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關於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精選25篇)

古詩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瑰寶,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精選25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關於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精選25篇)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相信大家對楊萬里寫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都非常熟悉吧。這首詩描繪的是詩人楊萬里早晨於淨慈寺送朋友林子方時所看到的西湖景色。讀過之後讓人不由得對西湖的夏季美景浮想聯翩……

六月西湖的景色與其它季節不同。看,荷葉一望無際,與天相連,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碧綠。仔細一瞧,有的荷葉上面還有幾顆晶瑩的小水珠在滾動呢。象滿天星似的荷花點綴在荷葉間競相開放,紅色的花看起來是那麼的豔,白色的花看起來又是那麼的清雅,它們互相映襯著,像仙境一樣。一陣微風吹來,荷花姑娘們跳起了優美的芭蕾舞,有的彎著腰,還有的還在旋轉呢,真是多姿多彩。

這是多麼美的景色啊!雖然說西湖的四季風光各有特色,但這碧綠的荷葉,紅豔豔的荷花,詩人僅用一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便能夠突出地體現了荷葉的多,荷花的美。這句詩可謂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這說明了在“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景色中更加顯得與眾不同的原因。直讓讀者與詩人一樣按捺不住內心的驚喜與讚歎。

楊萬里的這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以其獨特的手法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紅碧交錯、驚採豔絕的畫面:翠綠的蓮葉,蔓延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

一幅畫,一個夢,接天無際的荷葉,卻道不完那無盡的碧色。陽光傾斜在荷花上,那亭亭仙子便頃刻散發出動人的豔紅——輕輕地,揉進了西湖的碧波,揉進我的心中……

這首詩寫出了西湖的韻味,西湖的美麗,真是讓我心有感觸,如同身臨其境。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古詩以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生動地描繪了清明節在他鄉的詩人心中的苦悶。當時,天陰沉沉的,詩人在急急地趕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劇了心中的苦悶。於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詢問何處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讀完這首古詩,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著朦朦細雨,來來往往的掃墓人,他們或三五成群,或形單影隻,前去為故亡的親人掃墓。遠山隱在雲霧裡,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青山遠望,雨洗青草,風吹柳擺。好一個傷感的行旅,好一幅悽迷彷徨的圖畫。

詩人只用了“欲斷魂”寥寥三個字,便將掃墓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亡者哀悼的心境躍然紙上了。

“斷魂”,本是形人們悲痛欲絕的心境,意同痛斷肝腸。逝者已去,當時那種哭天搶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難於割斷,一個“欲”字,又使掃墓人此時此刻懷念逝者的那種斷魂般的傷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灑上一杯酒,寄託哀思。環顧四周,唯見一片煙雨茫茫,不見人家與炊煙,何處沽得一壺酒?忽見一牧童騎在青牛背上,吹著一支短笛,悠然而來。上前打聽,牧童遙指著遠方的杏花村。全詩至為此,凝固成一幅靜止的圖面,給人留下無限遐思……

杜牧這首古詩已成了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個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襯托著人們對遠逝親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處,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意境深遠,寂寞空曠。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3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是啊,如果你讀了許多書,之後會變得知識淵博、學富五車。走到哪裡都不怕有任何的考試。而今天,我就學習了第22課古詩兩首,可都是關於書的哦!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所寫的一首告誡自己兒子子聿的古詩。前兩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寫的是陸游與兒子子聿議論書上的東西。說的是古人做學問的時候,是全力以赴的。小時候在學習上花費的精力與心血,只有到老時才能有所成就。而後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陸游給子聿說的理。陸游說書本上的知識終究是有限的,如果想深入透徹地理解必須要通過自己的時間才能得到真知。在這首古詩裡,詩人深刻地闡述了知與行的關係: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觀書有感》也是南宋著名的詩人朱熹寫的一首說理詩。是詩人在讀書讀累時看見那清澈見底的池塘所寫下的一首騎士後人的詩。前兩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是寫景的。襯托了方塘的靜,頓時使方塘為之生色。而後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作者談體會。只有有源源不斷地輸入新的水,才能使池塘更加清澈。這首古詩告訴我們在學習中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才能開闊心智,明晰事理;才能不斷進步,有所成就。

這兩首古詩都讓我受益終生,只有讀書才能知識淵博。正如那一句俗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4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明代詩人于謙在17歲時寫下的千古絕唱。這首詩中,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充分表現出詩人面對強大的黑暗勢力毫不畏懼,不貪身外之物,只想做一個清白之人的高尚品格。“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表面是寫石灰被千錘萬擊後才出了深山,接著又被烈火無情的焚燒,可它卻把這一切當作平常事。實際上詩人用石灰來喻指自己會不怕千難萬險,即使粉骨隨碎身也不會屈服於惡勢力,永保自己的清白。

