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柳永雨霖鈴優秀讀後心得閱讀感悟

柳永霖鈴這篇詞,別有一種情懷。讓人不得不感嘆與他的細膩。讀了柳永雨霖鈴,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柳永雨霖鈴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柳永雨霖鈴優秀讀後心得閱讀感悟

  柳永雨霖鈴讀後感篇一

一直都不是很愛讀那些婉約派此人的詞句,覺得他們有時候太過於矯情,把自己永遠寫得那麼傷感。被人拋棄一樣。現在看了柳永的詞,才發現是自己太粗略了,並不懂其中真正的情感與意味。多讀讀,再細品品,又是別有一種情懷。感嘆與他的細膩。陶醉!

《雨霖鈴》柳永的名篇,寫了個讀後感。很短也並不精彩,但就是覺得應該有什麼東西抒發一下。

秋天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感傷嗎?自己想念的人身處異地,你會有思念嗎?想想看,這些情感也許是本能的吧。可是又有誰,又有那篇詞作能寫得如柳永的《雨霖鈴》一樣,讓人一下子墜入思念的網、秋的悲,無法自拔。“寒蟬”的聲響,只有自己能聽到。這時,連季節的變遷都會令人傷感;“長亭”這段路,少了身邊人的陪伴,竟也顯得如此孤寂。

好在,可以“念去去,千里煙波”“今宵酒醒何處”用酒麻痺自己 ,讓思想暫時還覺得你在。“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派景象,都是因為對你的想念,才把自己的心也弄得殘缺了。

或許,早該明白“多情自古傷離別”的簡單道理。可是,多情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因為柳永的多情,因為他懂得相思,因為他的完整。才有他值得慢慢淺唱的《雨霖鈴》。

  柳永雨霖鈴讀後感篇二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是一個浪漫詞人,一個江湖詞人,也是一個與詞共著生命的專業詞人。他一生混跡於樂工歌妓間,這些人都跟當時主要供歌唱的詞有著血緣關係,這種生活決定了他以畢生精力來寫詞。鄭振鐸先生生說他“除詞外沒有著作,除詞外沒有愛好,除詞外沒有學問”(《中國插圖本文學史》)。這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確能概括初他作為一個專注於詞的創作的詞人的基本特點。

柳永的詞大都是在“偎紅倚翠”生活中“淺斟低唱”的產物。前人說他“工於羈旅行役”(《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這是他的詞在題材內容上不同於前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他離鄉背井,長期浪跡江湖,體嚐到了生活中的種種苦況;又因此常常不得不與所戀的人離別,故所作多怨苦悽悲之辭。《雨霖鈴》(寒蟬悽切)便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這是一首送別詞。在柳永以前,抒寫離愁別緒的`詞非常多。但因為柳永是一個長期浪跡江湖的遊子,對生活有著獨特的體驗,因而他寫一對戀人的離別,就不同於傳統的送別詞那種紅樓深院、春花秋月的狹小境界,而表現出一種煙波浩蕩、楚天開闊的氣象。

上片寫臨別時戀戀不捨的情緒。“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三句說,在深秋時節的一個黃昏,陣雨剛停,一對戀人到長亭告別。這裡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而且就所聞所見烘托出一種濃重的淒涼氣氛。耳邊是秋蟬悽切的鳴叫,眼前是令人黯然傷神的暮雨黃昏。這裡所寫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詞人的感情,而又同時為下片“冷落清秋節”的概括先伏一筆。“驟雨初歇”四個字意味著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對臨別時矛盾複雜心情的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都門帳飲”,是指在京都的城門外設帳置酒送別。從這句看,這首詞很可能是作者離開汴京南去,跟戀人話別時所寫。依戀不捨卻又不得不分離,因而也沒有了心緒;可這時候,蘭舟無’情,正在催人出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兩句描寫握手告別時的情狀,感情深摯,出語悽苦。臨別之際,一對戀人該有千言萬語要傾訴、叮囑,可是手拉著手,淚眼朦朧,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卻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正因為氣結聲阻,就更能見出內心的悲傷。“念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句以景寫情,寓情於景。一個“念”字領起,說明下面所寫的景象只是一種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實景。但虛中見實,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現出一對離人此刻的思緒和心境。重複“去”字,表明行程很遠。“念”字的主語是誰?詞裡沒有交代。從感情來看,應該包括行者和送行者兩個方面。分別以後,前去便是楚天遼闊,煙波無際,行人就要消失在煙籠霧罩、廣漠空曠的盡處了。上片寫離別時的情景,經歷了一個時間發展過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遠,而離人的思想感情則越來越強烈,到最後三句發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寫離別之後的孤寂傷感。“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三句,由個人的離別之苦而推及於一般離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難言的悽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們普遍的感情體驗。可是跟蘇軾在著名的中秋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超曠態度不同,詞人越是把個人悲苦的離情放到歷史發展的廣闊時空中來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傷之中,並 讓讀者越發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節”,照應到上頭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被稱為“古今俊語”。“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門帳飲無緒”遙相呼應,使人將酒醒後的情景同前面送別時的情景自然地聯絡起來。妙在詞人不寫情而寫景,寓情於景中。他不直接說自己酒醒之後如何寂寞孤悽,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岸邊的楊柳,黎明時的冷風,空中的殘月,心中那種悽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這兩句更推開去,愈想愈遠,愈遠愈悲。.和心愛的人長期分離,再好的時光,再美的景色,也沒有心思去欣賞領受了。“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兩句照應到上片“執手相看”兩句,離別時是千言萬語說不出,離別後是千種風無處說,這就在眼前與將來、現實與推想的對比中,把真摯深沉的情愛和悽苦難言的相思,表現得更加充分,在感情發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詞。

