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國小語文寫作教學大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以下是“國小語文寫作教學大綱”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國小語文寫作教學大綱

一、作文難,可究竟難在哪?

首先是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1.作文指導程式化。每次作文指導課都是ABCD,從審題到立意,從選材到表達,專案一樣不落,程式固定不變。

2.沒能從整體上把握國小各學段作文教學的要求與特點,忽視了國小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和連續性,要求普遍偏高,沒有遵循作文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因而收效不大。

新課程標準對國小各學段作文教學有著具體要求:

低年級的寫作要求是:

(1)對寫作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

(2)在寫作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簡單的標點符號。(低年級老師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寫話訓練,從小培養他們的習作興趣。從下學期開始,低年級教師也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作為一項檜查內容。)

中年級的習作要求是:

1)留心周圍的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高年級的習作要求是:

1)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全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4)修改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教師如果對習作教學的要求不明確,教學中不能按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就會造在學生在心理上埋下了寫好作文難的陰影。

3.作文教學指導過於細緻,造成學生作文千人一面的現象。教師一上作文指導課,就讀範文,或不厭其煩的進行指導,包括如何開頭,中間怎樣寫更加具體生動,又應怎樣結尾,都一一詳細講解,反覆強調。其結果卻是:教師指導越細,學生的思維就限制得越死,在寫作過程中越不敢越雷池半步,寫出的文章就難免千篇一律。因此,教科所的羅柏生老師提出習作指導課指導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

其次是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1.學習作文的態度不正確。多數學生習作之初就存在著畏難心理,在平時的 生活中又不善於觀察、積累。作文訓練中,常常採取:編:編一些不切實際,沒有做過的事情;抄:抄一些優秀作文選上的作文;仿:仿寫作文,事情一樣,只是改變人物;背:背優秀作文,考試時默寫在試卷上。這些自認為“省事有效”的方法。長此以往,必然停滯不前。

2.積累少,缺乏生活。許多學生還沒有養成看課外書的習慣,不注意進行閱讀和背誦,詞彙積累少,語言貧乏。文章空洞乏味,淡如白水。沒有學會觀察生活,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可以值得寫下來的精彩素材。即使有也因為過程印象不深,胸無點墨不知如何去寫。不會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因而寫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單調的流水賬。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習作教學理念

1.突顯本體:《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用語言文字與人交往就是作文。經歷一件事情,看到一樣東西,把它記下來,就是作文。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作文一點也不神祕,只要會說話、會寫字,就會作文。作文就是生活本身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專案。

2.迴歸生活 :作文是回憶生活。因此作文要求真、求實,要求學生寫真話、吐真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觀察,進行生活積累。有了對生活的積累,學生對作文就有了興趣,有了熱情。在此基礎上適當作方法的點撥,就能寫出好文章。

3.放飛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能夠真正“自由表達”時,才能“情動而辭發”,才可能出現“有創意的表達”。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寫下來。話則長,無話則短,用童心表述真實的生活,發表內心真實的感悟。

4.讀寫結合:葉聖陶先生說過:“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成習慣才行。”閱讀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讀寫猶如天空中的.雲彩。因此,只有讓學生多閱讀,讀中注意積累,厚積才能薄發。

二、觀念轉變了,那什麼是新課標下國小語文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呢?

國小作文教學要從培養寫作興趣入手,開闢兩種渠道,分清三個階段,抓住三個訓練,使國小作文教學構成一個科學的訓練過程,較好地解決作文教學中的難題。

1.重視激發習作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學生作文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詞語。”可見,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動力,當學生對作文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寫作。怎樣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1)習作教學要開啟學生的思路。

學生怕寫作很大原因是不知道寫什麼,無從下手,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習作指導課上,教師的首要任務開啟思路,設定情境,啟發想象,讓每個學生都有一種想寫的衝動,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這樣,作文就成了一種樂事不再是負擔。用“下水”文指導學生作文是一條捷徑、一個規律。下水文不僅能給學生一個很的示範作用,而且老師通過寫下水文,知道哪些地方會遇到因難,有了這種敏感,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就看得更準,容易把學生點醒。

