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六年級下冊音樂教案

教學目標:

六年級下冊音樂教案

1、能感受樂曲《阿細跳月》和《火把節》片段熱烈歡快的情緒,在聆聽中知道雲南少數民族的相關音樂文化和風俗人情。

2、能說出《阿細跳月》的主題是由4個樂句組成,聽出主題重複了幾次。並能用動作表現彈撥樂器演奏和速度、力度變化的段落。

3、能聽出《火把節》片段中演奏的樂器音色,並能用動作、節奏拍擊和打擊樂器表現旋律的特點及音樂中的獨特效果。

4、用圓潤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轉圓圈》和《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表現彝族兒童嬉戲的情景和歡快的情緒。

5、背唱歌曲《轉圓圈》,並能用“d、i、sl”三個音編創短小旋律。

6、能根據樂器的形狀、構造特點、演奏方式及音色特點,分辨民族樂器中“拉絃樂器組”和“彈撥樂器組”的分類。

教學重難點:

1、學唱歌曲《轉圓圈》和《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感受濃厚的兒童情趣和鮮明的彝族風格特點。

2、認識民族樂器中的拉絃樂器組和彈撥樂器組,並配合實踐聆聽,加強對樂器音色類別的聽辨能力。

課時說明: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聆聽樂曲《阿細跳月》,認識民族樂器分類(一)。

教學過程:

一、瞭解文字,揭示課題

1、組織教學。

2、匯入:聆聽《快樂的羅嗦》和演唱《趕圩歸來啊哩哩》人手,請學生回顧彝族的民族風俗風情,然後進入樂曲主題的聆聽,揭示課題。 二、走進文字,分析樂曲

1、聆聽樂曲,熟悉主題。(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意境)

2、復聽樂曲,通過唱、奏、跳等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主題的記憶,然後說一說:主題是由幾個樂句組成的?(4個樂句,1小節為1個樂句)

3、跟老師學一學“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邊聽邊跳,感受樂曲的韻律。動作為:前三拍走三步,後兩拍空中蹬腳兩下,蹬腳時邊拍手邊喊“嗨嗨”。走的方向為:左右、前後。

4、跟著樂曲,跳跳彝族舞蹈。

5、分樂曲聆聽,找出歌曲中的主題音樂。

6、多次聆聽樂曲,聽出主題重複的次數和變化。引導學生從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區等要素中,聽出主題重複時的變化。

7、再次聆聽樂曲,用動作表現彈撥樂器演奏的樂段和情緒越來越熱烈的尾聲。

啟發學生:當聽到彈撥樂器出現時,隨音樂模仿彈奏的動作;當聽到樂曲速度越來越快、力度越來越強時,隨音樂的節拍用拍手、搖手腕等動作表現越來越熱烈的情緒。

二、走出文字,談收穫

1、談談這節課的收穫。

2、小結。

四、教學反思:

火把節是我國少數民族彝族所特有的節日,在欣賞音樂前首先讓學生通過欣賞介紹火把節的視訊資料,來熟悉和了解彝族人民的節日。彝族人民在過火把節時跳舞蹈時唱的歌曲就是《阿細跳月》,運用這個視訊資料來引出今天將要學習的新歌。

音樂表現了一種熱鬧的場景,但不是從頭到尾樂曲始終是熱烈的。為了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回答老師的問題,在這裡教師問到:樂曲熱烈的地方力度、速度是什麼?往往低年級學生會答:聲音很大之類的答案。音樂學科需要用專業術語來描述樂曲等特點,所以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速度與力度和樂曲熱烈、舒緩之間有什麼關係。通過教師的講解,速度用快與慢來表示,力度用強與弱來表示,來糾正學生以往錯誤的語言描述。那麼今後學生在回答教師諸如速度、力度之類的分析音樂特點的問題時,學生們就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專業術語來表達了。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轉圓圈》,發聲練習;

教學過程:

一、瞭解文字,揭示課題

1、組織教學。

2、匯入:從本課的發聲練習入手,把學生帶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3、揭示課題。

二、走進文字,學唱歌曲

1、播放歌曲範唱,聽後談談歌曲的意境和前後部分不同的情緒。

2、視唱歌曲前八小節。

3、學唱歌曲前八小節,表現與體會歌曲的意境之美。此部分在演唱時要注意音量不宜太大,唱好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以及延長音記號的地方,通過教師的指揮手勢,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和表現。

4、學唱歌譜,感受歌曲的特點。歌曲主要由“d、i、sl”三個音組成,音型重複多,

5、聽教師唱旋律,引導學生邊聽邊思考:歌曲主要由哪幾個音組成?每一個樂句所表現的意境是不是一樣的?在分析時,結合歌曲的三個組成音“d、i、sl”,介紹彝族歌曲的特點。

6、分樂句視唱歌譜,邊唱邊請學生劃出樂句的旋律線,感知旋律的走向。

7、小組合作,請學生出現的小節左上角標出相應的拍號,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拍子的變換。

8、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先把高聲部掌握,並用有趣的象聲詞幫助讀節拍的辦法,先把變拍子的強弱規律掌握,注意突出強拍。把歌曲變拍子的節奏練好,再換成旋律唱一唱。由於歌曲變拍子的難度,二聲部不唱,以降低難度。用分組和分聲部自學的辦法學唱。

