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泥土讀後感

星期五我們班語文考試,課外閱讀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名字叫《泥土》。

泥土讀後感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兒子一開始帶著失敗和沮喪回到家裡,母親送了一塊泥土給兒子,兒子把它放在床前的桌子上,他和泥土“交談”了一夜,他明白了失敗了沒什麼大不了的,重新再來一定可以成功。第二天,他帶上了這塊泥土出發了。

子成功後,回到孃家,看到母親在用鋤頭耕地。兒子把鋤頭丟在一邊,讓媽媽不要再用這把破鋤頭耕地了。媽媽又送了兒子一塊泥土。兒子又和泥土“交談”了一個晚上,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驕傲,認為泥土之所以不會從高處摔下來,是因為他們永遠不會高傲。即使在高處的泥土,也會虛心地一步一步向上走。

第二天,他帶著慚愧離開了。後來,兒子成為了大老闆。他的朋友經常問他:“你為什麼總是帶著這塊泥土?” 而他總是那句話:“丟了它代表丟了我整個人生!”

讀了之後,我不由自主得聯想到了自己。在我剛剛轉學的時候,學習還挺認真,期末考試得了年級第一呢!可是後來我有點驕傲了,成績再沒有以前那麼好。我想,老師說得對,驕兵必敗啊!我一定要吸取教訓,認真學習!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的!

魯藜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詩人。這首《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詩,也是魯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詩四句,分為兩節。第一節是對一種人生狀態的真實描模多少年來,總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剛有一點本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賞、自視特殊了。然而,現實世界並不歡迎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所留給社會的,也只是幾句懷才不遇之類的感嘆而已。在古代,確曾有懷才不遇的人。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專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懷才學而報國無門啊!然而,現今的時代變了,身懷才學者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在人民大眾如火如荼的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時候,誰若依然在那裡把自己當作珍珠來欣賞,誰就走入了人生的誤區,也便必然會產生“被埋沒的痛苦”。何以解脫?詩的'第二節告訴了我們答案:“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這無疑是說,生而為人,無論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應投身到人民大眾開天闢地的偉大事業中去。而且,要甘於平凡,甘於犧牲,甘於奉獻!

這首詩寫在抗日戰爭後期,鼓吹的是一種富於社會責任感的人生態度,闡發的是一種勇於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理念。詩人魯藜自幼“背井離鄉,流落異邦”,於1932年回國。自此至新中國誕生共計17年。17年間,詩人紮根於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在對這17年的創作進行總結時,詩人說道:“我這17年間所寫的詩歌與散文報告等,絕大部分是……為祖國的命運而吶喊的,為民主根據地工農兵的英雄鬥爭而謳歌;也有一部分傾訴革命知識分子在時代的洪流裡,在革命的熔爐裡的內心的表現。”無疑,《泥土》一詩便是他所說的“內心的表現”之一。但是,他“表現”得並不枯燥:比喻和轉折性結構的運用,“珍珠”與“泥土”的象徵性對比,語言的平實與樸素,奠定了該詩在藝術上的空前成功。正是由於哲理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該詩讓每一位讀到它的人都愛不釋手,並且成了許多人的座右銘

TAG標籤:泥土 讀後感 #