(2)學生品嚐作文成功的快樂。

誘發寫作動機的心理因素之一就“能獲得榮譽和利益的喜悅”。因此,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於及時捕捉學生作文中的亮點,哪怕是一兩句或一個片段,教師都要毫不吝嗇地去讚賞,以此增強學生作文的自信心。兒童涉世不深,社會文化水平不高,可能會在表達中出現一些幼稚可笑的話語或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學會“蹲下來”,從兒童的角度去感受身邊事物、思考問題,去評價學生的作文。

另外還應引導學生之間開展“陽光評價”,學會欣賞同伴的好文章,學會以熱情洋溢的語言去鼓勵同伴,讓學生在互相讚賞中享受成功作文的驚喜與樂趣。

2.國小作文教學要開闢兩種渠道,

(1)從閱讀中學習作文

葉聖陶先生說:“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拿出來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知,多閱讀、從閱讀中得到“寫作的榜樣”,是作文教學的實質之所在。事實上作文所需要的遣詞造句、佈局謀篇以及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依賴於閱讀。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閱讀教學對作文教學的積蓄作用和榜樣作用。

課文是寫作的範例。通過對一篇篇精美範文的觀察、研習、化用(能動模仿),可以使學生從作者創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啟發,獲得規律性的寫作知識,獲得語言和語感的積澱,為學生寫作找到柺杖和依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正是從讀學寫、讀寫遷移的寫照。因此作文教學要正確處理閱讀與寫作的關係,抓住讀寫結合點,在積累上下功夫。首先,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有意識地在閱讀教學中穿插作文輔導,使學生從讀學寫,“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遺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其次,要引導學生廣泛涉獵課外讀物,體會寫作風格,領悟、借鑑不同的寫作技巧;第三,在積累寫作知識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品賞、摘抄優美詞句,建立“語言寶庫”,積澱語感,積累語言。

(2)從生活中學習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習作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寫作的源泉。因此,教師要主動挖掘生活中的習作資源,為學生提供活生生的體驗環境,引導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寫下來。並經常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並在體驗中積累寫作素材,為說真話、實話、心裡話提供寫作基礎。

3.分清三個階段循序漸進

作文訓練從寫句子、寫話到寫片段再到寫成篇的作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4.突出三個訓練提高習作能力

在作文過程中,要突出進行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訓練,要結合起來進行訓練。

觀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習作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素材”。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用一雙慧眼去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為我所用。

思維

為了提高兒童的言語表達能力,發展自覺表象活動,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兒童的想象能力。進行看圖說話寫話訓練,指導兒童練習把抽象的詞語作形象化描述,在閱讀後,或推測事物的發展續寫故事,或依據部分段落進行擴寫練習,或將課文表達的內容編成話劇、小品表演出來等等。

表達能力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構思,最後都必須藉助語言——這一交際工具才能把它們表現出來。語言表達的效果直接關係著兒童作文的質量。從為了提高兒童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思想外化為口頭言語、書面言語時的困難,我們應該對兒童言語表達的心理生成過程及其特點作些探索。

5.重視習作講評:

講評的主要功能是激勵與指導,重在激勵。

正確地評價、獎懲的能力也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又一個重要的教學能力。教師講評兒童作文應正確運用獎懲,使成功者產生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對不足者使之明白不足所在,激發其改正的需要和慾望。

當代著名國小語文教學專家,全國國小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袁微子老先生在接教一個班時,發現班上有一個思維活躍但錯字連篇書寫潦草的學生。由於錯別字太多,他的作文令人無法讀懂內容,作文成績自然總是不及格。袁微子先生透過連篇的錯字,發現了這位學生思維活躍、內容實在的長處。為了揚善救失,袁老在講評課上親自誦讀這位學生的文章。滿含激情、抑揚頓挫的聲音把文章的長處顯示出來了,教室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學生被震動了,從此對作文有了信心。如此堅持數月,全班同學對他刮目相待,這學生作文興趣也越發濃烈。與之同時,其他同學的好作文都能被袁老張貼上牆展覽,唯有他因錯字多、書寫潦草而不能。於是,他從內心又逐漸萌生了認真書寫、改掉錯別字的需要。就這樣,這個學生經半年的努力終於一躍為全班作文第二名。

