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半夜讀後感

【第1篇】

半夜讀後感

早起,無事,想起茅盾。我記不起讀過他的文字,便翻翻。《白楊禮讚》和《風景談》原來是中學讀過的,這次重讀,發現一是寫的好,二是不喜歡。寫的好的部分是狀物,不喜歡的部分是抒情。我覺得大自然原本是美好的,完美的,並不需要加上人,而人類既然出現,便應和諧,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換一個說法,人類的出現,並沒有令自然更完美,而是恰恰相反 —— 人在自然中的活動,常常是破壞和諧,而且不可逆轉 ——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遠離了戰爭和飢餓貧窮後說的話。以散文論,朱自清更入我心。帶有強烈政治主張的文章,此一時彼一時,如此而已。

好吧,公平一點,茅盾既以長篇小說見長,便去讀《子夜》。我用了一整天,幹了兩件事,讀完共十九章三十萬字的《子夜》,擦了四塊玻璃一扇門,當然另有兩壺好茶作為犒勞。既已讀完,便說讀後感。

先說得。所得也大。民國一十九年,亂,各處戰爭不斷。上海灘,金融投機盛行。工業資本,農業資本,官僚資本,齊聚於此。當時的公債投機,凌駕於工業投資和農業投資之上,與政治投機軍事投機也常常糾纏不清。人性貪婪的惡之花,憑藉資本的力量和金融的槓桿,被無限放大,並反過來焚燬了自身。反觀當下的經濟,國際資本,風險投資,移動網際網路與網際網路投資,然後才是傳統的工商業投資和農業投資,邏輯上與當年並無不同。經濟換代了,時移世易,事件紛呈,但是從高處遠處看,有贏家贏的,必有輸家輸的,道理不會變。

作為時代記錄,《子夜》有獨特的價值。作為文學作品,另說。

在我喜歡的小說家的筆下,人物形象是豐滿的,從來處來,往去處去,萬物皆有因果。世態紛呈,人於其中,其中的種種發展,一切偶然的背後,千絲萬縷,冥冥中已有天定,就像月的圓缺花的開落那麼自然。小說家別具慧眼,巧加剪裁而不落痕跡,出乎讀者意料之外,卻安穩妥貼於情理之中……顯然,我是在說別的。

最後,我所欣賞的作品,底色之中總有悲憫之心,如弘一大師絕筆之“悲欣交集”。茅盾先生創作《子夜》時,年僅三十有五,盛名之下,可能是我過分期待了。這個週末,思斯參加學校裡組織的活動,不回家。我記得她的揹包裡存有《圍城》,她上週特意告訴我說閱讀的感覺很不錯,為她開心。

【第2篇】

時常在想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一個時代,卻又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吳蓀甫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不能說“不”,因為他沒有權利,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他卻有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他毅然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毅然挑起了發展民族工業的重擔,高舉起民族工業的旗幟,雖然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買辦化”但是這其中有他太多的無奈和不得已。

“獰笑”是書用的中描吳蓀甫用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似乎又給他那多包的紫臉增添了幾分猙獰,能想象出那是一副怎樣的面孔。那如何來解讀這樣一副令人發顫的面孔呢?我想應該從歷史發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吳蓀甫,他只能去適應時代,而不能去改變一個時代。外國廉價物資的輸入,使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買辦資本家的阻撓,還有軍閥的混戰,都讓吳蓀甫所創辦的民族工業的發展步履維艱,民族工業的前景一片渺茫,這時他的內心是被怎樣的焦灼著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工人風起雲湧的罷工浪潮,投機商的投機倒把,軍閥官僚的貪得無厭,無不煩擾著他,讓本該就不痛快、安寧的`心再加重一層負擔,讓本該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湧動著翻天的巨浪。他怎麼對付?他怎麼面對?他又怎麼發洩?也許他只有“獰笑”了,或許這“獰笑”更多的是憤怒的笑,是無奈的笑。

讀完此書後,我深深瞭解了吳蓀甫的無奈和無助。說他是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我覺得一點都不為過,他就是一個英雄,雖然這個英雄當得太艱難,或許你會反駁,沒有那個英雄是輕鬆的,但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英雄,他們都有具體可觀的事蹟擺在那兒,一目瞭然,被他們的英雄壯舉所感動,併為之讚譽。然而吳蓀甫他有什麼事蹟呢,又有什麼令人感動之處呢?但是,他所克服的是拿個時代的矛盾,處於那樣複雜的矛盾漩渦中,他用魄力、能力還有勇氣去證明自己。他衝上前去了,為中國的民族工業奮鬥了,努力了,雖然他最後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但是在那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能讓他成功嗎?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歷史大舞臺上,他又能怎樣呢?

吳蓀甫也有作為一個民族資本家的苦衷。其實,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獨立地站起來,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又何嘗不想不向那些投機商、軍閥官僚低頭。可是這些在那個時代是天方夜譚,吳蓀甫這顆本該發出光輝的民族工業之星,卻要面對隕落的悲劇!

TAG標籤:讀後感 半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