讀了這首詩我感觸很深,于謙用這四句詩表達了他對於那些剝削人民和誣陷好人的人的痛恨。也看出他立志要做一個清正不阿的人。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理想和與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于謙為官清正廉潔,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保衛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的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枉殺了這位民族英雄。他所寫的這首《石灰吟》,正是英雄人格的光輝寫照。我讀《石灰吟》的感想是:我們應該時刻警醒,不要被鏡花水月的表象所迷惑,要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質。常言道:“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有的人見利忘義,有的人戴上了璀璨的光環,卻陷入了華麗的陷阱。可是,只要你具備了石灰那清白的傲骨,又何懼什麼“芳餌”呢?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潔身自好的人。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5

今天,我閱讀了一本《古詩300首》,我翻著翻著,發現了一首詩很感人,我就情不自禁的看了起來!讀完後,眼珠子左右滾動,眼睛裡晶瑩的小露珠便一滴一滴的輕輕而落,真是令人感動不已。

讀的名詩叫《遊子吟》。原文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知寸草心,報得三春灰。”

當時我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意義,但瞧了瞧,又情不自禁的翻到了第2頁。

這裡面寫了:

當孟郊第2天就要遠行時,母親點起油燈,用一條細細的小針頭,對著一塊灰白色的織布,一針一線的認認真真織著,鍼口密密麻麻,一點細縫兒都沒有,衣服繡得端端正正,很好看!

到了第2天,孟郊就要遠行了,母親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含著眼淚把衣服輕輕地交給了孟郊,孟郊忽然發現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就連母親在逢衣服時,把手都扎破了,手上還長起了幾個小繭,磨破了手指頭,孟郊心疼急了。

孟郊穿上了母親為他織的衣服,心想:我想母親時,就常常看著這件衣服,就像母親還待在的身旁一樣,那樣溫暖,那樣幸福!

孟郊一路上,邊走邊看著件衣服,心想:等考了大壯元,一定好好孝敬母親,讓母親吃的飽,穿得暖,看著自己的兒子成家立業,變成一個家和萬事興的家庭!

體會:表明了孟郊的母親很疼愛自己的兒子,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染上風寒,自己在夜裡埋頭苦幹的織著衣服,把手指頭都扎破了,寧願自己受苦,也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受累。孟郊對母親感慨萬分,爭取考取狀元,給母親安心度過快樂的晚年,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長大以後,考上北京大學,一定為母親孝勞!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6

暑假時,媽媽單位的同事向媽媽推薦一本書,名字叫《國小生必備古詩詞180首》媽媽立即從書店給我買了回來,要求我朗誦。

我剛朗誦完幾首古詩詞,就感覺這本書很好。這是一本專為少年兒童編選的唐詩讀本。為了使廣大少年兒童從小就熟悉唐詩,受到美德薰陶,他們精心編選了這本唐詩讀本。這本書總共有一百八十首詩作,並且每首詩都配了畫。從而突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我國古代藝術的特點,使美的藝術更加生動可感。這本書主要選了短小精煉、通俗易懂的五、七言絕句和律詩,並適當地選了一些古體詩,目的也在於儘可能地反映唐詩詩體和風格的多樣性。比如,《望廬山瀑布》就是一個七字的詩,用了簡短的四句話就把瀑布的壯觀樣子寫了出來,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讓我深受感動;《春曉》是一首五字的詩,表現了詩人對美好春光的喜愛,反映了詩人對繁花飄落的憐惜之情。

唐詩內容的深博,詩體的齊備,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唐詩的花苑中,舉凡春的爛漫,夏的熱烈,秋的明豔,冬的高潔,奇花異卉,應有盡有,確實是美不勝收。唐詩,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

文人墨客的華麗詞藻,精美文章讓我感到驚歎,古聖先賢的愛國主義情懷讓我感慨萬千。我深深地為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傳承感到無比驕傲。我願意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慄,把這種悠久的文化發揚光大。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7

今天,我學習了《遊子吟》這首古詩,我深深地被這首詩所感動。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詩敘述了母親為即將出門遠遊的兒子縫製衣服的事,歌頌了偉大的母親。