6.培養學生修改作文

修改習作,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權利是學生的,教師不應越俎代庖,常見一些教師把學生的作文改的面目全非,這樣的結果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反而會使學生失去寫作的信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所以,每次的習作修改,都應該以學生為主,先教給學生一定的修改方法,使用一些激勵的手段,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文反覆修改。對於學生每一次的修改,要給予表揚和獎勵,真誠的欣賞和讚揚他們的進步,讓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去修改自己的習作。每次批改學生的作文,採用面批的形式,以朋友的心態,對學生習作中的主要毛病提出修改意見,讓他們自己去改。

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示例修改”。“示範修改”的指導方法,也就是選擇學生作文中一篇具有共性問題的作文,作為修改例文,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對照作文訓練要求找出毛病,提出修改的意見,然後由教師當堂示範,在作文上運用符號調、刪、增、改,讓學生弄懂怎樣改作文。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在引導學生初學修改作文時運用。

這種方法是根據某次作文訓練的重點要求,選擇含有一、兩篇含有“共性”問題的“例文”,引導全班學生共同討論,對“例文”進行“合作”式的修改,讓全體學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實踐中,獲得修改作文的知識經驗和方法技能。

“示例修改”指導方法的另一種做法是,選擇學生作文中較好的篇作為範例文,教師引導全班集體分析其優點、長處,再讓學生對照自己的作文找出毛病、然後加以修改。

我們的老師常常採用的指導方法還有:

1.自評自改。要求學生寫完後,至少要讀兩遍,注意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仔細斟酌詞語的運用,修改不通順的句子,刪去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段。

2.互評互改。指同桌學生交換習作進行評改。

3.集中講評。在小組或全班內進行口頭講評作文。

4.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決值得注意的共性問題。其做法是:劃印或用幻燈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後自行修改,之後談修改意見。講評前,教師要明確要求;講評時,學生可以廣開言路,按講評要求各抒己見,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並提出修改意見。

5.“點拔修改”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通常在批閱全班作文時,根據這次作文的要求,把學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號劃出來,上課時,整體評述本次作文所存在的問題,有時歸納成幾點,寫在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對照作文要求,讀讀、查查自己的作文,想想老師畫的符號,參照老師的意見,自己動腦筋自己修改。

6.還有一種“反覆修改”指導方法,老師們也常用,那就是把學生以前寫的作文、已經修改過的作文,引導學生再讀讀,再修改。隨著學生知識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回過頭來看修改前一時期的作文,一定會發現新的問題,想出新的修改意見。這種方法,有利於發展學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學生也很感興趣。

還有一點,我覺得也應注意,指導學生修改作文,要循序漸進。每次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不可能把所有毛病都找出來,都改正,我們應結合每次作文訓練的重點要求來考慮,確定每次學習修改的重點。一次訓練一點,譬如,改正錯別字,病句,用錯的特點,文章層次不清,寫的不具體,文章沒有中心。

《語文課程標準》避開“作文”二字,低年級叫“寫話”,中年級叫“習作”,強調國小生要“對寫話有興趣,樂於書面表達,能不拘泥於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總之,在習作教學上,教師首先要少一些“刻意訓練”,多一些“潤物細無聲”。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是最關鍵的。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有意識地讓“習作”一詞在課堂上消失,把習作教學活動變成一次開開心心的遊戲、一項妙趣橫生的實驗、一次促膝傾心的交談……,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鬆愉悅中,在最自然放鬆的狀態下,調動所有的感官去觀察,去發現,去追憶,去想像,去下筆成文。

其次,還要注意放手讓學生去寫,重在自由表達。講述假期遊覽的經歷,講述自己的社會見聞,介紹自己喜歡書籍或者電視節目,暢談自己的理想,抒發自己的快樂和煩惱……,目之所及,耳之所納,心之所往,寫下來就是作文!生活就像萬花筒,多姿多彩,作文的內容也五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