這首詞以秋景寫離情,情景交融;在表現上,以時間發展為序,虛實相生,層層遞進,一氣呵成;語言自然明暢,不尚雕琢,以白描取勝,確實表現了一種“清和朗暢”,“意致綿密”(黃蓼園語)和“秀淡幽絕”(賙濟語)的風格特色。

  柳永雨霖鈴讀後感篇三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失意漂泊,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工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適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著衣紅偎翆、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

柳永的獨特生活閱歷使他的詞在描寫離愁別恨時,不同於那些旁觀者僅僅侷限於客觀描摹,而是有著切身體驗的真情實感和自抒胸臆。能夠運用層層鋪敘、恣意渲染的手法,使內心情感如水銀瀉地般揮灑自如,盡情抒發,給人酣暢淋漓、耳目一新的暢快感受。

《雨霖鈴》便是其中廣為世人 誦的一首。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 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 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寫的是作者離開都城汴京城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從寫景開始,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通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更兼雨後帶涼意。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此時的景已經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正值暮色蒼茫時分,周圍全是悽切的蟬聲,對著這送別的長亭,一幅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這裡著重釀造的是: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也增強下面抒情寫實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因為離別而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從“催發”中可以看出故事中的人物是多麼依依不捨。從這種依依不捨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那“無緒”已經是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對情景的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那種“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是一種多麼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的場景。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在這種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緒就變得越發黯淡了,更何況渺茫的前程?於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塗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再加以必要的擴張,說“千里”,說“沉沉楚天闊”。這麼一來,給予讀者的感覺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塞著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之時雖然不是無語凝噎,但從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後漂泊孤寂的聯想,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清秋冷落的時候,這種情何以堪的離情,凡是多情的人都會具有的。這種把個別的、特殊的情況說成永恆的、普遍現象,顯得合情合理。與前文結合起來看,可謂是虛實結合,由實及虛,突破了時空限制,增加了感情容量,更擴大了感情的深度。因為清秋時節“傷離別”,關鍵在於 “多情”二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古人有折柳相贈之說,柳暗含“留”之意,楊“柳”——即“留”的諧音,離人見柳思人,離愁更生。作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就在於這種擬設的描寫本身,反映出作者有著多次“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痛苦經歷,用酒醒後但見柳岸曉風殘月的悵然若失,更加突出臨別時分的蘭舟語咽和醉不成歡的“留戀”難捨。並且也隱含著對於未別之前羅帳燈昏、青樓夢好那“千種風情”的淒涼回味,而這一切,都因“多情”的思前想後蔓延開來。“今宵”二句,景是虛景,情屬實情,作者的由實入虛,帶給讀者的則是因虛見實。運用生動的藝術聯想,既有著依情揣擬的瞻望,又有著意在不言中的回顧,充分表達了清秋離別的複雜內心。而讀者則可以調動自身積累的生活體驗,去完善和補充詞人提供的藝術境界。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只從“良辰美景”和“千種風情”這種特別美好的場合中來說明光景等於虛設,風情與誰共語,那平常日子的難捱就更不消說了。這是一種簡練的寫法,可謂是在意不在筆。“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賞流連的,沒有相愛的人共同欣賞,這“良辰美景”不是等於虛設嗎?

“良辰美景”是虛景,“千種風情”是虛情,以虛景虛情結尾,清秋節的實景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暫告消失,而“傷離別”的實情,只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日漸積累。這種別開生面的寫景、寫情,可以說是柳永在詞的藝術表現上的傑出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