這首詩讓我想起了我的媽媽,她就像蠟燭一樣,總是燃燒自己,為我照亮前面的路,使我能安全地向前走;她就像那紅彤彤的太陽,賜予我溫暖。

小時候,我還正在學走路,站都站不穩,去哪裡都要媽媽跟著,再說我又不聽話,到處亂跑,害得媽媽心“砰砰”跳,生怕我會跌倒,在我哇哇大哭時,媽媽就會千方百計地逗我笑。

以前,我總認為媽媽的愛就是無用的嘮叨。每次都是這樣,一大早,我還在被窩裡睡大覺,“起床,六點鐘到了!”我從睡夢中醒來,揉了揉睡眼蒙朧的眼睛耳傳到了媽媽的嘮叨聲,“知道了。”我穿好衣服,“呀,衣服穿反了,快點脫下來換一面。”於是我就順從了媽媽的旨意。在上學時,媽媽給了我兩塊錢,我接過,拎起書包拔腿就跑,後面傳來了媽媽的嘮叨聲,“上課要認真聽,不能做小動作,路上小心……”還沒等媽媽說完,我就直接大聲應一句:“哎呀!別吵了!煩死了!”然後“砰”地把門關起來。讀了這首詩後我知道了,我錯了,媽媽以前對我的嘮叨不是煩,而是出自對我的一片關愛。

我在一天天長大,媽媽卻一天天衰老。媽媽,如果沒有您,我會像現在一樣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嗎?如果沒有您,將來我會長成參天大樹嗎?

正如詩中所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您是多麼偉大啊!您的恩情我怎能報答啊?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8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承載的便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薰陶,我自幼愛讀詩,儘管兒時只是張嘴背誦而不知其意,隨著年齡漸漸變大,很多詩詞再次細細讀來、聽來,卻總能感受到詩詞中所蘊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閒之時,我都會躲在自己的書房裡誦讀,體會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鄉之情,品位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的亡國之恨,領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歡的古詩是那首兒時就朗朗上口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讀這首詩,我眼前彷彿出現了在烈日暴晒下的農民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著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裡的情景。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也會像我一樣,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著農民的勞苦。農民伯伯為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耕種,給禾苗鋤草、這是多麼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記了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有時隨長輩們外出飯館吃飯,卻常常能看到剛離去的人們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飯菜,他們不知道節約、不懂得如何節約。我真想大聲呼籲: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9

我喜歡閱讀,尤其是表姐給的禮物——《地球之最》,我呀,是百看不厭。我不光喜歡看,還常常拿來問其它表弟、表姐,考得他們一愣一愣的,都用崇拜的眼光看著我。

當然,我可不是為了媽媽說的“虛榮”,這本書的確有很大的作用。

不信,我來考考你:的宮殿叫什麼?

哈哈!不知道吧!下面請讓《地球之最》告訴你們吧!的宮殿——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執政和生活的地方。紫禁城建於明代永樂四年,即1406年,完成於1420年。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的宮殿,它佔地72萬平方米,原有9000餘座殿宇,現存8600多間,均為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做裝飾。整個宮殿採用了對稱的手法,由南向北將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為外朝,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是紫禁城外朝的主體建築。外朝建築中最為巨集偉的是太和殿,它是皇帝舉行隆重慶典、接受百宮朝拜的地方。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處理日常公務的後廷,建有乾清宮、交泰宮和坤寧宮三座大殿和東西六宮。前三殿和後三宮均坐落於全城中軸線上。紫禁城由城牆環繞,牆高7.9米,城牆四角均建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寬達52米的護城河,它與高大厚實的建築群,故宮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精品,是古代勞動人民無限的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

讀了這本書,我還知道的金字塔是哪個?最早的貨幣是哪種?最昂貴的金幣叫什麼?的寶石叫什麼……

《地球之最》真好,它不僅使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而且拓展了我的視野,激發了我想象力,給我帶來了知識和力量,希望你有空也看看。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0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手機已經佔據了我們的生活,享受網路世界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有事沒事兒掏出手機解鎖、看一眼、鎖屏,放進口袋,這一過程並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因為這已經變成習慣,潛意識裡的動作。喧囂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讓人日趨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實,讓你沒有時間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總在想,我要什麼?我想改變,但卻不知道從哪裡改變。

朗讀者開始火遍朋友圈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機緣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溫最美古詩詞》,詩詞,那些高山流水、桃紅柳綠的景象,那些策馬揚鞭、激揚文字的情懷,讓我心生平靜。

于丹教授在書中說到:“詩歌教會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觀念,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人們用泛神論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在這個意義上應該把詩歌稱做為中國人的宗教。”