9、學唱歌曲,處理歌曲。學唱歌曲應著重於歌曲的意境表現,要把撒尼兒童在銀色的月光下歡快的歌舞場景表現出來,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10、指導學生按歌曲提示的力度與速度記號來演唱。在演唱時與學生一起復習旋律中出現的音樂記號,如:反覆跳越記號、力度記號(漸強、漸弱)等。

11、用徐緩的速度、柔和的聲音和小快板的速度、輕巧的聲音來表現兩個不同情緒的樂段。

12、歌曲除變拍子外,多用聽唱和模唱的方法唱好倚音。

13、跟著教師的指揮演唱歌曲。(由於速度的變化與延長音記號的運用,指揮將是統一歌聲的重要手段)

14、完整的、準確的演唱歌曲。

三、走出文字,演繹歌曲

1、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

2、請學生手拉手站成排,隨樂句的進行,擺動雙手邊唱邊做律動,體驗撒尼人民月下踏歌時的意境。

3、小結。

四、教學反思:

《轉圓圈》是一首撒尼族民歌,歌曲前兩個樂句節奏自由、速度緩慢,勾勒了明月初升的寧靜夜色,我讓學生邊聽錄音範唱邊看多媒體播放的畫面,學生很快就被帶進了歌曲的意境中來了,不自覺地跟錄音唱起來,而且學得又快又好;後面的樂句轉為小快板,力度加強,表現了孩子們在皎潔如銀的月光下嬉遊玩耍的場面。我放一段孩子在做遊戲的畫面給學生看,然後讓學生四人一小組自學歌曲,找出較難唱的樂句反覆練唱,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很快就學會了整首歌曲。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歌曲,我讓學生自找夥伴做轉圓圈的遊戲,讓他們感受曲中歡快的情緒。 這節課通過讓學生感受音樂,自學歌曲,小組做遊戲的方法來教唱歌曲,學生不僅在輕鬆愉快中學好歌曲,又提高了學生的歌唱積極性,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聆聽樂曲《火把節》,

學唱歌曲《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

教學過程:

一、瞭解文字,整體感知

1、組織教學。

2、匯入:從民族風情導人。課前請學生查詢雲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如:火把節、潑水節、三月三等,課上進行交流分享。教師設問:你認為要表現“火把節’’上熱鬧歡騰的場景的音樂,在速度、力度、節奏等音樂要素上會怎樣的表現?

2、初聽樂曲,感受樂曲熱烈歡騰的情緒。聽後讓學生談談所想象的熱鬧場面。

3、重點聆聽第1段。

(1)第1遍,請學生邊聽邊用節奏拍擊,為音樂伴奏,感受與體驗音樂的情緒。

(2)第2遍,聽出此樂段演奏的樂器有絃樂組和木管組。引導學生聽出輕快、靈巧的中間部分是由短笛主奏和鈴鼓伴奏的,啟發他們仔細聆聽鈴鼓的音色,併合著“x 0 ∣ 0 x”,節奏型拍擊。

(3)第3遍,要求學生當聽到重音出現時,做擂鼓的動作;當鈴鼓音色出現時,和著節奏拍擊。分男女生做,如:男生做擂鼓的動作,女生做拍擊鈴鼓的動作。

4、聆聽第2段,感受樂曲抒情優美的情緒。聆聽時,請學生聽出此樂段由雙簧管主奏,想象音樂表現的場景,然後再哼唱或吹奏主題,熟悉旋律;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如三角鐵,在樂段的長音處上奏一奏。

5、完整聆聽樂曲,表現樂曲熱烈歡騰的情緒。啟發學生邊聽邊用樂器伴奏、身體律動和哼唱主題等形式來表現。

二、走進文字,學唱歌曲

1、複習演唱歌曲《轉圓圈》匯入,聆聽歌曲《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的範唱,引導學生談談這兩首歌曲所表現的意境。

2、初聽歌曲範唱,說出歌曲演唱的順序。聆聽前先複習一下反覆記號,然後請學生邊聽邊在歌曲中找找反覆記號。

3、用聽唱和視唱相結合的方法學唱歌曲。

4、這首歌曲是變換拍子,學生在演唱時不好掌握節拍的變化。在學唱時,讓學生在節拍變換的小節前標註拍號,邊唱邊為歌曲劃拍,以幫助學生準確掌握。

5、啟發學生從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上進行歌曲的處理。

6、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走出文字,演繹歌曲

1、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

2、熱愛自己的祖國,走近彝族,瞭解更多的彝族文化及音樂。

3、小結。

四、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以雲南省少數民族的音調為素材創作的一首具有薩尼民族風格的歌曲。曲調主要以d、i、dl為主,歌詞連串的襯詞貫穿全曲,酷有濃厚民族特色,歌曲以切分節奏貫穿整首歌曲的節奏,以前在教類似民歌歌謠時,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比較枯燥沒有樂趣。在組織教學時花了好多功夫。教學方法不到位,並且對新課標理解不夠,新課標:國小音樂課,是一節師生一起感受體驗的審美的人文課,先感受到音樂的美,才會有繼續學下去的興趣,這節課,我先從襯詞著手,吸引學生興趣,並解決了切分節奏的演唱,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的非常輕鬆。我也上的比較輕鬆。

TAG標籤:六年級 下冊 教案 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