啟發想象,領悟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