我想,我們讀詩,在看到月亮時,不僅只會說“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看到一群鴨子不止會驚歎“哎呀,好大一群鴨子”,而能“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氣躁之時,能體會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動力時,能感受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場。

我想,詩意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心裡,只是生活的忙碌與心靈的疲憊使我們靈魂深處的那片柔軟沉睡。我們可以放慢腳步,去品味大自然的萬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去翻一翻充滿古人智慧與情懷的書,在詩詞中留住那個真實的自己,喚醒心中的詩意。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1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當自己為人師母並漸漸老去,那些年曾爛熟於心的古詩詞也覺得無比生硬。退去了當年的無知,經歷了人生百態,再次品味詩詞,體會詩人的心境,不覺會有另一種相知與相識,多了一份當年所沒有的感動。

在當今形形色色,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內心的確是缺少了一種寧靜,一種去真正品味生活的靜。我們總是在喧囂中渴望功名利祿,不斷攀升並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奮鬥一生,卻鮮有停下腳步,回頭看看,或是觀察下旁邊的景物,來撫慰我們心靈的深處。利用休息時間,真正平下心來去看那一首首詩詞,與詩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穿越千年的物,感受同樣的情,也才真正打心底有一種對詩歌美的新認知,並感謝詩歌,或者說是千年前的詩人所帶給自己的感動。

通過一首首用心靈刻畫的詩歌,有拼死沙場的雄壯;有物是人非的淒涼;有單身遊子的孤獨;也有壯志難酬的悲壯。而對自己感受最深的,無疑是那汪如流水的歲月。“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看著兒子一步步長大,感到欣慰快樂的同時,不免會有絲絲感嘆。是的,當自己的那種感受無法用最合適的詞來表達,這時你讀到一首正合你心境的詩詞,自己內心是多麼開闊豁達呀。閒時總是抱怨沒有心靈傾訴的物件,這時發現原來千年之前,有人和自己一樣同感的詩人,何不快哉?三毛一句詩說得好:“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是啊,其實生活無論是快樂亦或是痛苦的,都是限量版,我們都該好好珍惜,這有限的時光,在旅行中,不忘觀賞沿途的別味風景!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2

今天的春節期間,央視的一檔節目火遍了大江南北,這檔節目就是“中國詩詞大會”,一時間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詩意所沁透。是啊,詩意原本就寫在中國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風花雪月都能夠喚醒我們血脈中千年積澱的離騷。而學者于丹在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一書中,將這種藏在華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詩情叫做“蟄伏著的詩意”。

藉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絲絲暖風,隨著“隨風潛入夜”的滴滴雨聲,我打開了這本于丹著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將她認為最美的古詩詞按照原詩內容分成了八個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題目來對這些古詩詞進行分類。“春風飛揚”到“秋思浩蕩”、“明月千古”到“斜陽晚鐘”、“田園林泉”到“登臨況味”、“劍嘯長虹”到“詩酒流連”,從四季到日月,從田園到山林,從豪放到婉約,作者以自己的詩意在書卷中刀刻出了所謂的“詩者,天地之心”。

不論你是初學者才剛剛開始窺探詩詞海洋的浩瀚,還是學有所成的詩詞達人已經滿腹經綸,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都能讓你在不同的切入點感受到那些中國文化歷史中的佼佼者們所有的悲天憫人的意識、對大自然無限的深情和他們看待人生的藝術眼光,從而喚醒我們心中的詩意。

作者在旁徵博引的基礎上更用她優美精煉的語言,串聯起了那一首首詩詞,將它們近距離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更貼近了現代社會的理解,就作者說在這個不用仗劍的時代裡,倘若劍氣不泯,也許會化成風骨,流露在一個人的眉宇之間,昂揚、瀟灑。而當激情被喚起,當我們的心意不吐不快時,便是詩意的甦醒。

“年華有限,但詩意無窮。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間迴盪著的這些詩意,那麼我們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3

我是一名採油女工,在閒暇之餘偶爾翻閱了《重溫最美古詩詞》這本書,心中些許感觸。于丹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詮釋書中千古名句,無時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書中從春風盎然,寫到秋雨惆悵;從明月思鄉,寫到斜陽感傷。歷史的光影旋轉散射,轉瞬即逝,不留痕跡。我坐在燈下,與詩人們在心靈最深處相逢,而後開始學著詩意的生活。

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載滿詩意的小溪流向明亮幸福的方向。細品著清麗雋永的詩句,也才最終明白,詩是心靈的寄託,伴著生命的成長,我們就越需要一種激情,喚醒自己疲憊的心靈,我們就越需要一種力量,引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牢籠,走向真正的成熟與強大。

或許我們知道的詩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看見斜陽晚鐘的時候,我們看見田園林泉的時候,我們看見千古明月和旭日長虹的時候,我們會有所思考,有所感觸。無論是大悲大喜,還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詩,以洗滌心靈的積塵。詩不再是一種寄託,而是你對生活的態度。

人生如詩,生命如詩。面對如詩如畫的生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個詩的境界和詩的韻味出來的。面對詩意十足的世界,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麗的詩篇。

我想,這也是于丹最想告訴我們的吧,生活中不乏詩意,我們雖遠離城市喧囂,在荒涼的大山深處堅守著採油樹,聽著輸油泵的轟鳴聲,看著山脊上的太陽升起又落下,日復一日與孤寂為伴,與荒涼為伍,但幸福感卻不曾缺少。只因我們拾起詩意與恬然,做我們精神上的富翁。

青春有限,詩意無窮,讓我們享受著詩意的生活,在荒蕪的戈壁灘上,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中,我們石油人在黑色的油海中開出自己最美最絢麗的石油花。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4

上次媽媽回來看我,給我買了好多課外書。還特意給我買了一本《國小生必背古詩80首》。我平時不太愛看書,所以一直把它們放在角落裡。這次,老師給我們佈置了讀後感,我正在發愁時,弟弟提醒了我,古詩中大有文章呢。於是,我立馬去拿出它來。這次認真的翻看,其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遊子吟》這首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慈愛的母親,為了要給出走的兒子,親手縫製了衣服。心裡一直在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重回家園。就像小草那稚嫩的幼芽,就能報答了春天的陽光所給予的溫暖與生機。這首詩成了千百年來有口皆碑的母愛頌歌。

讀完這首詩,我才更深深的體會的,母愛的偉大。她很慈祥,很勤勞,很愛自己的兒子,是一位偉大的母親。通過這位母親我聯想到自己的媽媽。我媽媽很愛我,我也很愛媽媽。雖然我們離的好遠,但我總覺得媽媽一直在陪著我。

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非常著急,又加上路上堵車,媽媽急忙把我從車上抱起,往醫院跑。我迷迷的睜開眼睛,看到媽媽滿頭大汗,但是她停也沒停的一直跑。當醫生說,我病情穩定時,媽媽的臉上才露出會心的笑容,從那時起,我就決定,以後一定要好好的孝順媽媽,報答媽媽。

而回想一下,現在21世紀,獨生子女的社會,個個嬌生慣養,對父母經常性的辱罵,甚至大罵。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顆感恩的心,來回報社會,回報父母。

世界上有一種愛,它無處不在,讓你肆意索取,讓你坦然接受:世界上有一個人,她默默無聞,把所有的愛都給予你,而不求任何回報。這種愛,叫母愛,這個人,叫母親。

我愛我的媽媽!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5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每當我坐在沙發上誦讀著這首千古名篇《遊子吟》,眼前就會漸漸浮現出這樣的情景:在微弱的燈光下,一位蒼老的母親手拿著針線,眼中飽含淚水,正在為遠行的兒子一針一線密密地縫製衣服。是啊!兒行千里母擔憂,不知兒子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呀!

讀著讀著,我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小時候,我經常生病。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我半夜突然發起了高燒,媽媽急得一夜沒敢閤眼。由於我不能吹風扇,媽媽毫不猶豫就關掉了,拿著一把扇子一直躺在我旁邊,慢慢用扇子給我扇風,一刻也不敢停歇,卻不知自己早已汗流浹背。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媽媽顧不上洗把臉,抱著我就往醫院跑。可是我們來得太早了,醫生還沒上班,媽媽在醫院門口心急如焚,一個勁地走來走去,時不時跑去問醫院的清潔工醫生還有多久來。直到醫生來後,媽媽才鬆了口氣,卻不知頭髮早已被汗水粘得一綹綹的`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那區區小草似的兒女心,又怎麼能夠報答得了像春天陽光般博大的母愛呢!想想以前的自己,是多麼地不懂事,媽媽為我付出了那麼多,可我卻總不聽話,愛和她頂嘴。

現在,我已經長大了,媽媽,我只想對您說,謝謝您,以後,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用自己的一點一滴來好好回報您!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6

《詩經》觀後感——那一份典雅,那一份清新,那一份美麗。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隨著手中的頁數緩緩增加,我彷彿看到了那午後暖暖的陽光,輕拂的柳葉,還有聽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也沒有萬分柔弱,在我眼裡,它有的是那午後的明朗,風兒的輕撫,雖有槍林彈雨中的煙火,卻少了那一份尖銳,雖有小橋流水般的思緒,卻淡去了那一份嬌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再也熟悉不過的詩音,短短几句,卻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對少女的傾慕。河水細流,荇菜參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緒,道出了翻來覆去的掛牽。“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轉眼,又是那堅貞的女子在扞衛愛情。誰道紅顏嬌弱不已,耳邊,是她那誓死的決心。

硝煙漫天,烽火連連,又有誰知叱吒風雲的背後,卻是深深的無奈,深深的思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誰在刀槍鎧甲之下,腦海中浮現出妻與子的笑顏。只願棄甲歸田,與你漫步庭間。

輕輕翻著這一張張的頁碼,轉眼間,眼前,不再僅僅是那濃濃的親情,愛情,字詞深處,卻是那對時事的評價,對人的讚美,以及那處於統治者壓榨下的哀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愛惜,是對那些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官吏無盡的讚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風伐檀》卻又用著那聲聲的哀怨喚出了他們的不滿,在那腐 敗的社會,在那隻會搜刮民脂民膏的社會,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慘遭剝削,卻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換來的只是這深深地呢喃,嘆息,指責,無奈!

詩經,一本不滅的書,她似動聽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讚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無奈。她,擁有著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麗,是桃花源裡那清澈,美麗的小河,在人們心中緩緩的,流淌!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7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來自龍城天水的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天水,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單指李廣一人,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巨集大的空間感。字裡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8

我國的工程學家茅以升,小時候堅持每天清晨背誦古詩文。後來,他不僅背誦文學作品,還背圓周率。直到九十高齡時,他還能像少年時候那樣,把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多位小數,準確無誤地背下來呢!

同學們,讀了這個故事後,一定有所啟發吧!你瞧,你國的橋樑工程學家茅以升為我們國小樹立了新的榜樣,我們應該從小開始閱讀許多文學作品。

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開始背誦古詩了,背誦完後,有許多感想,就躺在床上靜靜地思考。下面我就向你們一一講述吧!

你相信同學們聽過古人說過的有句話吧:“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意思就是古人教育我們一天中最好的時間在於清晨,所以背誦古詩是最好的時間,這樣可以增強對古詩的記憶。中國向來以詩歌王國著稱。在詩國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閃爍。如才華橫溢的詩人白居易,就躋身於這繁星之群。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起床坐在沙發上背誦古詩,這首古詩的題目叫《草》,等我背誦完後,發現唐朝詩人白居易寫得這首詩很有教育意義。詩中的有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話道理很深刻,意思就是說野地上燒起的火燒不完野草,只要春風一吹,它又會重新生長起來,讚美了草頑強的生命力。這句詩早以成為名句,用來比喻百折不撓的頑強的鬥爭精神和不可被消滅的革命力量。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學習嗎?在生活學習中,我遇到難題解答不出來,就想到野草這種不被困難打倒的精神,克服了困難,可見背誦古詩對學習有多大的好處啊!

我還記得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有句話“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可以有志子本矣”。來教育我們只要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對我們的這番教育,我們可要銘記在心。同學們,聽了我的講述,一定有所啟發吧!心動不如行動,一起和我攜起手來,從小開始朗誦古詩文吧!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19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首唐詩是我在一年級時學的《詠鵝》。現在我想起這首詩,仍然讀得津津有味。我喜歡讀唐詩,吟誦起唐詩,就像唱歌一樣高興。因為在唐詩裡,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學到很多在課本上找不到的知識。它是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我覺得讀唐詩是一種樂趣,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三年級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份《唐詩70首》。我把這本不值錢的書看作寶貝似的,都過了兩年多了,還放在我家的書櫃裡。現在開啟它,我讀起裡面的詩還是那麼的著迷。這本厚厚的《唐詩70首》裡,我最喜歡、記得最熟的一首就是《靜夜思》,它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大作。記得我們最近學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讀唐詩》。這首歌的開頭就是朗誦了這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訴說的是遠在它鄉的遊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這首詩雖然只是說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人,可我覺得他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他很想自己的母親,很想回到遙遠的家鄉與年老的母親一起度過這寂靜而冷清的中秋之夜。

學古詩的好處有很多。讀唐詩,豐富我的課外生活,讓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從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讓我感受到陸游這顆深深的愛國之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做一個愛惜糧食的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感受到母親博大的愛,有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我讀了唐詩以後,覺得自己變得有教養了,不像以前那樣孩子氣,不懂道理。整個人就像脫胎換骨一樣,成了一個小大人。

《讀唐詩》這首歌裡還唱道:“唐詩唐詩傳家寶,一代一代傳到我,文明喲古國……”既然唐詩是寶,中國是文明的古國,大家還不快行動起來去讀這個寶,去尋我們文明古國的寶!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20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這麼一些文字發出它那萬丈光芒。它就是古詩,是中國文明的見證。它,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在這一個特別的寒假裡,我看了一本凝聚著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的書叫做《唐詩三百首》。其中,深深吸引我的是那杜牧的《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的“烏江亭”指: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楚漢戰爭時,項羽逃到烏江自刎。“期”指:預料。“包羞忍恥”指:能忍受失敗、受挫折等羞辱。“江東”指:江南蘇州一帶。是項羽起兵的地方。整首詩的意思是:戰爭勝敗軍事家不好預料,能忍受挫折才是真正君子。江東子弟有很多人才俊傑,重振旗鼓取得勝利也可未知。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這是一首永懷古蹟的詩。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不贊成項羽兵敗後自殺的錯誤做法,認為敢於正視失敗才是男子漢。作者表明了面對失敗絕不能氣餒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叔叔阿姨們,因為失業而一步一步地向死亡走去;在成年人們的世界裡,因為失戀而要去死的大哥哥大姐姐簡直是不能屈指可數。其實這都是因為這些人受不了失敗,他們只適合活在成功的世界裡。人如果不受一點挫折,那他一定不是人個人,不是有句話嗎,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失敗幾次沒什麼,重要的是看你怎麼從失敗走向勝利的!

就這麼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古詩,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並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希望。每一首詩,都出自不同詩人之手,這些詩人已文明於世,而這些古詩卻不得而知。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眾人所遺棄,不被眾人所知。它們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燦爛。它們一直在等待著,等待我們的發現。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21

心中彷彿一縷陽光透入,溫暖,宜人,又帶有一絲感動。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此感觸吧!書中用如夢幻般唯美的語言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詩意的世界。詩意故而在記憶深處低迴,熟悉而又陌生,卻牽動著我的心。

年華有限,詩意無窮。我喜歡這種淡淡的詩意,就像書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事實亦如是,詩意的世界充滿了浪漫,如畫而映於心。

在詩意的世界中,在這幅畫卷裡,儘管紙張有些破舊,有點模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記載著跨越千載的情思。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淚,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舊,誰嘆那年愁滿頭?詩意的世界,情感總是細膩,朦朧而美好。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可總有那麼一些人日落不得歸。正如《詩經·王風》中所說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個字,道出了多少人思歸不得歸的苦,又讓人懂得了多少悲傷與苦痛。每當斜陽晚照你又是否對著夕陽嘆息哀愁?可惜現在每天都忙碌著生活,哪還會有許多人對著夕陽訴說情思?其實,詩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畫般映在心頭,只要你去發現,詩意的世界會被你營造。

水闊山長,辛棄疾曾在登樓時寫下“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他將自己所有的情思寄於樓上。那種愁苦,如今在我眺望遠方時也能體會的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舊用充滿詩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們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們眼裡,風花雪月都是詩,春夏秋冬皆為意。

詩意如畫映於心,在你聽到李清照這個名字,你會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會不禁嘆息到:“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在詩意的世界中,你會不動聲色飲茶,踏碎一世繁華的瀟灑,會有執著如淚,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會有月滿西樓人獨守的靜謐。詩意就這樣如畫映於心。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22

今年暑假我讀了《國小生必背古詩詞》這本書。邊讀邊背,學到了很多知識,特別是裡面的一些名句讓我記憶深刻,而且我還因此在“國學達人”裡做題得分做到了“禮部侍郎”呢!

書中有很多勸慰、警醒世人的詩句。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句來自漢樂府的《長歌行》,告訴我們要趁著年輕勤奮努力,要不然到老時只有後悔和失望!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鄭板橋)一首《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擲地有聲、寓意深刻。宋代的易安居士李清照發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感慨,愛國之情,溢於言表!而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則表達了對母親濃濃的感激之情!這些詩句代代相傳,鼓舞激勵了不知道多少的仁人志士!

書中還有很多描寫美景的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來自賀知章的《詠柳》,讓人看到了無數剛剛抽出嫩芽的柳葉隨風搖擺,彷彿垂下了千萬條的綠絲帶。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則因為調皮的蜻蜓的到來賦予了初夏小池的動感之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描述的是一幅深秋美景圖,而“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除了冬季的雪景更表達詩人夜宿農家那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讀了這本書,我還認識了很多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七步成詩的曹植,號稱“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詩聖”杜甫,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詩仙李白,喜歡他樸實無華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喜歡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大氣奔放;喜歡他“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神來之筆;更喜歡他的恰逢盛世。由此我真誠地祝願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越來越繁榮昌盛!

書中的每一首詩都被注入了它獨有的詩魂,彷彿帶我進入了一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你可真是我的寶貝啊——《國小生必背古詩詞》。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2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很小的時候,依偎在媽媽的懷抱裡,就吟誦著一首首唐詩。上學了,我又領到了一本《古詩文讀本》,這些詩篇真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把我帶進了知識的海洋,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草在陽光的照耀下生長,誰能說小草能報答太陽的恩情呢?是呀,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媽媽對我多麼關心,衣服髒了,幫我洗得乾乾淨淨;天氣冷了,幫我織毛衣,做羽絨服;感冒發熱了,陪我去看醫生。現在我從《遊子吟》裡懂得了感恩,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回家了,我為她端上一杯熱茶,替她捶捶背;媽媽遇到煩心的事情了,我對她做個鬼臉,惹得哈哈大笑;有時我還幫媽媽做點家務事,端飯碗,拿筷子。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小時候要努力學習,千萬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不然,到老了再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我上課時刻提醒自己不做小動作,要認真傾聽老師講課,回家按時完成作業,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向老師請教。

古詩老師帶領我飽覽祖國壯麗的大好河山。“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濤風簸自天涯”讓我看到了彎曲綿延,奔騰萬里的黃河;“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讓我領略到波瀾壯闊、雄奇瑰麗的長江;“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讓我看到了雄偉壯觀,高聳入雲的華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讓我看到奔騰而下,水花四濺的廬山瀑布。

古詩老師還帶領我感受四季變化的多姿多彩。“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那是春暖花開,百花盛開的春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是夏天荷花盛開,清香四溢的夏天;“停車做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那是滿山紅葉,生機勃勃的秋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是大雪紛飛,銀裝素裹的冬天。

古詩文真是一位好老師。我要多背古詩,讓詩歌陪伴我成長。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24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赤壁之戰的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其三十四歲的孫吳軍事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在赤壁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在被人發現了。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鑑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鬥中的主要人物。

詩的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後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銅雀臺在鄴縣,鄴是曹操封魏王時魏國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閱讀古詩的讀後感600字 篇25

我從小就喜歡讀唐詩,每首詩讀起來只要讀懂了都是那麼的精彩,每句詩都是古代著名詩人從腦子裡精心“挑選”出來的經典詞語而組成的。

我讀過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例如:李白的《贈汪倫》、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蘇軾的《題西林壁》、孟浩然的《春曉》、李坤的《憫農》等等。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首詩是李坤寫的《憫農》的第二首。講的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還在鋤草,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土中。有誰知道這盤中的飯,每一粒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呢!這首詩告誡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艱辛。有句格言寫得真好:“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勞動的果實來之不易呀!反映了不是個別農民伯伯的艱苦都是這樣過著簡樸的生活。深刻的揭露了這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農民伯伯不幸的命運。

記得一次暑假期間,中午我隨著爸爸來到了鄉下是舅舅家,可他不在,只有他的兒子在家,據舅舅的兒子說舅舅還在田地裡鋤草。我和爸爸在舅舅的家裡喝了一杯水後就跟著舅舅的兒子來到了舅舅正在忙活的那塊田地上。這是已是烈日當頭了,看見舅舅在鋤草就非常地好奇,也想去鋤草,就走到舅舅面前興奮地對舅舅說:“舅舅我

也想鋤草。”舅舅答應了,然後又給我做示範,在示範的時候我看見了舅舅那一顆顆晶瑩的汗水從紅彤彤的臉夾旁流下,滴在了禾苗下的土中。隨後,我接過鋤頭後開始鋤草了,一開始,鋤起來不是很累,但後來鋤著鋤著手就開始酸了,手指都起泡了。突然我想起了那首《憫農,這首詩真實寫照了我這是的情景。晚上在舅舅家吃飯時,感受這飯來之不易。在盛飯的時候我非常地小心,怕把飯撒到地上去,吃飯時,平時,飯聞起來淡淡的,可今天聞起來卻有一種清香的味道。

我呼籲不珍惜糧食的人,不要在浪費糧食了,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要知道這糧食來之不易。千萬不要愧對了我們的農民伯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